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的節目這麼多,我們還需要讀書嗎丨方法論
來源@遠讀重洋(ID:readabroad)
在亞馬遜 2017 年度閱讀盛典上,有一場題為《知識付費時代的閱讀》的圓桌論壇。幾位討論嘉賓包括新榜的徐達內、三節課的黃有璨、新精英生涯的古典,另外一個是我。主持人是亞馬遜 Kindle 中國區市場總監於洪,他向我拋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知識付費的產品這麼多,我們該怎麼閱讀?二者的關係又是什麼?」
這個問題,想必也會讓很多人思考。過去一年,知識付費的產品層出不窮,光是聽書類的節目就有好幾個,比如得到 APP 上的「每天聽本書」,喜馬拉雅 FM 上的「天天聽好書」,新世相讀書會,等等。很多人就疑惑了:既然聽書的產品這麼多,我還需要閱讀嗎?這些聽書產品是否就可以代替閱讀了呢?正好借著在亞馬遜的發言機會,我就把這個問題給回答了。以下是我在《知識付費時代的閱讀》圓桌論壇上的討論原文,略有刪節和補充:
正文
我認為知識付費產品和閱讀是一對天生 CP,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今天上午,我還在跟某頭部自媒體平台知識付費的負責人談合作。過去這一年,我們看到不少平台都在做跟書相關的知識付費產品,比如得到 APP 的《每天聽本書》、喜馬拉雅 FM 的《天天聽好書》,等等。有了這些產品,是不是就可以代替我們閱讀了呢?當然不是。我有朋友就說,他對待這些聽書類的節目,基本是當做一個選書的工具。我們現在讀書,金錢成本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還是時間成本。由於科技和時代的發展,導致我們的時間被切得越來越碎片化,讀書的時間本來就少了,如果萬一挑中的還是爛書,那就是血虧了。所以,選一本好書讀就變得尤為重要。所以,我朋友就是把這些聽書產品當做自己的「私人書探」,先花 20 分鐘左右,聽聽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如果好,他立馬下單買書;如果不好,他的損失也只是 20 分鐘而已,而且很有可能是在上班通勤期間,本來就會被浪費掉的時間。所以掐指一算,這筆賬還是很划算的。
我個人也非常認可聽書類產品的邏輯,原因有二:第一,對於大部分的書來說,是符合那個著名的「二八定律」的——也即,最好的內容只有 20%,其餘 80% 可能都是補充信息,翻來覆去在講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去證明核心觀點而已。當然,這跟書的底層語言邏輯有關係:書的底層語言是書面語言,天然就會有很多冗餘信息;而一個聽書類產品,它的底層語言邏輯是自然語言,也就是我們日常用的口語,這要求我們在表達的時候必須及時切中要害。如果你老是翻來覆去講同一件事情,太啰嗦別人是聽不下去的。另一個原因:說書類產品因為是口語表達,自帶強烈的對象感,所以一定是某個具體的人在跟你說這本書。也就是說,說書的內容本身就帶著個人 IP 和見解,可以為聽書者提供一些非常奇妙的、甚至書中沒有的角度。比如,之前我在遠讀重洋上解讀過的一本書《原則(Principles)》,作者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雷·達里奧,他在書中總結了自己一生的人生和工作經驗。而我自己以前在華爾街就是做財經媒體的,對達里奧非常熟悉,所以在解書的時候,我對書中內容進行了大量延伸和探討。事後發現,這些延伸和探討正是讀者反饋最熱烈、公認最有價值的地方。後來,《原則》這本書的說書稿在微信上也達到了 10w+ 的閱讀。不過,我想強調的是:儘管聽書類產品幫我們剔除了冗餘信息,給了我們多元化的解讀角度,但它絕對無法替代閱讀。閱讀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我們一年讀50本書之後的收益,絕不是50本書的簡單加總,而是50本書的平方、立方、甚至幾十次方。因為本質上,閱讀就是連接你大腦中不同的點。在一本書里,你可能會有10點收穫,在另一本書里,你可能會有8點收穫;而這些不同的收穫之間,是可以產生碰撞,催生出新的收穫的。有的時候,甚至不是書中精華給你的啟發最大,而是你在讀到某個冗餘信息的時候,你的大腦發生了火花四濺的碰撞,得出了某個奇妙的靈感。我自己讀書就喜歡「成雙入對」的讀。我之前解讀過「股神」巴菲特的新書《跳著踢踏舞去上班》,當時讀到了巴菲特早年的一個投資策略,叫「撿煙頭」。具體策略是什麼,大家可以回去看我的解讀原文。反正結果是,巴菲特後來摒棄了這種投資策略,堅定地走向了價值投資。但是,這本書中並未交代巴菲特為何會摒棄這個「撿煙頭」的投資策略,這個小小的疑惑也一直存於我心中。直到我讀了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的書《窮查理寶典》,這才了解到,原來是在芒格的影響下,巴菲特逐漸拋棄了「撿煙頭」的投資策略(可見有一名良師益友是多麼重要)。當小疑惑得到解答的那一刻,就像是找到了一塊很重要的拼圖碎片,感覺很過癮。我個人也非常推崇這種讀書方式:如果對某一個人或者事物感興趣,我會找出與之同時期、但又是不同角度的書進行閱讀,從正面、側面、背面等不同角度 360 度了解我想研究的內容。只有這樣,我才能盡量保證自己的認知無死角,避免被某一位作者的偏見和角度所影響。另一方面,聽書類產品雖然可以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但絕不能代替你的思考。比如,我剛才提到的那本《原則》,有人讀的重點,是觀察達里奧的人生軌跡和成功經歷;有人讀的重點,是為了學習達里奧總結出來的上百條人生和工作原則。而我因為以前工作的關係,對達里奧很熟悉了,所以對他的成功經歷興趣一般;而達里奧總結的那些原則,大部分是站在投資領域這個固定角度,難免會有局限性,況且有的原則太細碎,我的興趣也不大。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達里奧為什麼要製造這些原則,以及製造這些原則的過程。達里奧在書中其實沒有給出解答,但我後來思考得出了一個結論:因為人的大腦是 CPU,不是存儲器。生理結構決定了人類有三種記憶,感官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前兩種都是短期、轉瞬即逝的記憶。後者是嵌入在大腦里,長期不會忘記的。但問題是,想要達到長時記憶,必須通過刻意記憶的方法來對抗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然而,大多數人是不會用到刻意記憶的方法的,因為實在是太麻煩了。換句話說,平常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有很多感悟和體會,當時可能覺得很有道理很有收穫,但最後多半都會忘掉。我自己就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平時讀書會有很多很雜的信息,如果不及時記錄總結下來,基本上就等於沒讀。比如,有次我讀到過這麼一句話,當時覺得很受啟發,原句是:love is a verb, you have to do things: wash diapers, buy flowers, go to movies... 翻譯過來就是:「愛」是動詞,它意味著你必須行動起來:洗尿布、買鮮花、看電影...但其實,我早就把這句話忘得乾乾淨淨,直到剛才去翻看筆記,才發現自己原來讀過這麼一句話。扯得有些遠了,總而言之,千萬別讓其他人代替你思考。
對於遠讀重洋來說,知識付費和閱讀是我們最重要的兩件事。我們引薦海外好書,製造了內容,這是傳媒屬性的事情;根據讀者對內容的反饋,我們接著做知識付費的產品,這是教育屬性的事情;之後跟出版社合作,引進我們推薦過的好書,聯合出版,又做了出版的事情(比如我們和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一起合作出版的《超級學霸》);回過頭來,我們的傳媒屬性,又能幫助促進圖書的銷售。我們同時切了傳媒、教育、出版三個行業,還能實現多方共贏:讀者獲取了前沿新知,知識付費平台獲得了節目銷售分成,出版社獲得了更多的圖書銷售轉化。毫無疑問,知識付費和閱讀這兩件事,我們會一直堅定地做下去。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消除業力的方法
※職業心理素質訓練方法指示
※治吃軟飯男有絕招!10個讓男人主動掏錢的方法
※聰明爸媽懲罰孩子首選這6種方法,實在太好用了!
※24式太極拳練習方法-中國太極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