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學雜談(一)

武學雜談(一)

2008年中秋前後馬明達先生電話我,告之香港中華國術總會將在2009年舉辦首屆國際功夫節,作為香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規模浩大,規格空前,功夫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百年來在武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武術家舉行紀念活動,孫祿堂先生為首選。我以為香港中華國術總會的這個選擇是很有見地的,的確,迄今為止在武學領域內,孫祿堂先生的武功造詣、武學貢獻與成就皆堪稱第一。對此,我在「五百年來中國武學發展歷程」一文中做過系統論述。馬明達先生還告之,功夫節期間將組織一場武學文化的高端論壇,要我提供幾篇文論供他們篩選,於是我對「五百年來中國武學發展歷程」一文做了進一步的提煉,題目改為「為什麼要紀念孫祿堂先生」——從五百來中國武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孫祿堂先生在這個歷程中的作用及地位做了系統論述,後來該文被選為本次論壇的首選論題。

這次論壇的主持人是陳雲根博士,陳博士曾是香港民政事物局研究總監,他對我的發言給予了高度認同。

這些年,我總的感受是只要沒有門派之見或個人成見,真正以學術態度來考究中國武學,就不難認同我的研究和結論:中國武學五百年來的發展起起伏伏,到孫祿堂先生至其巔峰,之後出現下滑,雖然不是一滑到底,期間也是有起有伏,但總體成就和總體趨勢是滑落。

在孫祿堂先生之後,在武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代表人物有:陳公哲、張之江、李景林、李烈鈞、陳微明、馬鳳圖、朱國福、孫存周、唐豪、鄭懷賢、李小龍等。

在這次香港國際功夫節上,因李小龍出生在香港,在香港的影響很大,因此也成為研討的重點之一。

大陸的武學發展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直到八十年代初,出現了近三十年的斷代,期間對傳統武術的摧殘是毀滅性的。傳統武術是作為需要破除的四舊來對待的。相比而言海外的情況要好一些,因此出現了李小龍。

李小龍(1940——1973)是當代具有偶像效應的武術人物。李小龍武技形成的年代正是大陸武術運動受左傾思想統治的年代。1955年後,大陸的武術運動受到左傾政治的影響,自上而下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真功夫運動,批判「惟技擊論」。將對抗性武術從國家正式比賽中全部剔除。進而參考西方自由體操的模式,推出以長拳為核心的體操化、雜技化、舞蹈化的武術套路體系。其統治大陸武術的發展達三十年之久。尤其是文革中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完全是毀滅性的,不僅絕大多數珍貴的傳統武術資料完全毀於一旦,而且許多身懷真實造詣的老拳師被折磨致死。至文革結束後,幸免於難的武術資料已所剩無幾,掙扎活下來的老拳師多已年邁而無法再現其真實造詣。技擊武術一時難尋。而這一時期海外的武術雖然也受到西方現代體育的衝擊,以及受到拳師、拳種、資料、人才等傳統武術資源匱乏的制約,但終究沒有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一些思想自由、見識卓越、勇於實踐又寄志於武術的人士,在努力尋找前人蹤跡的同時也積極實踐,努力探索武學的真諦。李小龍就是其中頗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一方面大量收集、努力學習前人的武學著作和資料,另一方面他也通過自己積極的實踐不斷去理解前人的武學思想,力圖為中國武術找回離失已久的真諦。他所創立的截拳道,就是他實踐與探索的結果。李小龍在武術向技擊實效回歸方面,實踐尤多,探索尤深,他不僅研究中國諸多傳統武術,也研究國外的各類搏擊術,包括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的武術以及拳擊、自由搏擊等。他倡導擯棄固定的招式,繼承了中國傳統武術中「空而不空」的武學思想,強調空靜的作用和動作的突然性、實效性,以及追求勁力品質的訓練和博採眾長的實踐,體現了他對武術真諦追求的良苦用心。儘管從武學學術的層面上講,李小龍對武學的認識並沒有超越前人的成就,尤其在對技擊能力的提升以及對技擊運動規律的探索方面尚不及前人揭示、總結的深刻與完備。但是在當大陸武術運動全面走入「沙漠化」之時,正是李小龍的這些武學思想和他的武學實踐以及他的功夫電影猶如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不僅使人們再次看到中國武術的希望,而且整整影響了一代人。尤其是他的功夫電影不僅讓國人對於傳統武術的認識為之一振,更使中國功夫開始走向世界,影響遍及東南亞、日本並波及歐美,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革後大陸的武術向傳統武術的本體上回歸。因此李小龍對已經異化的中國武術如何再次找回其真諦以及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宣傳方面都做了彌足珍貴的貢獻。

在現代武術發展史上,陳公哲是位值得大書一筆的人物,他的很多重要的武術思想和成就被移植在了霍元甲的身上。比如精武會的創辦,實際上是在霍元甲死後,才由陳公哲創辦的,宗旨也是出自陳公哲,但由於陳公哲對武術並不精通,因此,他把已經死去的原精武體操學校的老師霍元甲抬出來增加社會影響。於是現在人們只知道霍元甲,很少有人知道陳公哲。陳公哲對武術的貢獻是極力倡導和開拓其教育功能,此外他傾家蕩產投資武術事業,開創了精武體育會這一具有深遠影響的體育組織,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華人體育組織。他的這些成績在中國上世紀初的頭二十年是無人能與之比肩的。

那麼為什麼陳公哲要抬霍元甲,主要是因為霍元甲在上海嚇跑了英國藝人奧皮音,對於上海這座殖民程度很高的城市,那裡的民眾對洋人是仰視的,此外,由於上海新聞業的發達,霍元甲嚇跑洋人的事迹就具有了很強的廣告效應。陳公哲開辦精武會需要這樣一個象徵性的人物。於是百年來就有了霍元甲這個武術符號。

再一個被當代忽視的武術人物就是唐豪,儘管唐豪對中國武術的一些認識以及研究成果引發了很多爭論,甚至他的有些認識確實是錯誤的,但是他力求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方法運用在中國傳統武術的領域裡,其創始之功是不可磨滅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唐豪為中國武術與現代科學接軌做了艱苦的嘗試和努力。

開辦中央國術館的功勞主要是張之江和李烈鈞。很多研究民國武術史的人只知道張之江而不知道李烈鈞是不應該的。當年若沒有李烈鈞鼎力支持,中央國術館是誕生不了的。在現代史上,對於傳統武術的發展在組織形式上給予巨大推動的人物就是張之江和李烈鈞。民國時期,國術能夠進大雅之堂,張之江和李烈鈞功不可沒。張之江對國術的認識一部分來自孫祿堂先生的思想,一部分是他對日本軍事研究的結果。因此,張之江一方面贊同國術具有修身之效,另一方面又對把國術迅速用于軍事戰場報有很大的期望。兩者反映到國術教學上,前者是張之江與孫祿堂先生的共識之處,後者則是張之江與孫祿堂先生的分歧之處。這實際上就是孫祿堂先生應邀去中央國術館擔任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不久又辭職離開的主要原因。

此外,李景林也是一位對中國近代武術運動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在軍政方面,李景林作為戰敗下野者,影響力遠不如張之江。但是在武術的造詣上,李景林則遠在張之江之上,他是位有著真實造詣的劍術大家。李景林對近代國術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大力開展實戰技擊,由實戰來檢驗技術的真偽。他與孫祿堂先生先後組織了兩次空前絕後、影響深遠的全國性的徒手格鬥擂台大賽——浙江杭州國術遊藝大會和上海國術大賽。兩次比賽中的名列前矛者皆是他們二位的學生弟子。這兩次大賽對技擊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檢驗作用和參考價值。

當今中國武術在世界範圍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之一就是太極拳,陳微明則是普及太極拳的重要功臣。即使在清末,太極拳在北方的名氣也不大,南方更是不知太極拳其名了。在北方著力普及太極拳的人是許禹生,但從學者不多,影響不是很大。1925年陳微明到上海創辦致柔拳社後,太極拳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一時從者如雲,報刊也時常報道,逐漸成為一些社會名流的健身時尚。這與陳微明本人在文化界的地位以及所採取的先進的教學體制是分不開的。太極拳遂由私家秘技成為社會普及健身之術。

推薦閱讀:

[雜談] 月亮在十二星座的表現分析(簡易版)
老白雜談:看項羽麾下的眾文武,方知項羽的敗亡不僅僅是自身原因
風水雜談 [ 掌相神通 ]
面診雜談:如何從面部特徵看出病位及病情
雜談三寶:

TAG:雜談 | 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