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頻和步幅的科學(1)
找到合適的步頻和步幅,提高跑步效率
大家都知道步幅和步頻的概念。要提高速度,要麼提高步頻,要麼增大步幅,或者兩者兼備。雖然一般都把步頻高的跑步方法叫做「步頻跑法」,步幅大的跑步方法叫做「步幅跑法」,但是具體兩種跑法的明確界限,卻沒有定義。仔細研究研究步幅和步頻,可以知道很多東西。
1.大多數跑友的步幅都太大
對於跑馬拉松,一般都認為比起「步幅跑法」來說,「步頻跑法」更好。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有什麼道理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大多數跑友都是怎麼跑的吧。
基本知識:馬拉松的速度=步頻x步幅。步頻與步幅這兩個因素,隨便提高哪一個都可以提高速度,但是步頻太高或者步幅太大來跑步,效率都不好。
這裡先說結論: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步頻和步幅。
所謂「適合」,就是按照那個步頻和步幅來跑,能量效率最高。能量效率通過測量消耗的氧氣來測量。
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跑友的步幅都太大。
下圖所示:在保持同樣的速度下,不同步幅和能量消耗的關係。
圖片來源Theeffectofstridelengthvariationonoxygenuptakeduringdistancerunning.Cavanagh,P.R.andWilliams,K.R.Med.Sci.SportsExerc
打星號的地方,也就是2步距離達到2m60cm的時候,氧氣的消耗量最少。但是很多跑友自然跑的時候,2步都在2m80cm左右。(圖中的步幅和一般的概念不同,是指2步跨過的距離。)
步幅太大,導致腳的著地點在重心的前面,著地時就會產生向後的力,像剎車一樣,所以能量效率差。對於長跑訓練,經常聽到教練說「加快步頻,再加快步頻」,幾乎沒人說「加大步幅再加大步幅」,也是這個道理。
一般都認為加快步頻,可以提高跑步效率。但是請記住,並不是說適合所有的人。
2.提高速度時的步幅和步頻
一般來說,加速時步頻會增加,步幅也會增大。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步頻就不能再變快,只能提高步幅。然後,到了極限的速度時,步幅就不能再變大,可再增加步頻。
關於步幅和步頻的關係,有如下的研究結果,選手在達到最大速度時,步幅和步頻的變化圖。
圖中左邊紅色縱坐標軸是步頻,右邊藍色縱坐標軸是步幅,下面黑色橫坐標軸是秒速;紅色折線圖是各速度下的步頻變化,藍色折線圖是各速度下的步幅變化。為了跑友們理解容易,速度換算成1公里的配速,步頻換算成1分鐘的步數來說明。
秒速2m/秒就是1公里8分20秒的配速,這時候的步頻是180步/分,步幅大約是1m。
速度提升為秒速4m/秒(1公里4分10秒),步頻幾乎沒有變化,步幅卻增到1.5米。
速度提升為秒速6m/秒(1公里2分47秒),步頻也沒有多大變化,步幅卻超過2米。
速度提升為秒速8m/秒(1公里2分5秒),步頻增加也不大,步幅還是繼續增加。
速度提升為秒速10m/秒(100米10秒的配速),步頻急劇增加,達到4步/秒(240步/分),令人吃驚的是步幅卻變小了。
在比賽的時候,一般跑友的速度都在1秒移動2-4米的範圍內,也就是每公里配速在410-820之間。在這個範圍內提高速度的話,主要不是靠加快步頻,而是靠提高步幅。
既然用3步/秒(180步/分)的步頻幾乎可以覆蓋所有的速度。所以也可以說180步/分的步頻就是個「標準步頻」。如果自己的步頻比這個低的話,最好還是讓身體適應並記住這個步頻。近來也有相應的商品來輔助訓練節奏,比如帶節奏的手錶/音樂軟體等。智能手機上也有免費的節拍軟體下載。值得一試。
在比賽的後半場身體疲勞的時候,一般來說步頻都會下降。步頻下降,換個角度看其實是接地時間變長了。所以保持步頻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了,要維持高步頻,肌肉就要有相應的力量和耐力。
作者:榎本靖士
作者簡介:榎本靖士,1973年生,生於大阪府,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科學博士,現任筑波大學體育系副教授,日本田徑競技聯盟科學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耐力選手的體力/技術的發達特性,動作與體力/運動能力的發達特性等.
翻譯:@跑者阿飛
推薦閱讀:
※張衡一位享受孤獨的科學家
※科學離「盜夢」有多遠:夢境圖像嘈雜很難提取
※《一位草根爸爸的親子科學教育日記》之二(土豆爸原創)
※傳統科學
※秋冬輸液防心臟病不科學
TAG: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