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塑造棒小孩
有些父母喜歡用愛把孩子包裹起來,幫他安排好一切,使孩子變得柔弱、拒絕成長,受一點委屈和打擊就迴避、退讓,甚至放棄,對這部分孩子來講,適當讓他受點打擊的挫折教育尤其重要。從心理學角度講,挫折教育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榜樣的誘導作用。孩子喜歡模仿,通過榜樣效應可學習為人需要的品質和技能。幼兒期的模仿往往在1歲左右出現,兩歲過後,就會很明確地以自己的意志去模仿周圍的人。俗語說「大人是小孩子的鏡子」,父母可通過一舉一動實現挫折教育。比如,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名人鍥而不捨達成目標的故事,如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這些成語的來歷,或者愛迪生試錯千次發明電燈的故事等,樹立孩子對堅強品質的敬重。在孩子遇到麻煩、有退縮傾向時,用身邊人做榜樣,比如「你看,鄰居小哥哥摔倒了就不哭」。但榜樣效應要適度,而且盡量講清楚原因,以免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心裡的痛。第二步,創設「困難」情境。現在多數孩子接觸到的困難情境都較少,家長除了抓住時機進行挫折教育,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困難」情境鍛煉孩子。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碗筷、去超市挑選食物,讓孩子爬爬山坡,自己收拾亂七八糟的房間等。在這樣的「困難」情景中,孩子才會一步步懂得如何積極地應對問題,而不是退縮。另外,孩子得意忘形時,家長不妨適當澆點冷水,通過冷處理,督促其自省,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第三步,在陪伴中適時鼓勵。讓孩子變堅強,首先要讓他有信心去迎接困難。發展心理學家指出,6歲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完全的自我評價體系,而是建立在教育者對他的評價基礎上。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家長和老師應為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評價體系。如果家長總是批評孩子,孩子便會長期處於自卑中。因此,家長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多加陪伴,給予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這樣,孩子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家長可以多進行言語鼓勵,比如「你已經很棒了,堅持下去就更棒了。」也可採用行為鼓勵,比如,讓孩子體驗成功與失敗的心理變化,懂得成功和失敗只是暫時的。眼神鼓勵也很重要,當孩子害怕受挫時,一個充滿信任的眼神就能給他支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