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環境「變綠」見聞

【中華環保世紀行】

鋼渣「搖身一變」成肥料、礦山綠化成景區、不毛之地披綠裝……日前,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採訪團來到山西的太原、朔州調研採訪,切身感受到當地治理環境污染、修復生態的決心與成效。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太鋼)是我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去年產鋼1028萬噸,產生固體廢棄物約600萬噸,主要包括鋼渣、高爐渣、粉煤灰等。「如此大的年產量,難免會漫天灰塵,進出需要佩戴口罩」,記者猜測。誰知來到太鋼才發現,這裡空氣質量優良,完全沒有異味,即使進入轟隆聲鳴的廠間也無須戴口罩。

從太鋼能源環保部部長王清潔口中,記者了解到其中緣由。自2002年起,太鋼先後經歷了三次綠色轉型,實現全流程綠色製造,構建並完善固態、液態、氣態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快高新技術的示範推廣應用。鋼渣製造肥料、高爐渣製成新型建築材料、粉煤灰制磚……太鋼將固體廢棄物製成工農業產品,實現了循環利用的「華麗轉身」。

鬱鬱蔥蔥的樹木,平整的路面,清新的空氣……踏進太原市神堂溝度假村,環境幽靜宜人,誰能想到這裡曾是一座矸石山。自1962年建礦以來,太原西峪煤礦產生的煤矸石大多堆存於此,累計400餘萬噸,佔地約215畝。矸石山多次發生自燃,周邊常年被煙塵籠罩。「2009年以前,礦上主要採取注水、覆土等措施滅火,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西峪煤礦礦長王克超說。

2009年起,西峪煤礦根據《太原西峪煤礦矸石山治理與生態恢復可行性研究報告》對矸石山進行了綜合整治,完成綠化、硬化總面積11萬平方米。「2014年以來,我們建成井下矸石回填系統,將礦井產生的矸石直接回填井下,徹底消除了煤矸石堆積佔用土地污染環境的情況。」王克超表示。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這是明代詩人王越在《關外吟古詩》中描繪的昔日朔州景象。記者一行來到朔州右玉縣,看到漫山遍野的防護林,難以想像昔日的不毛之地是如何變綠洲的。

自20世紀50年代起,面對風沙成災的惡劣氣候,一任任右玉縣委縣政府領導帶領全縣人民進行造林綠化。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6年年底,右玉縣的森林覆蓋率從1949年前的不足0.3%提高到54%,8000畝殘次林發展為150萬畝「綠色海洋」。

「哪裡能栽哪裡栽,先讓局部綠起來……退耕還林連片栽,山川遍地靚起來。」當地百姓脫口而出的歌謠,反映了右玉縣百姓的智慧勤勞和對治理生態環境的持之以恆。「我們將全面加快由『綠』變『富』的步伐,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右玉縣縣長王志堅表示。

(本報見習記者孟曼迪本報記者葉樂峰)


推薦閱讀:

藏密見聞解脫:歷年心血收集,加持源源不斷進入心田,種下見解脫之因緣!
福壽田園 古玉鑒定技巧和《東洋見聞錄》記載「八察」
多羅尊者見聞記
神通無礙大瑜伽師伏藏之王大恩上師求尼奪基仁波切座前見聞點滴錄

TAG:環境 | 山西 | 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