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一甲子
戳藍字關注 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
金庸(圖片來源:網路)
文 | 俞飛
1955年,香港報紙編輯查良鏞,剛過而立之年,決定把「鏞」拆成金庸二字,化作筆名,開始連載處女作《書劍恩仇錄》。金庸武俠小說「呱呱墜地」,一紙風行海內外,金庸武俠,至今正好一甲子。
有華人處就有金庸,他以一介書生,獨闖香江,赤手空拳打天下,居然成為億萬富翁。朋友倪匡驚呼他是「千古以來以文致富的第一人」;國學大師饒宗熙盛讚金庸:「身如芭蕉,心如蓮花。百節疏通,萬竅玲瓏。」金庸的傳奇人生是如何展開的?
法科生查良鏞外交夢的破滅
1924年,查良鏞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鐘鳴鼎食的文人家庭,從遺傳密碼和貴族生活方式中,攝取了海量中國士大夫文化的隱蔽信息。想當年,海寧查家「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同輩族人包括詩人穆旦(查良錚)等,徐志摩是他的表哥,瓊瑤也是遠房親戚。
查良鏞耳濡目染,自小接觸經史,又閱讀了一定數量的明清和西洋小說。他尤其喜歡《三國演義》、欣賞大仲馬,後來的《連城訣》簡直是向《基督山伯爵》的致敬之作。時值民國武俠小說盛行,他在家閱讀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及還珠樓主等人的作品,這便是他後來寫作武俠的一大緣由。
1944年,他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投訴校內國民黨黨員被勒令退學。後來他在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1948年,查良鏞調往《大公報》香港編輯室。次年11月,查良鏞發表了《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海外的產權》,闡明鐵路部門在香港的資產應歸中國所有。法學權威梅汝璈欣賞其才華,邀請他來北京工作。
1950年,為圓外交夢,他北上京華,欲在外交部謀職。有人形容說:「那時,查良鏞上穿方格恤衫,下著牛仔褲,一身小資產階級打扮,獨自興高采烈地去了北京。」
對他的到來,與其熟識的喬冠華表示歡迎,也坦白相告:「外交部的確需要人才,不過,一個受過國民黨教育的地主後代,恐怕很難會被吸納。」說到這裡,喬冠華頓了一下,又道,「當然,也不完全沒有希望,但唯一的渠道就是要先到中國人民大學受訓,在適當的時候入黨,這樣才能正式進入外交部工作。」
像當時決定北上一樣,查良鏞作出選擇:回香港。次年,生父查民卿死於土改運動。
金庸(圖片來源:網路)
一手辦報紙一手寫小說
1952年,查良鏞與好友陳文統(梁羽生原名)兩人相繼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二人志同道合,同樣愛好武俠、琴棋書畫。下棋之外,兩人經常把民國以來的武俠小說作為談資。萬萬沒想到的是,兩人後來都寫起武俠小說來,把那些前輩都拋在了後面。
同年,香港武術界兩大門派——太極門與白鶴門發生衝突。1954年雙方設擂比武。這場引人注目的比武在澳門新花園拉開帷幕,兩派高手在擂台上只打了短短兩個回合,就以一方鼻子流血而告終。但比武引起了難得一見的轟動,當天《新晚報》出「號外」報道比武結果,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
時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既然市民對比武的興緻如此高漲,何不趁熱打鐵,在左派報紙推出武俠小說連載,招徠讀者,擴大發行量呢?他建議由《新晚報》作為試點先去辦。
《新晚報》總編羅孚說服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連載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反響不俗。次年2月,羅孚向查良鏞緊急約稿,說必須有一篇武俠小說頂上版面,此時梁羽生已經顧不上,寫稿之責非查良鏞不可。左右為難的查良鏞,靈光一現,便有了帶有「故鄉傳說」烙印的《書劍恩仇錄》,一代武俠大師橫空出世。
當金庸寫下第一部武俠小說時,他想到的是遙遠而親切的故鄉,那裡有海寧潮、母親和從小熟悉的傳說。故鄉一直流傳,乾隆本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雍正生了個女兒,用調包計換去了陳家兒子,乾隆實際上是漢家的血脈,這傳說數百年而不衰,從小銘刻在金庸心頭。故事從家國恨到兒女情,江湖、江山、英雄美人、民族恩仇,一一展開。
「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證,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香妃為皇太后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金庸後來談道。從此,金庸走上了武俠創作的不歸路。次年,連載《碧血劍》;隨後兩年,連載《射鵰英雄傳》,紅透半邊天……
後來,金庸又從《新晚報》調回《大公報》,編輯「大公園」欄目,發表大量影評。在此期間,他遇上一生中最愛的女人——「長城大公主」夏夢。外界盛傳,金庸進長城電影製片公司作編劇,只是為了追夏夢。他所撰寫的《絕代佳人》等劇本,所參與導演的《王老虎搶親》,可謂為佳人量身定做。
1957年,《大公報》的作風讓金庸愈難適應,同年冬天,他選擇離開。「因為那裡不能發表反對當時『大躍進』錯誤路線的意見,這實在太違反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本意。」
離開之後,何去何從?1959年,金庸一手創辦《明報》,他的武俠小說幾乎全在《明報》上首發連載,如《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
金庸迷都知道一副著名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個字涉及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金庸從1955年開始創作,到1972年寫完《鹿鼎記》掛刀封筆,金庸武俠,幾乎每一部都被奉為經典。其作品所表現的深厚意蘊,非他人所能及。金庸終成現代中國武俠小說集大成者。
《明報》時期的金庸,一手辦報紙,一手寫小說,達到了人生和事業的巔峰。在漫長的時光中,逐日連載的武俠小說只是金庸辦報的副產品。如果沒有讀過查良鏞的社評,認識的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金庸。1959年至1989年,30年間金庸在《明報》執筆寫社評,秉持「明辨是非,客觀中立」立場,眼觀全球,心懷民眾,文風樸實簡潔,觀點鮮明犀利,盡顯大師風範。
擇善固執一士諤諤
「文革」十年,是金庸人生路上的關鍵十年。以反「文革」而著稱的金庸,曾被罵為「豺狼鏞」「親英崇美」,甚至上了極左派的暗殺名單。「當然引誘也是有的,美國給我錢,我沒要;英國給我錢,我也沒要。」金庸回憶。
千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金庸擇善固執,不屈服。他在《明報》社論中為鄧小平打抱不平,強烈抨擊「文革」種種悖逆之處,反對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成了香港頭號「反動文人」。
1976年,金庸在社論中不僅堅定地支持鄧小平,而且預言鄧小平不久就會東山再起。「我的想法實際上代表了多數中國人民的願望,既然是眾望,大概事情就可以做到。」金庸說。
「鄧小平有魄力,有遠見,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路線,改革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要看他能不能為百姓帶來幸福。」金庸不無感慨地說,「幾十年了,我最想見的就是鄧小平。我一直佩服他的風骨。這樣剛強不屈的性格,真像我武俠小說中描寫的英雄人物。」
其實,鄧小平還是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最早的讀者之一。當金庸小說在內地尚為「禁書」之時,1973年3月,恢復工作的鄧小平返回北京後不久,就託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小說,對其愛不釋手。護士郭勤英回憶:「鄧小平喜歡看的武俠小說,都是港台作家寫的,像金庸、古龍和梁羽生的,鄧小平都看過,看得較多的是《射鵰英雄傳》。」日後,鄧楠見到金庸,告訴他說:「爸爸很喜歡看你的小說,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看幾頁。」
1973年春,金庸到台灣,蔣介石因為重病在身,未見他,但蔣經國與他進行了深談。金庸回憶蔣經國和他說上海話,「他是浙江人,我不把他看成是政治家,他一開口講話我就覺得他是同鄉,覺得好親切」。
蔣經國請金庸對台灣多提批評,金庸說:「聽說台灣的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事無巨細,都要由蔣先生親自決定。我以為你應當只掌握政策,一般實際事務交由部屬分層負責。在一個民主政體中,應當職權分明,同時你也可以節省些精力。」蔣經國回應:「你的意見很對。只不過我求好的心太切,總想一切事情推進得快些。看到工作不如理想,心裡就很焦急,我親自去督促推動,總希望大家都加一把勁。」
參訪金門之後,金庸感嘆:「我一生如能親眼看見一個統一的中國,實在是畢生最大的願望。」1981年夏,北京邀請金庸訪問內地。他提出想見鄧小平,鄧小平批示:願意見見查良鏞先生。
一見到他,鄧小平就立即走上前去握手,滿臉笑容地說:「歡迎查先生回來看看。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說我讀過,我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書中的主角大多是歷經磨難才終成大事,這是人生的規律。」金庸微微躬身行禮:「我一直對您很仰慕,今天能夠見到您,感到榮幸。」
鄧小平還談到金庸父親當年在「鎮反」中被錯殺一事,金庸連連點頭:「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會談持續一個小時,鄧小平說:「查先生以後可以時常回來,到處看看,最好每年來一次。」
當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中播放了鄧小平與金庸會談的消息,轟動一時。不久,金庸小說在內地「開禁」,並很快成為暢銷書。「訪問內地回來,我心裡很樂觀,對內地樂觀,對台灣樂觀,對香港樂觀,也就是對整個中國樂觀!」金庸感慨萬千。
1993年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會見了金庸。他對金庸說:「我們年紀都差不多,也都是在勝利前後和解放前上的大學,都經歷過民族和國家的艱危困苦,有許多思想感情是共通的。我讀你的政論文章,有些地方能起共鳴。」
今年,金庸歡度91歲大壽。數十年間他屹立不倒,愈到暮年,聲譽愈隆,獲得普通民眾、影視界、學術界的廣泛認同,以汪洋恣肆的想像力,數千萬文字,被譽為「東方的大仲馬」。金庸堅信:技進乎藝、藝進乎道。武俠小說之道,在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人世的真摯關懷。
轉自:法治周末提供有生命力的閱讀在這裡讀人文歷史 讀轉型中國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推薦閱讀:
※說一說金庸小說中你最喜歡哪一個女子,緣何?
※很多人是不是對《射鵰英雄傳》有初戀情結?
※金庸武俠中東方不敗、掃地僧、張無忌、王重陽誰最厲害,武功最高強?
※如何看待有些人沒讀過金庸的原作小說,只看過影視作品,就強行討論的現象?
※為什麼說梁朝偉是金庸劇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