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心得十講》焦樹德(3)
08-04
《用藥心得十講》焦樹德(3) 發表者:趙東奇 (訪問人次:320) 第三講瀉利葯本講介紹的內容,包括瀉下藥、利尿祛濕葯、通利關節葯和逐水葯。至於寒性瀉火藥,則放在以後「寒涼葯」中講述。大黃大黃性味苦寒,有瀉血分實熱,下腸胃積滯,推陳致新的作用,故臨床上常用它通便瀉火、消癰散腫、清熱燥濕、活血通經。但最常用於瀉下。急性熱性病人,如五、六天或七、八天不大便,證見高熱不退,下午熱重,陣陣汗出,晚間神昏譫語,循衣摸床,腹部脹滿、痞硬拒按,舌苔黃厚或黃褐焦黑,脈象重按有力,此為火熱積結於腸胃之證。這時可急用生大黃、芒硝、厚朴、枳實,攻下瀉火。患者瀉下一、二次稀便,常可熱退症除。胃火熾盛的人,口舌生瘡,口渴咽燥,齒齦腫痛,大便秘結或衄血、吐血者,可取生大黃一、二錢,用開水浸泡20~30分鐘,取汁飲服,每日一次,連用二、三日,可通便瀉火而使病癒。凡大便干秘,數日不行的實證,需用通便者,都可用此法。熱痢初起,由於腸胃濕熱積滯而里急後重、大便不爽,可用生大黃配黃連、木香、檳榔等,瀉除腸胃積滯,其痢可止。此即「通因通用」之法。大黃還有散腫消癰的作用。凡癰腫熱痛不消,可用大黃內瀉毒熱、推盪壅滯而使癰消腫散。這時常與赤芍、歸尾、銀花、連翹、丹皮等配合應用。例如:大黃配白芷為丸內服,可治頭背部的癰毒;配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赤芍等,可治腸癰(闌尾炎)。近些年來,用大黃牡丹皮湯加減,治療急性闌尾炎已收到良好效果。大黃還可用以清熱除濕。例如治療黃疸(陽黃)時,除用茵陳、梔子、車前子、黃柏等葯外,再適當配入大黃,則可加速清熱除濕和退黃疸的效果;再如用大黃粉外撒,可治療黃水瘡、濕疹等。女子由於內有瘀血而導致月經閉止不來,肌膚乾燥失榮,瘦弱少食,小腹滿,目珠青黯,盜汗等症(俗稱干血癆),可用大黃蟅蟲丸治療,每服一丸,一日兩次[大黃蟅蟲丸是前人的經驗方,市上有成藥出售,以大黃、黃芩、甘草、桃仁、杏仁、赤芍、生地、乾漆、虻蟲、水蛭、蠐螬(金龜子的幼蟲)、蟅蟲(即地鱉)組成]。大黃能入血分,其性沉降下行,故婦女因血瘀而月經閉止不行者,可在調經葯中加入大黃以活血通經。另外,大黃配甘草還有止吐的作用。我曾用生大黃配生甘草(大黃甘草湯),結合生赭石、旋復花、半夏、党參、檳榔等,治療神經性嘔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僅供參考。黑白丑瀉下,有小毒,主要是攻逐腹部積水。大黃瀉下,主要是推盪腸胃積滯、熱結。巴豆、大黃均為峻瀉藥。但巴豆性熱,大黃性寒。大黃生用則瀉下的力量猛烈(所以攻下的方劑中,常用生大黃,且往往註明「後下」);酒炒(或酒浸、酒洗)則能達身體上部而驅熱下行,酒洗並能助其瀉力(目赤、牙痛、口瘡、胸中焚熱者適用);蒸熟則瀉力和緩,適用於老年人及體弱者;炒炭可用於大腸有積滯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大黃合芒硝同用,可使瀉下之力增強而且快速;配黃芩、梔子瀉肺火;配黃連瀉心火;配龍膽草瀉肝火;配生石膏瀉胃火。用量一般為1.5~9克;但個別病例,有時也可用到12~15克。元氣不足,胃虛血弱,病在氣分及陰虛便燥者,均不宜用。遇有怵(音觸,恐懼之意)服湯藥、每喝湯藥即吐者,把湯藥煎好後,可先用大黃1克、甘草1克,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後約過15~20分鐘如不吐,再服原來的湯藥即可不吐,已試多人,有效,附此供參考。芒硝芒硝苦咸性寒,為鹽類瀉下劑。主用於治療熱邪熾盛所致的大便秘結,常和大黃同用。本品使腸中水分增多、軟堅潤燥,大黃推盪積滯,二葯合用,瀉力可以增強,攻下的效果可以加速。本品除瀉下外,尚有軟堅破血的作用。可配合當歸、紅花、桃仁、川芎等,治療婦女血瘀經閉;配蒼朮、白朮、三棱、莪術、牡蠣、鬱金、丹參、山查核等,治療腹中癥瘕積塊。芒硝煎水可作為外洗劑,用於治療目赤、痔瘡等。配硼砂、冰片等研為細粉,可外用治療口舌生瘡;或吹喉用,治療咽喉腫痛。芒硝與萊菔同煎,過濾,冷卻後析出結晶,經過風化而成為白色粉末,叫做「元明粉」。元明粉的瀉下作用比芒硝較緩和,治療作用大致相同。多用於熱較輕體較弱者。用量:芒硝一般一次為3~6克;元明粉一次量為3~9克,均可用湯藥沖服。無熱邪結滯及年老體衰者忌用。番瀉葉番瀉葉味甘苦,性寒涼,是一種使用方便的瀉下藥。治療火熱內結的便秘,可取本品5~7克,用開水浸泡約半小時,取汁分兩次飲服,隔4至5小時服一次(服第一次如即瀉下,第二次即可停服)。習慣性便秘者,可於每日睡前(或早晨)服一次即可。本品小量使用可清除胃熱而開胃進食,適量應用可瀉下通便,過量服用會引起噁心,甚或嘔吐。通便瀉下一般用3~7克,或用水泡服或入湯藥煎服。番瀉葉的瀉下作用,可通過乳汁使哺乳的小兒瀉肚;本品還有使身體下部充血的作用。故授乳婦忌用;婦女月經期、孕婦及有痔瘡者都不適用。巴豆巴豆辛熱有毒,瀉寒積、逐痰癖,為峻瀉猛劑。用於腸胃中有寒痰積聚、食積脹滿、腹中有痞癖癥結等,須用瀉法從大便消除者。內服時,多用巴豆霜(巴豆經過製作而去油者)加入丸、散劑中應用。每次約有數厘(約0.06~0.25克)即可,不可多服。如服巴豆霜後瀉肚不止,趕緊服冷稀粥或飲冷開水可得緩解。注意此時不要喝熱粥或熱水,越喝熱的越助瀉力。巴豆除瀉下作用外,還有消除腹中癥結積塊的作用。我曾用巴豆霜1.5~2.5克,加入黃連24克、厚朴18克、吳萸9克、澤瀉9克、白朮9克、枳實12克、黃芩9克、茵陳9克、乾薑4.5克、砂仁6克、党參9克、茯苓9克、川烏9克、川椒9克、桃仁9克、紅花9克、香附12克、三棱9克、莪術9克、皂角刺3克、生牡蠣12克、炙山甲6克、昆布12克、烏賊骨6克、山楂核9克、桂枝9克的細末中研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日服兩次,每次半丸至二丸(以大便微泄為度),溫開水送下,治療早期肝硬化的肝脾腫大,從幾個病例來看,對肝大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服一料即可見消,有的須服三、四料才見消。巴豆霜的量及其他藥物均可隨症增減。因治療例數太少,僅供參考。巴豆霜是用量很小即可致瀉的瀉下藥,並有消疳化積的作用,所以小兒科的丸散中常用之。例如市售的「保赤散」、「鐵娃散」中,都含有巴豆霜。巴豆(去殼)配胡桃仁、大風子、水銀等,搗如泥膏狀,外擦,可治疥瘡。注意巴豆有毒,摸過巴豆的手,不可揉眼。誤揉之,可使眼瞼腫脹。蘆薈蘆薈味苦性寒,有瀉下作用,並能涼肝明目,消疳積,清熱殺蟲。蘆薈能入肝經血分。有通月經的作用,可配合當歸、川芎、熟地、茜草、紅花等,治療婦女經閉。並能涼肝明目,配草決明、青葙子、生地、白芍、夜明砂、石斛等,可治血熱目昏。蘆薈配合胡黃連、焦三仙、使君子、蒼朮、白朮、雞內金、茯苓、檳榔、黃芩、党參等為丸劑服用,可治療小兒疳積、蟲積所致的面黃消瘦、肚大青筋、下午低熱等症。前人經驗認為蘆薈引葯入肝的效力最快,近幾年曾用蘆薈0.3克左右,為末,裝膠囊中,隨湯藥(柴胡、黃芩、半夏、焦三仙、檳榔、白蒺藜、皂刺、紅花、草蔻、炒萊菔子等)吞服,治療慢性肝炎,對恢復肝功能及消除癥狀均有一定作用。對兒童肝炎,肝功能長時期不恢復者,也可用本品配合胡黃連、柴胡、黃芩、黃連、焦三仙、蒼朮、檳榔、炒內金、紅花、茜草、半夏、枳實等,做為蜜丸服用二、三個月,可漸見好轉。以上體會,僅供參考。蘆薈作為瀉下劑治療熱結腸胃時,每用0.6~1.5克左右即可致瀉。也有個別的人,用0.3克即瀉,使用時須視具體情況而斟酌。作為通經、涼血、消疳、殺蟲劑時,每次約有將近0.2克左右即可。小兒用量更要酌減。因本品味極苦,故常把它研為細粉,裝入膠囊中,隨湯藥吞服。一般不入湯劑煎服。小兒一般多入丸藥中使用。蘆薈有破血作用,孕婦忌用。火麻仁火麻仁性味甘平,含有脂肪油,為滋潤滑腸的通便藥。適用於老年人、熱性病後、產後等由於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燥結。常與郁李仁、桃仁、爪蔞仁、熟大黃、蜂蜜等同用。黑芝麻、火麻仁均可滋潤通便,但黑芝麻偏於滋補肝腎、養血益精而潤燥,火麻仁則偏於緩脾生津、增液潤腸而通便。用量一般為9~15克,燥結重者也可用至20~25或30克。郁李仁郁李仁味辛苦,性平。能開幽門之結氣,潤大腸之燥澀而行氣、潤燥、通腸,並有利水消腫作用。火麻仁偏入脾與大腸血分,生津潤燥、增液緩脾而滑腸通便。郁李仁偏入脾與大腸氣分,通幽散結、行大腸氣而導滯潤腸。郁李仁配火麻仁、全瓜蔞、番瀉葉,為末蜜丸,每個10克,每服1~2丸,可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郁李仁兼有行氣利水作用,可用於腹水兼有便秘者。另外,因受驚而失眠,經服一般安眠劑無效者,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酒煮郁李仁(把郁李仁用黃酒煮十分鐘,去酒)10~15克,往往有效。用量一般6~12克,特殊情況下,可用至30克。蜂蜜蜂蜜味甘性涼,為潤腸通便藥。多用於老人、虛人、津液不足、腸道澀滯而致的大便燥結。可用蜂蜜一至三羹匙,開水沖服,一日二、三次。蜂蜜煎熟後則不太涼而補中,是很好的滋養品,可用於病後調養。飴糖、蜂蜜、大棗均味甘補中,但飴糖性微溫主入脾,能緩急止腹痛,滋潤滑腸之力不如蜂蜜;蜂蜜兼能潤肺治療肺燥咳嗽。大棗甘溫補中,但專補脾胃,無潤腸通便之力。木通木通性味苦寒,有利水通淋、導熱下行、通經下乳等作用。臨床上最常用為利尿治淋葯。木通能降瀉心火,導心經濕熱由小便而出。配生地、竹葉、生甘草梢(名導赤散),可治療心火盛、濕熱下注所引起的小便不利、尿道作痛、舌尖紅等症。木通有明顯的利水清熱作用,可用於治療膀胱結熱而致的熱淋、血淋等,常配合車前子、梔子、瞿麥、萹蓄、滑石、大黃等同用。以這些葯隨證加減,可用於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木通還能宣通血脈、下乳、利關節。配川芎、當歸、紅花、赤芍、桃仁等,可治婦女經閉;合豬蹄熬湯飲服,可治產後乳少;配合桑枝、防己、松節、威靈仙、羌活、獨活等,可治關節不利、筋骨疼痛。木通與澤瀉都為利尿祛濕葯,但澤瀉偏於瀉利肝腎經之濕熱,木通偏於瀉利心與小腸經之濕熱。木通與其他利尿葯不同,不但能通利小便並且能兼通大便,這也是木通的一個特點。據近代報導,木通有顯著的利尿和強心作用。故配合茯苓、豬苓、桑皮、蘇子、澤瀉等,可用於治療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小便不利、兩足浮腫、全身浮腫、煩悶喘促等症。但應隨時注意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減配合藥物。用量一般3~9克。內無濕熱,滑精,氣弱者及孕婦均忌用。通草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功能利小便,下乳汁,瀉肺熱,舒胃氣。本品質輕柔。味淡能滲濕利尿,性寒能清熱降火。配防已、茯苓、豬苓、大腹皮等,治水腫小便不利。配木通、瞿麥、連翹、竹葉等,治熱淋小便不利。配杏仁、蔻仁、苡仁、滑石、厚朴、半夏、竹葉等,治濕熱內蘊而身重疼痛、舌苔白厚、口不渴、胸悶不飢、午後身熱、小便不利等症。配杏仁、黃芩、苡仁、桑葉、豆卷等,治療表證兼濕而致的肺熱咳嗽、煩渴、小便不利等症。配穿山甲、川芎、甘草、豬蹄等煎湯飲服,能通乳汁而治乳少。木通與通草不同點是:木通降心火引熱下行而利水,其性降中兼通(通血脈、通大便、通利關節)。通草瀉肺熱助氣下降而利水,其性降中兼升(使胃氣上達而下乳汁)。燈心草清心熱,引熱氣下行而利水。通草降肺氣,滲濕清熱而利水。王不留、木通主要是行血脈、通瘀滯而下乳汁。通草則主要是使胃氣上達而下乳汁。用量一般3~9克。但在有的下乳方中,可用到15~18克或30克。孕婦忌用。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主要功用有三:1、利水除濕;2、寧心安神;3、益脾止泄。茯苓淡滲利濕,能利尿消水。凡五臟六腑身體各部出現水濕停留的證候,皆可用茯苓治療。例如配党參、白朮、半夏、陳皮、豬苓、澤瀉、桑皮、冬瓜皮等,可治脾虛濕停而全身浮腫;配党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外台茯苓飲),可治胃和胸部有停痰宿水而致滿悶不食;配瓜蔞、川椒目、桑皮、蘇子、葶藶子、橘紅、桂枝、豬苓、澤瀉、白蒺藜等,可治胸脅部停水(懸飲)。茯苓味甘益脾,能助脾運化水濕而達到健脾的作用。例如配党參、白朮、豬苓、澤瀉、藿香、車前子、炒芡實、伏龍肝等,可治脾虛濕盛引起的水瀉。配党參、白朮、甘草,可治脾虛氣弱等證。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加炒白芍、木香、吳萸、肉豆蔻等,治療腸功能紊亂(出現脾虛、中焦水濕不化而致消化不良、大便不整者),能取得一些療效。茯苓有寧心安神作用可治失眠健忘。主用於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失眠健忘之證。常配合當歸、白朮、柏子仁、遠志、棗仁、硃砂(0.6~0.9克沖服)等同用。豬苓利水之力大於茯苓,但無補益之性,多用於祛邪,不用於補正。茯苓淡滲利濕、益脾寧心,兼有補益之性。祛邪、扶正均可使用,多用於補益劑中。茯苓一般指白茯苓而言。其色淡紅者,稱赤茯苓,偏於清熱利濕;抱松根而生者,稱茯神,偏於寧心安神;茯神中之松根稱茯神木,偏於舒筋止攣;茯苓外面的皮質部分稱茯苓皮,偏於利水消腫。茯神木可治心掣痛、神驚、健忘,並可平肝祛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在寬胸、通陽、活血,開竅劑中,加入茯神木15~30克,有時可收到止痛的效果。用量一般為9~12克。茯苓皮可用15~30克。茯神木可用15~30克。陰虛津液枯乏者不宜用,滑精者亦須慎用。豬苓豬苓味甘淡,性平。主要功用為利水滲濕。各種水腫、尿少、濕盛泄瀉、淋濁、黃疸等症,皆可使用。例如配白朮、茯苓,可治水瀉尿少;配蒼朮、白朮、厚朴、砂仁、陳皮、茯苓,可治脾濕腫滿、中脘悶脹等症;配萹蓄、瞿麥、木通、黃柏、滑石等,可治熱淋、小便疼痛不利;配茵陳、車前子、黃柏、梔子、大黃等,可治黃疸(陽黃);配澤瀉、滑石、阿膠(名豬苓湯),可治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脈浮等症。豬苓與澤瀉合用,能增強利水的效果。車前子利水而不傷陰,兼能清熱。豬苓專主利水。用量一般為6~12克,特殊情況時也可用至20~25克或30克。陰虛目昏,無濕而渴者,皆忌用。澤瀉澤瀉味甘淡微咸,性寒。主要功用有二:1、瀉肝、腎二經之火;2、逐膀胱、三焦之水。臨床上主要用為利尿祛濕清熱葯。例如配合車前子、通草、桑皮、豬苓等,治療水腫脹滿、小便不利。配合茯苓、海金沙、滑石、萆薢等,治療小便渾濁如膏。配合生地、木通、豬苓、黃柏、石韋等,治療熱淋尿痛、小便不利。配桑皮、枳殼、桑寄生、茯苓、大腹皮等,治療妊娠水腫。配合海金沙、金錢草、牛膝、澤蘭、冬葵子、豬苓、茯苓、赤芍等,可用於治療泌尿繫結石。配龍膽草、黃芩、柴胡、茵陳、青黛、車前子等,能清利肝膽濕熱,治目赤、脅痛、嘔惡少食、黃疸、尿赤等症。臨床上常在補腎葯中,佐用一些澤瀉,以防補藥生熱而致產生腎火。治療腎、膀胱或肝、腎有火邪、濕熱時,澤瀉是首選藥物。澤瀉配白朮(澤瀉湯),可治支飲及胃內停飲而致的頭目眩暈。澤瀉利尿消水,適用於消水臌之腹水。澤蘭行血消水,適用於消血臌之腹水。用量一般為6~9克,病情需要時,也可用到15~18克或至30克。陰虛無濕熱及腎虛目昏者忌用。車前子車前子味甘性寒。有利水清熱,通淋,益肝腎,明目的功效。常用於以下幾種情況:1、消水腫:車前子有利水消腫作用,常配合茯苓、澤瀉、冬瓜皮等,用於治療各種水腫。2、通淋閉: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善降泄,能利濕清熱。可用於因濕熱下注,熱結於膀胱、小腸而致的小便淋澀不暢,欲尿不出,不尿自滴,尿道疼痛,甚或小便癃閉,點滴難下。常與茯苓、澤瀉、滑石、木通、瞿麥、黃柏、萹蓄等同用。3、療目病:本品甘寒能清熱明目。可用於肝火上升所致的目紅、目腫、目痛等急性眼病。常與清火、散風熱的葯同用,如菊花、桑葉、草決明、黃連、黃芩、蔓荊子、銀花、密蒙花等。車前子有養陰滋益肝腎的作用。可用於因肝腎陰虛而致的兩目昏暗、視力減退。常與滋補肝腎葯如生地、熟地、菟絲子、石斛、枸杞子等同用。4、止瀉泄:治療因濕盛引起的水泄,常用「分利」止瀉法,即用利尿藥引導水濕從小便排出而達止瀉目的。可將車前子與豬苓、茯苓、苡米、竹葉、白朮、炒扁豆、炒山藥等同用。夏季小兒腹瀉、大便如稀水狀、多日不止者,可用五味異功散(党參、白朮、甘草、茯苓、陳皮)加車前子3~9克、桔梗(0.9~1.5克,往往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車前子利水清熱、明目止瀉。車前草利濕清熱兼能涼血止血,可用於尿血、吐血、衄血。滑石與車前子均能利水,但滑石兼能祛暑,車前子兼能益肝腎明目。據近些年實驗證明,車前子確有顯著利尿作用,不僅增加水分的排泄,而且對尿素、尿酸、氯化鈉的排泄量也同時增加。另外,也有一定的降低血壓的作用,可用於高血壓兼目昏、目赤、尿黃、尿少者。車前子多入湯藥煎服,因其含有多量的粘液質,故須用紗布包之入煎。用量一般3~9克,特殊情況,也可用到15~30克。 滑石滑石甘淡性寒。功能利水祛濕,通淋滑竅(滑利尿道)。清暑止渴。常用於治療熱淋、血淋、砂淋等所致的尿道疼痛、小便不利等,可與豬苓、澤瀉、車前子、瞿麥、海金沙、冬葵子、萹蓄等同用。滑石淡可滲濕、寒能清熱,適用於暑熱病(身熱煩渴、小便不利、自汗、脈濡滑等)與濕溫病(身熱不很高但多日難退,身重嗜卧,神情淡漠,食欲不振,舌苔白厚而膩,脈滑緩)。治暑熱病常與甘草(如六一散)、扁豆、扁豆花、竹葉、荷葉、綠豆衣等同用。治濕溫病常與苡米、通草、佩蘭、白豆蔻、大豆卷等同用。治療中暑嘔吐、瀉利等症,可與藿香、佩蘭、竹茹、半夏曲、茯苓等同用。滑石粉外用有滑潤皮膚、清熱祛濕的作用。可用於痱子、濕疹、腳趾濕癢等病。可以單用,也可以與石膏、枯礬、薄荷等同用。冬葵子與滑石都能利尿滑竅,但冬葵子兼能通乳汁,滑石兼能清暑熱。通草、木通、滑石皆能利小便,但通草能引肺熱下行而利小便;木通能導心火下行而利小便;滑石能除膀胱濕熱而利小便。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用量一般為9~30克。脾胃虛寒、滑精、小便多者忌用。石 韋石韋味苦性微寒。它的主要功能是清肺經氣分之熱,利膀胱濕熱而利水通淋。可用於肺氣不清和膀胱濕熱所致的尿癃閉和熱淋、血淋、砂石淋。常配合滑石、瞿麥、萹蓄、木通、海金砂等同用。配小薊、仙鶴草、白茅根等,可治尿血。配檳榔、知母等,可用於肺氣熱所致的咳嗽。海金沙與石韋都能清利膀胱濕熱而治淋,但海金沙偏入血分,石韋偏入氣分;海金沙多用於砂石淋,石韋多用於濕熱淋。據近代實驗研究,本品對因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所致的白細胞下降,有使白細胞升高的作用。可資臨床參考使用。用量一般為6~9克,特殊情況也可用15~30克。萹蓄萹蓄味苦性平。功能清利膀胱濕熱,主要用於治療熱淋、小便不利。常與豬苓、茯苓、澤瀉、木通、滑石、瞿麥等同用。本品有利濕清熱的作用,故有時也用於治療濕熱郁蘊而致的黃疸(陽黃),可與茵陳、車前子、黃芩、黃柏等配合應用。與蒼朮、黃柏、白鮮皮、苦參等同用,也可用於治療皮膚濕疹。根據本品主治熱淋的作用特點,近些年來常配合黃柏、木通、茯苓、澤瀉、瞿麥、石韋等,用於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有一定效果。據實驗報導,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及皮膚黴菌有抑制作用。萹蓄醋炒有治蛔蟲的作用,可用於蛔蟲所致的上腹部疼痛。可與烏梅、川椒、黃連、使君子、大黃、吳萸等配伍使用。用量一般6~15克。瞿 麥瞿麥苦寒,能清心熱,利小腸、膀胱濕熱。主要用於熱淋、血淋、砂淋、尿血、小便不利等。常與澤瀉、滑石、木通、萹蓄、豬苓、茯苓等同用。本品的特點是能入血分、清血熱,故治血淋、尿血時常用,一般多與炒梔子、黃柏炭、海金沙、白茅根、燈心炭等同用。並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配合當歸、川芎、紅花、桃仁、牛膝等,可用於治療經閉、月經有紫黑塊等。瞿麥的穗部利尿作用比莖部效果好,故用於利尿時常選用瞿麥穗。據近代報導,本品治療血吸蟲病腹水有效。本品與萹蓄、石韋比較:萹蓄清利膀胱濕熱為主,兼治黃疸、濕疹。石韋清肺與膀胱濕熱為主,偏入氣分,多用於濕熱淋。本品清心與小腸、膀胱濕熱為主,偏入血分,多用於血淋。用量一般為4.5~10克。孕婦不宜用。海金沙海金沙甘淡性寒,有利尿作用,能清利小腸與膀胱濕熱。主要用於各種淋病。例如:配石韋、萹蓄、木通、豬苓、茯苓、澤瀉、黃柏等,用於熱淋;配冬葵子、金錢草、滑石、車前子、豬苓、石韋等,用於砂石淋;配黃柏炭、白茅根、澤瀉、瞿麥等,用於血淋。根據近些年來的經驗,用海金沙配合冬葵子、牛膝、金錢草、澤瀉、澤蘭、赤芍、檳榔(或沉香)、王不留行等,治療泌尿繫結石,有時可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曾有二、三例輸尿管結石,用藥後結石由尿道排出,經X線拍片證實)。腰痛明顯的可配用桑寄生、續斷、狗脊、杜仲、乳香、沒藥等。瞿麥、萆薢、海金沙皆用於治淋,但瞿麥多用於治血淋,萆薢多用於治膏淋,海金沙多用於治石淋。用量一般為3~9克。單用本品時,也可用五錢至一兩。體虛尿頻、無濕熱者忌用。金錢草金錢草甘苦微寒。有利水排石作用,能清利肝、膽、膀胱、腎經濕熱。主要用於利尿通淋(石淋)和排除結石(膽結石、腎結石、輸尿管結右、膀胱結石)。本品配柴胡、黃芩、半夏、枳實、檳榔、大黃、元明粉。茵陳等,可用於膽結石;配豬苓、茯苓、冬葵子、滑石、牛膝、檳榔、海金沙、澤蘭、澤瀉等,可用於泌尿繫結石。但要同時注意辨證論治,根據證候的虛實寒熱,隨證加減用藥。例如膽結石患者出現肝鬱氣滯證(脅痛、肋脹、胸悶、脘堵、精神抑鬱、喜長吁……)者,應配合木香、香附、炒川楝子、鬱金等舒肝理氣之品;如脅痛或右上腹痛其疼痛之處固定不移、舌上有瘀斑者,又應配合五靈脂、生蒲黃、元胡、乳香、沒藥、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大便經常秘結者,又應重用大黃和元明粉;泌尿繫結石如出現腎虛腰痛、膝軟乏力等症者,則應配用桑寄生、川續斷、枸杞子、潼蒺藜等益腎之品;如少腹疼痛喜暖或波及睾丸、會陰等處者,則應配合炒川楝子、炒小茴香、吳萸、烏葯、荔枝核等暖肝腎行氣之品;如小便赤澀、尿道疼痛甚或尿血者,則應配合黃柏、木通、瞿麥、生地、萹蓄等。總之注意隨證加減,療效就能相應提高。用量一般為30克左右。單味使用也有用到60~90克者。冬葵子冬葵子甘寒滑利,能利尿、滑腸、通乳。配車前子、豬苓、茯苓、瞿麥、萹蓄、滑石,可用於小便淋痛、尿少、尿頻兼有大便燥結之症。配通草、王不留、炙山甲等,可用於乳汁不通。配漏蘆、瓜萎、白芷、赤芍等,可用於乳癰初起。近些年來,曾利用本品有滑利通竅的作用,配合金錢草、海金沙、牛膝、澤蘭、澤瀉等,用於泌尿繫結石,有一定幫助。例如一患者,兩天來右下腹部劇痛,疼痛向腰部及尿道放射,尿短赤而痛,大便干。舌苔黃,脈滑數。診斷為濕熱淋兼砂石淋。西醫診斷為泌尿繫結石。經用:冬葵子15克、牛膝15克、澤蘭、黃柏各12克、澤瀉9克,豬、茯苓各15克,金錢草30克、萹蓄12克、生大黃6克、烏葯6克、瞿麥12克、黃芩10克。水煎服。共服兩劑,在排尿時,排出黑褐色結石兩小塊(小些的如大米粒大小)而痊癒出院。僅供參考。車前子清利濕熱而通淋,兼能利濕止瀉。冬葵於滑利達竅而通淋,兼能滑腸通便。王不留通行血脈而下乳,冬葵子滑利除滯而通乳。用量一般為6~9克,特殊情況也可用到15~30克。本品為滑利通達之品,故孕婦及無實邪者不宜用。薏苡仁簡稱苡仁或苡米,苡仁性味甘淡微寒。主要功用有四:利濕;健脾;排膿;舒筋。生用利濕、排膿、舒筋,炒用健脾胃。1. 利濕:生苡米有利水祛濕的作用,常配合車前子、豬苓、茯苓、澤瀉等,用於水腫、小便不利。配木瓜、牛膝、防己、紫蘇、檳榔等,用於足膝腫痛、濕腳氣。2. 健脾:炒苡米有健脾除濕的功效。常配合白朮、茯苓、炒山藥、炒扁豆、芡實米等,用於脾虛泄瀉。對於脾虛濕盛者,常生、熟苡米同用,可收健脾利濕之效。3.排膿:生苡米不但能利濕,並有清熱排膿的效果。例如配冬瓜子、桃仁、蘆根等,用於肺癰(肺膿腫);配桔梗、白芨等,用於肺癰已潰、吐大量膿血者,有幫助排膿的作用;配銀花、當歸、生地、元參、生地榆、黃芩、甘草、生大黃、丹皮等,用於急性闌尾炎;配附子、敗醬草等,用於闌尾炎已化膿穿孔形成膿腫多日不愈者。4.舒筋:生苡米還有舒筋、利關節及緩解痹痛的作用。配威靈仙、防己、羌活、獨活、桑枝、赤芍、當歸、附片等,用於風濕痹痛、筋急拘攣、肢體不能屈伸等症。對由於風濕久痹、筋急拘攣而關節、肢體變形者,除重用苡米配合上述祛風濕之品外,還可同時選配骨碎補、伸筋草、炙山甲、紅花、地龍、虎骨(或豹骨)、續斷、木爪等活血通絡、舒筋壯骨之品。這時可以生、熟苡米同用,既利濕舒筋又健脾益胃。木瓜、苡米均能舒筋,但木瓜偏於治濕寒所致的筋脈拘急和腿肚轉筋;苡仁偏於治濕熱所致的筋急拘攣、肢體難伸。扁豆、苡米均能健脾,但扁豆偏於消暑除濕以健脾;苡米偏於淡滲利濕以健脾。用量一般為10~20克。但本品味淡力緩,病重者常須重用(30~60克)和久服。滑精及小便多者不宜用。孕婦忌用。防 己防己大苦辛寒。功能利水、祛風,通行經絡,瀉下焦血分濕熱。本品配黃芪、桂枝、白朮、茯苓等,用於風水(頭面、四肢浮腫,兼有惡風、骨節疼痛,脈浮)、皮水(四肢水腫明顯)證。例如防已黃芪湯(防己、黃芪、白朮、甘草、生薑、大棗)、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茯苓、桂枝、甘草)等。這時可適當加用麻黃、桑皮、冬瓜皮等兼以宣肺利水。配威靈仙、苡米、羌活、獨活、紅花、赤芍等,可用於風濕痹證的關節腫痛、肢體攣急等症。配木瓜、苡仁、地龍、牛膝、檳榔、茯苓等,可用於濕熱郁滯而致的下肢浮腫、疼痛、腳腫,濕腳氣等症。配木通、澤瀉、豬苓等,可用於膀胱濕熱、小便不利等症。防己有漢防己和木防已兩種,作用大致相同。但仔細分析,也微有不同,一般說漢防已偏於祛濕利水,治下焦濕熱,下半身水腫,濕腳氣時適用;木防己偏於祛風通絡、止痛,治上半身水腫及風濕疼痛時適用。若處方上只寫防己,藥店一般習慣即給「漢防己」,如須選用木防己時,藥方上一定要寫明「木防己」。通草甘淡,祛氣分之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之濕熱。木瓜酸溫,化濕兼能舒筋活絡,善治筋攣,足痿。防己苦寒,利水兼能通絡瀉熱,善治水腫,腳氣。據近代報導,木防己有治各種神經痛的作用,可用於肋間神經痛、結核胸痛、各種肌肉痛、肩凝、閃挫、胃痛、月經痛等。用量一般3~9克。本品大苦大寒,不宜大量使用,恐害胃傷中。近代報導漢防已用小劑量可使尿量增加,用大劑量反使尿量減少。本品性善行,陰虛及無濕熱實邪者忌用;熱在氣分者也不宜用。木 瓜木瓜酸溫。主要有利濕理脾,舒筋活絡的功能。1.利濕理脾:本品能利濕溫脾胃,可用於中焦濕盛所致的吐瀉、腹脹,常與紫蘇、吳萸、茴香、佩蘭、甘草等同用。又常用於濕邪流注於小腿、足跗而致的濕腳氣(兩腳浮腫脹痛、沉重、麻木、妨礙行走),常與紫蘇、吳萸、桔梗、檳榔、橘皮、生薑(如雞鳴散)等同用。2.舒筋活絡:本品主治筋病,筋急者能緩,筋緩者能利。臨床用於:①因暑濕傷中,發生吐瀉不止而致的兩腿腓腸肌痙攣(古書名霍亂轉筋),常與藿香、佩蘭、扁豆、党參、吳萸、白芍、甘草等配伍同用;②因濕邪侵襲,經絡不和,筋軟關節不利,腫脹沉痛(濕痹),常與虎骨、牛膝、五加皮、當歸、川芎、川烏、威靈仙、海風藤等配伍應用。白芍治筋病,主要是柔肝緩急而養筋。木瓜治筋病,主要是利濕溫肝而舒筋。用量一般6~12克。本品味酸,單獨使用,可有收澀作用,故筋骨關節不利而兼有小便不暢者,不宜單用,須配合利水之品同用。五加皮五加皮辛苦而溫。功能利濕消腫,強腰膝,壯筋骨。可用於風濕痹痛,腳軟無力,腰膝痠痛,下肢浮腫等,常與牛膝、苡仁、萆薢、木瓜、獨活等同用。本品配木瓜、牛膝,研未服用,可用於小兒腳軟不能行走。據近代研究證明南五加皮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甲、乙揮髮油(五加皮油),故可用於缺乏維生素甲、乙引起的諸種疾病。配茯苓皮、桑皮、冬瓜皮、陳皮、麻黃等,可用於急性腎炎腰痛水腫。配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等,可用於心機能不全所致的下肢浮腫。據實驗報導,北五加皮有類似毒毛旋花子甙K樣作用,可作為強心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近人的發明,配伍應用,可進一步提高療效。用本品泡酒,名五加皮酒,有祛風濕、壯筋骨、強腰膝的功效,可隨證飲用。本品還可以外用。例如配黃柏、蛇床子、防風、苦參等,煎水外洗,可用於陰囊濕癢,皮膚濕疹等病。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兩種,功用大致相同。但仔細分辨,也有不同之處。北五加皮多用於利濕治水腫,南五加皮多用於強筋骨治腳軟無力。用量一般為3~9 克。用北五加皮時,如發現脈搏減慢(一分鐘低於60次),則需停用。冬瓜皮(附冬瓜子)冬瓜皮甘寒,有利尿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水腫。常與桑皮、茯苓皮、豬苓、澤瀉、車前子等同用。因其性寒,常配用一些生薑、姜皮、陳皮等,以防其寒。冬瓜子味甘微寒,功能排膿利濕,降痰清肺,潤燥導滯。可用於肺癰,腸癰,肺熱痰多的咳嗽和大便乾燥。治肺癰(肺膿腫)常配合桃仁、桔梗、生苡米、蘆根等同用。治腸癰(闌尾炎)常與生大黃、丹皮、苡仁、連翹、赤芍、敗醬草等同用。治肺熱痰多,常與知母、貝母、瓜蔞、杏仁等同用。用量:冬瓜皮一般為15~30克,病重者也可用到60克。冬瓜子一般為9~15克,治腸癰、肺癰有時可用到30克。脾胃虛寒,大使溏軟者不宜用。茵 陳茵陳味苦微寒。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作用。配梔子、黃柏、大黃、車前子等,用於陽黃(濕熱性黃疸)。配附子、乾薑、白朮、茯苓、澤瀉等,用於陰黃(寒濕性黃疸)。表有濕者,能微發其汗,里有濕者,能利尿祛濕,故陽黃、陰黃、表濕、里濕皆可用。近些年來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陽黃證較多),常以茵陳、梔子、黃柏、車前子、柴胡、黃芩、大黃等隨證加減應用,對於退黃疸有明顯效果。本品也可用於濕溫、暑溫初起,症見往來寒熱、口苦、胸悶、乾嘔、頭眩、脅痛、不思飲食、或聽覺不靈者,常與黃芩、竹茹、陳皮、半夏、枳殼、白叩、苡仁等同用。茵陳有利膽的效能並有抑菌作用,配銀花、連翹、枳實、柴胡、焦三仙、檳榔、赤芍、萊菔子等,可用於膽道感染;配苦揀子(或苦楝皮)、烏梅、使君子、檳榔、川椒、大黃、元胡等,可用於膽道蛔蟲。用量一般為9~15克,病重者也可用25~30克。個別情況還可用到60克左右。玉米須玉米須性味甘平。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配桑皮、茯苓皮、陳皮等,可用於腎炎水腫。配茵陳、黃柏、梔子等,可用於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但最常用於治療各種水腫,也可單味煎水內服。據近代實驗研究,本品有利膽及降血壓作用。可與茵陳、金錢草、元胡、蘆根等同用,治療膽囊炎及膽結石(泥砂狀或小塊結石)。單味煎服也可用於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治療。用量15~30克,單味使用時,有的可用到45~60克。抽葫蘆抽葫蘆性味甘平。功能利尿消腫,可用於治療水臌(腹水)和水腫。可單味應用,也可放入利尿方劑中使用。例如配大腹皮、茯苓皮、車前子、車前草等,用於腹水。配白朮、茯苓、黃芪皮、冬瓜皮等,用於全身浮腫。我曾用本品配合柴胡、黃芩、茯苓、澤瀉、冬瓜皮、大腹皮、車前子、炒萊菔子、白蒺藜、水紅花子、沉香等,用於肝硬化腹水,有幾例收到滿意效果,請參考試用。入湯劑用量一般為12~30克。單味煎水服用時,可用30~60克。也可用本品焙研為細未,每次服9克,溫開水送服,一日三次,連用十天左右。甘 遂甘遂苦寒,有毒。功能瀉逐水飲,是逐水猛劑。可用於重症腹水、胸水、水腫的實證。例如配黃芩、木香、砂仁等,用於水臌(肝硬化腹水、血吸蟲病腹水等)。配芫花、葶藶子、杏仁等,用於水飲停聚胸脅(胸水)。配芒硝、大黃,用於外感邪熱與內蓄水飲結聚於胸脅脘腹之間(結胸)。配牽牛子,用於水腫腹滿(腎性水腫)等等。本品入肺、脾、腎三經,能逐瀉上中下三焦之水邪痰飲,使水從大便瀉出。可以單用,也可以與他葯配伍應用。本品所含的有效成分不溶於水,故多作為散劑或丸劑使用。生甘遂作用較強,毒性也較大;煨甘遂瀉下作用較弱,毒性也較小;用醋炙後,可減緩其瀉下作用和降低其毒性。本品反甘草,與甘草同用則毒性增強。用量:生甘遂0.3~l克;煨甘遂、醋炙甘遂1.5~3克。宜先從小量開始,根據情況漸漸加量。本品為逐水峻瀉劑,瀉力猛烈,虛證、體弱及孕婦忌用。大 戟大戟性味苦寒,有毒。功能攻瀉水飲,為逐水猛劑。可應用於重症的水腫脹滿、胸腹積水,肝硬變腹水等。據近代報導也可用於晚期血吸蟲病腹水。可單用,也可以與他葯配伍應用,例如配芫花、甘遂、大棗(十棗湯),用於胸脅積水(胸腔積液);配甘遂、白芥子(控涎丹),用於因痰濁水飲積蓄所致的胸脘痞悶,惡水不欲飲、心悸、氣短等症;配甘遂、葶藶子,用於晚期血吸蟲病腹水等。大戟與甘遂不同之點,大戟能瀉逐上、中、下三焦臟腑之水,甘遂能瀉逐上、中、下三焦經隧之水。兩葯常同時配伍應用,使停蓄在臟腑、經隧的水邪都能被逐出,大戟還有消腫散結、治癰腫瘡毒的作用,如「紫金錠」(又名玉樞丹)中即有本品。用量一般為0.6~1.5克,特殊情況可稍增多。製成散劑或丸劑應用。本品有毒,有峻瀉作用,體弱者和孕婦忌用。服用中如出現咽部腫脹、嘔吐、或眩暈、痙攣等,為中毒的癥狀,應停葯,本葯反甘草,不能與甘草同用。芫 花芫花辛溫,有大毒。功能峻下逐水,兼除痰飲。配甘遂、大戟、牽牛子、檳榔、輕粉、橘紅、青皮、木香為丸(舟車丸),常用於形氣俱實的重度水腫、腹水、胸水。配大黃、葶藶子等,也可用於痰濁水飲引起的咳逆喘滿。本品常與大戟、甘遂同用。三葯比較起來,芫花毒性最大,甘遂次之,大戟又次之。用醋炙後可減輕其毒性。三葯均反甘草,與甘草同用毒性增大。據近些年的報導,本品可用於肝硬變腹水、晚期血吸蟲病腹水和胸腔積液等病。用量一般為0.5~l.5克 ,病重體壯者可稍增大。體弱者及孕婦忌用。商 陸商陸苦寒有毒。主要功能是利尿逐水,兼有清熱降氣作用。但臨床上主要用為逐水葯治療各種重症水腫。例如配鯉魚煎服(鯉魚湯),可用於各種水腫(腎炎水腫、心臟性水腫等入有利尿消腫的作用。配檳榔、大腹皮、茯苓皮、川椒目、赤小豆、木通、澤瀉、杜仲等,用於水腫、水臌(肝硬變腹水)、腹脹、二便不利等。本品對胃腸有刺激作用,飯後服較合適。本品為末水調(或加些醋)外敷,可用於癰腫瘡毒,有消腫拔毒作用。用量1.5~4.5克(入湯藥劑量);如單味葯研末服用,一般為0.4~1.5克。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大量可引起中毒,反致尿量減少。曾遇一例服本品後,尿量未見增加,尿檢查出現了「管型」,是否與毒性有關,供參考。身體虛弱者及孕婦忌用。牽牛子牽牛子又名黑白丑,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下氣、通二便、逐水消腫。常用於水腫並有腹水、便秘(濕熱鬱結而致)、喘脹等症。治腹水脹滿(如肝硬變腹水),常配大戟、芫花、甘遂、青皮、陳皮、輕粉等同用(例如舟車丸),可通過瀉下作用而逐水、下氣、消脹。配枳實、檳榔、焦三仙、木香等,可用於三焦氣滯,濕熱鬱結,腸胃積滯的便秘、腹脹。配大黃、檳榔、雄黃、使君子等,可用於蟲積腹痛、腹脹、大便干秘。單用本品3~9克,一半生用,一半炒用,為細未,每次用1~2.5克,溫開水送服,每日一次或隔一、二日一次(視體質強弱而定),能瀉水兼利小便,可用於水腫、腹水等症。本品常作為丸劑、散劑服用,很少入湯劑煎服。在逐水丸劑中除前述舟車丸外,現再介紹一個叫「消水丹」的經驗方,供參考使用。牽牛子250克、沉香60克、琥珀30克、甘遂260克,共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身體較弱者每服十至二十丸,體壯者每服三十至六十丸,白水送下,隔日服一次或隔二、三日服一次。起初宜用小量,以後漸漸增大,可連用二十天至一個月。每次服後要瀉稀水便數次,尿也可見增多。水腫消退後,應吃容易消化、富於營養、低鹽的飲食,好好休養些天,以使身體恢復。本品瀉下逐水,兼能利尿,並有下氣、消積、殺蟲作用,與上述逐水葯又有所不同。用量一般2~4.5克。視具體情況而定。要先從小量開始。體虛者及孕婦忌用。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這類逐水藥物,雖然有逐水消腫的作用,但畢竟是攻逐峻瀉之劑,只可用於體壯邪盛者,並要注意不可用之過多過久,以免傷正。這些藥物是治標之品,水邪退後要注意扶正。另外,木通、苡米、通草、防己、木瓜、五加皮等,除有利尿祛濕作用外,還有舒筋通利關節的作用。這是與一般利尿祛濕葯不同之處。至於祛風濕治關節疼痛的葯,以後再談。發表於:2011-05-18 20:12評論暫無評論,我來發表第一篇評論!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金口訣斷課心得奉獻
※十善心得分享之二十
※你從《鐵齒銅牙紀曉嵐》里學到了什麼?
※原始點療法問答與學習心得分享新改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