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魔咒——消失的國際旅遊島

海南魔咒——消失的國際旅遊島

2014年01月18日 09:26來源:《投資時報》

建省25年,天性固執的海南島一直沒有放棄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先遣隊的努力。「社會主義香港」、特別關稅區、瓊台自由貿易區,海南一直在以開放促發展,一直試圖儘可能用足中央的優惠政策,只可惜,命運多舛,生不逢時,其建設的每一次高潮似乎都緊隨一場災難,或飄搖於政治風波,或湮沒在經濟泡沫,其進行的每一次制度探索,最終都是「摸著石頭回到了岸邊」。

幾經跌扑,海南再次迎來了機遇。2010年1月,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獲國務院批准,「海南國際旅遊島」上升為國家戰略。經過四年探索,海南又會交出怎樣的答卷?這一次,海南能夠打破魔咒嗎?

消失的國際旅遊島

文|特約記者 呂文武

楊泰興,台灣《遠見》雜誌記者,這兩年因為要報道「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到12月中旬,就會來到三亞。要不是因為公差,他未必願意選擇這裡作為旅遊度假的目的地,馬爾地夫、普吉島似乎更合他的心意。

2012年第一次三亞之行總體算愉快,但還是有一件小事讓楊泰興心生不爽。在回酒店的路邊購買的小水果,對方要了他120元人民幣,這讓大陸朋友告知他嚴重被「宰」。而那一年春節,三亞剛剛發生了「天價海鮮事件」。

一年後,楊泰興再次來到三亞,和一眾大陸媒體朋友準備去吃夜宵,大家普遍的擔心依然是會否被「宰」。其中一位朋友開玩笑:「應該不敢吧,要是被宰了,明天專訪姜斯憲(時任三亞市委書記)時告他一狀。」

一旁的飯館老闆聽後接話說:「放心,不會宰客的,我們現在都是明碼標價。」說話時遞給眾人一張菜單。的確,自從「天價海鮮事件」之後,三亞對此進行了規範。但接過菜單看時,38元一份的西紅柿雞蛋湯還是貴得令人咋舌。

「貴」,是三亞甚至是海南島的常態。從每年的11月始,海南島便進入旅遊旺季,各種費用開始上漲。以北京飛三亞為例,單程機票基本都在1600元左右,外加170元的機建費。而在三亞海棠灣,一間星級酒店的房費最便宜也要1200元左右一天。

如果是一家三口來旅遊一個禮拜,上萬元的花費並不比去東南亞的馬爾地夫、普吉島或者韓國的濟州島便宜。「如果不是自費,海南島還是值得一來的。」這是一位來三亞參加某活動的人士在微信圈裡發的一句話,或許這應該也是普羅百姓對海南島旅遊的感受。

但海南島依然吸引著數以千萬的人來到這裡。海南省旅遊委副主任陳鐵軍透露,2012年,海南島共接待遊客3300多萬人次。不過,他也坦承,來自國外的入境遊客比例不足3%。這一比例顯然與海南國際旅遊島總體建設目標相差甚遠。

2010年1月,《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獲批。文件提出,中國將在2020年以前將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遊勝地。海南島旅遊產品的國際化程度顯然是衡量這一目標的重要依據。

旅遊產品國際化的基礎是旅遊產品的豐富化。這一點,海南還遠遠不夠。一個流行的段子或許可以說明一切:「海南旅遊三件套—房地產、酒店和高爾夫。」海南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王志芳表示,以國際遊客為目標市場,就必須改善旅遊產品結構。

三亞這幾年開始著力開發適應國際旅遊潮流的豪華郵輪旅遊、水上活動旅遊、高爾夫及康體旅遊等精品專項旅遊產品,而海南西岸的儋州等地則開始大力發掘東坡書院、儋州故城等充滿海南特色的人文旅遊產品。

然而,有了這些依然不夠。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就曾說,海南缺乏服務理念。每一位遊客從走出機場的那一刻開始,就能感受到這座國際旅遊島的種種不便。打車不容易,打到一輛能正常打表的車更是不容易。甚至,當你在老城區五星級喜來登酒店頂層行政酒廊點一杯馬帝尼時,穿著碎花短袖的女服務生會在20分鐘後怯怯告訴你:「不會。」

配套設施同樣嚴重缺乏。楊泰興住在海棠灣的酒店,位於三亞新開發的一個旅遊景區,儘管這裡已有25家五星級酒店,但是夜晚想出去吃個燒烤,需要到距景區五六公里之外的海棠灣鎮上,而過去的前提是得想辦法先打到一輛車,這對攢人品的考驗非常艱巨。

對於當地政府來說,也是一個兩難:旅遊旺季就幾個月,在進行公共交通、醫院等公共服務規劃之前,都需要面對高峰期的壓力和空巢期的尷尬。旺季時的空前壓力以及淡季時的閑置浪費,都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

另一方面,海南省省長助理、海南省旅遊委主任陸志遠就直言,海南旅遊市場中的高額回扣、價格虛高、虛假廣告、欺客宰客等現象未能徹底解決;旅遊市場多頭管理問題突出,市場壁壘還沒有完全消除。

山東人王驥駿,在第一波海南開發熱時就來到了這片土地,做過導遊,因為經常在天涯論壇發表海南發展的建議加上自己闖海南的經歷,已然成為海南著名的民間建言人士。據他透露,三亞的旅遊車載俄羅斯客人去陵水縣猴島,就發生過被陵水縣交通局扣車罰款的事情。而車上的俄羅斯遊客滿是不解:「這難道不是在一個國家內嗎?」

三亞最新的熱點景區海棠灣也在遭遇這樣的行政困局。地處三亞市海棠鎮與陵水縣英州鎮交界處的這片海灣,因為行政區劃的原因,一分為二,屬於三亞境內的一半取名海棠灣,屬於陵水境內的那一半海灣名稱為土福灣,各自規劃開發。

在一次民間組織的座談會上,王驥駿遇到了廖遜。後者是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小政府大社會」理論的提出者,參與了海南的多個發展戰略規劃的制訂。會上有人問廖遜:「你現在搞的國際旅遊島究竟是什麼?」

「國際旅遊島不是我提出的,我這個人什麼都可以做,但從來不坑人,不做壞人。」廖遜說。當然,這話要是讓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提出者遲福林聽見了,估計會很不高興。不過,王驥駿對此也很困惑,他在海南25周年的時候寫了一篇長文《25年一夜海南夢》。

關於國際旅遊島概念,王驥駿稱,除了8000元的免稅額,看不到海南特區的特殊性在哪兒。他的一位朋友原本想藉助國際旅遊島的政策紅利,從寧夏來海口做會展公司,但發現僅僅是註冊公司就花了至少半個月時間,而即便是經濟條件更落後的寧夏,也不過三天時間。

海南人懶散、隨性,在政府的辦事效率上也能體現一二。一位和政府聯繫辦會的人士抱怨說,去辦公室找他們,上午十點多還不見人來,下午不到四點就都下班走人了。遲福林也曾就此公開批評過海南人缺少闖勁、不夠進取。

對於很多海南本地人來說,海南國際旅遊島獲批之後最明顯的變化不過是房地產的再次火爆。這讓人感到了「恐懼」,二十年前的那場地產泡沫似乎就在昨天,成片的爛尾樓才剛剛處理完畢。但海南魔咒的魔力在於,任何一次的政策紅利,地產資本都緊隨進入。

人們普遍擔心,這一次的海南機遇很可能再次淪為一場地產盛宴,而忽略了其最初的任務—建設國際旅遊島。獲批的當年,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概念炒作連篇累牘地出現在海南甚至全國性的媒體上。不過僅僅兩年之後,隨著地產熱度的下降,這一概念已鮮有提及,除了海島那份名為《國際旅遊島商報》的媒體。

如果不主動提及,當地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極少主動提到「海南國際旅遊島」。海南省人大在2012年年末提交了一份報告認為,四大限制因素嚴重製約了國際旅遊島的發展。這意味著,國際旅遊島的現實和理想之間,還存在差距。

海南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外面的壓力。在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國家規劃遍地開花,甚至是海南最先提出的自貿區或免稅區等概念,都被上海和珠海橫琴新區搶先,這讓摸索了二十多年的海南情何以堪。這個中國最大的特區已然「特區不特」。

而在全球,多個國家正在與中國協商對中國人的免簽政策,其中包括泰國、馬爾地夫、塞班島、巴厘島、濟州島、模里西斯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幾乎都是與海南形成正面競爭的海島型旅遊目的地。每一次的海南機遇都是在這樣的國內國際環境中喪失。

每到這個時候,海南定位的爭議又會重啟。與遲福林不同,廖遜就堅持認為,海南只有在夯實產業基礎,經過真正的工業化之後,才有機會蛻變成為「國際旅遊島」。這種爭論似乎讓海南發展路徑重回二十多年前的原點:是要傳統的工業化還是要旅遊產業化?

其實,即便是獲批了國際旅遊島,海南也從未放棄過工業化的路徑,只不過將其集中在海南西岸的洋浦開發區內。推動重大項目落地也正是從國際旅遊島獲批的同年開始,這些項目不僅有旅遊業,也包含大型精細化工、大型基建等項目。

遲福林則一直堅持認為,海南不能依託重工業和化工業發展。他希望海南要在更大程度上開放。在早年的有關國際旅遊島的設計中,遲福林曾提及馬彩、全島免稅等多項至今還未能實施的設想。或許這些才是真正能夯實「國際旅遊島」的政策紅利。(完)

三亞 : 轉型從海天盛筵開始

從三亞灣到亞龍灣,再到現在的海棠灣,是三亞旅遊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來源:《投資時報》

文|《投資時報》記者 謝良兵

三亞正在努力將自己裝扮的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希望從觀光型旅遊城市向休閑度假型國際旅遊目的地轉型。位於三亞市區東部30公里位置的「國家海岸」海棠灣就是這一戰略的重要承載地。

2007年4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申請設立海南國際旅遊島綜合試驗區,「國際旅遊島」的概念正式發酵。一個月後,經海南省政府批准,海棠灣被定位為「國家海岸」,目的是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旅遊度假天堂。

作為一個旅遊開發區,海棠灣的產業定位也是相對高端的服務業一休閑旅遊業、現代商貿物流業、會議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康體養生產業、區域金融中心、綠色總部經濟。根據《投資時報》記者的了解,海棠灣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400多億元。

海棠灣管委會副主任吳仲斌將此定義為「海棠灣速度」。「不到6年時間,已經趕上了亞龍灣21年的建設時間。」吳仲斌說。從三亞灣到亞龍灣,再到現在的海棠灣,正是三亞旅遊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

從事三亞區域經濟研究的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征學認為,三亞從景點觀光旅遊走向休閑度假旅遊,最終方向就是要走向與旅遊相關的會展、金融、物流等服務業。當地政府則希望海棠灣能成為三亞的迪拜或馬爾地夫。

2010年4月,海南國際旅遊島戰略獲批後不到三個月,「海天盛筵」啟動。這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會展,被認為是三亞轉型升級的最好典範。但2013年的第四屆海天盛筵卻被一場子虛烏有的「淫亂風波」而污名化。

其實,海天盛筵的官方名謂是「遊艇公務機高端方式生活展」。僅從這一名字來看,這一展會就不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活動。展會持續四天,主要包括遊艇展、公務機展、房產展以及多種高品質生活品牌展示。被邀請前來觀摩的多為社會名流、企業家等高凈值人士。

顯然,這一群體才是海棠灣真正想吸引的人群。「度假、宜居、活力、財富、養生,這就是幸福海灣的全部要義。」三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吳岩俊並不避諱「財富」這樣的字眼。

另一場集聚財富人士的大型活動,是自2012年開始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這是三亞市政府聯合《財經》雜誌共同舉辦的會議活動,永久會址就選在了海棠灣。

在2013年12月中旬第二屆「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面對主持人突然的發言邀請,時任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姜斯憲說,這就如「突然襲擊式的考試,蠻難拿高分的」。

隨即,姜斯憲將話題拉回了對三亞的「吆喝」,開始為台下就坐的投資者們描繪誘人的「投資大餅」—「海棠灣目前的發展只是一張寫了五分之一的白紙,還有五分之四等待寫就。」為了讓投資者吃下定心丸,姜還一一列舉了政府的舉措和規劃。

不過,有最新消息顯示,這位來自上海的三亞主官已被上海人大保留代表資格,有關姜氏離瓊返滬的民間猜測一時甚囂塵上。

將姜斯憲的「吆喝」付諸實踐的,是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子林。2012年4月23日,以資產評估、會計諮詢、資本管理等為主營業務的中聯公司,開始成為海棠灣「企業綠都」園區的運營商。

王子林的「企業綠都」設想,來自他對周圍朋友生活方式的觀察。他告訴《投資時報》記者,很多企業家在三亞買了很多套房子,但都不住。「這些人的生命就在於工作和創造。你讓他去三亞打三天球還可以,住三十天就要憋死了。」

王子林希望為這一人群找到一種結合點,就是一個既能享受生活又能創造更大價值的平台—即在三亞探索總部經濟的分層、分區、分類,建設「企業綠都」。

王子林將這一想法告訴了姜斯憲,很快得到了回應。三亞市政府決定划出涵蓋4.2公裏海岸的4120畝土地用於發展總部經濟,建設「企業綠都」。

「如何讓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並不是旅遊能涵蓋的。」王子林說。

他舉例稱,邁阿密是旅遊度假的天堂,也是南美地區金融中心和全美的副總部的所在地,迪拜利用旅遊優勢,成為石油美元的聚集地區,也成為中東的經濟中心和副總部所在地。王子林希望企業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海南對旅遊業的依賴程度。

根據他的調研,內地其他省市以總部基地興起的產業集群已經對當地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希望企業綠都也成為海南經濟產業轉型的孵化器。

三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吳岩俊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專訪時透露,海棠灣現在平均每天的投資量已超過4000萬元人民幣。根據規劃目標,海棠灣要建成一個比較完善、成熟的區域,可能需要3000億~5000億元的投資。

但三亞市要想真正拿到「高分」,僅僅有錢還是不夠的,僅僅有一個海棠灣,也是遠遠不夠的。(完)

文昌:候鳥之城的左右為難

除了一些生活必須品,這裡幾乎沒有其他商品的銷售市場

來源:《投資時報》

文|特約記者 張艷蕊

海南國際旅遊島概念激活了海南的房地產開發,也拯救了一批像潘石屹這樣的地產商。2010年1月,海南國際旅遊島戰略獲批,潘石屹在博鰲開發了9年之久幾近爛尾的藍色海岸項目瞬間乾淨利落地脫手。緊挨省會海口、曾培養出宋氏三姐妹的文昌的樓市同樣迎來了熱銷期。

正是這一年,北京的退休商人楊先生在海南來京的房產推廣會上,購買了文昌市平海逸龍灣的期房,按購房合同,當時購買的價格是13900元/平方米,而到2013年收房時才發現,均價已降為13500元/平方米。

和楊先生一起買房的還有老同事張大姐和許大姐,她們已經在文昌中南森海灣買了房,這已是她們在文昌的第二次置業。對於許大姐們來說,她們主要是看好2014年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首發的利好,希望能帶來升值的潛力。

海南的房地產項目基本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候鳥城」。所謂候鳥型地產,其實是遊離於旅遊地產、養老地產、商品房之間的一種「怪胎」。幾個概念,總有一個能打動購房者的心,因此,海南房地產項目全國各地巡迴展售的效果一直很好。

但由於這些樓盤定位模糊、無全盤規劃、市政生活設施配套不完善等,所帶來的問題已經越發明顯,包括三亞在內,海南島的樓盤開發幾乎都難逃這種「候鳥型」困局,以致出現了旅遊、居住淡季時的空城現象。

產業空心化

文昌市就是這樣一座「候鳥城」,冬季的喧囂和其他三季的沉寂,似潮水的漲落一樣分明。也正因為如此,對於文昌,許大姐他們又愛又恨。

「人老了,喜歡清靜。但有時候又覺得太蕭條了,年輕人肯定待不住,我兒子就不喜歡這裡。」許大姐給記者算了一下,在文昌買房已經4年,住的時間總共還不到一個月。

「別看社區挺大,其實就那麼多人,要是在這住半個月,就都認識了。」她告訴記者,文昌的另一個綽號「睡城」讓當地官員很惱火,「為什麼說我們是睡城?難道我們不工作、整天睡覺?」

記者向她解釋,是因為與傳統意義的「鬼城」不一樣,「睡城」的房子大多是有業主的,只是常年不住人,而讓房子沉睡的同時,也使這個城市的各種產業都無法激活,從而造成資源的閑置、浪費和損耗。

許大姐他們在這裡遇到的各種不方便依然沒有緩解。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價問題,許大姐告訴記者,在這裡住,雖然花錢不方便,但沒有錢是不行的。這裡蔬菜肉蛋價格依然昂貴,便宜的只有海產品。

因為人氣不旺,許大姐所在的城區並沒有集貿市場,每天的菜籃子問題就是個大難題。業主們只能乘坐小區的免費班車去幾公里外的菜市場,班車上午只有兩班。但從11月開始,「候鳥們」歸來,班車會忽然很擠,甚至擠不上車。

同樣因為人少,計程車在這裡也很少,出行只能打黑車、黑摩的。在家裡習慣了開車的許大姐,也曾想買輛車,但想想一年閑置近十個月,又在海邊,怕車放壞,就作罷了。

因為候鳥式的人居特點,商家並不敢在這裡開店。

一位房地產公司客戶經理向記者講述了一些商家的困惑:到這裡度假的人,每天只需要穿短褲、背心就行,服裝在這裡都賣不出去,更別提高檔奢侈品了,除了一些生活必須品,這裡幾乎沒有其他商品的銷售市場。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海南這種旅遊地產大多是度假式公寓,與三亞的東三省人集群不同(當地的東北館子數量僅次於本地菜館),目前文昌的業主多以重慶、河南、北京人為主,因是異地購房,全部房子都是精裝修、送傢具,在其他城市所出現的由房地產開發帶熱的家裝、傢具業,在海南也沒能形成。

而同樣因為顧慮長期閑置問題,業主家裡也很少配備家電,更沒必要安裝一般需按年計費的寬頻網路。

各種產業的蕭條,帶來的是市政、公共設施無法配套。對於當地政府而言,在進行公共交通、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規劃之前,既要想到高峰期的壓力問題,也要考慮到空巢期的投入產出問題,頗有些尷尬。

土地低效化

大規模開發「候鳥城」的同時,房地產並沒有帶動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這裡的土地只是一次性消費,當地百姓沒有享受到土地紅利的同時,卻還要承受高物價帶來的生活壓力,而房地產開發能給當地財政帶來的後續紅利也非常有限。

2010年,隨著海南國際旅遊島概念的炒作,20年前的海南地產泡沫魅影重現,兩年之後方才降溫。據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顯示,2013年12月海南在售樓盤共468個,而成交均價較之2010年已有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在2013年初。

先有「城」還是先有「市」的問題一直是官產學研討論的熱點,經濟學者許小年曾表示,必先有「市」然後有「城」,他認為城市由「城」和「市」組成,「市」為效率的源泉和增長的動力,「城」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當然,反過來「城」也促進「市」的擴大與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市」的主角是企業和個人,只講「城」不講「市」,就抽掉了城鎮化的精髓。

然而在海南,如何為「睡城」摘帽,目前並無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同樣是國際旅遊城市,泰國的房地產政策就與海南不同。記者在泰國考察時了解到,泰國的旅遊城市吸引了包括美國退役貧困老兵這樣的外國人長期居住,他們在這裡能享受到低廉物價帶來的高於美國的生活質量。

不過,泰國並不進行房地產開發,也不允許外國人購買泰國住房,只能租房或以當地人的名義購房。因此,在泰國的居住者均是實際居住者,加之旅遊業興旺,當地的貿易額一直都很高。

公開資料顯示,2014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首發,將有20多萬人次的遊客進入文昌,每天預計進入文昌的遊客量會在2萬人次左右,提高旅遊接待和服務能力,成為文昌迫在眉睫的大事,而就目前居民反應看,人們對於當地的服務業並不滿意。

記者了解到,文昌正在大力建設各類星級酒店,目前已有星級酒店200多家,計劃今明兩年還將續建和新建29家星級酒店,滿足旅遊接待需求。同時,酒店周邊的配套路網建設也已全面展開。

業主和當地政府都盼著「候鳥城」轉型為旅遊城市,喚醒這些「睡城」中的度假式公寓,盤活這些沉睡的資源。屆時,或可試水如替業主出租房屋等新型物業管理、房屋貨幣化、以房養老等模式。

當然,另一個困境也可能會出現,旅遊和養老是有些矛盾的兩個概念。許大姐他們選擇文昌的原因就是想找個清靜的地方,不喜歡熱鬧,但如果旅遊興旺了,養老就不能清靜。而且,若遊客再佔用本來配套不完整的公共資源,後續矛盾還將顯現。(完)

儋州:第三極沒那麼容易上位

這個一度被遺忘的城市一直希望能與海口、三亞呈鼎立之勢,並成為海南的投資新窪地,但洋浦的失敗卻揮之難去

來源:《投資時報》

文|《投資時報》記者 謝良兵

1月中旬,連接洋浦開發區和儋州市濱海新區的跨海大橋將實現最後合龍。這預示著儋州自2011年起開始全面實施的「一市雙城三大功能區」區域發展戰略得以向前推進。儋州濱海新區位於海南島西海岸線的儋州市白馬井鎮,與洋浦保稅港區隔海相望。

不得不說,這座跨海大橋的合龍得益於地產商的推動。在海南島,地產商始終是推動整個海島前進的重要力量。儋州,這座古城的名聲在一定程度上也因為地產商的主動推介而開始為更多人所知。此前,儘管是海南第三大城市,但儋州卻鮮為人知。

一年前的那個春節,一則名為「新西岸,更海南」的儋州城市推介廣告登陸央視黃金時段。隨後,這一宣傳片在央視1套、4套的《新聞聯播》、《新聞30分》、《中國新聞》、《走遍中國》等欄目前播出,時間長達1年。

這則由恆大地產出資3000萬元打造的廣告宣傳片,一時間成了投資者發現儋州價值窪地的最好媒介。當然,也因為這則廣告,儋州的房價隨之暴漲。

所謂「海南魔咒」,其魔力就在於,任何一次政策紅利之後,地產資本都如影隨形。

根據業界的保守估計,2013年儋州的房地產項目銷售總額將超過20億元。從2008年至今,恆大、中南、寶安、海航等主力房地產商都已進駐儋州。根據記者實地的走訪了解,僅濱海新區所在的白馬井鎮就聚集了近20個地產項目。

從海南高速下來到濱海新區的濱海大道上,地產廣告道旗延綿近四五公里長。但在三年前,景象卻不是這般繁榮。海南東部的文昌有航天城,瓊海有博鰲亞洲論壇,房地產一直風生水起,但儋州除了有淪為改革「先烈」的洋浦開發區,並無太多吸引力。

也因此,過去幾年,儋州的樓市成交數字異常難看,甚至一度連網簽數據都沒有。而在恆大替儋州市做了大量廣告之後,中南西海岸僅2013年3至5月的銷量就已超過2012年全年,雙聯、恆大等地產商也實現了銷售金額超2億元的業績。

當然,就目前而言,儋州的吸引力主要在於低價格,濱海大道的道旗上不時可以看到「15萬/套起」等廣告噱頭。根據新浪樂居研究的數據統計,儋州2013年前三季度的樓市成交均價在每平方米3700~ 5700元區間浮動,價格相當于海口的一半,三亞的四分之一。

儋州在這種集中式宣傳中嘗到了甜頭。2013年12月14日,藉助「2013三亞財經國際論壇」的平台,儋州市再次舉辦了以「新西岸,更海南」為主題的推介會,市長林東特意帶著當地的歌舞劇團從儋州趕到三亞表演助興。

林東是道地的海南人,這位上任不到一年的儋州市市長在面對鏡頭之前喜歡拾掇一下自己,說話時不緊不慢。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專訪時,他也多次強調「不著急」「不能急」,儋州開發要重品質而非速度。這一態度倒是很符合這位海南人的性格。

儋州真的就不著急嗎?從資源數據上看,儋州市擁有海南全省十分之一的土地、九分之一的海岸線和八分之一的人口,但從經濟發展的成績來看,近年來一直處于海南省內的中部位置,與其海南省第三大城市的身份並不相符。

又或者以知名度來說,海南東部區域的海口市、文昌市、瓊海市、三亞市等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而聲名鵲起,儋州卻依然低調地偏安於海南西部的一個角落。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過去的二十多年,海南西部的重點一直在洋浦開發區,儋州則幾乎被遺忘。

這幾年,海南省開始重視儋州的發展。2008年開始,儋州市計劃成為海南省的第三個地級市。如果不是因為三沙市的「突襲」上位,這個願望或許就已實現。2012年年初,海南省政府重新定位儋州,由原來的「西部中心城市」變成了「西部核心城市」。

2013年,儋州市成為海南「省會經濟圈」中的一員。作為海南省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承載地,儋州希望能成為海南發展現代新型工業的核心地帶,並冀望其經濟發展能與海口、三亞呈三足鼎立之勢,成為海南的第三經濟增長極。

在此基礎上的儋州市「一市雙城三大功能區」區域發展戰略,即以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加快那大城區和濱海新區建設,北部地區依託洋浦開發區建設新型工業區,中西部地區建設綜合產業區,南部地區建設成生態產業區。

海南國際旅遊島戰略啟動之後,一個廣為詬病的問題是旅遊產品過於單一,除了海灘還是海灘,缺乏人文特色。但據林東介紹,儋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北宋年間,大文學家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講學明道,使儋州教化日興。此外,儋州山歌和調聲等民間文化盛行,榮獲「全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以及「詩鄉歌海」等稱號。

儋州的城市宣傳片開篇就是極富海島特色的儋州調聲,以體現其「更海南」的特色。據林東透露,當地已經在吸引資本對中和古鎮內的東坡書院、儋州故城等國家重點文物單位進行修復保護工作。

除此,儋州還有千年古鹽田、海南最大的水庫—松濤水庫、熱帶植物園、蓮花山觀音洞以及溫泉等景區。這些都被儋州市長視為豐富海南旅遊資源的產品。

與海南東部城市以旅遊為主的開發路徑不同,儋州市依託洋浦開發區,以承接洋浦的下游產業鏈為主,實行「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的策略,提前做好產業規劃。他們當然不希望這一輪開發最後只是淪為一場地產的狂歡。

他們策劃包裝了海南熱帶農業科技城、儋州農產品加工園區、航空產業基地、船舶修造廠、天然橡膠生產工藝及機械設備研發製造、濱海新區高科技產業園、海南西部文化大觀園、東坡文化旅遊區、儋州國際成品油交易中心、東成休閑特色小鎮等38個項目。

林東似乎對儋州的未來充滿信心,海南第三個國際機場的落戶、海西高鐵的即將貫通,這些都將給儋州帶來發展的機遇。不過他再一次強調說,「我們不著急,不會搞大面積的開發。」在他看來,接下來的工作,是如何讓外界更多地了解這片投資窪地。

洋浦就在儋州。洋浦命運的起伏是儋州執政者的最好鏡鑒。從這個角度說,林東的「不著急」,應該還有別樣解讀。(完)

[舊樣本]洋浦:從先驅先烈

這個特區中的特區的興衰,是海南島25年跌宕命運的一個縮影,更是政策搖擺定位不清的犧牲品

來源:《投資時報》

文|特約記者 魯夙

2013年9月9日,海南省西北部一角的洋浦經濟開發區低調地舉行了一場研討會,紀念20年前這一天舉行的封關儀式。對於當地人來說,現在已經被拆了大半的鐵質隔離網,在20年前曾承載過他們成為「香港人」的夢想和激情。

作為海南改革開放的先驅,過去20年間,洋浦的總面積已由當初的31平方公里擴至120平方公里(包括填海面積)。直到現在,洋浦仍然是特區中的特區,匯聚了全國幾乎最優惠的發展條件,其中包括開發區、保稅港區的政策。

但中央政府的重視以及政策傾斜仍然沒能使這片土地集聚更多的人氣,「先驅」難免變成了「先烈」。當全國從多開發區和保稅區走向繁榮之時,洋浦仍是一座寂寥的小城,當年規劃的「中心商業區」依舊是一片廣闊的綠地,只有20年前建好的洋浦大廈孤獨矗立。

1987—1992

被耽誤的好時光

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首次提出要建設海南經濟特區,自此中央政府開始探索開發海南的路徑。當年4月,香港鉅賈李嘉誠、霍英東等人向主管海南開發的副總理谷牧提出,將整個海南劃作自由港,實行和香港一樣的「一國兩制」政策,交由港商來開發。按照李嘉誠的設想,整個海南島將是第二個香港。但該提案後來不了了之。

洋浦的機遇來自於中央對「海南島整體自貿區」的否定。洋浦是海南西北部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具有放之全國都數上乘的天然深水良港,利於封閉化管理。此外,25年前當地人煙稀少,荒地約佔70%,在此局部開發,即便失敗代價也不會慘重。

1988年,海南省委與香港最大的建築商之一熊谷組接洽。最終,海南省委同意將洋浦開發區30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用權一次性有償出讓給熊谷組,期限70年,出讓價格每畝人民幣2000元。作為讓利條件,熊谷組承諾用15年左右將洋浦開發區建設成一個「公用設施完善,以外向型工業和出口加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對外開放經濟區」。

不料一年後爆發了「洋浦風波」,洋浦開發協議被指涉及「主權」問題,被批評為「新租界」。即便鄧小平、江澤民和李鵬等中央最高層表示「放行」,但是「洋浦風波」還是讓中央關於洋浦開發的審批擱置了3年多,一直到1992年才獲通過。

此時,鄧小平已經南巡,中國市場在一夜間全面開放,洋浦開發區先機盡失。

1992—1998

錯誤定位的悲劇

1992年洋浦開發區設立,雖然大環境巨變,但是洋浦還是沿襲「三不依靠」(資金、能源與原材料以及產品銷售市場不依靠國內)的舊開發理念,註定了洋浦的發展一路坎坷。

當時洋浦的改革名噪一時,被稱為「洋浦模式」,其六大特點分別是:外商全權負責開發、三權分立的行政管理、境內關外的海關監管、不干涉企業經營的經濟管理、兩級司法系統以及大尺度的金融改革。

宏偉藍圖之下,身為開發引擎的熊谷組卻拿不出開發資金,開始以房地產開發商的思維籌資。1992—1994年,海南出現房地產熱,洋浦土地開發公司也熱鬧了幾年。1994年房地產泡沫破裂,海南一蹶不振,洋浦的土地無人問津。

土地購買者沒有進行開發,大多土地被政府收回,或者以超低廉的價格出售。當年最火的商業用地,至今還是荒草萋萋。2005年時洋浦平均地價跌至每畝2萬元,而在泡沫期「中心商業區」最高售價曾經達到每畝300萬元。

1997年和1998年兩年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邦國、李嵐清以及總理朱鎔基依次視察洋浦,對洋浦此前的發展定位提出質疑。以貿易、金融、出口型輕工業為中心的「小香港」加工區模式最終轉向了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的臨海重化工業基地發展模式。

1997—2005

混沌中的徘徊

這種發展模式的轉換也開啟了海南的工業化元年。1996年10月,出於對洋浦的關照,國務院決定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投資156億元的亞洲最大的化肥廠定址洋浦,印尼金光漿紙廠也決定在洋浦投資12.8億美元設廠。

但就在洋浦蓄勢二次啟動開發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兩個項目同時叫停。熊谷組曾準備將洋浦開發區打包成一個項目在香港上市融資,最後也因兩大項目「出事」而擱淺。1998年6月,熊谷組決定不再投入洋浦開發,跌宕起伏的外商成片開發大戲落下了帷幕。

此後,洋浦土地開發公司的股東幾經易手,最終於2005年被政府回購,轉變為傳統意義上的政府管理開發。這是洋浦設立開發區以來最艱難的時期。洋浦土地開發公司招商無果,洋浦管理局主政官員需要政績,本來不應該插手開發的管理局開始設法「突圍」,設立官方的招商局四處招商引資。

那時候洋浦搞過溫州工業園、深圳工業園、台灣工業村和洋浦科技園等項目,結果招來的商人只是為了吃政府的補助金,紮下根的企業寥寥無幾。外商和政府開發無果,付出最大代價的就是民眾。

開發區成立之初,民眾設想自身會像香港人一樣往來於深港,靠「走私」香水、手錶等奢侈品發財,也樂於配合搬遷,但1997年之後,這些人重新做起了農民。洋浦開發的搬遷工作一直折騰了20年,至今的48個村才搬了不足7個半。

2005年至今

開發重現曙光

政府主導開發後,海南煉化800萬噸煉油廠以及金海100萬噸製漿廠重啟並成為開發區的經濟主幹,石化和漿紙下游產業跟進洋浦。當年工業產值只有1個億的洋浦,在2012年已經飆升到了731億元,占海南省的41%,洋浦似乎重現曙光。

2007年,國家給予洋浦「保稅港區」的政策,但6年過去了,保稅區中已經長滿了雜草,2.5平方公里的保稅港區中每天只有豐興精密的數百員工進出。而後批的鄰居—廣西欽州保稅區早已物滿為患,開始啟動第二期用地。

2008年後習近平、李克強、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視察過洋浦,強調洋浦開發的重要性。2010年中央提出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由於注重生態,海南島的重工業主要被規劃在西部,洋浦作為「老」工業區,發展形勢仍然看好。

但洋浦的財政收入並不多,每年只有10億元左右,而維持日常開支就得4億元。據了解,眾多企業在洋浦註冊,享受洋浦的稅收優惠政策,卻在外經營。洋浦招進的大企業基本上是10免10減半,即2025年前後才能夠徵收全部稅款。同時,洋浦資金和財源已經被分散—這幾年,洋浦和儋州的從屬關係一直在扯皮。最終儋州獲勝,洋浦每年需要在財政上給予儋州市一定的補助。

此外,2005年洋浦管理局舉債收購洋浦土地開發公司,馬上將迎來還款生息之時,財政的日子愈發不好過起來。

遲福林:我很著急,海南需要大突破

作為概念的提出者,這位學者反覆強調海南國際旅遊的核心價值是開放,但若沒有撬動所有人靈魂的改革,開放帶來的效益仍是短暫的

來源:《投資時報》

文|特約記者 嚴峻

1988年,37歲的遲福林調任到剛剛建省的海南,成為第一個到此報到的中央下派廳局級幹部。他曾擔任中共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體制改革辦公室主要負責人。如今,他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以及多所國內大學的兼職教授。

遲福林是海南諸多重要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參與了幾乎所有海南區域發展規劃的制訂。從最初的「特別關稅區」到「自由貿易區」,再到如今的「海南國際旅遊島」,海南25年的興衰起伏似乎都與這位年過六旬的學者息息相關。

遲福林依然清晰地記得,1988年海南「特別關稅區」的設想提出之後,他隨海南省第一任省委書記許世傑出國尋求資本合作,包括泰國盤谷銀行、新加坡華聯銀行在內的諸多金融財團都表達了強烈的參與願望。那的確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但激情很快隨著一場房地產的泡沫而消退。隨後的20多年裡,海南發展似乎陷入一個打不破的魔咒,深陷於自我定位的泥潭中難以自拔。遲福林對海南的前途有著很高的期望,他坦言,自己很是著急,海南需要新突破—更大程度上的開放。

投資時報:25年多來,海南區域發展其實有過很多概念性的創新,比如「社會主義香港」、特別關稅區、瓊台自由貿易區,包括現在的海南國際旅遊島等等,但是這些概念最終都沒能成功,為什麼?

遲福林:的確,25年來海南的變化雖然巨大,但是並不順利,很多機遇都沒能抓住,甚至把它喪失掉了。在上世紀90年代初,海南在全國改革開放排在前列,但近些年,海南的市場化指數和經濟開發度在全國排名比較靠後。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一是海南的自身原因,這個島嶼的惰性太強。這使得我們的思維方式存在問題,容易導致對機遇的判斷嚴重不到位,錯失機遇。海南作為一個島嶼,一定要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全局來看自己,不能自我滿足,不能你說我生活不行,我說我空氣很好。

二是在發展路徑上的思維方式存在分歧。通過傳統的工業化,再進入到現代化,這種內地發展的路子並不適合海南。因為海南的傳統工業基礎就很薄弱,經過傳統工業化,路子將很長。但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就是想走傳統的工業化這條路子。

三是人才教育的問題。當年十萬人才到海南,這給海南送來了巨大的人力資本。但是後來在內生人才的培養上並沒有做得特別好,導致現在我們人才的匱乏、流失。少了高素質人才的促進帶動作用,海南在思想、體制上也就難以取得突破和創新。

投資時報:「國際旅遊島」戰略獲批已經四年了,但情況和海南以前的發展一樣並不樂觀,你是「海南國際旅遊島」概念的提出者,如何解釋這一問題?

遲福林:我講「海南國際旅遊島」一直講三句話:一是說它是一篇大文章,不要做小了;二是說它是一篇長文章,不能做短了;三是說它是一篇好文章,不要做砸了。怎麼理解呢?不要做小了,意思是它是國家戰略,一定要從國家戰略角度理解國際旅遊島,它也不僅僅是旅遊,國家需要海南島旅遊跟服務業轉型升級;不能做短了,是說國際旅遊島它絕對不是一兩年的事情,沒準是十幾二十年的事情;不要做砸了,不要像以前一樣砸在房地產上了。

投資時報:「海南國際旅遊島」的發展目標是什麼?到什麼程度才能叫「國際旅遊島」?

遲福林:《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對海南旅遊業的增加值要求並不高,2015年佔8%,2020年佔12%。但是在服務業的增加值上要求很高,2015年要達到50%左右,2020年達到60%以上。

就是說,經過5到10年的發展,海南的服務業不僅發展速度要快,而且佔比要大,這樣才能叫「國際旅遊島」。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一直是海南的軟肋。每到旅遊旺季,海南就容易出現欺客宰客等問題,這就是服務業的發展跟不上需求的結果。

2012年,海南服務業比重為46.9%,傳統服務業比重佔到40.7%,高出全國4.3個百分點,但與新加坡、美國佛羅里達等島嶼地區相比,差距極大。中國旅遊業發展已處於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傳統的旅遊產品仍然是重要的吸引物,但與旅遊相關的醫療、教育、金融、購物等配套服務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國家對我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就是在國際旅遊島基礎上做好了可以往前走,最終可能就是自由貿易區。

投資時報:你曾提出未來十年中國的重點是要發展消費型經濟,這對於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有什麼促進作用?

遲福林:中國正由投資大國走向消費大國。根據初步測算,到2016年,中國居民的消費潛力大概至少有30萬億元,到2020年可能達到45萬億到50萬億元,如果再考慮到消費引資的投資需求,中國到2020年整個內需規模至少應該有百萬億元。

很顯然,這能為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使海南潛在的資源優勢逐步凸顯為現實發展的實力。以養老為例,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海南在養老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老年人選擇在海南過冬的剛性需求不斷增強,居住時間由短期向中長期過渡。

另外,海南國際旅遊島的主要消費群體是中高等收入群體,尤其是中等收入群體。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的規模將從3億人擴大到6億人。如果每年有5%到10%的中等收入群體來海南消費,就能創造數千億元的消費規模。

投資時報:現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海南有何作為?

遲福林:首先是市場化改革,海南有條件走在全國前列。海南在實行企業自主登記制度和投資項目備案制方面有過探索,可繼續完善。民營經濟是海南經濟發展最主要推動力,要更加充分地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活躍海南市場,形成加快發展的新活力。

第二是政府改革。海南建省之初採取「小政府大社會」行政體制,在全國引起廣泛影響。現在海南應該借鑒上海經驗,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如果海南在未來兩三年之內把負面清單管理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目標,就能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第三是全面對外開放。這需要做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實現全島免稅購物突破,建成國際性購物中心;二是服務領域在全國率先開放,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不是硬體缺失,而是服務觀念缺失;三是把洋浦開發區建成自由工業港區,服務於南海、服務於中國能源戰略。

我認為,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根本,在於海南能否在更大程度上開放。以前的歷史機會錯失了,現在海南又有新機會。我一再強調「開放」,這是國際旅遊島的靈魂所在,這也是「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核心價值。(完)

[官員說]旅遊島欲成氣候 政績觀先動干戈

必須把海南全島作為一個整體的旅遊城市布局

來源:《投資時報》

文|陸志遠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4月視察海南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對我們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島至少有以下幾點啟示:一是要破除GDP崇拜,更加註重發展的質量;二是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省、旅遊立省之路;三是加快發展高水平旅遊業;四是用足用好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

取得的成績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5年來,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特別是2010年1月以來,全力實施國際旅遊島建設國家戰略,成效有五。

一是初步形成了指導國際旅遊島建設的規劃和法規體系。編製和實施了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旅遊方面的地方性法規。

二是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國家賦予海南的26國免簽證、離島免稅、離境退稅等一批優惠政策相繼落地,推動了旅遊、商貿、物流、金融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三是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自2010年來,東環高鐵、海口繞城高速、三亞繞城高速等建成通車,海口美蘭、三亞鳳凰兩大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雙雙突破1000萬人次,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落成使用,各市縣的旅遊公路、休閑綠道和露營地建設正加快推進。

四是旅遊產品體系不斷豐富。海南濱海休閑度假產品全國領先,郵輪遊艇旅遊風生水起,旅遊產品受到遊客熱捧,新型旅遊方式正在興起。

五是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等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服務業集聚發展、集約化發展的特徵日趨明顯。

存在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成果與中央要求、與全國人民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凝心聚力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氛圍亟需進一步加強。一些地方和部門支持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措施力度不夠到位,資金扶持力度較弱;有的把工作重心放在稅收多、能快速拉動GDP的工業項目和房地產項目上;全社會重視、支持、關心服務業發展的氛圍不濃。

二是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亟需進一步完善和提升。2012年海南服務業佔GDP比重46.9%,服務業就業人數佔全省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為39.8%,與上海、北京、紐約、倫敦、東京等地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服務業以餐飲、旅遊等傳統產業為主,金融、物流、電子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所佔比例偏小。

三是旅遊市場環境亟需進一步優化。旅遊市場中高額回扣、價格虛高、虛假廣告、欺客宰客現象未能徹底解決;旅遊市場多頭管理問題突出,市場壁壘還沒有完全消除。

四是遵循規劃發展的意識亟需進一步提高。現實中存在規劃編製政出多門、種類繁多、名目繁雜、互不銜接甚至相互打架等問題,影響了旅遊項目的科學布局和落地實施。

五是國際旅遊島建設所需人才嚴重不足。海南人才總量82.88萬人,高層次人才15137人,僅佔全省人才總數的1.83%,比例偏低。第二產業人才比例嚴重不足,第三產業人才短缺,特別是創新型、管理型、領軍型人才匱乏,難以適應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需要。

思考與建議

摒棄GDP情結,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政績考核要適當降低GDP總量,增長率的考核權重,把產業結構、稅源結構、環境成本、居民收入等作為重要考核內容,特別是要把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單列考核,並提高考核權重,更加註重考核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使評比考核真正起到激勵先進、鞭笞後進、促進綠色崛起的重要作用。

堅持「國際旅遊島立省戰略」,抓好「綠化寶島」生態工程。堅持保護和發展並舉,持之以恆地抓好「綠化寶島」等生態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有償使用、排污權交易等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大力推行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

樹立「國際旅遊島戰略立省」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島休閑旅遊度假目的地,把對旅遊業的重視體現在對旅遊項目的謀劃運作和規劃建設上,體現在高水平、專業化、國際化旅遊形象宣傳和目的地品牌營銷上,體現在旅遊要素的國際化改造、旅遊軟硬環境的不斷改善上。

打破地區壁壘,堅持海南旅遊整體規劃。要把海南全島作為整體來規劃、作為一個大的旅遊城市來布局,堅決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和優質資源的低層次開發。打破資源配置的地區、行業、部門和層級壁壘,抓好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產業項目的合理布局規劃,抓好土地岸線利用、城市和村鎮建設、重點開發園區、旅遊度假區和資源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完善全島的旅遊功能。

努力構建旅遊管理人才隊伍。針對國際旅遊島建設急需的人才緊缺的現實,要捨得花大本錢,不惜重金築巢引鳳。

(作者系海南省省長助理、海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 (完)


推薦閱讀:

啊,明明不會游泳,為什麼如此的熱愛海洋?
建設瓊州海峽海底隧道是否可行?
海南離島「天價機票」近兩萬,欣賞海景為何不去這
如何看待海南百萬人才引進計劃,你會去海南發展嗎?
初去海口,能給點旅遊指南嗎? (,,?? . ??,,)?

TAG:旅遊 | 國際 | 海南 | 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