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

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 2010年05月04日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城市

  城市的發展史,實質上也是人類為尋求「讓生活更美好」的奮鬥史。自50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美索不達米亞誕生,人類便開始在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發展的拷問與抗爭中,用熱血、眼淚、辛勞和汗水去刻畫城市文明的印痕。或豪邁,或悲情,但尋找城市文明的足跡,從未停止。

  從1851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屆世博會———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人類開始從工業文明,走進後工業文明。上海世博會,首次以「城市」為主題,她會為世界注入新的工業文明精神,會是一次從後工業文明到城市文明———生態文明的跳躍嗎?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如是說。但願在後工業文明到來之際,這次世博會能為人類演繹一個新的命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願她能真正為我們打開未來之城的大門。

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常務副主任楊雄:

「『低碳世博』將會影響好幾代人」

作者:張斌

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 2010年05月04日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這些主題和副主題,意在探討如何完善城市自身功能,如何塑造城市與鄉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這正是目前全球共同關注的命題。世界各國都願意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上,參與上海世博會,開展有關城市發展的對話與合作,從而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共同創造未來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本報記者范利祥、趙飛飛上海報道

  自2008年1月擔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以來,楊雄的肩上多了分管上海世博會這麼一個重任。

  尤其是今年以來,隨著世博會的臨近,楊雄更是為其煞費苦心。本報記者注意到,在世博理念及進展的對外宣傳上,楊雄的身影也是頻頻閃現。

  楊雄表示,不同於以往多數的世博會的是,上海是在城市的中心區域舉辦世博會。上海世博會選址位於上海的中心城區,交通設施發達,服務配套完備,對參展方布展、遊客參觀都十分便利。選址所在區域景觀價值明顯、歷史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巨大,能夠更好地體現世博會主題,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未來城市生活內涵,帶動所在地區的歷史保護、舊區改造、功能轉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他強調,上海世博會更是突出「科技辦博、生態世博」的理念,在世博會規劃、建設、運營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大力推進環保節能項目。

「我們對舉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更加充滿信心。」在1月份的國新辦專門為上海世博舉辦的新聞發布會、3月底的中外記者世博大型聯合採訪以及4月28日的世博會新聞發布會上,本報記者均現場領會到了這位副市長對於世博的深刻理解。而楊雄在這些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提問時,更是思路清晰,談笑風生。「不會走商業化展會的道路」

《21世紀》:大家對於上海世博會的開發計劃比較關注,請談一下具體的運作方式?

  楊雄:我們編製上海世博會市場開發計劃,該計劃的實施將為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與世博會的籌辦工作提供了多種渠道和機會,包括品牌贊助、標誌特許經營、活動與項目經營、園區內商業服務等等。

  合作夥伴是品牌贊助體系中最高級別的贊助企業,合作夥伴除了提供資金和物資的支持外,還將在其行業領域內成為組織者籌備上海世博會的合作者。

  與贊助企業的投入與貢獻相對應,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將以合理豐富的權益回報幫助企業實現贊助價值。贊助企業根據等級的不同將在不同程度上享有包括排他性品牌使用權、排他性商業權、活動優先贊助權、世博會門票優惠和現場接待安排等回報,以及由組織者提供的各類服務。同時,我們已爭取國家支持,對上海世博會贊助者實行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

  目前,市場開發工作得到了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積極響應。我們也在通信、金融、保險、石化、汽車等行業,與一些著名的企業進行了深入接觸。

  《21世紀》:不少外界人士關注,上海世博會是否會賺錢以及投資是否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的問題。對此,你怎麼看?

  楊雄:上海世博會不是最耗錢的世博會,將儘力做到收支平衡。世博會預算是286億元人民幣,超過4000億元是沒有依據的。為了改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早已列入上海「十五」和「十一五」發展規劃中,這是為了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即使沒有世博會也將同樣進行。世博會對舉辦城市的影響深遠,留給上海和中國的遺產不能靠經濟數據來衡量。

  世博會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不是商業展演。上海世博會不會走商業化展會的道路,更重點突出的應是世博會所起到的文化交流、開闊視野方面的作用,這些收穫很難用經濟來衡量,它的影響是深遠的,將會影響此後的好幾代人。

  《21世紀》:在開幕式上的資金投入如何?和奧運會的開幕式投入相比,哪個資金投入會比較大一點?

  楊雄:是關於開幕式的問題。實際上世博會的開幕式是很簡單的一個開幕式。這裡面有一部分是世博會規定的官方儀式,還有一些簡短的文藝演出。然後我們像家裡過年一樣放放鞭炮。至於投入多少,按照這種簡單的模式肯定是低於奧運會的開幕式,我們和奧運會開幕式完全是兩種情況。

  應對壓力:精細化安排

  《21世紀》:目前來看,上海世博會的人流情況會如何?會不會對一些場館帶來壓力?面對如此大的客流量,上海能否經受住交通考驗?

  楊雄:上海世博會申辦時根據專業機構測算,預計有七千萬的遊客數量,但目前客流量將達一億人次的說法也很多。按照七千萬人次計算,平均每天客流量達四十萬。

  中國館一天最多能容納五萬人次,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只能有八分之一的遊客參觀到中國館。同樣問題也出現在主題館。儘管有五個主題館,但一天容納的客流量僅在二十到二十五萬人次,還是無法滿足所有遊客。目前正在考慮在世博會結束以後,把主辦方的展館再保留一段時間,以便讓遊客繼續參觀。

  上海在硬體設施上花了很大力氣,和世博會直接有關的幾十條道路大部分正在逐步竣工,地鐵建設到今年四月底可達四百二十公里,比兩年前上海地鐵公里數增多了近一倍。

  目前有五條地鐵、十幾條世博專線、九十多條公交線經過世博園區或者世博園的周邊地區。地鐵公交的運送能力達到九百萬到一千萬人次,按每天四十萬人次計算,運送能力完全能夠滿足,但可能會在部分時段、部分路段出現較擁堵的情況。進出園的水上交通有四條航線,每天最多可運送遊客一點八萬人次。

  世博園區內安排了越江展區間的交通,跨越黃埔江包括軌道交通、越江輪渡和公交越江線三種方式。浦東園區設立了展區間的交通線,總長二點四公里,配備四十二輛大巴,高峰期發車間隔不超過一分鐘,遊客一般步行二百多米便可到達一個公交站點。

  我們從園區的規劃建設上就開始著手考慮和安排。我們充分吸取了2005年愛知世博會的有關經驗,對園區很多設施安排都放大了量。我這裡講幾個數據,比如世博園區的餐飲設施,我們是按照每千人面積240平方米進行規劃和建設,而相應的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每千人的數字是109個平方米,實際上我們放大了一倍多。

  目標:低碳世博

  《21世紀》:如何理解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和副主題?

  楊雄: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副主題有五個,分別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這些主題和副主題,意在探討如何完善城市自身功能,如何塑造城市與鄉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這正是目前全球共同關注的命題。

  因此,世界各國都願意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上,參與上海世博會,開展有關城市發展的對話與合作,從而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共同創造未來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21世紀》:您在多個場合提出,上海將努力實現「低碳世博」目標,方式有哪些?

  楊雄:上海世博會的籌辦工作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貫徹生態、環保、綠色世博的理念,也非常注重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並採取了以下主要措施。第一,把世博會的選址和上海城市的舊區改造結合起來,現在的選址地區原來是上海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原來有工廠,特別是有一個鋼鐵廠和居民(居住區)混雜在一起,通過這箇舊區改造,通過舉辦世博會,把這個地方徹底改造了,把鋼鐵廠遷移了,直接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了生態環境。」

  第二,在上海世博會園區的規劃中就考慮了生態的理念、低碳的理念,包括步行適宜距離和節能、生態效應以及持續利用。

  第三,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和聯合國環保署共同編製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綠色指南》。同時,在世博會的建設當中大量採用了節能、綠色技術。比如,大規模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達到了4.5兆瓦,這在一個地區集中太陽能的光伏發電量是國內最大的;還有大規模的LED照明技術的使用,以及很多新的節能技術在建築、布展、運營過程中的應用;另外,世博園區的公共交通實現了零排放,在園區內全部使用氫能源汽車、純電容汽車以及超級電容汽車。

  第四,上海世博會首創了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展示,通過國際遴選委員會選出最好、最新的節能減排生態建築,集中到世博園區進行實物展示。這些展示會極大地宣傳和推動我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綠色、環保、節能技術。

  第五,在世博園區里進行了大規模的綠化建設,整個綠化建設的面積達到106萬平方米。

  目前經過上海環保部門測算,通過在世博園區採取上述措施,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有望實現「低碳世博」的目標,在世博會舉辦以後的幾年裡面,有望實現碳平衡。

  我們希望上海世博會能夠為今後的城市化進程提供一個樣板,能夠使城市與環境和諧,使世博園區成為生態城市、和諧城市的樣板。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

「看世博不是看科幻小說,城市發展要首重民生」

作者:趙飛飛

  「中國歷史造成城市最大的缺點,是沒有以民生為主,通常是先有一個政治中心,然後是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最後才考慮到民生。如果世博會的結果,人們都像看科幻小說,看迪士尼樂園一樣,效果就遠遠沒有達到。」

  本報記者趙飛飛上海報道

  五月拉開大幕的世博,有沒有理清這場空前的盛典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

  世博是什麼?世博展示什麼?世博即將帶來那種普世的價值?人們進入世博園,走出世博園,依舊帶著這樣的疑問,即便這裡集結了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跨國公司最精尖的技術。

  「如果世博會的結果,人們都像看科幻小說,看迪士尼樂園一樣看完了事,效果是遠遠沒有達到,政府要用這個時間,組織地方政府去好好觀摩全球的先進經驗,好好學習。」4月28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如此認為。

  葛劍雄是中國知名的歷史學家,在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更是聞名。在他眼裡,世博會雖是一次集中的展示,對中國的展示應當放在後位,更應當學習全球先進城市的科技人文、自然生活的經驗,「不僅是發達國家,更且還有不發達的國家。」

  「上海世博最大的價值,不是世界來學習中國,而是中國向世界學習」

  《21世紀》:世博伴隨著人類的演變,從工業文明進入後工業文明時代,到世博走進上海時,中國已作為一個大國正在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來理解世博對於提升一個國家影響力的重要功能?

  葛劍雄:近半年來,我幾次都在講述一個觀點,世博對於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該怎麼展示中國,展示上海?

  我想,上海世博的主要目標不應該是展示自我。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先進理念的事件,包括吸取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世博園裡頭來自世界的200個國家、國際組織、企業,不僅僅有最發達,也有發展中的國家、有最先進科技、也有最原始的展示,反映出全球各地人的智慧,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一個很好的向世界學習的機會。

  現在在很多人眼裡,世博就是一次中國的展示,上海的展示,有很多表演演出。這個主次尚未理清,世博展示全球各種文化體系,世博應當是中國文化向全世界文化學習的過程。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從世博會發展的歷史看,每一屆多少總有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呈現。

  世博應該指出未來一個時間裡的城市發展方向,例如上海世博,可以指出我們城市發展的方向,早期我參與中國場館主題提煉之時,比較多考慮的是,城市發展中的中國智慧。

  《21世紀》:城市在中國的歷史地理版圖中,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的歷史,在上海這個大都會的盛典,是否會革新中國城市的新方向?

  葛劍雄:中國城市在歷史上最大的缺點,是不以民生為主,城市先是一個政治中心,然後是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最後才考慮到民生。

  例如北京,在當時皇城內城佔去了大部分面積,並沒有多少公眾活動的場所和廣場,沒有什麼公共措施、公園,唯獨的公共場所是連著十字街頭的菜市口,是個殺頭用的刑場。

  同樣是封建城市,這些都不如兩千年前羅馬,我也去看過羅馬古城的遺址,在那個時候,有競技場、斗獸場、神廟。

  這點如果不轉變的話,怎麼可以達到城市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在城市中間,人和人也是和諧相處,人和城市也要和諧相處,城市和地球同樣也需要和諧。所以我們人類的文明,只是相當一部分在城市,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50%,中國才勉強到達這個層次,以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這對我們中國的發展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所以世博的主題,應對城市未來發展有一個導向的作用。

  「人與人的和諧共存是第一位」

  《21世紀》:整體上看,世界開始處在一個歷史轉折點,例如互聯網改變世界一樣,新的科技文化和環境生態文明對價值觀的更新呼之欲出,這些文明形態未來在城市將如何落地?

  葛劍雄:一個是時機,一個是理念,後者更為重要。

  世博有展示如此多的新能源、有太陽能,光伏,還有利用黃浦江的水調溫的項目等,新動力的交通工具,倡導無碳經濟,低碳經濟,但是這些都需要著眼於民生。

  現在的問題,不是新興的技術都有互聯網那樣便捷適用。

  人與人的和諧共存是第一位,什麼是最重要?城市的民生最重要。低碳代表新的理念但變成實際要走很長的路。世博會上有很多電燈都裝光伏電磁應用,但如果轉化要成民用,則可行的數量很有限,且成本驚人。

  那些汽車也用電池的,既然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推出市場呢,因為成本相當高,拿黃浦江的水去調節溫度,一樣更多是展示作用。否則成本驚人。

  低碳,現在連發達國家也難以推行,事實上目前完全靠市場是不行,這期待某個技術上的大突破,如果把太陽能電磁的壽命延長到10年20年,利用率提高才可以獲得大突破,不然現在的成本實在太高。

  一定要記得,我們最基本的生活主體是這個城市的居民,他們是不是對這個城市充滿了信心?這個非常重要。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使得老百姓受益。

  「中國的城市發展要尊重民生」

  《21世紀》:如果要滿足民生生活的理念,中國的城市應當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葛劍雄:日本的例子是,這個國家有1億多人口,人口是中國的十分之一,國土面積是中國二三十分之一,卻保留了70%的森林覆蓋率,要做到這點是很難的,所以日本城市居民的住房是小而精緻。現在講究集約土地,未來上海的住房也會靠近香港,在香港,100平方的房子都是豪宅,靠近日本。

  人均GDP幾千美元之後,發達國家的城市都在向周邊的衛星城市轉移,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上海面積6450平方公里,還沒有真正發展規劃好,崇明1000多平方公里還沒有好好利用。未來向向郊區擴充的戰略,也需要尊重民生。早前規劃的一城九鎮這一點上考慮還不成熟,例如在松江建設了英倫小鎮,這對於城市的居民而言有什麼用?城市的民居生活文明是本地的特色,且不能複製。

  《21世紀》:在你遊歷過的國家和經歷過的事物之中,在民生環節有無可圈可點之處,對於上海世博園區裡頭而言,民生的展示又呈現在哪些環節?

  葛劍雄:未來有大量的工作在家裡就可以做了,未來城市在這個技術上實現突破是沒有困難的,但需要我們現在的很多制度和觀念轉變過來才能實施。2006年我曾經在美國,看到過一種抗地震的房子,這是當年加州大地震後的最新發明,同時也表明了使用的材料和價格,並不會比普通價格貴多少。

  現在我們的生活實踐區,也有很多充滿樸素的智慧,可以模仿。但也有一些是需要大量貼錢的實驗。我認為最好都列出成本才有參考意義。中國最應該發布的實踐區,是日本那樣一個夫婦生活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設備俱全,十分方便。

  生活實踐要從民間最樸素的智慧出發,我去西藏的時候,看到很多西藏居民新房都蓋得很好,都在用牛糞貼在牆上,做燃料。如果我們可以幫助藏民把他們的生活垃圾加工成燃料,再可以讓沼氣發酵發電等,這才是好的生活實踐。

  對於我而言,我很想看看非洲館,未來都展示什麼東西,他們很多國家在這樣原始的條件下,如何生活的好,一定有很多樸素的智慧。

  「看世博會不能像看科幻小說」

  《21世紀》:從整個城市的規劃,中國的城市從傳統到上海這樣的現代城市,體現了一個什麼趨勢?這幾年上海以及很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大項目規劃建設相當驚人,是否符合城市發展的脈絡?

  葛劍雄:上海曾經是一個沒有規劃的城市,早期租界林立,比如英法租界連汽車的方向盤都左右不一,後來國民黨主政時期又曾把中心規劃在江灣,直到改革開放,才制定了總體規劃。

  即便是近年,上海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有一些規劃和執行不力的地方。例如當年的滬閔高架,建成的第一天就大堵塞。

  上海現在實際的人口約2200萬左右,如何使得這個城市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更重要是靠市場自主調節。例如,城市中心的生活成本高,退休了就必要在中心佔一個公寓,你可以考慮置換郊區一套環境更好,面積更大的住宅。

  《21世紀》:上海世博會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如何系統的理解這句話的釋意?

  葛劍雄:城市不能自然使得生活更美好,探索應當集中於,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對這次的主題,國際展覽局提出了這樣一個總體的概念:星球中間的地球,地球中間的城市,城市中間的人,城市和這個國家和世界都是緊密相連的。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化應當是要有利於民生。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做到生活更美好,一定要有一個新樣。現在很多問題,都是人為的障礙,觀念和理解都需要突破,需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民生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政府和民眾之間的相互協調。

  如果世博會的結果,人們都像看科幻小說,看迪士尼樂園一樣看待,效果是遠遠沒有達到。政府要用這個時間,組織地方政府去好好觀摩全球的先進經驗,好好學習。智慧的生活方式,更要強調可行性。

世博重塑長三角城市地理格局

上海交通現代化提前20年完成

作者:趙飛飛 伏昕

  馬裕祥認為,世博會對長三角大交通促進作用相當驚人,現在滬杭的高鐵正在合攏,鐵路路基已經修好,基本上國慶可以通車,上海到杭州只要半個小時,甚至上海到北京的高鐵也將貫通,5小時到達北京,效率驚人。

  本報記者趙飛飛

  實習記者伏昕上海報道

  因世博的推動,上海的交通整體向前推進了20年。

  作為中國最大的都會,以2009年數據參薦,平均每天,上海的公共交通要運送超過1405萬人的各自行程,其中,上海地鐵每天運送380萬、公交車741萬。

  5月1日,上海世博開園,此後半年,官方估計最高或有過億遊客入園參觀,平均每天幾十萬人口從上海四面八方湧向世博園,這對大都會上海的公共交通體系,尤其世博園周邊亦是巨大的考驗。

  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倫敦召開之時,清末的上海此時恰是《南京條約》規定的通商五口之一,這一年左右,洋人在雜草叢生的外灘小碼頭向西掘路,建立一個跑馬場,這條初名為「派克弄」羊腸小道,如今已是盛名中外的「中華第一節」南京路。

  歷經百餘年勵精圖治發展,上海幾經沉浮,躍上世界級一流都市行列,即在軌道交通線路上,上海2010年建成里程420公里,全世界超過400公里的,僅有紐約與倫敦。

  「交通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的世博籌辦工作已經進行了八年,在這八年里,我們始終把交通的一些基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上海市市長韓正如是表示。

  儘管耗資巨大,但上海世博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認為,這一切都值得。「沒有世博會,這些交通設施也將現代化,但不會這麼密集,上海世博會使上海交通現代化提前20年完成。」

  3大交通體系

  在4月15日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建設交通委副主任沈曉蘇告訴本報,世博期間官方交通指南將有3份,涵蓋了園區內外。

  據沈曉蘇透露,為了組織好世博交通,上海在五年之前就啟動了對世博交通方案的研究。總體思路以交通改善為前提,減少世博交通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世博方案的基本策略是,希望90%以上的參觀人員能夠通過軌道交通、地面公交以及團體客車等集約方式入園。」

  既要保障世博的客流,同時兼顧上海整個都市的大交通穩定運營,上海規划了一張龐大複雜的交通體系。

  截至開園前,上海軌道交通已經投入11條運營線路,420公里通車裡程,日均客流規模可達到550萬人次,常規公交線路5000多條,日均客流規模達到750萬人次,出租汽車近5萬輛,日均客流規模可以達到300多萬人次。

  地面公共交通將承擔35%~40%的客流,上海早在2005年已開始建公交專用道,並以每年30公里左右的速度推進,2010年這個數字達到300公里。

  而在快速道路交通系統上,上海目前的高速公路的通車裡程達到767公里,中心城快速路達到145公里,把上海一切為二的黃浦江,上海在這條母親河上建成了4座大橋、12條越江的隧道道路系統。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水上交通方式,其將分擔5%左右的參觀客流。遊客從水門區域完成安檢後,直接由水上巴士進入園區,中途可觀摩黃浦江沿岸風景。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國家住建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沈玉芳告訴本報,總體來看,上海目前的交通狀況不錯,軌道交通網路系統比較完善,斷頭路也已大部分修通,浦東、浦西越江通道基本成網。

  而在迎接外域遊客上,上海虹橋、浦東兩個機場可以保障日均起降2190架次,高峰日可以達到2400架次。2010年開春,地鐵2號線將連接虹橋機場與浦東機場,目前,隨著兩座機場的擴建工程已經全部完成,兩座國際機場承運能力已經達到9400萬人次。

  躍進的建設歷史

  這樣複雜的都市立體交通體系,絕非一揮而就,與上海申博歷程一樣坎坷。

  事實上,90年代初,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徐匡迪就千里迢迢奔赴韓國考察大田世博會的準備工作,觀摩舉辦一屆世博會,需要什麼樣的硬體、軟體的要求。

  據徐匡迪在黨內刊物刊發文章的會議,其印象深刻的是,基礎設施非常重要,對硬體的要求非常高,從韓國回來後,徐匡迪對上海市委作了彙報,當時浦東剛剛起步,還是一片大工地,到處修路、建橋,浦西中心城區的交通狀況很差,從虹橋機場到靜安區需要1個小時。

  此時上海決策層面的認知十分一致,如果上海的基礎設施,交通體系沒有很大的改善,不拿出一個新的城市面貌展現給世界,世博會的參觀者來了後怨聲載道,世博的目的很難達成。

  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馬裕祥告訴本報,世博會對長三角大交通促進作用相當驚人,現在滬杭的高鐵正在合攏,鐵路路基已經修好,基本上國慶可以通車,上海到杭州只要半個小時,甚至上海到北京的高鐵也將貫通,5小時到達北京,效率驚人。「長三角都市圈形成促進世博交通集散,長三角的經濟文化也在滲透,世博會時候,江浙對於上海的客流同樣具有交通疏散作用。」馬裕祥表示。

  「我看過世博交通方案還是相當科學的,包括公共交通和水上交通的安排,世博對上海的交通體系促進度相當大。」馬認為,「上海這幾年基建聲勢很大,雖然杭州也在年年拆年年建,但是效果不明顯,關鍵在於如何科學編織交通網。」7月1日,滬寧城際鐵路開通,該線路連同富甲一方的蘇南地區至上海。自古在人文商業生活文化與上海有千絲萬縷聯繫的蘇南地區,由此可以與上海融會貫通,這一鐵路通道能力日均可增加20萬以上的客流。

  「世博會召開期間將有7000萬人次參觀,每天平均40萬的流量,最高峰可以達到日均百萬人次,上海交通的建設尤為重要,便捷、舒適、安全、經濟將是最終的目標。」周漢民表示。

  而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劉志彪告訴本報,上海有全面的部署,短期內的大流量不會對上海的交通造成太大的衝擊,關鍵應該思考的還是考慮長期的問題,例如世博過後,上海和整個長三角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將推進一個層次。

  軌道交通系統的想像力

  即便公共交通得以保障上海世博的順利運行,上海路面交通擁堵的情形並未得到改觀,相關方面擔心,越來越多的車輛投入,未來給上海帶來持續的壓力。

  沈玉芳告訴本報,「目前上海交通的主要問題是交通系統容量跟不上小車速度,擁擠越來越厲害,已經在向北京靠攏,呈現『井』字型擁堵。」

  「受到汽車工業發展挑戰,通行難度越來越大,也暴露出政策對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鼓勵還存在不足,這些問題國外三四十年就出現了,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晚國外幾十年。公共交通的發展事實上與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致的。」沈表示。

  「另一方面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的觀念也還不足,有的家庭三口人三部車,發展下去既佔據空間,又浪費資源。」

  解決這一問題就在於上海目前倡導的軌道交通綠色出行方式,少開車,地鐵同樣也可以提供實施有效的運輸,類似的公益廣告創意已經在上海地鐵路邊的廣告平台播放。

  上海市的主要領導曾經透露,世博會建設中投入最大的是軌道交通。到今年4月份,上海軌道交通將實現通車420公里。倘若按照1公里6億元來算,僅軌道交通近些年的投入就超過了2000億元。

  預計到2012年,也就是兩年之後,這一里程會超過500公里,軌交運營里程數不斷刷新。

  回顧里程,從1993年上海地鐵一號線觀光運營時的5公里,到1995年全線貫通時達16公里,5年後的2000年,這一數據提升至65公里,到2005年的125公里。

  而從載客的數據上考量,軌交的日均客流快速增長,從0到100萬人次用了10年時間;從100萬人次到200萬人次只用了4年時間;從200萬人次到300萬人次僅用了1年時間。

  即便目前軌道交通已經十分完善,但是面對世博開始時候,指向性明確的遊客或將集中於部分線路。上海正在為此緊密部署。

  據官方預估計,世博局每天有40-70萬人次入園,很大一部分將通過地鐵,而從世博試運營情形看,世博相關的地鐵線路車廂裡頭也出現異常擁堵的現象。

  對此,上海建交委副主任沈曉蘇表示,上海現在對整個公共交通組織是按每天60萬人次來配置交通的運能,同時也有應急的增加運能的計劃。

  顯然,世博,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上海,也改變著長三角的經濟地理格局。

追問未來之城

作者:王瑾 肖磊

  我們必須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讓中國的城市變得更具中國特色,當然還要更加關注人民的共享生活空間,因為城市規劃設計應當把人放在第一位。

  本報記者王瑾

特約記者肖磊上海報道

  盧森堡寄希望於大片的綠地,加拿大擁有一個特殊的雨水利用系統,波蘭則寄希望於一個紙制的外殼,而智利修建了一個花園屋頂。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通過迥異的方案,揭示通向可持續城市規劃和未來城市中更美好生活的途徑。

  本屆世博會關注的是城市生活的未來,約有2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將在184個展覽日中呈現他們對此的憧憬。

  正在改變的城市未來

  顯然,科菲·安南所提出的「城市紀元」正在給全世界帶來挑戰。如今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2040年甚至將有64.7%的人生活在城市中。1950年時,紐約與東京是惟一擁有10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而今已經有20個這樣的城市,且呈增長趨勢。

  屬於最迅速增長的大都市之列的也包括世博會的東道主上海:這座1500萬人口的城市每年新增70萬居民。

  「大城市像磁石那樣吸引著人們,這是因為他們希望在此能找到工作和獲得更好的生活。」美國城市問題專家邁克·戴維斯教授相信,「人類未來的總體發展將在城市中進行,而且絕大程度上在貧窮的城市中發生。」

  越加擁擠的未來城市,雖然沒有直接親臨過,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幻想,在作家的學幻小說或科幻影視作品中,這是一些光怪陸離的地方,是遠離人們今日所居住的城市的地方。

  其實全球的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和社會學家們早就在規劃和描繪著陸地、海底甚至太空中的未來城市藍圖。在這些未來城市規劃方案中,有的古怪,有的富有創意,有的頗具可行性,有的已經建成,還有的當然還只是幻想。

  但一切都必須要開始改變!

  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如今有10億人生活在大城市的貧民窟中,每年還新增2700萬人。由此,特大城市中的問題也在增加:社會控制力日益下降,基礎設施負載過度;衛生服務嚴重不足,垃圾到處堆積成山等。凄涼的生活條件,而且存在著巨大的生態問題。城市消耗了世界範圍生產的能源中的75%,它們在排放的溫室氣體中所佔的比例達到了80%。

  面對人類自身釀成的諸多問題,無論未來城市是在陸地、海底還是太空,向外、向下還是向上發展,唯有全人類共同攜手,在未來的城市規劃中保證更切實可行、更以環境和人為本的可持續性發展方案,才能一起迎接城市生活的未來。

  未來之城是什麼?

  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著對未來之城的想像力。

  讓人們看到了未來城市模型的,是俄羅斯曾經在2008年公布的令世界矚目的全球最大建築———摩天「水晶島」。但是伴隨著金融風暴的影響,諾曼·福斯特心中「世界最具野心的建築」已經被暫停。

  在「水晶島」中,總計將有900個公寓和3000個酒店房間,可供3萬人同時在其中居住。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水晶島」里還將建造一所可供500名學生讀書的國際學校,以及多個電影院、博物館、劇院、公園、醫院、體育館和數十家商店———它簡直就是一座功能齊全的「樓中之城」。

  MVRDV的「中國山」是另一番鏡像。居住在一堆堆圓錐體的表面。這些錐體要整體向北傾斜,以使南向立面最大化,充分接受陽光;錐頂前後移動,使建築物之間陰影最小化;每個城市錐體的高度和直徑都不一樣,以提高「梯田」的效率……而「立體城市」原本的構想之一,就是讓「中國山」自己承擔50%的農產品供應。

  IwamotoScott建築事務所則力圖設計出如何解決100年後的美國舊金山的各項問題:人類通過「霧花」系統解決資源問題,「霧花」系統可以從空氣和海藻中吸收水分,再將之轉變成氫氣,當做燃料;「地熱蘑菇」系統則可以從地球深處吸取熱能和水分;規劃中的「陸地交通中心」包含了人行道連接點、懸浮轎車連接點、大型商場劇場和零售場所等人類城市生活所必需的公共建築節點。

  「這座『水利電氣系統』城市將利用『地熱蘑菇』建築物,從地球深處吸取熱能。城市中來往穿梭的是燃氫懸浮轎車,它在這座未來城市的多用途幹線上賓士,到那個時候,即使沒有化石燃料,城市生活仍一如既往。」

  波特曼:城市規劃設計應當把人放在第一位

  面對全球人類的想像,約翰·波特曼有著自己的思考。他曾用40年的時間,在完全沒有政府幫助的情況下設計並親自開發建設了整個亞特蘭大市中心。

  作為美國城市規劃最具代表性人物,波特曼告訴本報記者,下一個十年的城市規劃,要從幾個大的原則上來考慮:第一,城市規劃都是圍繞人而不是圍繞事物而展開,無論是寬闊空間還是狹小空間,規劃中應該首要考慮空間中人的比例。第二,生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的存在,規劃師應當在無序中尋找有序,在變化中尋找融洽。第三,規劃應當更多的考慮城市的多維性,未來城市的規劃師應該記住一座城市永遠是由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組成,規劃師們應當給予公共空間以正確的定位,因為設計良好的公共空間一向能改善人們的生活體驗。

  對於中國,波特曼說,我們必須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讓中國的城市變得更具中國特色,當然還要更加關注人民的共享生活空間,因為城市規劃設計應當把人放在第一位。

「上海的城市規劃必須認真考慮密度和公共與私密空間的交互作用,對於環境影響下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文化要有階段性的規劃。一座城市就像是一座房子,功能上它必須滿足住在裡面的人的需求。而我們經常忽視的基礎設施,則是支持生活需求的基本。」他說,上海以及中國的規劃師們應當全盤考慮城市人口的狀況,努力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2010:匯源狂飈突進

開創加汽果汁藍海精細布局全國渠道

  併購案後一直保持低調姿態的「匯源果汁」,最近戰略動作頻頻。3月26日,匯源推出了全新的加汽果汁———「果汁果樂」,將「激爽體驗」與「營養健康」進行完美結合,創造了果汁加汽飲料新品類,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於飲料口感和健康的雙重需求,開創了飲料市場的新一輪革命,並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時隔僅僅5天,「匯源果汁」又宣布與「新飛電器」進行合作,首期將在終端投入達10萬台冰箱,並在未來三年內向終端投放100萬台,屆時,將覆蓋全國50%以上的銷售終端。「匯源果汁」最新的2009年報顯示,經過短期的調整,「匯源果汁」去年全年實現凈利潤2.335億元,同比增長162.5%,實現了逆勢之下的全面上揚。

  果汁果樂:打造加汽果汁新品類

  「水果生汽了」,寓意著專做果汁飲料的匯源開始涉足加汽飲料市場。這一消息的發布立即引起了行業人士和主流媒體的關注。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在會上高調宣布:匯源正式以獨特的差異化優勢開創加汽果汁新行業!果汁果樂作為匯源2010年的重磅級產品,勢必引領一種健康時尚的消費潮流,在給消費者帶去營養、快樂體驗的同時,亦為中國果農帶去致富的福音。

  匯源這系列名為「果汁果樂」的加汽果汁有橙汁和檸檬汁兩款產品,外觀呈現出極強的青春時尚氣息。與市場上傳統的加汽飲料相比,匯源果汁果樂的革命性在於含果汁,而非添加「調味劑」。由此,則給側重激爽口感的加汽飲料注入了「營養健康」的元素。同時,匯源先進的生產設備為其新品的成功面市打下了基礎,據介紹,只有無菌冷灌裝生產線才能解決果汁加汽以後出現的難以克服的微生物難題。

  據了解,加汽飲料的消費群體以追求時尚、健康的青年人為主體。匯源果汁果樂將「激爽體驗」與「營養健康」進行完美結合,不僅會給喜歡果汁的消費者帶來更「激爽」的口感,還會給喜歡碳酸口感的消費者提供更健康的選擇。

  據悉,匯源集團對於果汁果樂的研發工作近一年,為了達到最先進生產工藝,匯源集團已先後引進了國際一流水平的無菌冷灌裝生產線和檢測設備,並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擴建營銷隊伍,以實現新的突破。

  中國飲料工業協會趙亞利理事長認為,廣大消費者對於飲品的主要需求是兩大方面:健康與時尚,匯源果汁果樂的誕生正順應了這種消費潮流,是一次有價值的產業創新。

  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的加汽飲料市場份額高達

  400億,幾乎完全被國際品牌所佔據。此次匯源憑藉大品牌的影響力,以及其18年來在中國消費者當中形成的美譽度,借「含果汁就是不一樣」的差異化賣點,以及日益增強、大手筆投入的營銷支持,在加汽果汁飲料市場肯定會有所作為。

  百萬冰箱:做深做透全國市場

  據透露,早在2009年3月,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就提出,要在匯源全國銷售終端全面普及冰箱陳列,因為冰鎮後的果汁將會為消費者帶來更清爽的口感。這一戰略在今年得以全面貫徹。

  在3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匯源集團與新飛電器,共同簽署了《新飛-匯源2010年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攜手共同邁入了異業聯合的營銷陣營。據了解,2010年,「新飛電器」與「匯源果汁」將通過產品陳列、聯合促銷等形式,在雙方覆蓋全國的賣場及零售終端,共享資源。

  據介紹,「匯源果汁」將在未來三年內,計劃投入數十億元,在其終端配置100萬台冰箱,首期投入達10萬台,以更深入的服務於終端市場,實現商超、餐飲的全渠道發展,最終達成整個銷售市場的下沉,更加接近消費者。

  朱新禮:果汁果樂會讓大家眼前一亮

  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於果汁果樂的營銷推廣,匯源營銷部門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無論是銷售渠道、銷售策略、還是傳播推廣,都進行了大力的創新。目前,已經開始在華東、東北等地區幾十個省市鋪貨,市場反饋都不錯。

  朱新禮說,「果汁果樂一定會讓大家眼前一亮,我對她充滿信心!」朱新禮指出,他的信心來源於三個方面。首先,加汽果汁對技術要求非常高,但匯源有效突破了技術難關,保證了產品品質;其次,果汁果樂在試銷時的市場反響良好,消費者很喜歡這款飲料,尤其是年輕人,匯源也有足夠大的生產加工能力,可以保證市場供應;第三,匯源億萬消費者多年來對匯源品牌大力支持、他們對健康飲品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果汁果樂的誕生一定會給消費者帶去快樂和健康。

  朱新禮表示,「2010年,果汁果樂上市,對匯源來說,是一個華彩序幕,後面的好戲還會更精彩」。

國家

  世博會的歷史大體是工業文明的歷史,也是人類全球化進程的縮影。在這159年間,人類既有工業文明的群星閃耀,也有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人間悲劇。工業和科學技術的昌盛讓人類看到了更美好的願景,但不斷發生的戰爭也在提醒我們,科技成果同樣也能變成殺人的武器。即便是現在,人類依然面臨著核武器的威脅。所幸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擁有普世價值的年代。世博會,是一個展示人類明天多美好的盛會。所有參加世博會的國家,除了奉獻出更有價值的科技產品之外,也應展現出塑造國家創新力的力量源泉,更具人文關懷的人本政策,更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力量。畢竟,世博會展示的不僅是機器,還有背後的人心。

世博159年脈絡:從機器崇拜到人文關懷

作者:劉曉翠 周馨怡

  「當今社會,住在城市裡的人超過了50%,而且城市化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城市人的需求和現實發生了矛盾。本來希望在城市生活好一點,但是卻發現在城市生活的不好,退回去又不可能,就只能往前走。2010年上海世博會要探討的是這個全世界都關心的話題。」

  實習記者劉曉翠本報記者周馨怡上海報道

  1851年,英國驕傲站立在世界權力的巔峰,甚至是驕傲的拿破崙·波拿巴也無法阻擋「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北美和俄國是我們的玉米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沿岸是我們的木材森林,大洋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提供白銀,南非提供黃金,印度和中國人為不列顛種茶,而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進入鼎盛時期的英國有足夠的底氣和視野來向世界展示甚至炫耀自己作為工業革命領跑者的實力。

  「博覽會必須是國際性的、展品要有外國產品參加。」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決議拉開了世界博覽會的序幕。

  1851年5月1日上午9點,50多萬人聚集在海德公園四周等待進入通體透明、龐大雄偉的世博展館「水晶宮」。水晶宮裡展示各種機器發明:有開槽機、鑽孔機、拉線機、紡紗機、造幣機、抽水機等等,這些不同的機器又通過特別建造的鍋爐房產生的蒸汽一起驅動。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騰飛讓所有來自25個不同國家的參觀者由衷地讚歎。

  首屆世博會的亮相就取得非凡的成功,緊隨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國紛紛效法,世博會是他們展現工業文明最高成就的華麗舞台。

  從機器到人性

  雖然當時的世博會並沒有設定主題的要求,可是在那個世紀里的歷屆世博會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展現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發明時代」。

  1855年,巴黎舉辦了第二屆世界博覽會,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鋁製品和橡膠。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縫紉機、印刷機和火車亮相。1873年的維也納博覽會將新的動力機獻給了世界。

  「1933年之前的世博會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科技成果能夠創造出美好的生活。那個時代的人們驚訝於科技帶來的繁榮,對科技的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告訴記者。

  那個時期,是工業革命的鼎盛時代,人們對進步的信仰伴隨著世博會進程。人們相信科技發展可以讓人類社會無限發展,生產力水平可以無限提高,可以無限地創造財富。

  1893年,世博會誕生不過42年,歐美各國還在繼續樂此不疲地展示著最尖端的科學技術和產品,寄希望用最實在的科技實力傲視群國。但美國史密森學會秘書長喬治·古德就已經預言:在將來,博覽會將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古德的預言在戰爭的炮火里得到了驗證,兩次災難性的世界大戰讓人類無法不去重新審視技術的意義:技術的發展卻同時迅速地提升了戰爭的破壞力。

  1933年,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痛苦的記憶並沒有完全散去,人們還必須忍受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但是剛剛過完一百歲生日的年輕城市芝加哥還是在世博會上試圖給人們一線希望的曙光。「一個世紀的進步」,芝加哥在世博會上用一個明確主題來為自己標註,從此世博會開始有了靈魂。

  密歇根河畔的公園區內矗立著色彩大膽的建築、設計前衛的展館,通用汽車等工商業巨頭忙不迭地運用電影、立體布景、露天表演等各種方式吸引目光。也許這場挑戰人類想像底線的世博盛宴讓當時的參觀者暫時忘卻現實的窘困和無力。誰也不會料想,另一場毀滅性的戰爭正在暗涌生成。人類原本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可是這些驕傲正慢慢地變成對發展前景的深深憂慮。

  「不同時代人類強調科技的立場是不一樣的,一戰之前人們總是用讚揚崇拜的口氣來談論科學,可是戰爭讓人們意識到科學必須要有文明和人性來束縛它。」季路德告訴記者。

  人類對科學的反思很快體現在了世博會的主題里。戰爭之後的四、五十年里,人與人的交流、人類文明和藝術的交流成了歷屆世博會所關注的話題。

  「在這個時候人們對科技帶來的成就已經不感到很驚訝了,當時人們最大的關切就是戰爭,大家討論的都是怎樣才能避免戰爭。比如說1958年科學文明人性,就是在反思世界大戰的教訓。」季路德說。

  「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的主題是探討人類與太空的關係。因為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之後美國也加快了宇宙的開發,那屆世博會想要探討的就是宇宙時代人類應該怎麼相處,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這樣的主題看似在討論太空,但實質上也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

  自此一直到1970年,世博會將目光聚焦在人與人的和諧上。世界大戰讓地球滿目瘡痍,迫使人們反思人與人之間到底應該怎樣相處。那一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從人類到自然

  1972年6月,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見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討論環境問題的國際會議。

  「人人都有在良好的環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有為當今和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神聖職責。」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莊嚴地宣誓。

  這為兩年後在美國斯波坎舉行的世博會主題奠定了基礎,1974年斯波坎世博會的主題是「無污染的進步」。當時的斯波坎和大多數美國城市一起經歷著城市化的危機,巨大的人流涌動、擁堵的交通狀況、污濁的空氣質量逼迫著斯波坎世博會的籌辦者把環境問題放進了世博會的議程里。在斯波坎,流水、森林、廢電器等等都第一次成為世博會上的展品。

  同濟大學公共管理系的諸大建教授告訴記者。自此世博會的主題進入第三階段,世博會開始轉向關注環境問題。從1974年到2000年,世博會討論的主題都是與環境相關,例如1975年日本沖繩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充滿希望的未來」,人們將關注的焦點投向了水、資源、生態等領域來探討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從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開始,又一個新的詞條進入了世博主題的詞典中──可持續發展。

  在很長的時間裡,經濟增長和環境都被認為是一堆矛盾體,要保護環境就得以犧牲進步作為代價。但是經過漫長的反思,1992年聯合國第一次把這兩個概念聯合起來,提出在可持續發展中追求無污染的觀念。8年後,漢諾威世博會第一次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出了「人類-自然-科技-發展」的主題。

  「漢諾威世博會不僅是整個世博會進程的轉折點,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屆世博會。雖然漢諾威的城市規模比不上倫敦巴黎,但是它提出的主題則更加深刻。」

諸大建告訴記者,「漢諾威世博會的主題中蘊含了精彩的文化觀念,這是以往世博會當中不存在的,這種文化內涵已經超越了展品本身,使從世博會從技術的展示跳躍到理念傳播的高度。」

  上海世博會之問

  漢諾威世博會的精神還在延續,從漢諾威到日本愛知再到中國上海,每一個不一樣的主題都在圍繞著可持續性發展展開。

  「人類社會進步一共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發明,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居住空間。可以看到在探討可持續之路時,漢諾威關注的是前者,而上海則關注城市,這個我們大多數人所居住的空間。」諸大建說。

  城市與生命、城市與星球的關係,幫助人們展開更為深遠的思考: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觀念和實踐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城市發展規模讓地球家園更美好?上海世博會將把這些思考帶給所有的參觀者。

  「當今社會,住在城市裡的人超過了50%,而且城市化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住在城市裡的人的需求和現實發生了矛盾。本來希望在城市生活好一點,但是卻發現在城市生活的不好,退回去又不可能,就只能往前走。但是怎麼做?2010年上海世博會要探討的是這個全世界都關心的話題。」季路德在採訪中說。

獨家專訪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

上海世博會:公共外交的四個契機

作者:昝春燕

  我對青年志願者說,你們在念一個碩士生的課程,經過世博會的鍛煉,你們每人都取得了一個公共外交碩士,對你們今後的成長大有助益,因為今後的成長絕不是孤獨的,絕對是和國際互動的。

  見習記者昝春燕北京報道

  趙啟正在1992年即任上海市副市長,併兼任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見證了浦東以及上海這顆「東方明珠」在全球冉冉升起。1998年,趙上調中央,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見證了全球性的「中國熱」。4月25日,正值上海世博會第五次試運行,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的趙啟正在上海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採訪。

  《21世紀》:奧運會的時候,世界解讀到一個崛起中微笑的中國,上海世博會作為2010年中國最大的對外展示舞台,人們將從中解讀到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形象?

  趙啟正:應該是從多個角度解讀中國,中國是個立體的,而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或一個言辭就能描寫今天的中國。

  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幾個信息在本次上海世博會中表達得比較鮮明,也容易為外國人所接受。第一,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表現了對於金融危機較強的抵抗能力,中國這個大國的快速發展對世界起一個穩定作用。現在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是正面的,一些重要的經濟體在與中國的貿易聯繫中獲得了好處。

  第二,表現了中國為世界舞台服務的一種熱情。籌備這樣一次會議,實際上消耗了中國人民的人力、財力、物力,但為世界提供了一個類似「經濟聯合國」的場所。現在世界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的發展,各個國家都希望了解其他國家的發展對本國發展的影響,以及自己在國際大家庭中的角色。如果是有心的人,可以從世博會中觀察到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而對本國發展進行有意識的調整,使其更符合本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21世紀》:前幾天,上海世博會序曲抄襲日本歌曲的報道充斥網路和報章,上海世博會試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被媒體廣泛報道。從新聞傳播專業的角度,您是如何看待上海世博會相關的負面報道?對於負面報道我們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趙啟正:你所說的負面報道,就是指一些人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發生了,你把它定義為負面報道。我也參加過一些世博會,歷屆世博會都有你所說的負面報道,這麼大規模的一個會,不可能沒有缺點。所以有缺點並被報道,這是經常發生的,問題是在我們對於這些報道的態度。

  如果這些報道情況是如實的,我們就積極地對待這些報道,及時修正、及時更改、及時克服,這樣負面報道對我們就是有益的,最後得到正面的效果。這幾天試運行過程中,上海方面一點也沒有迴避。如果看當地的電視台的話,每天都在做「負面報道。比如說垃圾箱過小,塞滿了怎麼辦?立刻增加垃圾箱。這樣發現然後解決問題,是極其自然的態度。

  至於歌曲的問題,從報道上看,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的態度是非常果斷和正確的,說是「暫停」。

  整個事件我的觀點。第一,如果這個事情屬實那是很丟人的事情;第二,中國的網民也是正確的,絕大多數網民持批判態度,我覺得這表明這些網民特別是青年網友他們的是非觀是值得稱讚的。這件事是不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的處理態度是正確的。

  《21世紀》:你曾經發表過多篇關於公共外交的論文,您如何理解用好世博進行公共外交?

  趙啟正:我曾經做過一個演說,題目叫做「上海世博會是公共外交的大舞台」,有四個意義。

  第一,對中國人來說,不是出國,勝似出國。他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週遊世界。你到美國館、日本館去一天可能比在美國、日本旅遊一周對美國的了解要深刻。中國大概有7000萬人會去,這對其國際觀和全球觀有影響,會更明白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既不會盲目地自以為是,又不會消極地自己貶低自己。

  第二,這是世界交流的大舞台,是一個和聯合國一樣大小的大舞台,是各國互相學習的機會。

  第三,表達了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國際貢獻意識增強。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是提供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表達了今後中國在其他國際事務中我們會盡更多的義務,如反恐、禁毒、維和、克服自然災害和氣候框架協議等。

  第四,對於志願者的意義。志願者長的有1-2年,短的半年幾個月,這麼多青年志願者,他們得到了一次公共外交的鍛煉。志願者在世博會當中會大量與外國人接觸,每天都有近百個會議,要討論展品、布置、保衛、供電問題等等,這些事情鍛煉了多少人。我對青年志願者說,你們在念一個碩士生的課程,你們經過世博會的鍛煉,你們每人都取得了一個公共外交碩士,對你們今後的成長大有助益,因為今後我們的成長絕不是孤獨的,絕對是和國際互動的。即使今後讀外國的新聞,你也比以前會讀了,不是只看那個故事,故事的後面是什麼,表達了他們的什麼意思,我們要能聽得懂。

  世博會的確是公共外交的大舞台,它比奧運會還不同。奧運會是單一專業的一個部分,就是體育,而且它時間比較短。中外運動員之間是有些交往,但公眾交往並不多。而這次不同。那是激情的,這是思考的;那是熱鬧的,這是較為平靜的。

  《21世紀》:一個國家的軟力量對於一個國家的崛起很重要,我們如何來構建我們的軟力量,包括我們的國家形象?我們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中給世界貢獻一些普世的價值觀呢?

  趙啟正:國家形象不要誤解為只是媒體的任務,國家的形象首先是人民和政府把本國發展好,形象不能完全靠媒體。我們要有資源表達中國,如人民生活在改善、高速鐵路、衛星上天、各大城市的建設。

  我們希望中國的真實形象被世界所認識,並不要求形象是完美的,我們只要求形象基本是中國的實情。要傳達一個真實的中國。

  道德和價值觀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通過言行才看得見的。我們的小說文學戲劇繪畫我們的電影歌曲都是我們民族道德和價值觀的載體。比如「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都是我們的價值觀。

  我給孔子學院的老師們講過課,我說你們每一位孔子學院的老師,在外國人面前就是一個「中國讀本」,通過讀你們,知道中國人是勤奮的、謙虛的、講禮貌的、與人為善的。我不指望你們在外國短短的半年一年訓練出多少會漢語的外國人,可能有一些人只是增加了對中國的興趣和對中國的好感,這就足夠了。

外交檔案之申博秘辛

作者:昝春燕

  「整個過程相當激烈,但是我清楚地感覺到,國家在崛起,世界在變化,總體形勢對中國是有利的,所以我當時很有把握。」

  見習記者昝春燕北京報道

  希拉克對吳建民說:「你們會勝利的」

  吳建民被吳儀認為是上海世博會申辦團的「前線總指揮」。2002年中國申辦上海世博會的時候,吳建民正擔任駐法大使。2002年1月30日吳建民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秘書長遞交了中國政府申辦2010年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報告。

  吳建民回憶,「世博會由誰來辦,是由各國政府派代表出席的國展局下屬的會員國的代表來投票決定的。所以在走向2002年12月3號國展局132次大會(該大會將決定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過程當中,我們就開展了大量的外交工作。我們派了很多代表團走訪國展局的各個成員國,跟他們做工作;給駐站國大使做工作;派人專門去訪問沒有建交的國家;利用國家領導人的訪問機會做工作。」2002年7月,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要去莫斯科訪問(俄羅斯也是2010年世博會申辦國之一)。吳建民就想,「希拉克去莫斯科訪問,普京肯定會和他談世博會的問題,怎麼做他的工作。」吳建民想了一個辦法,在訪問之前,請江澤民主席給希拉克帶個口信。「在訪問之前,就找了希拉克總統的外事顧問,說江主席給他一個口信。」

  2002年9月,朱鎔基總理訪問法國。「在會談過程當中,主要談伊拉克問題、中法雙邊關係,沒談到世博會。會談結束之後,希拉克總統又和朱鎔基總理通電話。在電話旁邊,我就給朱鎔基總理寫了個條,說能不能和他提一下世博,爭取他的支持。朱鎔基和希拉克談了這個問題,希拉克當時表示,會考慮我們的意見。」

  2002年11月29日,李嵐清副總理訪問法國,此後他將率團出席國展局在摩納哥舉行的132次大會。他會見了希拉克總統,跟希拉克談了世博會的問題,希拉克當時的回答很巧妙,「你們會勝利的」。

  「後來我了解,先是普京做了希拉克的工作,由於希拉克和普京關係很好,所以他也答應了。」

  但從後來的分析看,五個申辦國,第一個淘汰波蘭、第二個淘汰墨西哥、第三個淘汰俄羅斯。在韓國和中國競爭的時候,法國就投了中國的票。所以希拉克後來對我講,吳大使,我講的不錯吧,我說你們會勝利,你們就會勝利。」吳建民笑著回憶說。

  「我所經歷的例子,我們的領導同志出訪各國的時候,我們的代表團到各國專門訪問的時候,我們駐站國的大使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決戰摩納哥:「時來天地皆同力」

  2002年12月2日至3日,國展局132次大會在摩納哥舉行。

  「當時國內去了很多人,幾百人的代表團。11月30日先遣隊抵達摩納哥。一到達就給我打電話說,『吳大使,不好了,滿城都是支持韓國麗水的標語』。」就在國展局會場外,一艘帆船上寫著大字標語「支持麗水」。

  「當時我說『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投票的是國展局各國的代表,而不是摩納哥的市民。我們要抓緊做代表的工作到最後一分鐘!」

  「所以當時很有意思,各國代表到達摩納哥機場之後,有中國人去接、韓國人去接、還有其他國家人去接,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方便。」

  吳建民在12月1號到達摩納哥之後,立即去旅館去看望那些代表到了沒有,並找那些代表談。「我去了之後,其他國家看了都很緊張,說中國大使吳建民都出動了,你們還不趕快出動!後來各國大使都動起來了。」

  每一個申辦國在摩納哥都有一個展館。中國作為申辦國之一,李嵐清和吳儀都會去參觀其他國家的展館,了解其他國家的長處。「在12月2日參觀的過程中,一個申辦國的大使見了我很高興,然後把我拉到一邊,和我講了一句話,『吳大使,你們大概會勝利,你們勝利我替你們高興』。這話講得很真誠,也反映了對形勢的估計,所以當時我心裏面很有底,我覺得我們會勝利。」

  非常湊巧,申辦上海世博會時中國代表團下榻的旅館就是1993年中國申辦北京2000年奧運會時下榻的旅館———蒙特卡洛大飯店。

  「我們先遣隊去了之後,看這個飯店比較合適,問我能不能租下來?需不需要避諱?我說可以啊,不用避諱。現在是2002年,不是1993年,十年間中國變化多大!」

  「整個過程相當激烈,但是我清楚地感覺到,國家在崛起,世界在變化,總體形勢對中國是有利的,所以我當時很有把握。」

  12月2日晚上,因為第二天需要再陳述一遍,參加陳述的領導同志都很緊張,稿子一遍一遍,練了幾十遍上百遍。「李嵐清、吳儀同志都是這樣,而且他們念英文讓我們來聽,調子不對的,讓我們幫著糾正。」領導同志的認真程度讓人感動。

  他們非常認真,難免心裡都有點緊張。如果睡不好覺,第二天精神就會不好。「我和他們說法國有一種茶,是椴樹的葉子和花做成的,有安神的作用。有人說過去秦基偉同志到巴黎的時候,喝了這個茶就睡得很好。於是我就給領導同志每人送一包,讓他們晚上喝了之後睡覺。」

  「我沒有喝,因為我心裡很有把握,我覺得中國人的時機來了!我想到晚唐詩人羅隱的一句詩,『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你的時機來了,天地都幫忙,這個時機過去了,你再大的本事也是沒有用的。我能感覺到世界的變化,中國的崛起,中國人的時機來了!」

  果然。2002年12月3日,在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全體大會上,成員國代表經過4輪投票,中國最終以54票對韓國34票的勝利,獲得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上海市成為舉辦2010年世博會的城市。

專訪「創意產業之父」、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

著眼於未來,必須運用創意思維

作者:師琰

  歐洲和美國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向其它國家輸出創新的概念。如果中國能向其它國家輸出自己的創新概念,那麼中國的發展無疑將更迅速。

  特派記者師琰倫敦報道

  正因為創新不斷湧現,才讓世博會一屆一屆傳承,成為人類工業文明的履歷表和發展的助推器。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JohnHowkins)9年前就在他的著作《創意經濟》一書中提醒我們,人類創造的無形資產的價值終將超越我們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的價值,而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霍金斯教授首倡「創意經濟」概念,曾為20多個國家的公司及政府提供諮詢,是《知識產權憲章》的起草負責人。1997年英國政府採納他的建議,大力扶持創意產業,如今,創意產業已成英國經濟一大支柱並僱用了最多的就業人口。

  現在,這位被冠以「創意產業之父」美譽的學者正將其注意力重心轉向中國。4月26日,霍金斯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他每兩個月就要去一次上海,每年有大約三分之一時間是在中國度過。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創意經濟方面向中國的各級政府做建議。

  世博是創意思維引進良機

  《21世紀》:上海世博會已經或即將創造世博會158年以來的多項紀錄的歷史之最,你覺得上海世博會給世界帶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約翰·霍金斯:我認為上海世博會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到這裡和上海的人們一起對未來社會生活模式等進行深入探討,並且建立最緊密的聯繫。過去中國同西方國家之間主要是出口貿易業務關係,而這是一個很好的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的機會,尤其是對城市未來和世界文化未來等議題。

  《21世紀》:作為全球創意人才和創意產業的大舞台,你覺得世博會能給上海乃至中國帶來怎樣的「創意經濟」契機?

  約翰·霍金斯: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創意人才將於未來6個月里聚集在上海。而作為世博會的組織者,上海應該不僅只著眼於世博會召開的這6個月時間,應該超越世博會本身。

  如果願意,世博會是一個引進其它國家人們在非常廣闊領域的創意思維的好機會。上海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通過對話和引進,在世博會舉辦之後繼續在上海進行有全球視野的創意思維研究。

  《21世紀》:我想你一定贊同,幫助全球經濟復甦的真正力量將是「創造力和創新」。過去十幾年,我們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腦袋幾乎都被金融業吸引去了,這些腦袋想出的金融創新點子,給他們自己和公司創造了巨大財富,但最終結果我們已經看到———整個社會受到了巨大傷害。現在,是不是應該有一些辦法,吸引最聰明的腦袋去做創意人才?

  約翰·霍金斯:我想舉個身邊的例子來說明,我在倫敦開辦的新公司,通過金融人才和金融公司來投資遊戲和數字視頻,那些金融專家相當於就是為我們的創意經濟在工作。

  就像我說的,創意經濟潛在包含了所有的經濟成分。我的公司就是通過那些從事金融投資的公司,對創意產業公司提供支持,我們也對投資中國公司很感興趣。

  中國的挑戰是如何輸出創新

  《21世紀》:那你怎麼評價中國的創新能力?你認為中國在創意經濟的發展上有哪些優勢?

  約翰·霍金斯:許多世紀以來中國就已經是一個創新國家,現在是繼續在新的文化形式、在科技和數字媒體等方面創新。中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去平衡人口,如何向其它國家輸出和銷售自己的創新。如果你去看歐洲和美國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向其它國家輸出創新的概念。如果中國能向其它國家輸出自己的創新概念,那麼中國的發展無疑將更迅速。

  《21世紀》:有中國學者指出,這些年中國物質財富的增長與文化創造力並不同步,你怎麼看這種現象?如何才能改變?

  約翰·霍金斯: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尤其是那些在政府支持下進行文化工作的個體或者團體,在中國的國內市場給人的印象是相當深刻的。我認為當中國希望向國際市場輸出的時候,就必須對國際市場的操作進行預先的了解。

  《21世紀》:你曾提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應將創意經濟充分納入整個經濟體系,對政府而言,有必要做怎樣的政策調整以適應這一需要?

  約翰·霍金斯:創意經濟並不是整體獨立存在的一個部分,而是存在於製造業和服務業之中,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關於政策的調整,原則就是要把創意經濟推廣到中國經濟的所有部分。當你著眼於未來的環境控制,著眼於未來的汽車製造業、未來的退休問題,你就必須把創意思維運用到所有的業務當中來。

  《21世紀》:1997年英國政府聽從您的建議,開始扶持創意產業,如今英國的創意經濟已經非常可觀,您認為英國13年來所作對中國有哪些可資借鑒?

  約翰·霍金斯:關鍵是政府和行業之間、政府和商人之間的合作。政府和商人有他們各自的作用,兩者必須緊密地一起工作。創意經濟需要的政策與製造業需要的政策是不一樣的,不僅研究的對象不同,途徑也不相同。非常重要的是,政府必須聽取商人的意見,英國創意經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有一套很好的政策。

  「抄襲」風波不會影響世博

  《21世紀》:仿造流行產品或者模仿流行現象,在中國民間被戲稱「山寨」。跟「盜版」比,這種稱呼里透著股包容和親切勁兒,您怎麼看中國現階段的「山寨文化」?

  約翰·霍金斯:問題是中國如果想出口產品,就必須遵守知識產權法。我將於6月9日在上海世博會英國館舉辦關於版權的研討會,這是一場由我的公司和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Council)共同舉辦的高層次會議,我們邀請中國和西亞的人們來討論未來的版權問題,因為今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生效300周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我們把它當成是參加上海世博會的一部分。

  《21世紀》:上海世博會宣傳曲《2010等你來》被指抄襲日本歌曲的風波,最後以作者同意上海世博使用其舊曲告終。上周五,又有美國記者質疑「海寶」是抄襲美國卡通人物「岡比」(Gumby)。你如何看這連串風波?這會對上海世博造成怎樣的影響?

  約翰·霍金斯: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不會對上海世博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人們應該知道,現在創作一個全新的作品是非常困難的。那些對上海世博會製造混亂的都是來自美國的一些團體,他們製造的混亂不會對世博會造成什麼影響。

  上海的創意城市之路

  《21世紀》:自2004年起,上海在中國率先提出並推動創意產業發展,與全球創意之都倫敦相比,上海的創意產業之路會有哪些不同?

  約翰·霍金斯:倫敦作為創意城市已經很多年了,而上海作為創意城市則是最近的事。在上海有個別的創意公司在思維品質和創新方面同倫敦的創意公司是相當的。

  上海目前從事創意產業的人數沒有倫敦多,上海也還沒有像倫敦一樣在創意產業領域具有國際性的風格。

  不過,我個人認為上海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地方,每過幾個月我就會發現有新人、新公司在從事新的項目,並且在發展新的思路。

  《21世紀》:上海長寧區4月推出了一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這個新聞讓我注意到,目前上海全城14個區已經有80多個創意產業聚集區,您認為政府通過打造創意園區推動創意產業發展是否是一條好路徑?

  約翰·霍金斯:政府通過建立創意產業集聚區,建立一個公共的示範區域,把創意人才集聚到一起,一起工作並相互合作,我認為這是一條有益的促進創意經濟發展的成功途徑。

  在政府建立的集聚區以外,我想將來我們也會在上海發現很多由個人或者公司自發形成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在創意產業集聚區以外也仍會有很多很多從事創意產業的個人和公司。

  我認為上海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城市。總的來說,一旦政府開始推行,那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獨家專訪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人居署執行主任安娜·蒂貝瓊卡

政府有必要確保平衡的城市化進程

作者:師琰

  世博會是關乎公共生活、城市生活和人的。我認為人與人的外交才是這個工作中最重要的主題。

  特派記者師琰倫敦報道

  安娜·蒂貝瓊卡(AnnaTibaijuka)是個充滿平和魅力的人。這位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人居署執行主任通曉四種語言,是農業經濟學博士,她出生於坦尚尼亞,於2000年被任命為聯合國秘書長助理和當時的聯合國人居中心執行主任。2002年,人居中心升格為聯合國人居署(UnitedNationsHumanSettlementsProgramme),蒂貝瓊卡成為首任執行主任,並連任至今。

  她領導下的聯合國人居署,工作目標就是「居者有其屋」,致力於促進城鎮和都市的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加強社會融合和公正。

  安娜·蒂貝瓊卡日前在倫敦訪問期間,就上海世博會相關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她也參與了上海世博會的工作———參與籌備聯合國館。她說,「這將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來分享我們在城市發展領域的實踐經驗!」

  首次預測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活

  《21世紀》:聯合國人居署負責協調整個聯合國系統參展上海世博會的工作,從參與的個人感受而言,你怎麼評價這次的上海世博會?

  安娜·蒂貝瓊卡:我認為上海世博會的準備工作是相當好、相當負責任的,我們也參與其中,同聯合國在上海的代理機構一起進行了聯合國館的籌備工作。我們相信這將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來分享我們在城市發展領域的實踐經驗!

  這將是首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對城市發展這個主題進行預測,也是在世博會歷史上第一次對城市生活這個主題進行預測。我們在籌備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有意思的經驗。

  我很高興,因為合作的緣故,我已經去過上海3次。我認為中國政府為上海世博會所做出的努力非常非常值得讚揚,上海市領導層的每個人都全身心投入。

  《21世紀》:在你看來,聯合國館有哪些特別之處?聯合國人居署將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參與哪些活動?

  安娜·蒂貝瓊卡:聯合國人居署負責聯合國館的文化部分,我們將通過聯合國館向世界展示聯合國在城市發展領域所做的努力。

  我希望你有機會能親自去聯合國館看一看,聯合國所有的家庭成員你都可以在那裡看到,去了就會感受到聯合國在城市發展方面所進行的活動是如此廣泛,而且正應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目前50.6%的全球總人口生活在城市。在聯合國人居署看來,要在城市實現更美好的生活,除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還應在精神和社會文化層面使人們感到充實和愉悅。只有當住在一座城市裡的人們真正把自己當作城市的主人,這座城市才能真正激發潛力並獲得可持續發展。

  我們將參與包括貧民窟、城市支持力、婦女及兒童等主題在內的多種活動。

  人與人的外交是最重要主題

  《21世紀》:Expo2010會有21個與中國未建交的國家來上海參展,你如何看待中國開展世博外交的意義?

  安娜·蒂貝瓊卡:我認為世博外交其實就是公共外交,因為我們所有的話題都是圍繞著人的。綜觀歷屆世博會,即使存在國家因素、政治因素的影響,但是商業人士和政治人士仍然得到了良好的相互溝通。

  世博會是關乎公共生活、城市生活和人的。我認為人與人的外交才是這個工作中最重要的主題。

  《21世紀》:作為聯合國人居署的負責人,你現在的核心關切是什麼?

  安娜·蒂貝瓊卡:我認為首要關注就是我們將不得不依靠這個組織,我們必須給每個人提供適當的棲身之處。目前情況雖然有了一定改觀,但仍然有占相當比例的人居住在貧民窟,缺乏住所和乾淨的飲用水,而且這種現象將成為持續存在的問題。

  我們最近所作的調查顯示,過去10年,全球有2.27億人搬出了貧民窟;但與此同時,生活在貧民窟里的總人口卻增加了5500萬,從2000年的7.767億,增長到2010年的8.276億。

  我們仍將繼續努力,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為每個人提供適當的棲身之處。

  拆遷不應該一方贏一方輸

  《21世紀》:說到城市化進程,眼下在中國,年輕人都在拚命擠向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大城市已到了承受極限,一些小城市卻顯得發展不足,中國現在是否應該投入力量把城市化進程重點轉向小城鎮?

  安娜·蒂貝瓊卡:對。我們曾經在南京舉辦世界城市論壇時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中國人不應該都往上海和北京去,而應該留在成都或者其它地方,中國的年輕人不能都往上海去,這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保持城市均衡發展。中國的其它城市確實存在欠發展的狀況,政府有必要確保這種平衡。

  《21世紀》:有些中國城市在改造中出現了一些居民拆遷引發的矛盾,甚至發生悲劇性事件,你認為城市管理者應怎樣處理好城市發展與居民個體生活之間的和諧?

  安娜·蒂貝瓊卡:在拆遷這個問題上聯合國一直推薦進行對話,和人們進行對話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城市發展部門來說,拆遷問題不應該是一方贏一方輸的結果,而應該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贏的結果,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聯合國,我們推薦的就是通過對話———公共利益當然需要考慮,但是不應該有任何人成為輸家———人們在拆遷安置後應該真正得到益處,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更差。

  說到底,拆遷是對於未來的投資。既然是對未來的投資,就不應該只是把人們轉移然後送走這麼簡單,而是要確保人們拆遷後的生活更美好。

  在中國確實存在一些非常粗魯的拆遷安置部門,但是我也曾拜訪過一些剛剛被拆遷安置的人們,他們是被安置到一個新城市並在工廠里上班,我同他們中有些人談過話,他們都很高興,因為他們的生活跟以前相比更好了。

前國展局主席、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解密世博外交

世博是文明的盛會

作者:昝春燕

  見習記者昝春燕北京報道

  在世博會開幕前夕,本報記者於4月下旬對前國際展覽局主席、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進行了專訪。2002年1月30日,時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的吳建民曾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秘書長遞交了中國政府申請2010年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報告。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會第一次到發展中國家來舉行、第一次到中國來舉行、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這是世博會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吳建民認為,世博外交在今年會相當活躍,因為世博會持續的時間很長。來上海世博會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府高官的數量可能會破世博會的歷史紀錄。

  「世界正在經歷大變化。國際關係的重心從大西洋往太平洋移,本質上就是向亞太移,亞洲成了世界大變化的源頭,當然這個過程還在進行當中,遠遠沒有完成。因為亞洲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都在上升,所以各國都很重視,都會來看世博會。」

  「大家來中國看世博會,也看中國的走向。同時因為世博會提供了一個領導人接觸的平台,所以世博外交在今年會相當活躍,因為它的持續時間很長。」

  上海世博會從5月1日開幕至10月31日閉幕,共計184天。

  「各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府高官來看世博會,也會會見中國領導人。國家之間的熱點事件也會談到,交換意見,譬如伊朗核問題、朝核問題等。只要外交上有需要都可以談。」

  吳建民回憶說,以往世博會也有過類似情況。如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就有幾十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先後去過。除了看本國館,也要參觀一下世博會,但是不可能看所有的館,只會選擇性看幾個館,如關係比較好的或者很重要的國家展館,這個就是到訪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需要事先商量的。

  吳建民也提到其他世博會上的教訓,「世博會是個人流很多的地方,所以銜接不好、處理不當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府高官來得多,就很容易怠慢人家。」

  「但是我還是非常有信心中國能搞好。因為中國政府比較重視,中國人的組織能力很強,我們在接待方面的考慮也比較周到。」

  「中國地位上升、亞洲地位上升會對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帶來很複雜的心情。他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慮,各種各樣的困惑,甚至有恐懼。」

  世博會正好提供了一個機會,它是人類文明的盛會,中國可以通過展示中國的現狀、展示古老的文明,讓他們看到和平、和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希拉克總統就對我講過,中國歷史上就不侵略人家,中國不是一個擴張的國家。大家來看中國,我們可以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政治,可以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這將促進中國外交工作的大發展。」

企業

  世博會的展館原本是各個國家比拼的場所,但從1933年開始,企業館正式登上了世博會的舞台。1985年的日本筑波和2000年的德國漢諾威,則成功展示了日本製造和德國製造的實力。

  如今參加上海世博會的企業,則是言必稱低碳、IT,世博會的另一條主線就是這兩個行業的爭奇鬥妍。但是,與人們生活最密切的新產品,往往總是來自屈指可數的那幾家大企業。好在低碳時代,中國的起點不算低。

  在上海,我們終於可以近距離觀察,中國的企業與國際同行的差距是在放大還是縮小。眼花繚亂之後也可以琢磨,在什麼樣的制度環境下,企業這一市場經濟的主體才能擁有更多活力。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的活力往往就意味著國家的活力。

俄羅斯納米技術集團總裁丘拜斯激情備戰「世界科技冠軍賽」

請來看我們這個「理想國中的太陽城」

作者:王曉明

  本報記者王曉明北京報道

  世博園的C片區,由12座造型各異的高大塔樓組成的俄羅斯館很難被忽略。這也是本屆世博會最大的展館之一。

  為了建設這個「理想國中的太陽城」,俄羅斯政府投資了11億盧布(1美元約合29盧布)。俄工業和貿易部副部長納烏莫夫說,世博會「這場世界科技冠軍賽,是俄羅斯工業在經濟危機時期的最後一個公關機會」。

  俄羅斯人將最先進的科研成果統統搬來了,包括潮汐電站和一個小型的漂浮核電站。最新型的納米技術遍布館內。

  在這些新型技術的背後,站著俄羅斯納米技術集團(Rusnano)。Rusnano於2007年建立,公司註冊資產1300億盧布(約300億元人民幣),是不折不扣的國企。俄羅斯試圖通過納米技術擺脫現有的依賴資源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俄羅斯國內,質疑政府發展高科技納米技術決心的言論一直不絕於耳,直到丘拜斯被任命為Rusnano的總裁,所有的質疑都停止了。

  作為曾經的「私有化總設計師」,丘拜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俄羅斯民調中「最不受歡迎的政治家」。現在,這位前第一副總理放下自己毀譽參半的「私有化往事」,為這個克里姆林宮現代化計劃中的核心工程奔走。

  「十分期待上海世博會的召開,我本人也將參加。」在上海世博召開前,丘拜斯對本報記者表示。他的語速極快。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戰略決定」

  《21世紀》:納米技術集團將在世博會上將展示哪些技術?

  丘拜斯:納米技術集團會參與到上海世博會中,我們將會在今年的9月至10月,在俄羅斯館中建立一個專屬納米技術集團的展區。我們會在世博會上推介一些現在我們已經開展了投資的項目,包括太陽動力材料,納米結構材料,醫學、生物、機械製造等領域的新技術。同時,我們集團項目框架內合作的一些子公司也會獨立在俄羅斯館內參展。我本人也會參加世博會,以便更詳細地介紹我們的公司和一些具有潛力的項目。

  《21世紀》:你怎麼看待納米技術對於即將來到的後工業時代的影響?

  丘拜斯:納米技術是一項面向未來的新技術。中國對於納米技術的重視和使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據我所知,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現在,世界上許多重要的國家都在著手發展納米技術。納米技術將引領新一輪的創新革命,他們在戰略的層面上對納米技術的重視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俄羅斯也作出了決定,由政府建立了納米技術集團這樣一個大型的企業,投入了10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戰略決定。

  「我們的合作模式非常具有競爭力」

  《21世紀》:Rusnano最近簽署了與中聚雷天控股有限公司建立聯合生產企業的協議。Rusnano引進中國的鋰離子電池技術,但是將合作工廠設在俄羅斯,這在以往的合作中是從未有過的。請問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方式?

  丘拜斯:根據我們跟中聚雷天控股有限公司的協議,我們將成立「鋰離子技術」項目公司,總預算135.8億盧布,約合5億美元。Rusnano將為註冊資本投入20.9億盧布,由西伯利亞銀行提供55億盧布貸款。而中聚雷天將以資金、技術和知識產權為資本投入20.9億盧布,同時貸款39億盧布。我們將在西伯利亞建成一條擁有四條ThunderSky生產線的工廠,生產用於巴士和電動發電機小型巴士的電池,其產品還可以用於電信,不間斷的電源生產,電力等其他工業領域的儲能器。

  採取這種合作方式的原因在於,俄羅斯納米技術集團作為一家大型的國有集團,其目標是建立本國的納米技術工業,因此企業建設和投資都應該在俄羅斯境內進行。

  項目中應用的確實是中國的技術,但是俄羅斯也會提供和建立新的實驗室和生產線,同時提供俄羅斯本國的先進的技術支持。同時,西伯利亞地區本身就是一個科技潛力雄厚的地區,可以將其現有的半成品和技術快速地加入到新產品中。這些基礎都讓這個協議變得非常有競爭力。

  《21世紀》:你認為這家中俄合作公司的前景將會如何,有什麼遠期的發展規劃嗎?

  丘拜斯:這個項目目前在啟動階段,我們已經擁有了經過確認的中國採購量。我們跟很多中方合作夥伴的合作談判已經進入實質性的階段。但項目的戰略前景不僅在於俄中兩國的市場,在建設成熟後,我們會考慮打入國際市場。

  同時,我們還將在該項目基地建設科研中心,以便俄羅斯學者們能夠在此開展納米技術領域的前沿研究工作。根據我們的調研,這一項目的實施將有助於為俄羅斯創造500個新的工作崗位。毫無疑問,我們這家合資公司應該是納米領域的旗艦。

世博園便利店:那些會說話的盒飯

給物體以生命,還人類以財富。物聯網正在這裡試驗著我們未來的生活

作者:曾航

本報記者曾航上海、無錫報道

  在上海世博園區的羅森便利店,一張看不見的大網正在試驗著未來的生活。

  每一盒在售的盒飯都被貼上一個薄薄的叫做RFID的電子標籤。盒飯因此而具有了生命———它會記錄數據,有邏輯分析能力,能夠和外界進行對話。

  大量這種被「生命化」了的物體,一旦聯成網路,便形成了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在這個網路下,我們就能做許多事情了。」這項計劃的實施者、捷瑪科技董事長王開疆說。

  而在RFID之外,基於感測器網路的另一種物聯網技術,也在快速發展著。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飛機一次投下數以萬計的微型感測器,組成一張天羅地網。一旦敵對武裝分子活動在這些感測器控制的區域,感測器便會通知美軍指揮部。

  如今,這種最先應用于軍事領域的技術正被迅速廉價化和民用化。

  眼下,從世博會的門票、美軍的導彈到加州的葡萄園,都在使用著物聯網技術。這項技術便開始以極快的速度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一盒會說話的盒飯

  在世博園區的羅森便利店裡,顧客拿起一盒貼過RFID的盒飯,把它放到店裡的識別機器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盒飯的所有「出生信息」,包括快餐所使用的所有原料的供應商———例如雞軟骨,由山東大寶養殖加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西蘭花,由上海日冷食品有限公司提供……令人不放心的食品來源問題不再不可探究。

  便利店的收銀員也不再需要將商品一一拿出對準條形碼掃描,而可以一次掃描數十盒盒飯,這大大縮短了顧客排隊的時間。由此帶來的配送、物流體系改革,將大幅提升供貨效率。

  幾年前,在上海的百聯集團倉庫里,王開疆他們曾展開了另一項大膽的實驗。在這裡,所有的貨物———從童車到一個杯子,都被貼上了RFID標籤。倉庫保管員可以輕易地通過感應識別設備知道整個倉庫的庫存狀況:「500箱佳潔士牙膏,1000箱可口可樂

  ……」倉庫的報關員也不用一次次地將貨物搬來搬去,費力地清點。

  這降低了倉庫的損耗:由千分之五降低到幾乎為0。原來耗時8小時的分包、分裝工作,也被壓縮到了2小時。一種無法倒賣的五糧液

  在2009年,五糧液集團訂購了2000萬個RFID標籤。他們將這些標籤做進開蓋紙貼標籤內,貼在每一瓶五糧液的開蓋處———一旦酒瓶開封,標籤便會被損壞。

  外界都以為這不過是五糧液對付仿冒的新招,卻不知道RFID的引入,極大地推進了五糧液銷售體系的建設。

  在中國,每個省份的五糧液售價都不相同。不同地區的差價導致了大量的跨省倒賣行為和銷售體系的混亂,這一度讓五糧液一籌莫展。

  而在RFID標籤被貼上後,每一瓶五糧液酒都具有了生命,其生產、運輸、銷售的全過程都可以在RFID中讀出。當所有銷售網點都被要求裝上RFID讀寫設備,每一瓶五糧液酒的狀況都得到了監控,從而有力地打擊串貨。

  一個不領工資的「看管工」

  在美國加州佔地遼闊的葡萄種植園裡,葡萄的日常維護曾讓農場主們傷透腦筋。延續上百年的人工維護,在日益上漲的工資、福利面前已很難為繼。

  可是在數年前,Crossbow公司的發明讓農場主們得以解僱大批工資高昂的葡萄種植工。在此之前,crossbow一直依靠著美軍的訂單生存,他們的產品在美軍的飛機、導彈中大顯身手。

  一種像對講機一樣的黃色裝置被安放在葡萄園中。每個葡萄園裡有上千個這種玩意兒。這種裝置中集成了聲、光、電、磁、溫度、速度等各個不同原理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能夠有效感知葡萄園的溫度、濕度、營養度、日照信息,並將這些信息數字化後通過無線信號傳輸給計算機設備,在計算機中進行數據再加工,從而實現葡萄園的智能控制,起到替代人工的作用。

  日益成熟的感測技術實現網路化、系統化之後,便形成了基於感測器網路的物聯網,催生出眾多效益驚人的應用領域。

  例如,世界上40%—70%的電力在傳輸過程中被損耗掉,而如果將電路傳輸設備都加上感測器監控,那麼僅智能電網改造一項,就能節省巨額電能。

  目前,無錫、上海正準備推廣一批物聯網示範工程。無錫準備在太湖中建立起一個物聯網環保監測系統,通過大量的感測器監測太湖的水質。

  一所穿在身上的「醫院」

  但是,物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眼下還不是一件順當的事。有許多困惑需要解決。

  比如,我們已經能夠通過RFID和感測器對物體進行感知,但在後台運營、應用環節,仍然缺乏方向,即「到底將這些物體連接起來幹什麼?」RFID技術在世界上已經誕生了幾十年之久,其技術含量稱不上太高,只是在高成本等因素的制約下,無法大規模應用。RFID標籤的價格一度高達1美元一個。你很難想像一個售價不到1美元的圓珠筆去貼上一個價格高達1美元的電子標籤。

  對此,王開疆說,「如果大規模使用,這些標籤的價格可以降低到5毛錢以內。如果全社會大規模使用,RFID的價格甚至可以降到幾分錢。」

  但對於是否有必要將所有商品都貼上RFID標籤,也一直存在爭議。

  目前無錫正在建設的「感知中國」中心,則更多的是基於感測網技術。這一中心是溫家寶總理2009年8月在無錫考察物聯網技術研發時,提議儘快建立的。

  華東師大軟體學院嵌入式系統系主任陳章龍教授認為,溫總理所說的「感知」,應該分為「感」與「知」,即物聯網的三要素:信息採集、傳遞、處理。其中採集與傳遞屬於「感」的環節,但最關鍵的是後台信息處理,即屬於「知」。

  按照他的預測,物聯網產業鏈60%—70%的產值將產生於後台的信息處理環節,而目前在國內,這一領域的建設尚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

  陳章龍的團隊正在和無錫政府合作推動一項名為「數字醫療」的物聯網應用體系。這項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宇航員技術,每個宇航員身上都裝有感測器,可以動態監測宇航員的各項身體指標,並將其傳輸給後台信息處理系統。

  陳章龍他們計劃將這一技術廉價化、民用化,「我們正設想是否可以將一些感測器做入人們的衣服里,以檢測其身體狀況。」陳章龍說,這些信息還將與社區醫院等現實醫療體系進行信息對接,在一定的信息運營下,將大大改善人民的醫療衛生狀況。

百年張裕的世博昨天與今天

作者:文輝

  1915年,張裕代表中國葡萄酒參加第14屆世博會(舉辦地為舊金山),張裕有四款產品獲得金獎,中國的葡萄酒從此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上圖為當年獲獎時頒發的最優等獎狀及金質獎牌)

  1915年,第14屆世博會張裕獲得金獎的四款產品,從左到右依次是:「可雅白蘭地」、「味美思」、「紅玫瑰葡萄酒」和「雷司令白葡萄酒」。

  1915年,張弼士擔任「赴美報聘團」團長,黃炎培任秘書,一行50人參加舊金山世博會,張弼士率團拜訪白宮,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接見,被美國媒體稱為中國的「洛克菲勒」。(前排右四為張弼士)

  張裕在煙台、新疆、寧夏、陝西、北京、遼寧,布局擁有了25萬畝葡萄基地。

  2009年,以張裕為核心的七大國際酒庄聯盟正式成立,一舉囊括紐西蘭張裕凱利酒庄、法國波爾多拉頌酒庄、法國勃艮第斐拉帝酒庄、義大利西西里張裕先鋒酒庄等四大國際酒庄,以及北京張裕愛斐堡國際酒庄、遼寧張裕黃金冰谷冰酒酒庄、煙台張裕卡斯特酒庄等三大國內合資酒庄。2010年3月,張裕陝西酒庄破土動工,新疆石河子、寧夏銀川的酒庄也在規劃、設計之中。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上海世博會即將於2010年5月1日拉開帷幕。

  在上海世博會信息中心編製的《世博會知識問答》的199道試題中,有兩道試題涉及到張裕———第144題:「『1910年南洋勸業會』是哪位南洋華僑在慈禧太后召見時,建議清政府舉辦一次大規模博覽會,以開闊國人視野、繁榮經濟?」

  答案:張振勛,也即張裕創始人張弼士。

  背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閏五月初九日,時任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的「南洋首富」張弼士奉召進京,接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第三次召見,他在《奏陳振興商務條議》上奏曰:「工藝之工,宜有賽會,有獎勵,有專利

  ……」並為興辦賽會捐出白銀20萬兩。慈禧大喜,即令籌辦。

  第178題:「中國著名葡萄酒品牌張裕最早曾參加了哪屆世博會並獲得獎牌?」

  答案: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張裕「可雅白蘭地」、「紅玫瑰葡萄酒」、「味美思」和「雷司令白葡萄酒」榮獲4枚金質獎章。

  背景:為慶祝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美國政府承辦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當時國內全稱「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受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邀請,民國政府任命張弼士為「中華游美實業團」團長率團前往舊金山,這是中國首次以政府名義組團跨出國門參加世博會,共選出18個省的4000件展品參展,包括茶葉、瓷器、絲綢、刺繡、生絲、白酒和葡萄酒等。

  從1904年首倡南洋勸業會,到1915年率團參加巴拿馬世博會,張弼士為開創中國的會展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對於中國的葡萄酒歷史來說,張裕在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榮獲的4枚金質獎章,其意義不亞於1855年巴黎世博會留下的那套波爾多分級制,它們標誌著中國葡萄酒在20世紀初就已經具有挑戰國際水平的品質。

  繼布局全國六大優質產區、創立七大國際酒庄聯盟之後,張裕目前葡萄基地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今年1月在煙台啟動張裕國際葡萄酒研發與製造中心項目;陝西酒庄已於3月18日破土動工,新疆、寧夏酒庄也在規劃、設計之中,「基地+原酒發酵中心」產業鏈一體化模式逐漸成型;發行百年酒窖1915世博金獎紀念酒,這些都是張裕續寫百年創新、構築國酒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百年創新構築企業競爭力:世博金獎到葡萄酒第一品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劉彥平表示,國酒就是能代表國家形象的酒,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標準:首先,擁有深厚文化內涵才能稱得上國酒;其次,酒的品質要能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甚至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其三,國酒要具有時代精神,並能引領生活方式。

  張裕公司總經理周洪江認為,張裕一百多年來始終以創新精神構築企業競爭力。

  一百多年來,張裕在葡萄酒行業開創了多個第一,引領著行業的創新:1892年,南洋華僑張弼士創建中國第一家葡萄酒企業,並首次從國外引進124種釀酒葡萄,創立了亞洲首座百年地下大酒窖,釀出中國第一瓶葡萄酒、第一瓶白蘭地及第一瓶干紅。1915年首獲葡萄酒世博國際大獎,首建中國第一座專業化酒庄,首發中國歷史上第一桶期酒,首創葡萄酒綜合質量分級體系等……正是這些創新推動了張裕企業發展,並形成了張裕深厚的文化積澱。

  張裕的百年創新,還表現在張裕對品質的的不懈追求。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題詞「品重醴泉」,以褒譽其葡萄酒的優異品質。在釀造技術上,歷史上中外數代釀酒師的不斷傳承與創新,到今天已經整合全球七大酒庄,引入法國、義大利、紐西蘭等國的頂尖酒庄技藝;從布局全國六大優質產區,擁有25萬畝葡萄基地到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葡萄酒研發和技術中心;從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勇奪四枚金獎,首次登上國際舞台,到2008年解百納榮獲全球品牌30強。

  一瓶好的葡萄酒,需要優良的葡萄原料、先進的釀造設備、科學的釀造工藝。張裕公司總工程師李記明博士表示,從整個釀造環節來看,張裕完全與世界著名公司和一流酒庄同步,完全能夠釀造出可與它們媲美的產品。

  此外,張裕百年來還致力於對中國葡萄酒文化的創新推廣與傳播。上世紀30年代,張裕在國內創辦中國第一份《釀酒雜誌》,打出中國第一個葡萄酒廣告;1959年張裕創建了中國第一所釀酒大學,為中國葡萄酒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如今,張裕已經在煙台、北京擁有兩座葡萄酒文化博物館,及亞洲首座葡萄酒主題公園———煙台張裕國際葡萄酒城,酒城每年舉辦採摘節及多場葡萄酒體驗之旅;張裕品酒師每年在全國舉辦350場以上的品酒會,推廣葡萄酒品鑒、美食搭配等知識。甚至在張裕愛斐堡北京國際酒庄建有「愛斐堡葡萄酒學院」,為專業人士及國內政商務精英提供專業的葡萄酒文化、禮儀、鑒賞課程培訓服務;2005年,張裕創辦《葡萄酒鑒賞》會員刊物,提供專業的葡萄酒品鑒知識,介紹各具特色的國內外葡萄酒文化,影響了大量的葡萄酒愛好者和從業者。

  同時,張裕在國外不斷為中國製造創造著良好聲譽。張裕解百納已經銷往歐洲14個國家,成為首個能夠打入歐洲成熟主流市場的中國葡萄酒品牌,目前已經出口到全球28個國家,印有「百年張裕」方印圖案的張裕酒瓶,在歐美消費者心目中已經成為中國葡萄酒的文化符號。

  在《牛津大詞典》與知名國際葡萄酒專家傑西絲·羅賓遜所著的《世界葡萄酒地圖》中,張裕是其中唯一提及的中國葡萄酒。甚至包括世界第一CEO傑克·韋爾奇、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及英國皇家品酒師喬納森·雷在內的眾多國際名人對張裕葡萄酒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據英國《金融時報》年報道,在英國諮詢公司沃爾夫·奧林斯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列出了5個有望成為全球品牌的新興市場食品及飲料品牌,張裕名列其中。《華爾街日報》亦載文稱,在中國葡萄酒市場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張裕未來的前景應該會相當樂觀。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分析師將張裕列入他們預期有望從中國消費支出增長中獲益的一籃子股票中。

  國宴60年:見證中國重要歷史時刻

  雖然國宴用酒不等於國酒,但國宴確實是國酒的一個重要象徵,張裕葡萄酒一直在六十年國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說起國宴用酒,許多人先聯想到的是茅台,1984年以前的每年國慶招待均指定用茅台酒,於是便有了「國酒」的稱號。

  其實,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張裕就與茅台一起進入國宴,成為新中國的國宴用酒。據資料記載,1949年開國大典喝的是茅台,而張裕葡萄酒則擔當了當年9月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國宴用酒,之後,張裕葡萄酒成為了多屆政治協商會議的國宴慣例。

  為什麼政協會議如此青睞葡萄酒呢?據分析,歷屆政協委員都是當時社會各界的賢達、名流,因此選用優雅的葡萄酒更符合他們的交際方式。在1962年第三屆全國政協會議的晚宴上,毛主席還特意選擇張裕葡萄酒款待旅美多年歸國的導彈之父錢學森。而且,張裕葡萄酒還見證了1954年日內瓦會議、1955年元帥授勛等中國重要歷史時刻。就國宴用酒來說,60年來可謂是「白茅台、紅張裕」。

  從1984年開始,外交部明確規定「國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葡萄酒作為國際交流的「第二語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今,國宴場合喝的都是葡萄酒:再到2006年,張裕解百納同時簽約人民大會堂與釣魚台國賓館,推出聯合品牌;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首站上海宴會用酒為張裕百年酒窖干紅、張裕愛斐堡酒庄霞多麗干白。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招待奧巴馬的國宴用酒為張裕愛斐堡大師級赤霞珠干紅、霞多麗干白;2009年12月,法國總理菲永訪華期間,應國家領導人邀請在人民大會堂就餐時品嘗了張裕愛斐堡大師級赤霞珠干紅、霞多麗干白、張裕黃金冰谷冰酒。

  持續創新深化戰略布局

  張裕公司將整合國際國內的資源,展開一系列的戰略布局。

  在葡萄基地方面,目前張裕公司已在煙台、新疆、寧夏、陝西、遼寧、北京6個優質產區擁有25萬畝葡萄基地。這意味著張裕葡萄基地面積將佔到全國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已成為葡萄酒行業擁有葡萄原料基地最多、分布最廣、管理最規範的企業。

  張裕葡萄基地不同於零散種植戶所種的葡萄園,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張裕就從歐洲引入了先進的原料基地管理模式,率先在國內創立「公司+合作社+種植戶」的葡萄種植管理模式。為了保證栽培技術貫徹到位,張裕在所屬葡萄基地建立了一整套管理與技術服務體系:一是聘請6名國家級專家對公司的葡萄基地發展、品種選擇、新技術的使用進行指導;二是建立了自己的技術管理團隊。張裕技術中心是目前中國葡萄酒業唯一的國家級技術中心,擁有國家級專家4名,博士等中高級職稱人員140名,六大基地設有專門的葡萄種植技術人員70餘名。技術中心平均每年科技開發投入達1.83億元,平均每年新工藝研究項目達85項;三是300餘名的合作社級技術人員。通過這些人員對種植戶進行培訓,以確保生產出高質量的葡萄原料。近三年來,公司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購置原子吸收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用於葡萄原料與葡萄酒質量安全性指標的檢測,制定了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實現了從原料到產品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

  在研發與製造方面,張裕國際葡萄酒研發與製造中心項目已在今年1月在煙台啟動。該項目將歷時

  5年時間,建成集葡萄酒、白蘭地、起泡酒、保健酒等酒種的研發、製造、生態旅遊、文化展示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全球領先水平的葡萄酒研發與製造基地,建成後將使張裕產能在現有基礎上至少翻一番。

  在酒庄品牌布局方面,2009年,以張裕為核心的七大國際酒庄聯盟正式成立,一舉囊括紐西蘭張裕凱利酒庄、法國波爾多拉頌酒庄、法國勃艮第斐拉帝酒庄、義大利西西里張裕先鋒酒庄等四大國際酒庄,以及北京張裕愛斐堡國際酒庄、遼寧張裕黃金冰谷冰酒酒庄、煙台張裕卡斯特酒庄等三大國內合資酒庄。2010年,張裕正在論證在新疆石河子、寧夏銀川、陝西西安建設酒庄,未來,張裕還將在世界其他優質釀酒葡萄產區繼續進行酒庄布局,整合國際資源提升釀造技藝,為消費者提供各具特色的世界各國頂級酒庄酒,從而橫跨中國、法國、義大利、紐西蘭、美國等葡萄酒新舊世界優質產區,將全世界最優秀的、具有不同特色的葡萄酒提供給中國消費者。

  在國內,張裕在陝西咸陽的酒庄已於3月18日破土動工,在新疆石河子、寧夏銀川的酒庄也在規劃、設計之中。這三個省的葡萄基地目前已經配套了大型原酒發酵中心,再加上三大酒庄,張裕在西部產區的布局逐步成型,保證葡萄能以新鮮的狀態進入廠區發酵。其中,酒庄的葡萄嚴格控制在採收後1小時內就破碎進入發酵罐。

  今年還是世博年,以此為契機,張裕在今年糖酒會上推出了「1915世博金獎紀念酒」,並透露將進駐世博山東館進行展示。據李記明介紹,該紀念酒隸屬張裕的頂級子品牌百年酒窖系列,由榮獲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金獎的「可雅白蘭地」、「味美思」、「紅玫瑰葡萄酒」和「雷司令白葡萄酒」共四款酒組成,限量發行1915套,每套均附編號證書。據悉,張裕公司早期的釀酒師每年都會從當年最好的原酒中汲取一定量上好的葡萄酒,單獨貯存在張裕百年地下大酒窖3號拱洞中。該款紀念酒正是精選百年酒窖中的陳年佳釀,在張裕資深釀酒師團隊及張裕國際酒庄聯盟多名外籍釀酒師的共同把控下,精心釀製而成。

  周洪江表示,面對國內葡萄酒市場快速成長的態勢,張裕雖然擁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品牌優勢,並且未來市場戰略定位和布局也越發清晰,但還做得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向世界先進企業和國內競爭夥伴學習,一個企業的學習能力也是一種創新。

  (文/文輝)

安賽樂米塔爾中國區總經理鄧寧:

創新改變未來

作者:王潔

  本報記者王潔上海報道

  4月28日,世博園盧森堡館揭幕。其國寶「GelleFra(金色少女像)」身後,潺潺流水、朵朵鮮花,亦小亦美的主題概念,被有型有款的銹紅色耐候鋼(又稱考頓鋼)外牆所包裹。

  場館設計師指定了500多噸4毫米厚的耐候鋼,由安賽樂米塔爾位於法國南部的福斯工廠生產、加工後,運抵上海。經與空氣、雨水作用,自動形成外部抗腐蝕的保護膜,場館外立面再也無需保護漆。

  「國外已將耐候鋼逐漸當作一種普通鋼種來廣泛使用。但在中國,這一鋼種仍相對較新,所以我們選擇在世博會來展示它。」當天,安賽樂米塔爾中國區總經理鄧寧對本報說,此次場館建設的耐候鋼總價值約75萬歐元,拆除後將100%回收利用。

  「用鋼鐵提高生活品質」

  《21世紀》:安賽樂米塔爾對上海世博會的參與程度如何?

  鄧寧:作為本次盧森堡館的首席贊助商之一,我們在整個盧森堡館的外立面建設中,使用了超過500噸耐候鋼。

  此前安賽樂米塔爾參加過的世博會還包括塞維利亞、里斯本、漢諾威等。我們的鋼鐵也曾用於世博會的地標性建築,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所建的布魯塞爾原子球,現如今已成為比利時首都最突出的標誌。

  《21世紀》:世博會引領技術發展的潮流和產業文明的進步,你認為作為一個鋼鐵企業,該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鄧寧:鋼鐵工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何提高我們的鋼鐵生產技術,已經延伸為如何尋找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安賽樂米塔爾,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是可持續發展、質量以及領導力,通過這三方面的提升,實現我們「創新改變未來」的理念。我們在研發方面大量投入,以使我們的產品兼具環境友好和高質量的特徵。

  「用專業知識加大創新」

  《21世紀》:鋼鐵同樣是基礎建設的重要材料,請問安賽樂米塔爾一方面如何適應城市變化,一方面怎麼繼續拓展新的市場?

  鄧寧:安賽樂米塔爾有成熟的可持續增長戰略。我們強調基於地域、產品和價值鏈上的綠地增長(新建工廠),褐地增長(投資新的產品線)以及兼并重組(吸收好的生產能力和產品)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公司的增長戰略不是完全以產能的增加為基礎,而是以整合優質資產和優化價值鏈為目標。

  《21世紀》:能否介紹一下安賽樂米塔爾對「創新」一詞的理解?

  鄧寧:創新需要在現實世界中體現,我們幾年前就開始積極從事創新工程。在科研投入方面,我們在歐洲、北美和南美擁有14個研發中心以及1400多名全職的研究人員,總投資達到3000萬美金。我們和工業公司、大學和研究機構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不斷開拓新領域的研究並互惠互利。在歐洲,我們還擁有超低碳研究基金。

  「用綠色理念踐行低碳經濟」

  《21世紀》:現在全球都在倡導低碳經濟。鋼鐵作為傳統耗能較高的行業,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

  鄧寧:我們致力於降低碳排放,我們的目標是徹底減少高爐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我們正在與國際鋼鐵協會(IISI)共同制定二氧化碳監控與減排的方式,並得到了所有主要鋼鐵生產國家的支持。該項目旨在通過可靠地衡量當前二氧化碳排放與績效分析,評估實際減排的可能性。

  安賽樂米塔爾已經制定了一套二氧化碳排放內部監控系統與資料庫,有助於進行基準測試與差異分析。為了防止潛在的排放,我們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廢鋼回收企業,通過這樣的途徑,我們每年減少了6000萬噸的碳排放。

  《21世紀》:在中國,安賽樂米塔爾參與了哪些綠色環保項目?

  鄧寧:2005年底,我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啟動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私合作項目。安賽樂米塔爾作為主要合作夥伴,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5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從2006年到2009年,共同啟動了中國終端能效項目(EUEEP)、千年發展目標碳項目(MDG-CARBON)、中國環境意識項目(CEAP)以及上海環境友好城市(EFCI)等。

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

我們要證明,化學工業也能讓生活更美好」

作者:王曉明

  本報記者王曉明北京報道

  傳統的化學工業,常常讓人聯想到污染和危險。面對即將而來的後工業時代,我們能期待一家美好的化工廠嗎?

  在上海世博會上,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試圖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我們將以行動向大眾證明,化學工業也能讓生活更美好。」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對本報記者說。

  後工業時代的化工新形象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你認為,在這個時點上舉行的這次世博會,應該引領怎樣的一種文明?

  關志華:在我看來,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10年世博會是展示人類靈感與思想的大型盛會。屆時,會有約200個參展國向全世界展示人類將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擁有更加綠色的生活。

  目前,在很多行業中,中國都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相應地,要應對減少碳排放和環境保護這些全球共同的挑戰,中國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溫總理最近在國家能源委首次全會上再次強調了構建以低碳排放為主的工業、交通、建築體系的重要性。我認為世博會將探討影響中國以及世界的各種創新和解決方案,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和低碳發展的重要城市,是這場盛會的理想之地。

  《21世紀》:作為業內人士,你對於後工業時代的化工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文明發展有些什麼展望和設想?

  關志華:我認為,對於後工業時代的化工行業,來講,最重要的目標,都是應對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勇於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尋找降低碳排放的解決方案。

  以最優的方案將能源融入生活

  《21世紀》:你認為應該如何將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友好方式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關志華:在未來幾年中,中國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為有約2.5億人口將在今後20年內流向城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和中國的建築、汽車、包裝、塗料等行業緊密合作,探尋面向未來的解決之道。

  在上海,我們在2006年完成了一幢1980年代5層樓建築的改造,展示了節能屋的概念。通過使用節能解決方案,改造後這座建築物根據上海本地標準實現節能70%。

  在北京奧運會之前,我們為1000輛公交車提供了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力圖將尾氣中大部分的有害氮氧化物轉化成無害的氮和水。

  《21世紀》:在這次世博會上,你們將展示哪些未來城巿的節能環保解決方案?

  關志華:我們這次將為很多展館提供新型的建築材料,通過這些可持續建築,展示我們創新的化學解決方案。在本次世博會中,德國漢堡市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館與我們簽署了關於「漢堡之家」的合作協議。我們將提供創新的隔熱保溫解決方案和不含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環保型內牆漆。

  除此之外,在德國館還將展示多項創新。其中包括MicronalPCM(r),這是一種帶有儲熱石蠟微粒的零甲醛相變材料,這些微粒可以通過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換,使室內維持舒適的溫度。比如,21℃、23℃、26℃。通過這種轉換,可以存儲很多熱量。

中國機會:信息時代新商業文明

作者:侯繼勇

  由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會推動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文明範式和進步狀態。

  本報記者侯繼勇北京報道

  「新商業文明的現象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各種行業、城市和社區,只是不均勻地分布著。對全世界的企業來說,正處在思考新的商業遊戲規則,凝聚商業普世價值共識的十字路口。」4月27日,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必然要改變目前的商業價值觀。新商業文明是信息時代的商業文明,將取代工業時代的舊商業文明。」這是馬雲一貫理念。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如騰訊、聯想等,都在努力適應信息時代下的企業發展模式,堅持對未來新的商業價值觀的探索。

  技術創新改變商業規則

  從杭州飛往北京的飛機上,阿里巴巴一位負責數據挖掘的工程師坐在本報記者旁邊。他已經50多歲,出生於中國台北,美國完成學業,先在思科工作六年,然後在微軟工作八年,現在已經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負責技術領域最龐雜、最具商業價值的數據分析與挖掘的研發。

  這位工程師認為,由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會推動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文明範式和進步狀態。

  金融危機之前,全球商業文明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它曾經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的巨大進步,但在互聯網和信息革命的背景下,舊的商業文明日益顯露出它的歷史局限性。

  而從人與自然關係看,新商業文明帶來新的生產力,將實現從工業革命向信息革命升級的技術進步,並推動以誠信為標誌的社會資本所有制變革、以分享為標誌的分配製度變革、以責任為標誌的管理制度變革,形成新的制度文明體系。此外,新商業文明還將帶來新的生產方式,採用信息化生產方式。

  而眾多的中國企業,業已通過信息整合消費者,立足中國整合全球產業資源,通過中國研發資源整合全球製造業資源。4月2日,騰訊聯合CTO熊明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在信息技術領域,未來十五年,將是電子商務,包括個人電子商務與企業電子商務發展黃金時期。

  過去十年,騰訊的優勢是消費者用戶,註冊會員超過10億人,這給騰訊提供了一個機會:抓住未來十年電子商務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企業提供服務,發展商業用戶。

  對於商業用戶來說,哪兒有他們需要的消費者?去QQ帝國,因為有10億人被信息技術工具QQ裹挾進了這個新的帝國。4月19日,聯想發布了phone。柳傳志放出豪言,決戰蘋果iphone。柳傳志的依據是:這是在中國。

  柳傳志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在新時代,行動電話終端已經不是一個通訊工具,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硬體設備,而是一個信息服務與應用推送的窗口。聯想有能力聯合本地運營商、內容與應用提供商提供本地化的應用與服務,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信息人口大國,聯想只要抓住用戶的需求,就有廣闊的市場空間。4月23日,東軟與哈曼分別在中國瀋陽和德國漢堡合資建立聯合技術開發中心,共同開發汽車與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哈曼的客戶包括赫赫有名的寶馬汽車,其汽車電子系統一直由哈曼負責開發。兩年內,兩個研發中心將組建一個500人的研發團隊。

  東軟與哈曼合作後,將獲得了寶馬汽車的電子系統的外包,哈曼則獲得了中國便宜的研發資源。這是又一個「國外先進位造業+中國廉價研發資源」的故事。與「國外低端製造業+中國廉價的民工資源」不同,這或許是中國向先進位造業邁進的一條路徑。

  中國新道路

  在上一代商業文明(工業商業文明)中,英美是進步引領者。而在信息商業文明中,中國有可能再一次成為進步的引領者。「新商業文明是屬於全球的機會,中國有領先一步的可能。」姜奇平說。

  在基礎層面。當前信息時代已經進入公用計算階段,比如目前廣泛流行的雲計算平台,以及集成各類商務服務和海量用戶、可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各類電子商務服務平台,正在成為信息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商業基礎設施。

  在制度與規則層面。信息化、全球化將共同誘致出一個持續的制度變遷過程,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員工、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社會等,都將發生一系列的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制度變遷。

  在文化與思想層面,信息時代的商業文化將呈現出透明、誠信、平等、開放、分享等特質。工商業文明的特徵是經營粗放,大量不合理的交易費用沉澱在流通中間環節之中,從中滋生了暴利的土壤,導致對商業基本原則的系統偏離。而在信息產業時代,削除了環節暴利後,人們將通過差異化服務實現增值,這既有利於消費者,也有利於生產者。

  多位企業家認為,在新的技術帶來的商業文明制度下,中國有機會贏得先機。柳傳志認為,站在過去三十年發展的基礎上,中國的先進位造業將在信息技術時代獲得更高的產業位置。而劉積仁則認為,影響未來創新產業的地理分布的因素是智力資源的分布,中國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素質最好的人力資源,新的產業分布將有利於中國。未來的智慧產業,會像傳統製造產業一樣向中國積聚。

夢工廠視覺效果總監魯道夫·格諾頓:

製作電影的方式沒有變

作者:曾航

  視覺時代已經到來,它將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尚處於成長期的中國動漫、電影產業,將會在這股浪潮中趁勢崛起,還是出局?

  本報記者曾航杭州報道

  在本屆上海世博會上,裸眼3D等先進視覺技術被大量應用於各個場館的展出,成為本屆世博會的一大亮點。而來自好萊塢的視覺大片商們,則是這些技術變革的直接推動者。

  2008年,應用了大量特效技術的CG動畫片《功夫熊貓》紅遍全球,而隨後上映的3D視覺片《阿凡達》則重新定義了電影界對視覺特效的看法———這些影片重新喚醒了人們對電影院的熱潮,讓特效技術對電影產業的影響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如今,正快速發展的電影視覺技術,給人們的娛樂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享受,並將很可能改變所有人的觀看習慣。在這裡,每一個細小動作、每一根毛髮都開始變得栩栩如生,而在其背後,則是一批實力雄厚的矽谷科技巨頭的身影。

  視覺時代已經到來,它將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尚處於成長期的中國動漫、電影產業,將會在這股浪潮中趁勢崛起,還是出局?適逢第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間隙,夢工廠(DreamWorks)視覺效果總監魯道夫·格諾頓RodolpheGuenoden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21世紀》:您參與制作的《功夫熊貓》大獲成功,能談一下這部片子對整個動畫片產業的啟發或影響嗎?

  魯道夫:這部動畫是完全用電腦特技動畫(CG)技術做出來的,尤其是它是一部功夫片,其中有不少動作場景,許多動作看上去都和傳統動畫很不一樣。

  例如片中熊貓每動一下,背後實際上包含著許多電腦計算的軌跡,一個幾秒鐘的畫面,可能包含著許多技術。例如熊貓向前摔倒的時候,它的毛髮也跟著一起動,這個都是靠計算機模擬計算出來的結果,所以十分真實。這些效果在傳統動漫中很難做到,因此特技讓動畫片看起來更酷了。

  《功夫熊貓》這部片子前後製作了5年,在這期間我們參考了大量的中國元素,也學習了許多中國影片。例如我們參考了吳宇森的《赤壁》,裡面有許多中國古代的打鬥場景。

  此外,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在其中加入了中國傳統的師徒情誼、太極等元素,讓這部片子的內涵更加豐富。這讓這部片子有許多成年人都愛看,所有後來獲得了成功。

  因此動畫片做給所有年齡段的人看,是一個趨勢。

  《21世紀》:在《阿凡達》上映後,幾乎所有好萊塢廠商都開始力推3D電影,3D電影似乎正在成為影片的標準配置,您怎樣看這一趨勢?

  魯道夫:使用3D技術必須十分小心,要有專用的攝像機,專用的運算處理設備,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很好。

  當電腦特技動畫(CG)剛剛出現的時候,也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所有人都想使用CG技術來做他們的動畫,但是事實證明,許多CG動畫片後來都很失敗。

  此外一些由2D轉為3D的影片,如果投入經費不夠的話,效果也並不理想,反而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

  《21世紀》:3D技術的出現,大大抬高了電影製作的門檻,而中國的動漫廠商現在還很弱小,他們擔心自己在迅速到來的3D時代中會被擠掉,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魯道夫:不管技術怎麼發展,我們製作電影的方式並沒有變。一部好的影片技術固然重要,但是好的編劇和精心的創意更加重要。2D技術也能做出很好的動畫電影來。3D時代的到來需要做兩方面的改變,首先是電影製作這個環節,然後是電影院設備的更換,只有經過改造的影院才能播放3D電影。因此中國企業首先應該在電影院這個環節投入精力。

  《21世紀》:不用戴眼鏡的3D技術已經開始出現,這會成為一個未來的主流趨勢嗎?什麼時候人們可以真正不用戴眼鏡,就能看3D電視了?

  魯道夫:人們總是希望更加舒服地收看3D影片,但戴眼鏡和不戴眼鏡這兩種3D原理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到3D電視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正在出現,我相信不久我們就能夠看上不用戴眼鏡的3D作品了,這一塊的技術進步會很快,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推薦閱讀:

圖盧茲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在銀川生活是一種什麼體驗?
上海跟東京的差距在哪?
程小瑩| 球的城市(06.6.19)

TAG:美好 | 生活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