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傳說2
泰山的傳說
這些神話傳說,象這兒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一樣古老、美麗、動人,祖祖輩輩流傳著。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僅以其雄偉壯美的自然景色聞名,而縣以其燦爛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被命名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歷史文化是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的,它經過2000餘年的積累與沉澱,無論是身為人主的帝王,還是命在朝廷的達官,無論是放浪山水的文人,還是雲遊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百姓眾生,他們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憧憬與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載體有所體現,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部縮影,泰山的典故與傳說,就是這個縮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東嶽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泰山不讓土壤等等,許許多多典故與傳說,反映了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撓,磊落光明的傳統美德,表現了人們對邪惡勢力的仇視,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些典故與傳說,不僅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而且有著廣博而精深的文化內涵。所有這些神話傳說,象這兒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一樣古老、美麗、動人,祖祖輩輩流傳著。
o 皇帝賜修天貺殿天貺殿踞岱廟正中,是借調的主體建築,它重彩描繪,古樸典雅,重檐疊角,若蒼鷹展翅欲飛,清風徐來,風鈴響動,使四周顯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曠神怡。這富麗唐皇的天貺殿,無論就規模還是形式,都與北京的金鑾殿相差無幾,據說它們之間,還有萬縷千絲的聯繫呢!相傳,很久以前這裡僅僅是個小山神廟,周圍是斷壁殘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風漏氣,不避風雨,每逢雨天,外邊大下,裡邊小下,外邊不下,裡邊還滴嗒,廟裡的道士為此十分著急,官府又不給撥錢,他就下決心自己攢錢修廟。一晃一年過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錢和化緣得來的銀子統統收起來,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靜,道士把錢拿出來一查,修廟的錢已經夠了,道士甭提有多高興,他的笑聲和銀元的響聲一樣清脆,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說「山神爺,我給你老人家修廟的錢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沒想到,道士的舉動被一個前來投宿的小偷看見了。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發現後,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裡,就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你還笑!我省吃儉用一年有餘,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你自己都看不住家,這廟還怎麼修啊!晚上,道士哪裡還有心思吃飯,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著了,朦朧中,只見山神笑著向他走來,說:「別著急,廟自然要修,還不用我們自己動手。現在京城是皇姑得了重病,請了各地的名醫都沒治好,我有三名香灰,你拿去給她診治,到那裡廟處然就有了。」說完,從袖中掏出三包香灰,於是他便收拾進了京。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著看告示,一打聽,是皇帝的女兒生了人面瘡,說是誰能治好,要什麼給什麼。道士這可高興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到了後宮,道士一看皇姑的病,和山神說的不差分毫,齜牙咧嘴的怪嚇人,可是他想到治好瘡就能修廟,也就什麼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聽那瘡還吱吱地叫著討饒。就這樣,道士連上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上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皇上得知女兒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也上還有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忙問:「你想要什麼?」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帝便一口答應了,問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到的人,哪裡見過世面,他向四周環視了一下說「我看你這屋不孬,就修個這樣的吧。」一個貧道窮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先,要什麼給什麼,怎能失信於民?就很不情願地說,好吧,就修個這樣的,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沒說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北京的金鑾殿一樣,只不矮三磚而已。
o 元君繡鞋定山門
o 御史鍋封白鶴泉
o 呂祖戲點神虯飛(虯在灣)
o 白氏郎怒收萬仙泰山周圍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據說他們還生了個兒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來也在泰山修鍊,後來不堪眾人的嘲弄,就和兒子搬到泰山南邊的徂徠山去住了。白氏郎長到八九歲,生得伶牙俐齒,十分計人喜歡,可就是沒有個名正言順的父親,整天在外邊被人打罵,受人欺負。這天,正是臘月二十三,白牡丹讓白氏郎跟村裡的小夥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裡弄些水酒淡菜,準備打發灶王爺上天,去彙報下界一年的情況。白氏郎和夥伴們來到山上,領頭的說要玩「做皇帝」的遊戲,把幾個草筐撂起當作寶座,誰要能爬上去誰就是皇帝,以後眾人就都聽他的,選他做頭頭,說完便把筐撂的高高的一個個輪著往上爬,筐子沒有繩子拴牢,一爬一晃,結果沒爬幾下就都滾下來,最後輪到白氏郎,只見他穩抓草筐,輕邁雙腳,顫顫悠悠真的爬上去了。本來他們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上去了,誰肯讓他這個私生子做頭頭,便把他拖下來,打了一頓一鬨而散了。白牡丹在家裡正為買不起酒菜犯愁,見白氏郎又人外面哭著回來,鼻子都讓人打破了,十分難過,頓時來了氣,就抓起燒火棍,把怨氣照著灶王爺出開了:「灶王爺啊灶王爺,你都看見了吧,這還讓我們怎麼活?哼!我兒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殺盡斬絕不可,」她越說越氣,一邊說,一邊敲,幾火棍下去,灶王爺早就鼻青臉腫了。灶王爺上天,不但沒有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還挨了一頓棍棒,便跑到玉皇大帝那裡告狀去了。說「白牡丹發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裡的人斬盡殺絕。玉皇大帝聽了灶君的一面之詞,便吩咐四員大將,到來年的龍節抽掉白氏郎的龍筋。白氏郎從那次挨打後,就獨自上山,一天,他一個在山上打柴,迎面走來一個白鬍子老頭,對他說:」你本是真龍天子,將來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說走了話,玉皇大帝要在來年的龍節抽你的筋,現在已經沒辦法補救了,只有到時候你能咬牙挺過,保住你的龍牙玉口,還能說什麼成什麼.」說完便飄然而去。轉眼龍節已到,龍王派天兵在將便抽他的筋,可是白氏郎硬是挺過過來。從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爺恨透了所有的神仙,白氏郎用裝水用的葫蘆把灶王爺裝進了葫蘆。然後走遍了全國的名山大川,見廟就進,見神就收,想收完後把他們壓在泰山底下。來到泰山,見到了呂洞賓得知他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大吃一驚,將葫蘆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眾神仙都跑到一個大石洞去,呂洞賓數也數不過來,就把它取名為「千佛洞」。後人又在那裡起樓造閣,順呂祖之意取名「萬仙樓」。
o 唐僧泰山曬佛經過斗母宮,跨溪有一小徑斜向東北,夾岸桃李,流水潺潺,蔚然深秀,循小徑拾級而上,有石坪數畝,上刻金剛經,字大如斗,筆鋒縱橫波瀾,蒼勁有力,被譽為「榜中之宗」,這便是享有盛名的經石峪。因石經遍布峪中,書藝精湛似非人力所為,所以人們就附會了唐僧西天回來曬佛經的故事。傳說,當年唐僧孫悟空,豬八 沙和尚師四人一到西天取經,既無橋又無船,四周又空無人家,徒兒三人可以作法過河,可唐僧這個凡夫俗子怎麼過?四人正在著急,只見河中一隻大烏鬼飄飄遊來,對唐僧說「大慈大悲的師你,切莫著急,讓我來背你過河。」唐僧十分感激,忙問道「你是何仙,何以能言語?」烏龜說「我本是玉皇大帝的一名元帥,因觸犯天條,被逐出天庭到凡界托生為龜,求你到老佛爺面前多說好話,把我超度上天,我將感激不盡。烏龜言辭凄切,說話間已眼含熱淚,唐僧答應它的要求。許多年以後,等唐僧西天取經回來,烏龜已經在這裡等待多時了,唐僧一到,它便興緻勃勃地問,老佛爺答應了嗎?卻說唐僧最已經把此事忘記了,郵到烏龜,不禁汗顏,自愧有負於它連忙賠罪。烏龜此時心懷嫉恨,想乘機報復他一下,又叫唐僧上了背。到了河中,烏龜將唐僧掀到河中,等唐僧被救上時,經卷早已在水中泡透了,師徒四人只得把歷盡千辛萬苦取來的金剛經,一頁頁拆開,放在石坪上曬,結果折騰了大關天,等晒乾去收時,才發現經文早已經入石三分,貼在石頭上揭不下來了。以後,人們便把這條峪取名收「經石峪」,把唐僧師徒的石坪取名「暴經石」。
o 天助元君鋪雲橋走完快活三里,迎面是一座別緻的小橋,名叫雲步橋,全由青色的花岡岩砌成,此橋凌於絕壁之前,蔽於群松之下,瀑布掛前,雲涌在後,松聲雲氣,似虎嘯山澗,湍流石隙,如龍吟大海。雲步橋,原名雲木橋。相傳碧霞元君與兄長爭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讓,於是商定誰先爬上山頂,泰山就是誰的。登山日期歸定為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僅以其雄偉壯美的自然景色聞名,而縣以其燦爛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被命名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歷史文化是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的,它經過2000餘年的積累與沉澱,無論是身為人主的帝王,還是命在朝廷的達官,無論是放浪山水的文人,還是雲遊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百姓眾生,他們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憧憬與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載體有所體現,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部縮影,泰山的典故與傳說,就是這個縮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東嶽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泰山不讓土壤等等,許許多多典故與傳說,反映了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撓,磊落光明的傳統美德,表現了人們對邪惡勢力的仇視,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些典故與傳說,不僅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而且有著廣博而精深的文化內涵。所有這些神話傳說,象這兒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一樣古老、美麗、動人,祖祖輩輩流傳著。
o 五大夫松五大夫松斜依攔住山,背靠五松亭,在這裡可遙望十八盤,南天門,只見兩山對峙,萬仞中鳥道百折,雲蒸霞蔚,迷離耳目衣袂之間,松濤陣陣,傳千谷萬壑不絕。在這裡還可以下望雲步橋,只見水流潺潺,陡然入澗,瀑水懸流,濺花瀉珠,風響水鳴,萬籟俱寂,風景之秀麗之清幽以言表。據說,秦始皇做皇帝時,發現東南有天子氣,唯恐別人奪了他的皇帝寶座,就帶了大隊人馬,從京都咸陽出發,浩浩蕩蕩來到泰山封禪,一是想藉此報天地之功,更重要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風,以便懾服天下。登山的這一天,正值艷陽高照,晴空萬里,始皇爬到半山腰,雖騎馬乘轎,卻也早已累得汗流滿面。忽然,天氣驟變,烏雲從山頭滾下,頓時天昏地暗,風雨雷電一齊襲來。始皇措手不及,見前面有一棵松樹,高達數丈,枝葉繁茂,樹冠如棚,風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樹下避雨,隨行人員早亂了套,鑽洞的鑽洞,爬崖的爬崖。不一會兒,風飄雲散,雨過天晴,始皇因在樹下,未遭風雨侵襲,為賞松樹遮雨之功,始皇當即封它為「五大夫」。聖旨剛下,就聽到樹上有人言曰:「天下一統,你不以社稷為重,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築驪山墓,大增賦稅,亂派徭役,無德無仁無禮,妄受帝命,憑什麼亂封左右」始皇聞聽此言,又想起剛才忽遇大雨,感到實在晦氣,很不高興,封禪弄了個不了了之。始皇聖旨已下,把大樹封為「五大夫」,以後人們便將此樹稱之為「五大夫松」,再後來錯傳成了五棵松樹。據說,在萬曆三十年,由於泰山蛟龍騰起,山洪瀑發,秦松被水沖走,我們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時補載的。
o 望人松
o 飛來石在御帳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搖搖欲傾,上刻「飛來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相傳,宋真宗帶領千人萬馬來泰山封禪,行至雲步橋上,只見重重山疊翠,白雲壓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飛瀉,猶如銀河倒懸,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霽之清秀,置身澗底,捕捉玉珠瓊花,令人忘情:飛身崖上,靜觀高山流水之清韻,使人心醉。宋真宗看到有這樣一個絕勝佳處,便下令停轎,在崖上石坪鑿石立柱,設帳鋪床,在此休息。真宗坐在床上,上有松濤陣陣,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後依萬古青山,好不消遙自在。文武大臣們跑這跑那,忙得不亦樂乎。正巧,這時泰山神黃飛虎巡遊從此經過,看到真宗如此享受,不禁大怒:「這個無能的昏君,名為到泰山封禪,實則是遊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誠,趕快轟他下山。」於是山神作法,將身邊一塊巨石朝真宗滾來。真宗這時正賞樂觀景,忽聽有聲如雷貫耳,回頭一看,見一塊大石壓頂而來,嚇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喲,我的媽,趕快救駕」此刻哪裡還有人應聲,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只有封禪使王欽若嚇得渾身打顫,鑽到床下,王欽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樹下不動了,頓時來了勁,忙喊:「萬歲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來接駕的。」真宗聞言,果見大石聳立,像在對自己施禮,遂又回到床上,招乎文武百官,一本正經地說「奴才,一塊碎石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我乃真龍天子,是元君派來接迎的,我怎能會橫遭此禍?」話雖這樣說,此時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趕快起駕上山了。王欽若為了討好真宗,便將此石取名為「接駕石」,把真宗憩過的石坪取名為「御帳坪」。
o 望夫山望夫山在碧霞祠的東南、瞻魯台的西側。它的得名,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個東嶽廟會,有一對新婚夫婦來泰山進香,企盼婚後能豐衣足食,來年生個大胖小子。兩個人沉醉在新婚的歡樂之中,一路上有說有笑,不知不覺來到了對松山附近的盤道。正當他們興沖沖地攀登十八盤的時候,只見有伙人前簇後擁地用轎子抬著一個公子哥兒來到他們身邊,那公子見新媳婦水靈秀氣,長得十分標緻,便生了貪婪之心,想據為已有。只見他使了個眼色,隨從的差役便心領神會,上前來調戲她。新郎官見有人調戲自己的妻子,便奮不顧身地衝上前去保護自己的妻子。身單力薄的新郎官,哪裡是那些彪悍差役們的對手?幾個差役一起動手,一陣拳打腳踢,就連推帶擁地把新郎官推到山溝下摔死了。那差役回頭對新娘子喜皮笑臉地說「我們公子看上你,是你的福分,今後定有你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說著就連拉帶扯地把她一塊帶上了山頂。那公子遊山玩水,又得了美人,心裡像抹了蜜一樣甜。他興緻勃勃地來到山頂,對差役們說:「這泰山是歷代皇帝老兒祭天祭地的地方,我與娘子在這裡拜天地,結為夫妻是再好不過了。」說著就要與那娘子成親。那娘子此時已悲痛至極,欲哭無淚。只見她不卑不亢地說「要成親也可以,只是剛才慌亂之中,我連句話都末來得及對夫君說,他就葬身山谷了,請讓我再望他一眼,作最後一別。」那公子聽她如此說,倒以為那娘子同意與他成親,就答應了她。只見那娘子從容地整理了一下頭上的亂髮,不慌不忙地走上山頭,凝視著她丈夫葬身的地方,趁身連的差役不注意,對著山谷大喊一聲:「夫君,等一等,我隨你來了」說著便縱身跳下懸崖,以身殉情。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忠貞節烈的女子,便把也眺望丈夫的那個山頭取名叫「望夫山」。
o 仙人橋
o 探海石
o 丈人峰玉皇頂西北不遠,有巨石陡立,如刀削斧劈,狀似老叟,這便是泰山丈人峰。那麼為何將此石尊為丈人呢?據說,唐明皇來泰山封神,派張說為封禪使,前來做些準備工作,以迎聖上駕到,泰山封禪,是在山頂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山下辟場以祀地,報地之績。張說奉旨前往,而他自己卻另有打算,認為封禪動用黃金萬兩,無據無數,吃喝玩樂,大有油水可撈,再說事後還可以因功受賞,便乘機把女婿鄭鎰也拉上一齊赴岱。唐明皇到泰山封禪,千軍萬怪,車如流水如龍,舉行了轟轟烈烈的封禪儀式。事後按慣例,除太慰,司稈,司空三公以外,凡隨行官員都晉陞一級,並不赦天下,以示皇恩。鄭鎰本是九品小吏,由於他老丈人的作用,連升四級,驟遷五品,賜給大紅官服,趾高氣揚,威威武武,好不顯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裡,氣在心上,宮廷上下議論紛紛。這事傳到唐明皇的耳朵里,皇帝馬上召張說進殿,問他是怎麼回事,張說默不作語。這時,有個叫黃幡卓的人在帝邊一語雙關地為他脫說「此乃泰山之力也。」此事在宮廷內外傳為笑話。以後,人們便把祭壇旁邊的那個高聳入雲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遂把丈人稱作「泰山」,因為泰山又稱「東嶽」,所以又把丈人叫作「岳父」沿襲至今。
充滿奇異的想像和濃郁的地方色彩的泰山神話傳說,樸實生動地反映了泰山人積極向上的生活願望、自強不息的人生理想,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泰山人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操、寬厚廣闊的精神境界。
o 仙泉相傳,碧霞元君一輩子膝下無兒,只生了二九一十八個閨女,個個都長得聰明伶俐,文靜善良,十分討人喜愛。元君這十八個女兒,每人都身懷絕技,倘若哪兒有災有難,元君就派一個去滅災降福,因此,深得人們的敬愛。仙泉是元君最小的女兒,也是姐妹們當中最漂亮的一個,她那雙眼睛,恰似兩潭汪汪的秋水,清澈照人;嘴角上,一天到晚終掛著微笑,更可愛的是她那永遠抹不掉的一對小酒窩,惹得姐妹們既有幾分嫉妒,又有幾分喜歡,因為她畢竟是自己的親妹妹。仙泉人雖小,嘴卻物別甜。她那雙水靈靈的大眼,彷彿能洞察一切,元君的心事,都逃不出仙泉的眼睛。若是元君愁眉不展,她便去為母親寬心,排憂解難;若是元君高興,她更是撤嬌撒痴,纏著不放,因此,深得元君的寵愛,天天將她攬在懷裡。有一年天鬧大旱,一連幾個月滴雨末下,結果地里的慶稼一顆也沒收,百姓們打不出糧食,沒有東西可吃,便跑到山裡找野果,挖野菜。不過,人多菜少,山上的野菜幾天就吃完了沒辦法,只好再吃樹葉青草,吃光了樹葉青草,就漫山遍野地扒樹皮吃,最後樹皮也吃光了,只得以樹根充饑。就這樣,幾個月過去了,竟把若大一個泰山吃得光禿禿的。此事因元君得罪了東海龍王,龍王便下令泰山附近三年不下雨。元君的心事仙泉早已看在眼裡,便問元君,元君告知並派仙泉下山。從此仙泉不知疲倦地苦幹,日夜山前山後地奔波,一個多月過去,泰山又重現了生機,布滿了綠色。仙泉回到元君身旁,元君得知仙泉並沒給鄉親們留下水源的時候,她擔心人死山禿的局面不久又要重演,便忍痛割愛將自己最寵愛的女兒在身邊化作山泉,至今流尚不絕。
o 姊妹松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他勾通官府,霸佔周圍的名山大川,有錢有勢,肆意欺壓百姓,強佔民女,壞事做絕,橫行鄉里,莊裡的人都恨透了他。因為他姓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們都叫他「大馬蜂」。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黃花閨女,年方二十八,姊妹倆雖說生在窮家,自幼喪母,卻長得濃眉大眼,如花似玉,莊裡的人誰不誇馬老大的這兩隻金鳳凰。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就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將他們搶過來。這一天,大馬蜂把馬老大叫到堂下說「老大,你家兩閨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找個婆家了,這門親戚我早就給你看好了,那人的長相和我一樣,家產萬貫,她們嫁過去有吃不盡的雞鴨魚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老大,你看如何呢?」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懷鬼胎,就連忙說「謝謝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閨女許給人家了。」大馬蜂一聽就來了氣,向馬老大吼道「說穿了吧,你這兩閨女我要定了,不給也得給,除非是今晚她們一命歸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親」。馬老大回到家裡,像是沒了魂,大馬蜂是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老大急得火燒火燎,只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把此事告訴了女兒,三人抱頭痛哭,姊妹倆非要以死相對,馬老大說,你們死了,扔下我一個人,也無人照顧,最後三人決定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了。此事,庵主早就和大馬蜂私通,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當夜便派人報告了大馬蜂,大馬蜂抬著花轎帶著馬老大來到青雲庵,想在青雲庵與兩姊妹成親,大馬蜂和庵主正做好夢,只見一個小尼姑跑來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馬老大痛不欲生,一頭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薩面前。後來,在她們跳下去的地方,並排長出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換著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o 一品大夫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相傳為六朝所建,是山前最早的佛教寺院,它背依泰山,前臨小溪,清幽靜謐,鳥聲不絕。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兩叢梅花,翠竹亭亭,整個寺院蔭蔽在青松翠松之中,夏無酷署冬無嚴寒,冷暖宜人,確是一處勝地。人們大都慕名而來,瞻六朝古松,望老樹篩月,別具情趣。不過,西院的一品大夫,說來也令人增加興緻。一品大夫松,原名「師弟松」,是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時與師父共植。當時,寺院清靜,遊人稀少,理修天天以松為伴,在樹下習文讀經,天長日久,便對松樹產生了依戀之情。一天,他坐在樹下吟道「僧載松,松蔭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門,論弟兄,吟成,理修馬上把此詩告知師父,師父聽後,不禁拍手叫絕,遂把松樹取名為「師弟松」。光緒二十二年二月,楚仕何煥章游至普照寺,為寺里的景色所折服,讚嘆不已。當時,寺里的住持和尚慶山師父陪他到西院,聽到讚譽,自然欣喜無限,便邀何煥章題字,何煥章站在師弟松下,見此松裊裊婷婷,位於西院中央,樹冠如棚,狀如華蓋,因為只有皇帝才能乘華蓋之輿,便提筆疾書「一品大夫」四字,刻於石上。此名沿用至今。
o 白龍池
o 赤鱗魚的傳說
o 長壽橋泰山黑龍潭上,有一橋飛架東西,似龍潭橫生一道濃眉,與遊人傳情,如山澗躍出一條彩虹,為龍潭增姿加色,橋身朱紅,與兩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鳥瞰龍潭勝景,縱觀西溪豁達之秀郄,確是美不勝收,這便是引人注目的長壽橋。長壽橋,是1924年張宗昌督魯時,兗州鎮守張培榮所建,不過不是為了方便百姓。據說張培榮怕婆子怕得出了名,儘管在士兵面前威風凜凜,在老婆面前卻是俯首貼耳,百依百順。張夫人駕馭著這樣一個有錢有勢的丈夫,便揮霍無度,肆意玩樂,一天她聽說泰山風景優美,許多人都在那裡修鍊,她也心血來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於是就讓丈夫到泰山來片地造廟。張培榮來到泰山看到青山四圍,綠樹成蔭,翠竹亭亭,上有傲徠,芙蓉兩峰拔地通天之雄偉,下有龍潭飛瀑,細流淙淙之清幽,於是決定在些建廟,尊其夫人為「無極真人」所修之廟便取名「無極廟」。無極廟修成,張夫人便身穿道裝,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中,張培榮率領所屬各縣的大小官紳和附近的百姓,對「無極真人」叩首作揖,並刊印無極真經,散布各縣,並將自己歌功頌德的石碑立於無極廟門外。廟的溪西,出入下山都要過河涉澗,實在不方便,張培榮又在百丈崖上修了一座長橋,為了取悅張夫人,讓她得道成仙,長生不老,便將此橋取名「長壽橋」。再說無極真人,十天半月坐在蓮花寶座上還覺得新鮮,時間長了那蓮花寶座也感到不怎麼好坐,實在受不了寺廟生活的清苦,便不聲不響地「引退」了。
o 竹林寺的傳說在黑龍潭的上邊,原來有一座圭,叫竹林寺,寺的周圍翠竹青青,松柏蒼鬱,溪水潺潺,曲徑通幽,風景十分秀美。相傳,寺里有兩上和尚,一老一小,那小和尚姓秦,名叫秦力,老的和尚粗野蠻橫,好吃懶做。所有寺里的活都是小和尚的事,這樣老和尚還常常不滿意,動不動抬手就打,張口就罵,有一天烈日當頭,老和尚讓小和尚雲鋤地,而自己卻在樹下喝茶,也不知過了幾個時辰,小和尚鋤完一壟,來到地頭上擦汗的時候,無意中看見離自己不遠的樹下,坐著一位年方二八長得細皮嫩肉,穿著一身紅衣服的妙齡少女,正在目不轉睛的看著自己,那少女在樹下坐著,也不與小和尚搭言,一直看著他,等到小和尚幹完活走了,她便轉身不見了,一連四五天都是如此。一天小和尚幹完一天的活,躺在床上,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在夢裡,只見那位穿紅衣服的少女飄飄而來,對他說:可憐的小師父,你的命實在太苦了,從小沒了父母,一個人來到寺里,小小的年紀,卻在這裡像牛馬一樣地幹活,你那心狠手毒的師父不把你累死,是不會放過你的,我要幫你逃出這若海,你記住,明天到地里幹活的時候,在我坐過的石頭底下,有一個像胡蘿蔔一樣的東西,你挖出來以後,千萬不要告訴你的師父,晚上等他睡下以後,你偷偷地把它煮了,連湯帶水地喝下,以後就可以逃離這裡,再也不會受苦了。小和尚醒來,知道是做了一個夢,他回憶著剛才少女的話,一一記在心裡。第二天天不亮,小和尚就下地了,中午收工時,他按小女說的,挖了那個東西就揣進腰裡回到寺里。回到寺里,老和尚讓小和尚干這干那,小和尚竟把腰裡的那個寶貝給忘了,他無意中用汗衫擦汗的時候,不小心把那寶貝給摟出來了,坐在一旁喝茶的老和尚見從小和尚身上掉下個怪模怪樣的東西,拿來一看,原來是一顆人蔘,忙問小和尚是哪裡來的。忠厚老實的小和尚從來不會說慌,便把如何在地頭上見到少女,少女如何在夢裡交待,一五一十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看著手裡的人蔘,想到吃了以後就能成為神仙,那高興勁就甭提了,老和尚在做升仙夢。老和尚讓小和尚煮上端來,快煮好的時候,正好泰安知縣來拜訪老和尚,那老和尚怕知縣得知此事以後,自己撈不著吃,就把他領到一間僻靜的房舍里閑話。小和尚煮好後倒到碗里等師父來,可是一等二等沒有來,就聽那少女的聲音對小和尚說:小師父,你太老實了,這東西本來就是你的,你怎麼會讓給那人呢?你快把它吃掉吧,不然就來不及了。小和尚聽著少女的話,拿起那參娃子,三口兩口就吃下去了,小和尚不吃則已,一吃下去就覺得渾身發熱,而且有一種飄飄似仙的感覺。小和尚一不做二不休,端起碗來就喝。老和尚送走知縣,跑到屋裡正看見小和尚端著碗喝,就知道大事不好了,也來不及發火了,去搶小和尚的碗,小和尚見師父回來,嚇得他湯沒喝完,端著碗就跑,老和尚就在後面追上了,小和尚跑時寺里,只見整個寺院突然左搖右晃。飄悠悠的升上了天,老和尚在地下對小向尚說:千萬要帶上我小向尚看到老和尚不標放聲大笑起來,那笑聲把門檻震了下一,就聽咚的一聲那門檻掉在地上,把老尚砸成了個肉餑餑,死了。就這樣,竹林寺連同那個勤勞善良的小和尚駕著祥雲升了天,只有那門檻還留在無極廟附近。
o 汶河倒流自古至今,凡是大江小河都昨向東滾滾流去,這是一般的自然現象,不過在泰山這陽卻有「汶河倒流」的奇觀。登上巍峨峻拔的泰山,放眼南望,汶河像一條銀白的帶子,隨風輕輕的抖動,熠熠發光,古老的汶河,有過痛苦,也有過歡樂,它流淌著歌,流淌著火,還流尚著一個不朽的傳說。據傳,背朝東海的汶河,西向王母,河水流入西天王母池內,專供王母俗用,東海龍王得知此事,非常生氣,他想,就連長江,黃河都要乖乖地向我流來,你一條小小的汶河,怎能偷偷地雲討好王母,龍王便把管轄汶河的小青龍召來,狠狠地訓了一通,責令他馬上將汶河的改道東流,當時的小青龍就是心中有一百個不痛快,龍王面前也不敢說半個不字,只好輕聲應諾。龍王見小青龍鬱郁而回,怕他拒不從命,便隨後派自己的三女兒前去督察。三姑娘來到汶河之濱,見河水依舊浩浩蕩蕩地向西流去,質問小青龍為何不執行父王的旨令。小青龍面帶愁色地回道「稟報三姑娘,汶河兩岸,全是肥沃之地,多少黎民百姓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倘若汶河改道,河水泛濫,捲走這一片沃野,百姓豈不無家可歸,豈不有好多的人死於非命。經小青龍這一說,三姑娘才知事出有因,心中的氣也就煙消雲散了,她對青龍說道:原來如此,我錯怪你了,三姑娘沉思片刻,又急切地對小青龍說「不成我回去跟父王說情」。龍王剛愎自用,哪裡聽得進女兒的勸告,再說讓汶河改道的事,早已張揚出去,倘若就此罷休,豈不讓王母恥笑,他勒令女兒:「三天之內,若不把汶河改道東流,我也要拿你問罪。」說完,把三姑娘趕出了龍宮。三姑娘回到汶河之後,把父王的命令置於腦後,日夜與小青龍奔走於汶河兩岸,下雨降露,天上三日,便是下界三年。這三的間汶河兩風調雨順,黎民百姓無不感激三姑娘的厚恩,便在汶河下游修了座精巧的小廟,取名「三娘廟」,現在肥城的三娘廟村就緣此得名。以後,三姑娘就常年鎮守在此,儘管龍王多次發水,想讓汶河改道都沒能得逞。據說,儘管三娘廟修在河灘邊上,每次洪水卻都沒能過它的門檻。
o 鎮妖避邪石敢當相傳,石敢當是後晉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家境貧寒,靠打柴為生,石敢自幼喜歡舞松弄棒,練得一手好槍法。這年六月,大雨連下了三天,把個汶河灌得八方橫溢,洪水泛濫,河水衝上岸來,連人帶畜,捲走了整個村莊,只有石敢一人附在一顆大樹上,才免於一死,此後,石敢便不得不寄居在岱嶽鎮姥姥家,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幫姥姥做些家務,深得姥姥疼愛。一次東嶽廟會,石敢到會上賣柴,見一夥無賴之徒,在大庭廣眾面前竟敢調戲民女,他氣憤不過,掄起扁擔就打,起初,那伙無賴還嘴強耍刁,石敢三下五除二,一陣扁擔,直把他們打得跪地求饒才住下手。就這樣,石敢憑著一身本領,一腔豪氣,常常為百姓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好多連官府都管不了的無賴,都被他降服了,此後,凡人們路遇壞人,只要說石敢來了,壞人便會聞風喪膽,奪路而逃。人們欽佩他見義勇為,便把石敢尊稱為「石敢當」一年冬天,鎮上趙員外的女兒被妖精纏上,終日瘋瘋顛顛,多方就醫未見好轉,把趙家弄得烏煙癉氣,一家人六神不安,趙家貼出告示,說誰能降住妖精,趙家願與他平分家產,若是末婚男子,甘願將女兒以身相許,多少人為了撈到趙家的半分家業,被妖精弄得皮毛不見,多少人羨慕趙小姐的姿色,做了妖精的美味佳肴。從此再也無人敢登門降妖。趙員外見女兒日益憔悴,神魂顛倒,更是心急如焚。石敢聞訊,急忙趕到趙家,他問清了妖精的出入時間,夜晚,他把趙小姐那入別室,自己換上趙小姐的衣裳,手持銅手爐在牙床上等候,三更時分,一陣旋風過後,妖精破門而入剛要掀帳子,石敢猛地將銅爐扣在妖精頭上,只聽「哎喲」一聲,妖精化作一股青煙逃走了。人們得知此事,更是把石敢傳得神乎其神,說石敢會什麼咒通什麼法,石敢的名字越傳越遠了。不久,江南杭州來人請石敢,說有一民女被妖精迷住,不得解脫,妖精曾揚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石敢當的火龍爪」。石敢聽後,欣然應允,千里迢迢趕到杭州,妖精聽說石敢已到,不等石敢下手,就先悄悄地溜了。從此,石敢更是聞名遐邇,每天從天南地北來求救的絡繹不絕,石敢應接不暇,便請石匠在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交給求救的人,剛開始,人們還不信這石頭能避邪,等回家立在大門裡邊,果然妖精見立有此碑,便不再進前,於是石敢當的碑碣在民間廣為流傳。
o 泰山女兒茶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著一對姓單的夫妻,他們的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兩人相依為命,靠種山上幾畝薄地維持生活,日子雖過得清苦,卻也算安穩。人老了,七病八災的就來了,有一年,單老漢的妻子得了一場重病,經過千方百計地救治,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欠下了山下米財主的五兩銀子。那一年到頭,老天幾乎滴雨未下,地里的莊稼基本上顆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財主派人來催債,單老漢連飯都吃不上,哪裡還有錢還債。單老漢來到米財主家,把他的難處向米財主說了一遍。米財主說如果明年還的話,連本加利要還二十兩,單老漢頓時感覺喘不過氣來。單老漢來到黑龍潭附近,突然聽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見一個年輕女子,邊哭邊往黑龍潭裡去。單老漢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對她說:姑娘,有什麼事想不開,年紀輕輕的可不要尋此短見。姑娘哭泣著告訴了單老漢她的遭遇,單老漢可憐姑娘,就說,你要確實沒有去處,不怕受苦的話,就跟著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無兒無女,只有一個老太太,生活雖然清苦,卻還不至於餓死。天上掉下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單老漢心裡樂開了花,剛才的煩惱也煙消雲散了,他領著女兒回家,見過妻子,一家人過起了平靜的生活。可是,每當單老漢想起米財主那還不清的閻王債時,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為爹爹分憂,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澗里的青桐葉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製成茶葉,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當天就去采來一筐青桐葉,試著製成茶葉,單老漢一嘗,還真有個茶葉味,清香甘甜,綿軟爽口。單老漢說,我看咱這茶葉來自泰山,又是你制出來的,乾脆就叫泰山女兒茶吧。姑娘創製了女兒茶以後,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葉姑娘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誰知,米財主聽說單老漢做火了茶葉生意,而且家中還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就來到單老漢家,對老漢說「聽說你賣茶葉發了財,怎麼,借我的銀子也不還,想賴帳嗎?」老漢說「:攢夠了你數,我一早准給你送去。」米財主又說「你要是真沒銀子,我也不難為你,我看你閨女長得還算標緻,就給我做五姨太吧。」單老漢早就知道米財主的德性,抓起扁擔就要拚命,但被米財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葉姑娘沉著鎮定地說,你不是要人嗎,我答應你,既然我們要結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碼也要抬花轎來聘。如果你同意的話,三天以後可以成親,不然你就等著吧。三天後,米財主帶了一幫人,吹吹打打地來娶親,姑娘一上轎,天上一陣風起刮來一片烏雲,不一會大雨便下了起來,山洪一瀉而下,沖毀了小橋,把米財主那幫人衝進了黑龍潭餵了魚。此時有人看見姑娘坐在雲頭上,朝著扇子崖乘風而去。從此以後,單老漢便以制茶為生,老兩口過起了平靜的生活。據說,單老漢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麼汶河南岸吳家莊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來揚善懲惡,幫助單老漢的。
o 黃帝泰山得良策(黃帝戰蚩尤)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據說宮室,舟車、曆法、算術等都是他的發明,有「成命百物」之稱,而蚩尤則是與黃帝同時代的一位暴君。傳說,在黃帝沒有掌握朝政以前,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以沙石為食,造有鋒利的刀槍劍戟,驍勇善戰,威震天下,但是,他時常作亂,濫殺無辜,不仁不慈,人們都想把他除掉。這一歷史的重任自然就落顧德高望重的黃帝身上。於是黃帝徵召諸候,兵合一處,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兩軍對壘,勇猛善戰的蚩尤異常囂張,不把黃帝放在眼裡。黃帝雖為仁厚之君,卻也武藝高強。結果,兩人交手,大戰九次而不分勝負。經過交戰以後,黃帝深知,如果長期交戰拼殺,自己確實不是蚩尤的對手,要想儘快戰勝蚩尤,只能智取,不能硬拼。於是黃帝急歸泰山,向上天求助。三天三夜以後,山中出現大霧,只見一位人面獸身的婦人,騰雲駕霧來到黃帝面前。黃帝見有神人來助,趕快叩首再拜,伏在地上不敢正眼以對,只聽到那婦人說「吾是九天玄女,你有什麼難處,請儘管說。」黃帝回道:"我替天行道,欲為民除掉殘暴的蚩尤,可是九戰不勝,欲求上天賜我百戰百勝的良策。「於是玄女將秘法戰書授予黃帝。黃帝與蚩尤再戰,蚩尤作法,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以玄女所授之術,請來旱魃制服他,終於戰勝蚩尤,為民除了害,使人民安居樂業。
o 秦代李斯小篆碑
推薦閱讀:
※黑傳說的一往情深
※世上到底有沒有麒麟?
※四象神獸的故事之朱雀傳說故事
※解南宋高宗趙構:「泥馬渡康王」的傳說
※關於紫玉金砂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