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火神派」鼻祖,原來你是這樣的鄭欽安!

小編導讀

清末著名醫家鄭欽安,「火神派」開山之祖,重視陽氣,善用附子、乾薑等辛熱葯,人稱「鄭火神」「姜附先生」,譽滿巴蜀。鄭氏之後,「火神派」名家輩出,如盧鑄之、祝味菊、李可等,多取法於鄭氏,而各有創建,享譽醫林。今天,小編和您一起來領略鄭欽安的扶陽思想!但本文作者經研究發現,鄭氏只「重陽扶陽」的說法有失偏頗。到底是什麼情況?且看正文!

關於「火神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學術淵源,有學者指出,「火神派」產生之初,正值溫病學派興盛,用藥多寒涼輕靈,相延日久,出現崇尚陰柔、恣用寒涼的流弊。在此背景下,鄭欽安提出重陽扶陽的學術主張,反對過用寒涼,目的希冀「為醫林之一助」。我們認為,鄭氏善於扶陽,確實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如果簡單認為鄭氏「重陽扶陽」,則屬對鄭氏的誤解。茲分辨如下。

一、論鄭氏的學術淵源

鄭氏醫學,除《傷寒論》《內經》外,主要取法於《周易》。鄭氏深通《易理》,並在其著作中援易說醫,可謂是清末醫易會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醫理真傳》一書中,開篇即是「乾坤大旨」「坎卦詩」「坎卦解」「離卦詩」「離卦解」,明天地陰陽之道,揭示「坎離所以為人生立命之根」的道理。

鄭氏學說的另一個淵源是陳修園。鄭氏在《醫理真傳》的自序中說:「所覽醫書七十餘種,每多各逞己見……使人入於其中而茫然。近閱閩省陳修園先生醫書一十三種,酌古准今,論深注淺,頗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書中,亦頗多援引陳氏說處。可見張仲景之後,鄭氏最推崇的醫家應屬陳修園無疑。鄭氏推重經典,重視《傷寒論》《金匱要略》,擅用經方起大症難症,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受陳氏影響的。

鄭氏醫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是清末的大儒劉沅。來自劉氏的影響,應該說更大於陳氏。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還會再討論,此先揭過。

二、論鄭氏論病最重陰陽

鄭氏論病,最重陰陽。在《醫理真傳》自序中,鄭氏開篇即謂:「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而其書中,開篇即講乾坤坎離的問題,揭出先天真陰真陽之重要性。接下來,又設專篇「辨認一切陽虛症法」「辨認一切陰虛症法」,為全書辨證之眼目。又恐學者不解,進一步設「陽虛門問答」和「陰虛門問答」兩篇,其中各設問答29條,詳細討論陽虛、陰虛兩大類疾病之綱要。在《醫法圓通》中,作者開篇即設「用藥弊端說」,點出醫者用藥最易犯的錯誤在於不能抓住陰陽虛實之實據,而或執方治病,或執葯治病。其言曰:「用藥一道,關係生死。原不可以執方,亦不可以執葯,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實據者何?陰陽虛實而已。陰陽二字,萬變萬化。在上有在上之陰陽實據,在中有在中之陰陽實據,在下有在下之陰陽實據。」接著,又設「各症辨認陰陽用藥法眼」,每病必辨陰陽虛實,然後論治。

鄭氏論陰陽,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最重先天陰陽,也就是真陰、真陽。所謂真陽,即坎中之陽,對此,鄭氏有清楚的定義,其曰:「真陽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門火,一名龍雷火,一名無根火……種種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陽也。一陽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龍之名。一陽落於二陰之中,化而為水,立水之極(是陽為陰根也),水性下流,此後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與此對應,離中之陰,即是真陰。「離為火,屬陽,氣也,而真陰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為心,一點真陰,藏於二陽之中,居於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為十二官之尊,萬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

鄭氏扶陽,重坎中之陽,人皆知之;而鄭氏滋陰,重離中之陰,則往往為人忽視。

三、論鄭氏不專主扶陽

鄭氏為「火神派」開山之祖,以善用乾薑、肉桂、附子等熱葯治病而出名,人稱「鄭火神」「姜附先生」。照理說,他應該有明顯的「貴陽賤陰」傾向。有趣的是,我們遍觀其書,發現其中崇陽之論並不多見。相反,鄭氏屢屢強調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如在《陽虛症門問答·客疑篇》中,他說:「二氣均平,自然百病不生,人不能使之和平,故有盛衰之別。水盛則火衰,火旺則水弱,此陰症、陽症所由來也。」又說:「病見三陰經者,即投以辛熱,是知其陽不足,而陰有餘也,故著重在回陽;病見三陽經者,即投以清涼,是知其陰不足,而陽有餘也,故著重在存陰。」陽虛者重在扶陽,陰虛者重在養陰,「二氣均平,自然百病不生」,這是鄭氏一向的觀點。

鄭氏書中,論陽必顧陰,論陰必顧陽;論乾卦必及於坤卦,有「坎卦詩」則隨之以「離卦詩」;有「辨認一切陽虛症法」在前,就有「辨認一切陰虛症法」在後;有「陽虛門問答」在前,就有「陰虛門問答」在後。《醫法圓通》之中,每病必論陰陽虛實,並非見病即謂陽虛者也。

鄭氏強調,人身「以水火立極」,而真陰真陽又立水火之極,「今人著重在後天坎、離之陰陽,而不知著重坎、離中立極之陰陽,故用藥多錯誤也」。

總之,鄭氏「以水火立極」,其書中屢言「水火相依」「調和水火」「水火互根」「水火既濟」,不偏不倚,既沒有像張景岳那樣「陽為生之本,陰實死之基」的貴陽賤陰論調,也沒有像黃元御那樣「純陽則仙,純陰則鬼。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病於陰虛者,千百之一,病於陽虛者,盡人皆是」的主張,這是我們應該留意的。

既然鄭氏不偏於扶陽,那為何後人往往把他歸入到扶陽學派中呢?我們認為,其原因是,眾所周知,在清代,中醫學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溫病學方面的進步。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人更為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因溫病乃主要是感受溫熱之邪,其治法用藥多輕清寒涼之品,需處處顧護人身的陰液,相延日久,出現崇尚陰柔、恣用寒涼的風氣。鄭氏雖然也擅用白虎、承氣湯,但在當時,卻顯不出特色,故只能以擅用乾薑、肉桂、附子等熱葯馳名。

再經其後學的發展,「火神派」善於扶陽的特色就日益顯著。至其末流,論病幾乎全是陽虛,治病幾乎皆用溫熱。這種情況,估計是鄭氏始料未及的吧。有一個問題值得一提。我們知道,《周易》有明顯的陽主陰從、貴陽賤陰思想。在《周易》中,陽爻往往與光明、進取、高尚、君子等形象相聯繫,而陰爻則往往與晦暗、退縮、卑下、小人等形象相聯繫,給人以鮮明的陽尊陰卑的印象。然而,推崇《易經》,處處援易說醫的鄭氏,卻並沒有採納《周易》中「貴陽賤陰」的觀點,反而處處強調陰陽平衡觀,應該說這是非常可貴的。

又有學者指出,鄭氏認為「諸病無非元陰或元陽之虧虛所致」,這其實是誤解。鄭氏論論病,並非皆主於元陰或元陽之虧虛。其在《醫法圓通》中,開篇即論「用藥弊端說」,點出治病「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實據者何?陰陽虛實而已」。又說:「在上有在上之陰陽實據,在中有在中之陰陽實據,在下有在下之陰陽實據。」而醫者最易犯的錯誤則在於不能抓住陰陽虛實之實據,而或執方治病,或執葯治病。很明顯,鄭氏講陰陽,不但分上中下,而且強調要分清虛實,不可偏補偏瀉。觀其書中,用瀉心、導赤、白虎、承氣輩甚多,並非簡單地認為諸病皆是元陰或元陽之虧虛所致,明可見矣。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釣鯉魚,應該如何調漂?這樣調漂頓口清晰,上魚率高
轉帖:這樣刺激寶寶更聰明
安吉麗娜·朱莉:正是這樣的女人不多,世界才不至於陰盛陽太衰

TAG: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