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華杉注四書《論語》連載 91-95
零距離了解席捲中國市場的華與華方法
#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論語》【91】
無欲則剛。儒家講的無欲,不是佛家、道家講的無欲,四大皆空,啥都不要,而是兩層意思,一是堅持原則,二是志向遠大。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學習筆記】
朱熹註解說,剛,是堅強不屈的意思,最是人所難得的,所以孔子說「吾未見剛者。」我沒見過真正剛強不屈的人。
同學們就說,申棖(cheng)應該算是吧!申棖,是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大家認為他應該算是剛強的人,因為他非常好學,每次和人辯論,從不讓步,態度十分強硬。
孔子說:「棖也欲,焉得剛?」申棖啊,他也是個有慾望的俗人,他怎麼能剛呢?程頤註解說,人有欲則不能剛,剛則不屈於欲。
謝氏註解說,剛與欲正相反。能勝物叫剛,所以能伸展於萬物之上。為物所掩叫欲,所以常屈於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所以孔子感嘆說他沒見過。這就是無欲則剛成語的來歷。
儒家講的無欲,不是佛家、道家講的無欲,四大皆空,啥都不要,而是兩層意思:一是堅持原則,二是志向遠大。
堅持原則,是認理不認利,以義理為主,合乎義理的就做,不合乎義理的就不做,不為利益變通。原則本身就是我們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但人們通常認識不到這麼深,或為物慾所誘,就放棄了原則。
志向遠大,所謂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志有定向,一切自足,不為外物所屈,就能拒絕誘惑,始終不偏離自己的目標,不打亂自己的節奏。這是一種積極,一種主動,一種自由,也是一種進步的效率。
#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論語》【92】
故事很長很複雜,總之最後的結果是吳國打敗了齊國,救了魯國。晉國又打敗了吳國。吳國敗後,越國乘機滅了吳國。所謂勾踐卧薪嘗膽,滅了夫差,背後有子貢的故事在。魯國平安無事,得以保全。《史記》記載說:「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學習筆記】
子貢評價自己,說我這個人吶,我不願意別人加之於我的事,我也不會加之於別人。這是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聽了就說呵呵了:「子貢啊!那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認為子貢沒有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子貢不是那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者君子。
子貢是什麼人呢?子貢是才高八斗的人,本章前面說了,孔子評價子賤是君子,子貢趕緊問,老師!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是瑚璉之器,評價他是國之大寶,大器,但還不是君子。因為君子不器呀!
子貢的才幹,和後來戰國的蘇秦張儀差不多,都是巧舌如簧,縱橫捭闔。他的最高外交成就,是連環遊說五個國家,讓他們相互攻伐。當時是齊國要攻打魯國。子貢為了救魯國,去遊說齊國攻打吳國,把禍水引向吳。齊國被他忽悠了,但是說我的軍隊已經開到魯國了,怎麼能轉頭去打吳國呢?子貢說,沒關係,我來辦。他又跑到吳國,遊說吳王夫差去救魯國。夫差說確實該救,但我怕越國乘我空虛來攻。子貢又出使越國,遊說勾踐假意加入吳國的盟約。轉頭子貢又出使晉國,遊說晉國擋住吳國北上的勢力。
故事很長很複雜,總之最後的結果是吳國打敗了齊國,救了魯國。晉國又打敗了吳國。吳國敗後,越國乘機滅了吳國。所謂勾踐卧薪嘗膽,滅了夫差,背後有子貢的故事在。魯國平安無事,得以保全。《史記》記載說:「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不欲自己的祖國被攻,就把禍水引向吳國。他當然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了。
#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論語》【93】
四書的學習順序,先是《大學》,次《論語》,再次《孟子》,最後是《中庸》。《大學》是入門書,曾國藩說沒讀過《大學》就不要自稱讀書人。《中庸》最難,沒有相當的儒學基礎讀不懂。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以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學習筆記】
朱熹註解說:「文章,德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
文章,是文辭和彰顯出來的東西,子貢感嘆說,老師的道德文章,大家都能聽到。老師講性和天道,大家就難得聽到了。
這大概是子貢治學日深,孔子也跟他談論得越深,他聽到老師的至論而發出的嘆美之詞。
孔子講的東西,都是日用常行,雖然也將知天知命,但多是存而不論,很少深入去講抽象的哲學,所以大家難得聽到。性和天命,四書中在哪裡講呢,《中庸》講,開篇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專門講這個。
四書的學習順序,《大學》是第一本,是最淺顯的,是入門書。曾國藩說,如果你要說自己是讀書人,那你一定是讀過大學,因為那是第一本書,如果沒讀過《大學》,就不要說自己是讀書人。
《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叫八條目,講止定靜安慮得,這是講學習學,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給一生的學習打下基礎。
《大學》學完了,讀《論語》,這都是小孩子就會讀的,淺顯的日用常行的道理,基本的價值觀。
《論語》之後是《孟子》,《孟子》更深了,也開始探討心性之學。陸王心學,上溯根源就在孟子,不在孔子。
最後是《中庸》,《中庸》很艱深,基本都是哲學至理,文字首先就很難讀懂,然後如果閱歷不夠,思想深度、高度不夠,讀懂文字也理解不了啥意思。
子貢感嘆「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在《中庸》里就講得非常系統了。咱們一步步學。
#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論語》【94】
學習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師你就別學。二是不要急於學「新東西」,前面的還沒會,要反覆檢查練習,不要「新東西」來干擾。
批判是學習的死敵,沒有批判性學習這回事。你有多大本事去批?去判?你聽到一句話,一個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沒有教益。批判別人不能帶來自己進步。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學習筆記】
子路聽到什麼道理,就要馬上去實踐。如果還沒來得及實踐,唯恐又聽到一條。這一句,非常生動,非常深刻,但在論語中好像不太起眼,各家註解筆墨都不多,或者是落在子路的性格上,說他勇,勇於實踐。大概也比較急,急於實踐。
我們好像看見子路在那兒捂著耳朵:「您別說!您別說!我上一條還沒來得及做到呢!」
這就是學習的本質,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沒有做到,學他來幹嘛呢!我們讀書學習,要字字句句切己體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體事上研習,這才叫學而習之,才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學到手,用到具體事情上,進步在自己身上。
學習之病,太多了!我深深感到,我們急需一部《學習學》,先學了學習學,再開始學習。我們個個都自稱愛學習,卻都沒有學過怎麼學習。相反,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首先摧毀我們的學習精神和學習能力,然後再學習,那還能學到啥?
為什麼說首先摧毀了學習精神和能力呢?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批判的文化中長大,不是在學習的文化中長大。你看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版的所有書籍,只要不是黨中央的最新講話,都要求你「帶著批判的眼光學習,注意鑒別錯誤的思想」。那帶著批判的眼光學習,還學個屁!
這種思維方式深深的影響了三代人,融入每個人的血液,都沒有學習能力,渾身都是批判老師的戰鬥力,跟老師鬥爭,把老師問倒,就是快樂課堂,自己學到什麼,反而不是關注重點。所以我們經常看講座,老師講完後,提問環節就是舌戰群氓,下面搶話筒的,沒有一個是深究義理學問的,都是來挑戰老師的。這都是從小就被教壞了。
批判是學習的死敵,沒有批判性學習這回事。你有多大本事去批?去判?你聽到一句話,一個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沒有教益。關注自己,去批判別人幹啥?批判別人,不能帶來自己進步。
學習必須首先得信,得服,你得真心信服老師,再去讀老師的書,聽老師的課。不服,你不如不要去,你服誰,你就去學誰。誰都不服?那你已經天下第一了,你就不用學了。最可怕就是又要去學人家,對人家又不服,那是浪費時間。第二,學習不要急於學「新東西」。有人一聽人家講,就撇嘴說:「哎呀!我看他講的也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新東西!」說這話,就是沒有學習學。要聽新東西幹嘛?以前的都會了?做到了?你看人家子路,他是怕聽到新東西,因為前面的還沒做到,又灌進去一些新的,更干擾磨練上一條。這就是知行合一。
#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論語》【95】
聰明的人常常不夠勤奮,地位高的人往往恥於下問。如果一個人又聰明,又勤奮,地位很高,還能不恥下問,這就得為學之道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學習筆記】
孔文子死了,謚號為「文」。子貢覺得他不配,問老師,孔文子憑什麼謚號為「文」呢?「文」作為謚號,根據謚法: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
全是好詞兒,屬於美謚,蓋棺論定,孔文子,名圉(yǔ),是衛國的大夫,我們今天稱他為孔文子,就是因為他死後衛國國君贈他謚號為「文」。子貢覺得給孔圉這個鑒定太高了,因為他覺得孔圉人品不行,配不上這謚號。
孔圉是能臣干臣,也是強悍之臣。衛國太叔疾逃到宋國,娶了宋國公子子朝的女兒。後來子朝家又出了問題,子朝的女兒跑了。孔圉讓太叔疾休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沒想到太叔疾又去勾引前妻的妹妹,另外修了一個宮殿來安置她,成了有兩個妻子一樣。孔圉大怒,要發兵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勸住了。孔圉把女兒強行要回來,又把她嫁給太叔疾的弟弟遺。
子貢覺得孔圉這麼彪悍之人,謚號為文,被尊稱為孔文子,不恰當,就問老師。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認為謚號為文是恰當的。因為孔圉很聰明,聰明的人常常不夠勤奮。孔圉是既聰明,又勤奮,敏而好學。孔文子是衛國大夫,權勢很大,地位很高。地位高的人往往傲慢,看不起別人,孔圉則能不恥下問。所以不管他是什麼人,就其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個突出優點,正對得上謚法中「學勤好問曰文」這一條。孔子一直是很欣賞孔圉的,他能勸住孔圉的怒氣,大概兩人交情也不錯。孔子曾經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可見孔圉也是安邦定國之臣了。所以不管孔圉有什麼過分的事,孔子始終還是記著他的優點。
《論語》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譯註》,楊伯峻著,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注,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出版 《孔子傳》,錢穆著,三聯書店出版
#華與華書房# 每天讀書,每天寫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