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如何讓孩子不哭不鬧乖乖接受拒絕和挫折?

看到這個題目,熟悉我的朋友會笑噴了:你在開玩笑吧?!

我僅僅是半開玩笑。還有嚴肅的那一半,就是在替廣大家長發出內心的呼聲!

我與家長工作15年,接受過各種提問,提供過多次諮詢。根據來訪/來信家長的描述,我塑造出一個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完美兒童形象,在各地「無條件養育」大型講座上,和念媽一起,給觀眾們表演這個孩子。

其中一個橋段就是當面臨拒絕和挫折時,這個孩子的表現: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玩具。

媽媽:不行,媽媽認為不應該給你買,因為你已經有好幾件同樣的玩具了。

孩子:好的媽媽,我爽快而毫無怨言地接受您的拒絕!

每當表演至此,都會引起鬨堂大笑,觀眾們一致反應:這是不真實的,沒有孩子會這樣。真實的孩子會生氣、會哭鬧,不會馬上順從。

但這卻又是眾多家長內心的企盼,甚至明確的要求:我拒絕了你,你就應該乖乖接受,不應該跟我鬧!

按理說,拒絕了孩子,就應該允許人家不爽、生氣、甚至哭鬧,畢竟是被拒絕了嗎!別說孩子了,就連飽經風霜的成年人,被拒絕時,也多少會感覺有些鬱悶吧?也有人會生氣呢。

要是受不了孩子哭鬧,那就只能答應他、滿足他此刻的要求。也就是說,這個選擇題很簡單:說NO,就允許他鬧;不要他鬧,就只能說YES。

對孩子的願望說NO,又不允許他因願望未能達成而表達不滿情緒 … 這可以說是蠻不講理了吧?

只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時,感覺很煩惱。一方面,孩子哭,讓他們心疼,繼而又懷疑自己這樣拒絕孩子,是否傷害了他?但是,如果答應孩子的要求,又令他們懷疑是否在溺愛孩子?另一方面,某些流傳的理論讓他們認為,孩子是用哭來「要挾」家長;或者,孩子受到拒絕就哭,屬於受挫能力不夠強、情商不夠高。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孩子乖乖地接受拒絕和挫折。

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市面上也流行了不少招數,較常見者之一,就是「冷處理」:「你哭吧,我走開,等你哭夠了再說。」這會令孩子產生深深的被嫌棄、被遺棄的感覺。

這裡給大家提供另外一種處理方式:孩子受挫時產生情緒是正常的,並不是在故意為難父母,而是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此時能夠提供的最好幫助,就是「PET父母效能訓練」提出的「積極傾聽」這一技巧。

傾聽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他的情緒溫度會自然下降,內心力量則油然而升,無需父母「引導」和說教,孩子就能夠自行走出當下的心理困境。

傾聽有沒有公式呢?有,就是「事實+感受」。將孩子所經歷的事實,加上孩子此刻的感受,不予評判,如實地反饋給孩子,讓孩子感覺被理解、被認可、被接納。

以下是根據實際案例整理出的對話:

孩子:媽媽,我要買這個玩具!

媽媽:哦,媽媽不能同意,因為同樣的玩具你已經有好幾件了。【或者陳述其他理由】

孩子:不么!我就要這個玩具!【情緒溫度升高】

媽媽:你非常想要這個玩具。【傾聽】

孩子:對呀!這個顏色的我還沒有呢!給我買吧!【洋蔥皮剝下一層:要這個玩具是有正當理由的——人家還沒有這個顏色呢!】

媽媽:你想買,是因為家裡還沒有這個顏色的。【傾聽】

孩子:沒錯兒!給我買吧,好媽媽,求你了!

媽媽:你覺得求媽媽,媽媽就會答應你。【傾聽,解碼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啊!買吧媽媽!

媽媽:媽媽覺得很為難——媽媽實在是不想給你買,因為你的玩具太多了,雖然還沒有這個顏色的,但看到一個新顏色就買,媽媽的錢包也受不了哦!【發「我信息」表明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言簡意賅,不要長篇大道理。】

孩子:啊啊啊!!!我就要就要就要!!!【情緒溫度再次上升】

媽媽:媽媽不給你買玩具,你很難過。【根據孩子的實際情緒,也可以說「失望、生氣、沮喪、鬱悶」等等。這裡運用的是「換擋傾聽」,也就是說,在家長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之後,隨時準備好傾聽和接納孩子的抵觸情緒。】

孩子:嗚嗚嗚!!!你是壞媽媽!!!

媽媽:不給你買玩具的媽媽就是壞媽媽。【這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不要聽到這樣的話就感覺顏面掃地、火冒三丈。】

孩子:嗚嗚嗚!!!我要!!!

媽媽:恩。【接納的態度,此處無須多言】

孩子:為什麼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我想買個玩具你就不同意!【洋蔥皮又剝下來一層】

媽媽:你覺得媽媽在買東西方面比你有更多的自由。【解碼孩子語言背後的感受】

孩子:就是的!為什麼呀!

媽媽:這在你看來是難以理解的。【解碼孩子的感受,無須解釋「為什麼」,否則又是在扔絆腳石,讓孩子情緒溫度更加高升。】

孩子:壞媽媽!!!我討厭你!!!

媽媽:恩。【也可以說:你對媽媽很不滿。】

【這裡孩子的情緒溫度已經沒有那麼高,只是還有些難過,也在慢慢接受今天不買玩具的事實了。媽媽此刻需要做的,就是愛的沉默陪伴。】

孩子:那,給我買個冰激凌吧。【孩子脫離了問題區,提出了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因孩而異,比如後邊轉轉媽的案例,孩子提出「長大後再買」。】

在紙面上閱讀案例對話,沒有實際看到和聽到更有效用。我建議讀者們找一個朋友,兩人互相表演一下。一個人代入孩子,另外一個人代入媽媽,然後互換,體驗一下這樣的對話,會給孩子帶來如何的感受?

也可以先試一試其他常見的回應,體會一下諸如斥責(「別鬧了!不就一個玩具嗎?有什麼可鬧的?」)、否認(「這玩具有什麼好玩兒的?」)、講道理(「不能老這樣見什麼買什麼,你都被慣壞了!」)、勸慰(「好了好了別哭了,回頭媽媽給你xxx」)、讚揚(「媽媽知道你是最懂事的孩子!」)、提建議(「咱們看電影去吧?」)、求擁抱(「媽媽現在需要一個擁抱」)等等,會在孩子內心引發什麼樣的反應?

有沒有孩子用哭來「要挾」家長的時候呢?的確有,那就是以前孩子曾經經歷過,只要哭得夠慘、夠長時間,媽媽就會妥協。若想打破這樣的慣性動力結構,家長首先需要自己內心做出堅確的決定(不買),而後傾聽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傾聽和陪伴。

同時,我們也需要深深地自省:為什麼不忍心拒絕孩子、更怕孩子哭鬧?也許是因為孩子勾起了我們被拒絕時的沮喪、傷心與挫敗的痛苦回憶。這種情緒如此沉重以至於不願面對,正是因為它在我們的童年沒有被真正地理解、接納和照顧,而是被忽略、被否定甚至被鎮壓了。如果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能學會「允許」這個動作,那麼對孩子來說,被拒絕這件事,就會慢慢變得不是那麼無法接受,同時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化解負面情緒。

上邊那段對話寫出來,估計會有家長產生很多疑問,比如:

- 所謂「傾聽」就是贊同孩子嗎?

- 我這麼說了,孩子不這麼回答怎麼辦?

- 我孩子根本不會這樣的好吧,你太理想化了。

- 買冰激凌就可以允許了?那還不是放縱?還不是要挾?只不過換了個便宜點的而已。

- 這不是在教孩子和父母講條件嗎?

。。。。。。

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詳細地教習如何傾聽,因為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話題,而且需要大量的實際練習,才能做到運用自如。我正在就傾聽撰寫一本書,從各個方面講述傾聽的技巧,並收集了100多個案例。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僅僅在於說明:拒絕孩子,就要允許他產生不滿情緒並表達出來。

【插播安心的一段評語: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有接納或不接納,因為我們本身(金錢,精力,能力等)是有限的,必然有些行為是不能接納的,但是孩子的情緒卻是自然的流動,只有我們對情緒是接納的,沒有評判,孩子才有機會因情緒被接納而「不哭不鬧,乖乖接受」

簡單地說,成功傾聽的前提是父母放空自己,勇敢地邁入未知。如果帶著諸多恐懼、預設和期待,傾聽會失敗的。而無數實際案例都向我們證明:真正「無我」的傾聽,孩子會給我們驚喜!

Just do it!

再次附上兩位媽媽的感言:

1)轉轉媽媽(評論「無條件養育≠驕縱溺愛」):

終於看到了,做真實的父母,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真實。其實一直不太懂為什麼要建設孩子的心理力量?竊以為只要接納孩子的真實,他的力量自然會一直存在不受壓制,而所謂的「建設」是不是也是一種不信任?其態度本身就是對孩子心裡力量的一種摧毀。

周末剛經歷了娃要買個我們認為貴又不實用的玩具,拒絕他之後大發脾氣。然後我們接納他想要喜歡的玩具、得不到喜歡的東西會生氣這個事實。其實接納真實的過程就是傾聽吧,然後在情緒不激烈的時候發我信息,表達我自己的真實。結果又是出乎意料地娃自己想到了辦法:「長大之後再買!」原來一切就這麼簡單。。。

2)雪梨汁(給我寫信分享她前些日子的微信文章)

之一:

今天說說哭吧,早想說說這個事。心疼受苦的孩子們,此事一直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因摔倒或某願望未能達成而哭,旁邊的大人要麼溫柔勸慰:「別哭了別哭了,沒關係的。」要麼厲聲呵斥:「還哭還哭,再哭我就走了。」

每每看到此景,我都無比心疼那些孩子。

孩子為什麼不能哭?大人們,你們究竟是在安慰孩子?還是在逼孩子不哭來安慰自己?

明明摔疼了,為什麼是「沒關係的」?

孩子活在當下,當下某願望未被滿足,孩子就會覺得這是天大的事情,為什麼因為這麼大的挫敗感而哭泣就不能被允許?

面對大哭的孩子,大人們會心疼,或尷尬,或無助,所以,大人們都巴不得孩子趕緊止住哭聲,這樣,大人就不必再心疼、尷尬、無助。那麼,「別哭了」,到底是孩子的需求?還是大人的需求?

哭是情緒,情緒是可以流動的,流來流走,並不會造成傷害。但「不許哭」卻是在堵,情緒被堵住了,問題就出來了。堵一次,堵兩次。孩子的感覺不被大人接納,不被大人理解。N次之後,長久之後,孩子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覺,自己也不接納自己的情緒。各情心理問題就都出來了。

尊重孩子,接納孩子,請先從允許孩子哭開始。

還有一種情況,「別理他,就讓他在那裡哭。」也非常不可取。孩子如此痛苦,卻感受不到家人的愛,本來是最親愛的人,卻在自己最難過的時間像冷冰冰的牆壁。你可以不滿足孩子的需求,但請不要在此刻拋棄孩子。

之二:

昨天關於哭的文章,大家反響挺強烈。我再多說兩句。

首先的首先,教育是個很個性化的東西,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不同的養育方式,無所謂對錯,個人各取所需。

朋友們的觀點一:孩子如果是在以哭來要挾大人,就不能接受。

我想說,請以最大最大的善意來揣測孩子。你的想法決定了你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對待自己的方式。如果你總認為孩子是在要挾,那麼他就會要挾。事實很可能他只是有需求不能被滿足而發泄。

朋友們的觀點二:應該教孩子勇敢,不能小挫小折就哭,以後人生大起大落多了,沒點抗挫折能力咋行?

我想說,不哭=勇敢嗎?從哭到不哭,一定是抗挫折能力提升了嗎?會不會是心冷了,死心了?親子關係已疏遠了?如果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哭就說明我是不好的,我必須樂觀勇敢,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納和愛。那麼,問題會很大:只有部分情況下才被接受的孩子是無法建立穩固的安全感的,只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和自我否定。

相反,只有無條件的愛(無論我是什麼樣的,我的父母都是愛我的),才會讓孩子真正勇敢的面對任何挫折。

最後的最後,再次強調,我的觀點一定不代表絕對的正確。每個人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都一定是選擇了自己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只願我的文字能帶給大家新的思考,那麼孩子們的生活,就多了一種可能。善莫大焉。(via網路)

推薦閱讀:

拒絕呆板遊客照,教你正確的拍照姿勢,???拿走不謝
以失憶為由拒絕供述案情如何處理?
為什麼我們必須拒絕女柯林頓?
善待自己:拒絕做30 件事
只要我不放棄,你永遠無法拒絕我!

TAG:孩子 | 拒絕 | 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