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人教版歷史必修二筆記(一)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起源
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表現
河姆渡氏族公社遺址發現稻穀
神農氏被尊奉為中國農業的始祖
3、地位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4、概況
(1)原始農業
主要生產工具:石刀 石斧 石犁 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種
作物種類: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
(2)商周農業
主要生產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術: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作物種類: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後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
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
5、農業發展特點
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鐵犁牛耕的發展
(1)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漸推廣。
(2)漢朝:西漢趙過推廣的耦犁,要用兩頭牛牽引,三個人駕馭。後來又出現犁壁,使鐵犁可以朝著同一個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這種犁安裝了犁評,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既簡便.又輕巧,能適應各種土壤和不同田塊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術的不斷進步
(1)耕作方法:
①壟作法(春秋戰國)
②代田法(西漢)
(2)耕作技術:
①西漢發明播種用的耬車
②魏晉南北朝採用耕耙耱技術(北方旱地)和耕耙技術(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兩漢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為主。
②宋朝以後,江南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發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時期);漕渠、白渠、龍首渠(漢朝)
②灌溉工具:翻車(曹魏時期)、筒車(唐朝)、水力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商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和集體勞動:分封制與井田制
2、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
(1)生產力: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生產關係: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如魯國的初稅畝、商鞅變法等
2、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
(1)生產方式: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2)生產目的:主要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小農經濟下的農民
(1)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2)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3)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承擔沉重的徭役,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
第2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歷程
(1)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2)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繼續發展。
(3)西漢武帝以後,煮鹽、冶鐵、鑄錢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
2、特點
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它憑藉國家權力,徵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國的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在冶金、制瓷、絲織等諸多行業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
4、表現
(1)冶金業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②冶鍊鋼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這一領域眾多的發明創造,如兩漢的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
(2)制瓷業
①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
②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
⑤宋朝中國制瓷技術大放異彩,瓷窯遍布全國各地,並出現了五大名窯
⑥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3)絲織業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
②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
③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
④西漢政府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
⑤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⑥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生產特點
(1)家庭手工業
作為農戶的副業,家庭手工業產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剩餘的一小部分作為商品出賣。
(2)民營手工業
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
2、發展歷程
(1)早期狀況
民間手工業經歷春秋戰國和秦漢的發展後,魏晉南北朝時曾遭受摧殘。
(2)隋唐
到隋唐才得以恢復和發展。唐朝朝廷賦稅戶調的布、絹、錦等,多數出自農夫織婦之手。
(3)宋元
兩宋以後,民間手工業在曲折中繼續艱難發展。除紡織品外,城鄉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4)明清時期
明中葉以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學術界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清朝時,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
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1、地位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讚譽。
2、手工業的外傳
(1)西漢: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
(2)唐朝: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
(3)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的銷量更大。為適應國外客戶的需要,明代燒制了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清代還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1、古代商業發展歷程(1)興起於先秦時期①商朝: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因此後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②春秋戰國:我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①艱難原因: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②發展原因: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漢代「開關梁,馳山澤之禁」;兩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③發展表現:西漢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許多商業中心(3)隋唐商業的發展①原因:隋唐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國家統一、政局穩定、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②表現:邸店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4)宋元商業繁榮①原因:社會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商業環境相對寬鬆;紙幣的出現便利了商業活動;水陸交通的便利②表現: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商品種類迅速增加;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邊境貿易(榷場)和海外貿易發達;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代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國內外各種商品彙聚於此。(5)明清時期商業發展概況:政府對商人徵收沉重的商稅;並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繼承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範圍。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1、市的變遷(1)宋朝以前①位置和時間: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於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牆,與民居嚴格分開。②政府監管: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交易。③設市表現:西漢都城長安城東、西有「市」九處。唐長安城設東西二市,各佔兩坊之地,僅東市就有二百二十行。(2)宋朝時期①位置和時間: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 ②政府監管: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③設市表現: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其中,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2、城市的發展(1)北方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2)一批新興城市興起繁榮的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表現: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以至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1、歷代對外貿易發展的表現(1)西漢:由於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2)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裡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3)兩宋: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國海船經常在百艘以上,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點(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控制。(2)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於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繫,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3、明清時期對外貿易逐漸萎縮(1)原因: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2)表現: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出口商品僅佔市場商品總量的3%左右。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1、原始社會(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2)表現形式: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2、奴隸社會(1)土地制度: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2)表現形式:井田制(3)主要特點:夏、商、西周時期,一切土地屬於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種,遭受著殘酷剝削和奴役。3、封建社會(1)土地制度:以私有製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形成過程①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時期出現大量私田,土地轉讓關係進一步發展。②稅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稅制改革,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③法律確認: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問題①出現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②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制定官民佔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③後果:這些措施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二、「重農抑商」1、原因(1)商周,社會上出現了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封建政權統治等問題。(2)封建統治者大多繼承重農抑商政策,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2、歷代表現(1)戰國時期,為了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限制工商業的發展。(2)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向工商業者加重徵稅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3)明清時期:明太祖強調「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王賈皆其末也」。明清兩代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而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3、影響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1、明朝的海禁(1)原因: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2)內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2、清朝閉關鎖國(1)原因: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統治者認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2)內容: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人民片板下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廣州一處通商。(3)後果: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5課 開闢新航路
一、東方的誘惑
1、原因
(1)經濟根源:15世紀前後,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社會根源:人們對黃金、白銀的渴望也日趨強烈。
(3)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西歐同東方的貿易更加困難。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去遙遠的東方傳播天主教。
2、條件
(1)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指南針的應用
二、新航路的開闢
1、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開闢了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達「好望角」的新航線。
2、哥倫布到達美洲
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橫渡茫茫的大西洋,開闢了由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3、達迦馬到達印度
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迪亞士開闢的航路,繼續前行,終於到達了印度。
4、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三、走向會合的世界
1、地理大發現
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緊隨其後,紛紛加入海外探險的行列,開闢了歐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
2、世界市場
新航路的開闢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從此,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3、歐洲社會重大變革
(1)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商業的地位日益重要。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2)價格革命:由於黃金、白銀大量流人歐洲,造成物價上漲,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從事商品生產的資產階級實力上升。
4、制度影響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6課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海上馬車夫」1、興起的條件(1)地理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荷蘭瀕臨大西洋,背靠歐洲大陸,既有天然良港可以駕船出海,又有廣闊的歐洲腹地作為依託)(2)經濟條件:資主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悠久的經商傳統,手工業發達,經濟基礎較好;新航路開闢後,荷蘭是商業革命的受益者。(3)政治條件: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贏得獨立(1581年)。2、荷蘭興起的表現(荷蘭之最)(1)歐洲最富庶的地區(16C):海上貿易發達,為荷蘭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2)第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17C)(3)「海上馬車夫」(17C):歐洲商船數量最多的國家,商船數超過歐洲其他國家的總和3、殖民擴張(1)機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的貿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業殖民帝國。(2)表現:① 非洲從葡萄牙手裡奪取了好望角殖民地②亞洲 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據點;從葡萄牙手中奪取馬六甲和錫蘭; 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並一度佔領了中國領土台灣等地,建立東方殖民總部。③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殖民地。4、結果:荷蘭成為17世紀世界範圍的殖民帝國。二、「日不落帝國」1、條件(1)地理優勢:新航路開闢以後,大西洋航運日趨繁忙,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2)經濟優勢:以手工業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日益繁榮,為殖民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3)政治優勢:17世紀英國爆發了革命,資產階級開始掌握政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4)軍事優勢:大力發展海軍力量,為殖民爭奪提供武力保障2、表現(1)殖民機構:17世紀初,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貿易公司,積極進行殖民擴張(2)殖民擴張:17世紀初,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據點。(3)殖民戰爭:①1588年,英國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②17世紀中期,英國頒布《航海條例》,遭到了荷蘭的強烈反對,雙方爆發了三次戰爭,結果荷蘭戰敗。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紐約。③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打敗法國,不僅從法國手裡獲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還在印度迅速擴大了殖民勢力,侵佔了更多的印度土地。3、結果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在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詡為「日不落」的殖民帝國。三、世界市場的拓展1、原因: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並與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貿易聯繫,從而使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2、早期殖民擴張的途徑:海外貿易、搶掠、欺詐3、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1)被殖民國家(災難)①美洲:殖民者搶奪大量財富的同時,屠殺、奴役印第安人②非洲:15—19世紀的近四百年間,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上億的人口③亞洲:英國殖民者洗劫了當地國庫(2)西歐國家在殖民擴張過程中,大量財富流入西歐,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3)世界市場在西歐殖民列強獲得血腥財富的同時,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英國工業革命1、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條件(1)前提 :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英國社會穩定(2)資金: 殖民掠奪、圈地運動 獲得巨額財富(3)市場: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4)勞動力:圈地運動 ,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去工廠做工(5)技術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2、工業革命的時間1765年——1840年前後(18世紀中後期——19世紀中期)3、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1)開始標誌: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珍妮機的出現引發了紡織生產領域一系列的發明創造,後來,在冶金、採煤等其他生產領域也紛紛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2)主要發明①1785年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大大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工業革命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②1807年富爾頓發明蒸汽輪船;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25年火車試車成功 (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繫更為密切)(3)完成1840年前後二、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方式:從工場到工廠,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2、經濟結構: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減少,工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3、生活方式:工業城市形成,城市化進程加快4、社會關係: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5、政治: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於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行了社會變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6、對外:資產階級希望進一步擺脫封建束縛,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7、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三、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1、原因(1)經濟:機器大工業生產的需要(市場和原料)(2)政治:資產階級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佔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範圍和規模迅速擴大(3)交通運輸: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繫更為便捷2、途徑(1)政治:憑藉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經濟: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3、形成19世紀中後期,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也是世界貿易中心。來自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國工廠里被加工成商品,銷往世界各地。4、影響(1)主觀: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攫取利益(2)客觀: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開始改變世界的面貌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條件1、世界市場:19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2、制度前提:19世紀中後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3、資金和原料:殖民地和工業革命積累了大量資金4、科學技術的進步:19世紀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二、標誌和特點1、標誌:以冶金、 內燃機技術、發電機、電動機、合成化工為標誌2、特點:科學成了技術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科技和生產的聯繫更加緊密三、主要成就1、電力的廣泛使用2、內燃機的創製和使用3、化學工業的發展4、鋼鐵工業等傳統工業的進步四、壟斷組織的出現1、背景(1)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隨著新發明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誕生了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也推動了紡織、鋼鐵及造船等傳統工業部門的巨大進步。(2)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工業生產結構的巨大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3)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更多的利潤,資產階級著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調整生產組織形式。2、出現首先在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一些大企業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資產階級一貫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採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3、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4、壟斷的目的、結果直接目的在於保持企業生存發展,根本目的還在於保持和實現高額利潤,控制市場。 結果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有利於科學技術的結合和發展。但資本高度集中在少數壟斷資本階級手中,他們利用經濟手段干預國家政治,從而加強了國際競爭,導致戰爭危險。五、世界市場的發展1、原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2)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許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繫(3)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列強在全世界劃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影響(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2)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第9課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1、原因鴉片戰爭後,大量外國商品湧入。2、表現(1)洋紗涌人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使中國家庭棉紡織業的「紡」與「織」分離(2)洋布輸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國農家的「織」與「耕」分離。(3)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使中國絲、茶生產日趨商品化。3、影響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同時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二、洋務運動1、背景(1)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2)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方式和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統治。2、代表人物中央:恭親王奕沂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3、興起從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洋務運動。4、過程(1)近代軍事工業(19世紀60年代)①以自強為旗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②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機器製造局(崇厚)。(2)近代民用工業(19世紀70年代起)①以「求富」為旗號,創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以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②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3)籌劃近代海防(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10年之間,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4)興辦近代教育 ①創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②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開近代教育的先河5、結果清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6、影響①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②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了,它們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1、原因(1)外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2)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3)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4)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5)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資辦廠2、產生(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2)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3)民資企業:發昌機器廠(上海);繼昌隆繅絲廠(廣東南海); 貽來牟機器磨坊(天津)(4)意義:它們的出現,說明在中國封建經濟的解體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用機器僱傭工人來進行生產)產生了。
推薦閱讀:
※10條,職場做好銷售必備能力!(乾貨)
※每日乾貨 | 說說大病前的身體預兆及這些病人的生活習慣
※乾貨:庫醫生毫火針臨床應用心得
※百字核心乾貨看懂肖鋼如何部署2016
※【機器學習乾貨放送】5GB的機器學習資料等你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