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常識】人類為什麼會相愛
撰文/Josh Clark
1947年,一首老歌《本色少年》的詞作者伊登·阿赫茲曾說:「人生最偉大的事莫過於學會愛與被愛。」
此前4年,一位名叫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心理學家發表了他的著作《人類動機論》。
馬斯洛在書中闡述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這些層級的中間——安全之類的生理需求以上以及自我實現這類的深層需求以下——存在著對於愛和歸屬感的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愛與被愛。
也許關於愛對一個人的人生經歷究竟有多大影響,阿赫茲和馬斯洛的看法不盡相同,但他們都認為愛是人類最不可缺少的關鍵方面之一。
阿赫茲僅僅指出了愛的重要性,馬斯洛則把愛概括為人類主動獲得和佔有的東西。愛是人類的動力目標,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愛。
幾十年來,研究結果不斷證實了馬斯洛的層次理論。
2005年,一項開創性利用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實驗被公開了。這個由三所大學的研究者共同完成的項目,為馬斯洛把愛看作動力的觀點提供了確鑿證據。
人類動力系統與大腦中的激勵系統相互聯繫。
一旦我們達成目標,大腦就會向伏核(nucleus acumens)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部位釋放多巴胺(dopamine)。
它能使我們感受到巨大的愉悅和興奮,而這種感覺與浪漫的愛密切相關。
在2005年的報告中,研究者發現當給17位年輕的實驗參與者展示他們愛人的照片時,他們大腦中激勵和獎勵系統開始運行。
換句話說,這項研究發現浪漫愛情可以給人動力,並且朝著愛和被愛這個目標努力的動力大小會受大腦中獎勵系統的影響。
研究圖像還展示了當大腦的情感中心活躍時,沒有發現明顯的感情模式。
這一發現衝擊了愛是基於情感這樣一種長期以來的觀點。
相反的,愛似乎是發源於我們尋求目標的行為,而附著於愛的情感對於我們的激勵作用應該排在第二位。
但是,有一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們為什麼會愛呢?
人類為什麼會相愛這個問題,進化理論的回答是:我們相愛是為了繁衍。物種通過繁殖來延續,物種的延續是進化的終極目標。由於交配是根本的目標,因此浪漫愛情只不過是通向這個目標的一個媒介。
此外,2005年的研究還發現,當人們墜入愛河時大腦里性喚醒的區域並沒有完全活躍,這兩個部分發生了交疊,但是經驗卻不完全相同。
這並不是否認愛的存在是為了繁衍的觀點,但這確實引起了一些新問題。特別是為什麼我們生育了以後還會感受到愛?
當前我們得知的答案仍然是基於進化論:有所回報和依戀感的結合導致了我們對伴侶這個特定個體的持續迷戀。
由於獎勵的推動和隨之而來的多巴胺分泌的共同作用,人們最初墜入愛河時的狀態與感情相比更像是上癮症。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其他的神經遞質會在我們生育完成後的數年內持續迷戀對方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後葉加壓素和後葉催產素這兩種化學物質幫助人類和大約百分之三的其他哺乳動物保持長久的一對一的愛情。
這兩種化學物質與我們形成並喚起他人記憶的能力也密切相關。它們也會在性行為過程中連同多巴胺一起分泌。
這種包含多巴胺(引起愉悅的感受)、 後葉催產素(引起迷戀的感受)以及後葉加壓素(引起迷戀的同時也喚起社會認同)的合成物共同導致了我們對伴侶迷戀的習慣性行為。
不管兩人是一見鍾情還是由於一些藥物的作用,兩者都能引發相似的釋放物,同樣能令人類經歷並為之沉醉於愛情。
同樣的化學物質也可能在家庭親情中,如與孩子、兄弟姐妹之間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後葉催產素不但在雙親教養態度上扮演重要角色,還會在母親分娩時釋放,另外在母乳生產和分泌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首先要經歷愛情,然後才能促成繁衍關係,並通過愛維繫與子孫後代的親密關係。
(作者系百科網站博聞網資深編輯。)
推薦閱讀:
※如果真有外星人 他們會如何對待地球人類
※人類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霍金稱人類很可能因為它們而走向滅亡,網友:確實如此
※麥誇里島和機智的人類
※現代人類的演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