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重遠:歐洲均勢縱橫談
《探索與爭鳴》1997.5 放眼世界
..復旦大學教授金重遠
歐洲均縱勢橫談
歐洲會不會聯合起來?歐洲是否會像戴高樂將軍所說的那樣,成為一個從大西洋直到烏拉爾的統一的歐洲?冷戰結束後,這個問題已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
厲史怪圈
歐洲與其他大陸不一樣,自進入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一種大國之間和地區之間保持力量均衡的態勢。正是由於這種均勢的存在,才使歐洲在頻仍的戰亂之中仍能時時出現和平的曙光;同時,也正是在這種交替出現的均勢「庇護」下,歐洲才可能不斷前進和發展。
17世紀下半葉.當太陽王路易十四在歐洲大陸叱吒風雲時,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等國便聯合起來.全力與之鬥爭,通過1713年的「烏特勒支和約」扼制了法國對外擴張的勢頭。歐洲均勢至此便初露端倪.此後便以各種形式長期維持下去。
18世紀.俄羅斯、法蘭西、奧地利和普魯士群雄割據歐洲大陸.波此敵對.相互惡戰,而英國則隔岸觀火,並不時混水摸魚,從中漁利,可謂天下大亂。然而,1756一1763年的7年戰爭仍使岌岌可危的均勢得以保持。
19世紀初,當依託著法國大革命威勢的拿破崙親率大軍橫掃歐洲大陸如卷席,威脅著歐洲均勢時.便招來了7次氣勢洶洶的反法同盟.終至兵敗滑鐵盧,拿破崙本人也成為階下囚。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覆滅和維也納會議的召開.使歐洲均勢得以在神聖同盟的外衣下獲得重建。
當通過拿破崙戰爭,勢力大為膨脹的俄羅斯帝國試圖獨霸歐洲大陸時,一場由英、法挑起的克里米亞戰爭終於把這個龐然大物逐回自己的老巢。
戰後轟然崛起的拿破崙三世試圖走他伯父的老路,以便重振法蘭西帝國昔日之雄風,但在普法戰爭中的慘敗使他的勃勃雄心成為一枕黃梁。
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資本主義向更高的階段過渡.歐洲的局勢也就更趨複雜,此時的歐洲均勢是通過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來實現的。一向標榜「光榮孤立」的英國也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立場,公開站到協約國一邊,其目的就是為了支持被普法戰爭削弱的法國,以抗衡勢力日增咄咄逼人的德國,從而保持當時歐洲大陸的均勢。
縱觀19世紀的歐洲,儘管呈現群雄爭霸之勢,但卻沒有一個大國能夠獨霸天下,這就是歐洲均勢實質之所在。
隨著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增長,當普法戰爭後逐漸形成的歐洲均勢面臨嚴重挑戰時,1914年便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後,戰勝國通過草草形成的凡爾賽體系,力圖重建歐洲的均勢。
儘管戰敗的德國通過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在經濟上得到復興,同時又藉助於洛加諾公約在政治上得到安撫,重新恢復大國地位,但其對受凡爾賽體系制約的歐洲均勢卻十分不滿。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後,便迅速擴軍備戰,撕毀凡爾賽條約.重燼戰火.挑起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後,歐洲的均勢是通過北約和華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的對峙來維持的,其情況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有許多相似之處。
1991年,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宣告了歐洲在二戰後所形成的均勢終於土崩瓦解。
目前.歐洲正處在一個新的均勢形成的階段。
由此可見,300多年來.歐洲一直處在建立均勢一一均勢破裂—新均勢形成的一個反覆循環的歷史怪圈中。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在美洲,強大的美國和弱小的拉丁美洲之間自無均勢可言;而在幅員遼闊的亞洲,東亞和西亞之間相隔萬里,沒有什麼利害衝突,自然也無須保持任何均勢。然而,歐洲在歷史上卻一直有著某種均勢.反之,也就不會有歐洲的歷史。
三個結構因素
歐洲整體的均勢是由歐洲大陸大國之間的均勢、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均勢、歐洲與其邊緣地區之間的均勢綜合組成的,這3個因素均至關重要.缺一不可。雖然這種均勢的結鉤十分夏雜,也極其微妙,有時甚至顯得十分脆弱.但卻長期存在於歐洲。
在歐洲大陸,俄、法、普、奧4大國長期稱雄,他們之間固然相互爭鬥,有時甚至大動干戈.但為了某種均勢之需要.卻也能波此諒解.達成妥協。
18世紀末,波蘭國力日衰.在強鄰虎視耽耽之下.滅亡己勢不可免。在此情況下,俄、普、奧3國都不願單獨吞併波蘭.而是小心翼翼地經過協商.3次共同瓜分波蘭。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各自的貪慾,而且還保持了中歐和東歐地區的力量平衡。
19世紀的法國一直為革命的浪潮所激蕩.因此也不時打出同情和支持波蘭人民的旗幟,但無論是第一帝國或第二帝國,抑或是第二共和國和第三共和國,都沒有為波蘭的獨立真正出過力.這一方面是出於自身的私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持當時歐洲的均勢。
19世紀中葉,當普魯士進行王朝戰爭,國力日增時.法國和俄國為了不破壞歐洲的均勢.竟不加抵制,坐視伸斯麥完成統一德國的大業。
由此可見,歐洲大陸各大國都珍視某種均勢之存在,而此種均勢又成為歐洲整體均勢的一個重要環節。
英國雖是一個島國.但在形成和維護歐洲均勢的過程中卻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英國長期奉行的對歐洲大陸的政策是決不讓任何一個大國獨霸它,因而不惜在幕後策劃,出錢和出武器,唆使歐洲大陸各國群起反對某個大國。
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是7次反法同盟的倡導者和組織者,達到了它不使法國稱雄歐洲大陸的目的。與此同時,英國還以葡萄牙、比利時和希臘為自己的支撐點,努力對歐洲大陸所形成的各種均勢格局施加影響,為此曾不惜多次直接捲入歐洲大陸的戰爭。
1807年,拿破崙入侵比利牛斯半島時,英國一方面出動海軍把葡萄牙王室護送到巴西,另一方面又派遣威靈頓公爵軍到葡萄牙作戰,在歐洲大陸大打出手。
1870年普法戰爭時,稗斯麥公布了拿破崙三世意欲吞併比利時的秘密文件.激起英國朝野的憤怒.英國曾一度採取支持普魯士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均因比利時遭到德國之攻擊而宣布參戰。英國長期視希臘為自己的保護國,1941年在自身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派遣大批遠征軍去支持希臘抗擊德軍的入侵,1944年時又干涉希臘內政,扶持希臘王國政府鎮壓人民的反抗,並促成杜份門主義的問世。顯然.英國在歐洲均勢形成過程中曾起過很大的作用。
歐洲均勢還有賴於其邊緣地區形勢的發展。19世紀奧斯曼帝國逐漸解體,在瓜分其遺產的過程中,英、法、俄、奧、普(德》等國都反覆較量,取得各自應有的和適當的份額。當俄羅斯帝國通過1877一1878年的俄土戰爭大為得益時.便遭到各大國的一致反對.被迫作出讓步。在一次大戰前巴爾幹半島所經歷的多次危機和衝突中,歐洲列強都小心謹慎,因為他們深知在處理奧斯曼帝國遺產的問題上,任何過火行動都會導致歐洲均勢的破裂。同樣.英俄在爭奪中東和中亞時都力圖達成妥協,以免危及歐洲的均勢格局。進入現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便成為歐洲均勢中一個新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正是它促成西歐各國聯合起來組成北約和蘇聯東歐集團對抗.使歐洲出現一種新的均勢。
西歐與東歐
當前冷戰已經結束.按意識形態劃分而成的歐洲舊均勢己經解體,今後歐洲是否仍將出現一種新的均勢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第一,東西歐的分裂由來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有政治、經濟的因素,也有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可說是根深蒂固。冷戰結束後,東歐國家爭先恐後地表示,希望加入歐盟和北約。而波蘭和匈牙利等國則更聲稱,它們原屬於西歐文明體系,因而理所當然地應儘早回到「歐洲文明」的懷抱。然而,西歐各國出於種種原因,對此卻反應冷淡。所以,今後長期被拒之於門外的某些東歐國家,總會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參加到歐洲重新形成的均勢中去.
第二,俄羅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歷來把東歐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1807年簽訂的提爾西特和約,標誌著西歐第一次承認俄國在東歐擁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佔有統治的地位。此後,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也不管國內社會政治制度發生多大的變化,從俄羅斯帝國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再到今日之俄羅斯聯邦,俄羅斯都始終如一地維護著它在東歐的利益。1939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一一1940年蘇聯東戰線的建立、二次大戰期間蘇聯和美英就波蘭問題進行的爭論、蘇聯對1956年匈牙利事件作出的強烈反應,以及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都表明,俄羅斯決不會從自己的「安全線」後撤一步。蘇聯解體後,「大西洋主義」一度在俄羅斯抬頭,朝野上下都期盼就此能重返「文明世界」,和西歐融為一體.然而幾年下來,卻處處碰壁,即使加入一個有名無實的歐洲委員會也費盡周折。於是俄羅斯終於蟠然覺醒,一改過去唯西方是從的態度,轉而提倡「歐亞主義」,開始到東方來尋找21世紀的戰略夥伴。同時,俄羅斯在歐洲也力圖維護自身在東歐的利益,強烈反對北約的東擴,表示將採取所有的手段抵制北約擴及前華約的國家。於是歐洲在冷戰結束後,又進人了一個「冷和平」的時期。這樣,歐洲就必須通過一種新均勢的建立,使俄羅斯在未來的全歐安全體系中佔據應有的位置,從而使歐洲能保持長期的穩定.
第三,從16世紀初開始,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民族主義思潮便在歐洲抬頭。此後英、法、西班牙等民族國家相繼形成;到了19世紀,德、意也完成統一進程,使歐洲出現民族國家林立的局面。歐洲國家,哪怕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小國也都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十分珍視自己的獨立和自由。目前,在面積與我國相當的歐洲已有近50多個獨立的國家,國家雖越分越小,但都不願聽從大國的擺布。它們希望在歐洲保持某種均勢,以便在這種均勢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時,歐洲的各個大國也都力圖保護自己的民族利.益,不希望有某個大國在歐洲獨佔鰲頭.1990年,英、法兩國的領導人絲毫也不隱瞞他們對兩德統一的不滿和不安,時時發出刺耳的批評聲音,顯然是擔心統一後的德國會過分強大,會損害其他大國的利益。
由此可見,儘管冷戰已經過去,但歐洲各大國仍期望藉助於均勢來保持它們之間力量的平衡。
第四,歐洲是個地區性很強的大陸。中歐、東南歐、伊比利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在歐洲佔有特殊的地位,而且非常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即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例,那裡的北歐理事會和北歐部長理事會不僅協調北歐各國之間的關係,推動它們走上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合作的道路,而且還努力制訂共同的對外政策。它們一方面希望藉助於集體的力量,在歐洲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對歐洲的「大聯合」並不十分感興趣。至今,瑞典和芬蘭還沒有參加北約,而挪威則通過公民投票拒絕加入歐盟。蘇聯解體後,芬蘭不僅沒有乘機索還在兩次蘇芬戰爭中丟失的土地,而且還努力和俄羅斯保持友好的關係。顯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國家都希望保持住自己的「個性」,希望在冷戰結束後,歐洲能形成某種新的均勢。
第五,美國的勢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舉進入歐洲的,當時歷經戰亂的西歐國家衰微不堪,急需依靠美國的支持來對抗蘇聯。然而到60年代初,當世界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時,法國便發出了「歐洲是歐洲人的」呼聲,與蘇聯當時提出的「美國人回到美洲去」的口號相呼應。如今冷戰結束,已經沒有理由再留在歐洲的美國不僅沒有撤出的跡象,反而有進一步擴大自己影響的趨勢.西歐對此所作的反應是矛盾的:一方面它仍需要美國繼續在歐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美國勢力過分膨脹。因此,法國主張通過改革北約來建立新的歐洲安全體系,而德國則呼籲理解俄國反對北約東擴的心態……如此,美國自然不希望歐洲會真正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可怕的「歐洲合眾國」,而是希望歐洲會形成某種新的均勢,使美國得以在那裡「分而治之」,長期賴在歐洲不走。看來,未來新的歐洲均勢將在以美國為後盾的西歐和以俄國為核心的東歐之間形成,因而和以往一樣,仍將是「分」的局面。為此,我們有理由贊同戴高樂關於「多國家歐洲」的說法,但對他所預言的從大西洋直到烏拉爾的歐洲統一的前景,卻持悲觀的看法。
責任編輯 黃亞
推薦閱讀:
※歐洲究竟有多少個打折村
※[其 他] 歐洲宮廷舞
※諾獎得主:中國人太愛存錢 歐洲人希望你們消費些
※超實用的歐洲旅遊退稅全攻略,劃重點!存下來一定用得上!
※半邊歐洲臉、半邊亞洲臉,哪邊是你的菜?
TAG: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