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分享】楊繼紅:從來沒有一個敵人叫做新媒體

關注「紫金傳媒」公眾號,獲取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最新活動信息、專家觀點

專家簡介:

楊繼紅: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媒體部主任、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編輯,博士。《探索新媒體》系列叢書作者。曾任《新聞調查》主編,《焦點訪談》、《今日關注》製片人,組織創辦《深度國際》欄目,策劃創辦央視新聞新媒體多個平台: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客戶端,並負責其日常運行。

7月8日下午,楊繼紅老師應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邀請,為「2015紫金媒體融合創新實踐高級培訓班」的學員們介紹了央視新聞新媒體創新中的變與不變。

我們的觀眾跟我們的關係是什麼?

曾經,放映《少林寺》,萬人空巷;電視台推出《正大綜藝》,萬人空巷;電視劇《渴望》播出,萬人空巷……當時萬人空巷是因為內容的稀缺,沒有那麼多內容分流用戶;另外,當時大家必須回到家裡看電視、走進影院看電影。

今天,我們帶著手機,逛著商場,戴著手環,走著每天的一萬步,牽著老公/老婆的手,牽著老爸老媽的手,就可以低頭看視頻了。

媒體與媒介的區別:

媒體是擁有多種媒介手段的機構,媒介是信息搭載傳輸的介質。媒介是傳花授粉的蜜蜂,是介紹男女相識的媒婆(除非這個媒婆開通了自媒體╮(╯▽╰)╭)。

界定媒體與媒介的區別對我們傳統媒體有好處,不界定對網路媒體有好處。因為界定了我們就知道,現在新興的、崛起的、對我們構成威脅的是媒介而不是媒體。如果我們能靈活運用新興的、高科技的、迅捷到達和能夠掘取用戶的媒介,我們就成為新媒體。移動互聯、智慧互聯是新興的媒介傳輸手段,是任何媒體都可以運用的。

我們必須強化這樣的自信:誰先跑到用戶的眼前,誰有能力最先到達用戶、得到用戶的註冊,誰就是新媒體。

Where are YOU 是我們自救的自問

當年萬人空巷的時候,是用戶在尋找媒體的內容;現在是我們滿世界尋找用戶。

我們要放下多年來形成的報紙廣播電視媒體天然的貴族感、精英感,把節目做成可以在移動端被反覆轉發的、有吸引人的標題讓用戶有興趣轉發的東西。

傳播要激發你的用戶從眼睛「看到」到手指「轉到」,才能實現傳播效應的最大化。

盡量避免在報道中使用的語言:

文件語言、學術語言、網路語言(巨大的誤解:學著用網路語言就是媒體融合了)、口頭語言。

輿論形成的四個階段:

事件發生、意見交換、獲得多數、輿論形成。

尊重這四個階段,就贏得了最好的傳播時機;不尊重這四個階段,我們就會落在人民的後面,被人民拋棄。

發布是主動的,解釋是被動地,被質疑永遠是尷尬的。

先發布讓大家接受(心無旁騖,專註移動),再轉到你的大屏幕去做深度調查。輿論是事實不斷酵化的過程,我們要追求的是在對民意表達了充分尊重後,形成的已經彌合了社會撕裂感的共識(consensus)。

互聯網已經成為新聞競爭的主戰場

所有信息都是為了穿越傳輸壁壘的努力。

信息是未知量的熵減過程,求知慾滿足了,信息的熱量就消耗殆盡了。

能夠運用跑得最快的媒介的媒體就是新媒體。信息傳播要快,因為未知量的熵減過程一完成,信息的熱量一耗散,再傳達的東西就沒有信息量了,就變成了廢話。

然而,我們要跑得多快才能趕上那些拿4G手機的人呢?所以,要把擁有上傳能力的用戶組織起來為我們媒體機構所用。

我們要正視的挑戰:

機構空心化(人才持續流失,對人才吸引力下降);

內容空洞化(大量的節目外包制播分離,導致只剩下渠道資源);

平台邊緣化(廣電聚集用戶的能力在下降)。

廣電的自救方式:

我們是生產內容的,不賣內容去賣廣告?

我們要賣內容:獨家發送的、有競爭力的內容,擺脫對廣告的依賴。

我們要成為可檢索的媒資,建立用戶上傳的處理池,建立通稿審查和分發池,保護版權使節目可以復用,打破廣告這種生存方式。

新聞「父愛主義」一去不返,「點名給與」的時代結束

兩個案例:慶豐包子、視察南鑼鼓巷均首發於社交媒體,而不是傳統的廣電媒體。這種親和低調的「時政新聞微傳播」方式,效果極佳。曾經壟斷性地屬於我們的獨家消息,現在已經不再天然是我們的獨家了。作為傳統媒體,應該看作一種涉及生存發展、涉及媒體權威性的重要警示。

如果我們再不進化成新媒體,我們在最可靠的堡壘性資源面前都變得不可靠了。

廣播電視行業的緊迫感:

無處不在的新媒體用海量信息倒逼我們的權威地位。

無處不在自媒體倒逼我們的時效優勢和議程設置能力。

新媒體的親和力、互動性倒逼我們的用戶接觸能力。

我們守底線的王牌軍:

專業的把關人:確保我們信息的準確性;

專業的記者團隊:實現專業的內容;

專業的版面和多屏編輯:完成可以激化轉發的努力。

從來沒有一個敵人叫做新媒體

真正可怕的是嚴肅的公共關注和高品質的深度報道的稀缺。

在電視與互聯媒體狹路相逢的關鍵時候,孫玉勝副台長向央視新聞新媒體發展、電視媒體自身發展提出了電視媒體建立自信的三大法則:

自然法則:人對信息、娛樂的需求千百年來沒有太大變化,反而變得更加豐富和旺盛;

傳播法則:傳播的方式進入視聽階段之後,沒有因為互聯網衰落,而是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市場法則:電視新聞發展遇到了瓶頸,但這是因為版權保護的缺失。

市場法則變了,我們沒有適應:

對於原創紀錄片、歌曲、娛樂節目、電影電視劇、欄目等等,我們沒有自我保護安全意識。我們走進了市場的叢林,但在叢林中我們既不設防也不奔跑,像一隻小肥羊,任人宰割。

渠道為王?內容為王?用戶為王!

能夠接觸到用戶的渠道才有可能為王,能夠接觸到用戶的內容才有可能為王。

央視新聞的用戶思維:

「三步走」試水新媒體:微博、微信、搜狐客戶端到獨立號。

客戶端三次改版,持續改進用戶體驗。

用戶過億,再次出發。

原創內容增加用戶黏性:抗戰日曆、V觀兩會、60秒微評論、雲直播……

應用智能感測器與線下用戶實時互動。

央視新聞進化的方向:

央視新聞新媒體用戶過億,廣告過億,但只能做到發布級、交互級的應用。未來,必須在向平台級的進化中,將有價值的內容嵌入到以關係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生態鏈,建立和用戶之間更緊密的連接,才能完成「基因進化」。

我們要改變的:

開創一個新聞品類:理性、闢謠、實證性新聞。

面向未來的產品平台。

技術改變:重新構建台網關係。

技術改變:以用戶為中心的工作流程再造。

我們不變的:

靠近新聞源:覆蓋全球的記者站布局。

資源優勢:台內外、國內外人才智庫。

對新聞價值的堅守。

央視新聞的內容取向:

  1. 首發新聞發布平台

  2. 觀點發布平台

  3. 謠言終結者

  4. 組合與關聯信息發布平台

  5. 「央視新聞」公益行動發起平台

央視新聞的價值追求:民生關切、問題解決、制度推進、社會進步。

(整理/黃俊楠)

關注「紫金傳媒」公眾號,獲取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最新活動信息、專家觀點


推薦閱讀:

交互超媒體與傳統媒體有什麼區別?
辛東方:百花園傳媒已構建完整生態結構體系
豆芽哥:目前主流的新媒體平台介紹及特點
新媒體講師劉釗軍揭秘被封號後冷啟動,一天漲粉10萬人!
中非合作|西方對中非加強合作感到恐慌

TAG:媒體 | 分享 | 新媒體 | 沒有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