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尋龍記

當我們漫步在紫禁城的時候,就會看見眾多神態各異、威武神奇、栩栩如生的龍的形象,彷彿它們在騰雲駕霧一般。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形象在我們每一個華人心中都已經根深蒂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似乎也常常可以看到龍的影子。當我們凝望天空的時候,看見雲層變換,常有幻化成龍的時候,或者下雨前,烏雲滾滾,猶如一條大龍在裡面翻江倒海,抑或雷電的時候,一道道銀色匹練賓士而下,好似白色的張牙舞爪的神龍,又或者看到水龍捲奇觀的時候,禁不住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龍到底如何起源的呢?至今仍是一個謎。雖然考古沒能發掘出真正龍的化石。但我想龍在古代應該是真實存在的。青龍在遠古被賦予「四大神獸」之首,鎮守東方。易經首卦《乾》就以龍來作比喻,以潛龍、見龍、飛龍、亢龍來表示人生階段的不同狀態。相傳古代舜帝的時候,有一個叫董父的人,知道迎合龍的喜好,很擅長養龍,所以許多龍都自願飛到他的身邊。舜帝聽說後非常高興,就賜董父為豢龍氏。舜帝後面出外巡遊就是常常以龍為坐騎的。龍為蟲中之王,是很有智慧的生物,又善變化,可以興雲雨雷電,是以幾乎不能被生擒。又非常稀少,以至於後來絕跡。但幸運的是,龍卻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傳承下來,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更是被皇族專用,成為了皇權的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人中之龍,九五至尊。出於對龍的崇拜,地理風水師把龍借鑒到相地的山、水當中。認為山脈川流高低起伏、綿延盤轉,就猶如神龍般變化萬端。尋龍即是尋找山環水抱、藏風聚氣、鍾靈毓秀之地。古代建城立穴無不是請專業的堪輿人士相形勝之地布局興建的,北京城作為帝都京師,更是如此。來北京進修學習前,就希望能一探北京的風水格局,給大家揭開北京古都的神秘面紗。這就是這篇所謂"北京尋龍記"的緣來。

「夫帝都者,天子之京畿,萬方之樞會。予以出政行令,蒞中國,撫四夷,宰百官,統萬民,天下至尊之地也。地理之大,莫先於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鍾正龍王氣,然後可建立焉。蓋在天為帝座星宮,在地為帝居都會,亦天象地形自然理耳。」文言文讀起來可能比較拗口,但此段文字講述的道理卻是很明顯的。要成為帝都,條件無疑是苛刻的,在古代中國,用風水的原則來考慮城市的選址和建立已經成為一種傳統,「堪天道,輿地道」,凡是京師帝都必須符合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得龍脈之正氣,又能上應天星的地理位置,強調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北京被多個朝代選作帝都,顯然是得天獨厚的。

中國古代風水學家認為我國龍脈總起源於崑崙山脈,形巒派祖師爺楊筠松的《撼龍經》總論即講到「須獼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並認為中國龍脈有三大支,其中北干之龍沿黃河通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而北京城就處在北干龍上。關於北京的風水,古人多有講述,如《朱子語錄》中記錄:「冀都,天地間好個大風水!脈從雲中發來,前面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過於冀都。」就朱子所說的風水之說來看,其實就是指的「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而已。以地理之法論之,古人認為北京"其龍勢之長,垣局之美,干龍大盡,山水大會,帶黃河,扆天壽。鴨綠纏其後,碣石鎖其門,最是合風水法度。」。更何況北京城得亥龍入首,上應天皇星,下成紫微垣局。古人講究「帝都必要合星垣,紫薇在中天。其次太微與天市,皆有帝座位」。紫薇垣是以北極為中心,並以北極附近的一片星群為基礎所構成的,孔子所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是也,無疑是最尊貴的。北京城恰巧處在中國的北方,與紫薇垣處天之北方相對應,「紫禁城」的取名即是由此而來。而且如果大家對於奇門遁甲有所了解的話,更知道,東北艮位為生門吉地,北京城處背生面死之局,非常之吉利,按易經的語言來闡述就是「今之京師,居乎艮位,成始成終之地,介乎震坎之間,出乎震而勞乎坎,以受萬物之所歸。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時,下得地勢,中得人心,未有過此者。」可見北京對於中華大地來說,如果要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帝都,無疑是最具優勢的。

按現代語言來解釋,北京之所以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關口不下百十,特別像居庸關、紫荊關、山海關、黃花鎮等,更是險隘。可以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而且在古代更方便接見來自附屬國朝鮮、日本、韓國的朝覲。自然會引起古代先哲的重視。

回顧一下歷史可知,北京在古代屬於冀州,又稱為幽都。北京曾作為遼國的陪都,金國的中都,但真正奠定今天北京城規模的,卻是13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元大都城的建設。因為遼朝的南京城(當時北京城的名稱)和金朝的中都城範圍主要在今天北京城區的西南、宣武區一帶。中都被蒙古大軍攻陷以後,城池損壞嚴重,已經不能再使用。然而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性無可替代,因此當時的蒙古貴族巴圖南向忽必烈極力推薦,認為:"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意思是很明顯的,如果你忽必烈要掌握全局,經營好中原,仍在元上都辦公那肯定是不適合的,而北京就是可選擇的最佳地方。忽必烈聽了後深以為然,就決定在舊城區的東北方籌造新城。原來這一帶比較荒涼,要建城,那可不是說說就行的。21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實任何朝代都一樣。當時忽必烈還真網羅了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一個是郭守敬,著名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授時歷》的制定者,郭守敬被任命為都水監,為北京新城的營建解決了重要的水利問題,從昌平把水引到玉泉水一帶,再由玉泉山腳經高粱河進入城內,解決了大都的用水困難。解決了用水問題後,大都城才建立起來。而總設計師是另一個漢人劉秉忠,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但對於學風水的人卻不可謂不熟,特別是學習三合派的,現在流傳的三合風水源流之作《平砂玉尺經》就是託名其而作的。劉是郭守敬的老師之一,河北邢台人,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年輕的時候對於按部就班的文案工作感到厭煩,乾脆就辭職不幹,入了全真教,後面還當了和尚。其人對於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奇門遁甲無所不精,可以說是媲美諸葛亮式的治國人才,元朝很多規章制度都出自其手。封建王朝建立國都與「擇國(都)之中而立宮」屬於以禮治國的大事,總是遵循《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關於王城規劃布局的經典規範。劉秉忠參照《周禮.考工記》內建城的指導原則以及應用他深厚的易學功底,歷經18年終於建成了元大都。我們看下圖,可以發現元大都是以太液池為中心的,皇城開11門,取哪吒三頭六臂二足的形象為保護神。裡面的崇文門、厚載門等取名無不是根據易經而來。

元亡後,由於諸大臣的反對,朱元璋最終沒能選擇北京。直到明朝第三代皇帝燕王朱棣,因北京是其發家之地,是以力排眾議決定遷都北京。1406年,朱棣命令建造紫禁城。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在原來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風水學方面的技術性處理。一是把元大都的中心軸線東移150米,使元大都宮殿的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用以克煞前朝殘餘的王氣。二是堆造景山。景山在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對面,元代時本是大都城內的一座土丘,名叫「青山」。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營建宮殿時,把拆除元代舊城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堆在這裡,取名「萬歲山」,意在鎮壓元朝的王氣,所以又叫 「鎮山」。傳說皇宮在這裡堆積煤炭,又俗稱「煤山」。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煤山改成景山。如果我們從高空中俯瞰北京中軸線上紫禁城北端景山公園的整體建築群落,就會發現其酷似一尊閉目盤坐著的人像。人像面帶微笑,公園的壽皇殿建築群為「坐像」的頭部,大殿和宮門組成眼、鼻、口,眉毛由樹組成,兩邊非常對稱的三角形樹林組成了鬍鬚,其形象顯然很符合真武大帝的造型。真武大帝也稱玄武、玄龍,盤古之子,曾降世為伏羲,為中華之祖龍。可以想見明朝築景山為真武大帝造型的良苦用心了。把景山作為紫禁城的靠山,作為內城陸龍的祖龍,並以玄武真神為護佑神,構思不可謂不巧奪天工。

古都北京有一條南北中軸線,這就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鼓樓、鐘樓一線,北京古城以中軸線為軸線,東西域對稱。前面插圖我已經提及劉秉忠設計的中軸線並不是正子午線,但明成祖建紫禁城時卻沿用了下來,並沒有改變,這是為什麼呢?按道理說,皇帝是一國之主,皇帝要「居中正坐」,這樣才能顯示出皇帝的尊嚴,必須是正南正北。但此中軸線並不是正子午線,而頭端略微向東南偏了2度。這樣豈不是說,歷代皇帝的龍椅都坐歪了嗎?早在唐代中國人就會準確測量子午線,技術誤差幾乎不可能。且明政府不乏風水方面的權威,如廖俊卿、游朝宗等,如果此中軸線是錯誤的,建紫禁城的時候肯定會修正過來,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因此是有意為之的。有人認為,北京中軸線略微偏,是為了對應忽必烈老家元上都。我不以為然。世人很少去追究真正的理由,我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如下:略微差2度,世人很難從視覺上看到差異。但意義完全不一樣。正子午好比太陽當頂,所謂亢龍有悔之象,陽極則陰生,馬上就要倒斜了,而如果離最高峰還有一點距離,那麼就還有上升的空間,這可以部分解釋原因,但我覺得並不是真正的理由。看我給大家製作的圖,此為邵雍先生的圓圖,結合風水學的24山,可以發現正子午線正好處於卦與卦之間的空亡線,是不吉利的,略偏東南正上對乾,下對坤,豈非天地交泰之象。按周天360度,總共64卦,每卦為6爻,總共為384爻,每爻所佔空間為360/384=0.9375, 按北京中軸線偏2度左右,豈非正是要步入乾卦五爻飛龍在天之象。我相信此是正解,只是後人多不看透。而且神武門尾部略向西北偏,或許也有引西北亥龍入首的含意。

現在我們可以看見的北京古城分為內城外城兩部分,今人稱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邊部分稱為內城,建城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參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鳳陽城的設計方案建設起來的。凸字形南邊部分叫外城,建城較晚,它是在明朝後期嘉靖年間建設起來的。經過明清兩個朝代的興建,北京皇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足以成為世界的一個建築史上的奇葩,耀眼於世界的東方。

當我們來北京旅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北京內城的雙龍格局。北京的「雙龍」,水龍以南海為龍頭部分,湖心島是龍眼,中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陸龍俯卧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頷虯,東西長安街彷彿龍的兩條長須,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太廟和社稷址如同龍眼,故宮恰似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爪,伸向八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鐘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好似一寶珠。通覽北京中軸線的古建築,呈現出巨龍鎖珠之勢,極富匠心。明代北京城建築的這種「雙龍」布局,反映了在華夏民族歷史上君權神授的思想。在一種觀念看來,北京乃興龍之地,帝王乃天降龍種。這種神奇的雙龍布局設計是中國古人的藝術造詣,還是天然的巧合,仍然是一個謎。

要想真正洞悉古都北京的布局,就必須對於易經知識有一定掌握。北京城完全是按照中國古代最高傳統文化──《周易》原理進行規劃和設計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建造的。只有沿著《周易》這條脈絡去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如按先天八卦圖的八卦方位建造起來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四個古祭壇建築。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設計和命名的建築,如皇宮後宮三殿,南為乾清門,北為坤寧門,中間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依據周易乾為天,坤為地,後宮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寧)之間。也有以文王后天八卦設計和命名的建築,如南門午門,午為離為火,北為神武門,原名玄武門等。要想真正領悟古代的城建藝術和風水理念,就必須於細節處見精神。如紫禁城護城河俗稱筒子河,筒子河寬52米,就是因為易經中以二、五爻為尊。其入水口在西北角外延西側偏南,而內金水河的入水口為今神武門西面筒子河內沿的單孔暗道,他們均在西北乾方即天門方位。北京內城水系的出水口,均設在東南巽方,即地戶方位,入通惠河。按照風水的理念,天門開,象徵財源不絕,是以在建築設計上,北京內城城牆西北角和筒子河西北角外沿,都缺一角,地戶閉,象徵財用不竭,所以出水口為暗道。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領導人並沒有再次入住紫禁城,而是選擇了中南海。中南海作為內城的水龍之局,紅牆內的世界讓很多世人想一探神秘。按三元九運來講,1949年屬五運,五為土,以得水為上。我們國家幾代領導人名字中或是直接帶水,或五行屬水,似乎也充滿玄機。2004年入艮八運後,北京正當運勢,中國崛起之聲也再次在世界響起,希望中國這條巨龍能再次騰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的大國夢想早日回歸。我們很期待這一天早點到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美國駐華大使館對在華西方人發布「北京三里屯聖誕節安全提醒」?
如果你來北京,我會帶你去吃這些
這四個字,北京土著也不一定能懂...
北京「動批」全部關閉後哪裡可以代替動批?
何必非要來北京?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