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克蘭到敘利亞(上)

從烏克蘭到敘利亞(上) 清湖漁夫 · 2015-11-09 · 來源:烏有之鄉 0 收藏(0 評論(1) 字體: 大 / 中 / 小 俄羅斯在敘利亞方向的戰略反擊,將大國博弈的戰略重心從烏克蘭推向中東地區,對世界戰略局勢的演化產生了方方面面的重大影響。面對俄羅斯連綿不斷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攻勢,美國和歐盟基於戰略利益的不同,各自的立場和應對措施也大相徑庭,歐美均開始回吐北約東擴的戰略成果,各自的戰略抉擇也陷入艱難境地。 從烏克蘭到敘利亞(上)

清湖漁夫

  2015年9月上旬以來,俄羅斯空軍躍進敘利亞,支持敘利亞政府打擊恐怖組織。俄羅斯在敘利亞方向的戰略反擊,將大國博弈的戰略重心從烏克蘭推向中東地區,對世界戰略局勢的演化產生了方方面面的重大影響。面對俄羅斯連綿不斷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攻勢,美國和歐盟基於戰略利益的不同,各自的立場和應對措施也大相徑庭,歐美均開始回吐北約東擴的戰略成果,各自的戰略抉擇也陷入艱難境地。

二戰後美國的中東戰略

  全球戰略格局的逐步變動是具有歷史傳承性的,大國戰略博弈謀求的是對既有戰略態勢的改變和利益格局的重組,從而引起全球和相關地區的秩序重構。要理解俄羅斯在中敘利亞方向的戰略反擊的意義和對世界局勢的廣泛影響,思考的起點應該在於對美國二戰後中東戰略的認知與判斷,結合世界局勢演化的方方面面的脈絡,進行整體勾勒。

  按照《聯合國憲章》,二戰後英法殖民地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建國獨立,這既是美國拆毀大英殖民帝國體系的必然,又是美國建構美國新的霸權體系的必要前提。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中東地區在二戰前是英法的殖民地,因為富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也就成為二戰後美國控制工業化國家的戰略要地和關鍵環節。

  相對於中東而言,美國屬於外來勢力。中東各民族歷史悠久,在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上並不缺乏智慧,只要美國和其他大國勢力徹底退出中東地區,中東國家在具有充分自決權利的基礎上,這些國家為自身的民族與國家生存考慮,必然的和平協商自然會推動和平曙光的到來。根據聯合國憲章,如果中東地區各國獨立和自決,中東地區實現全面和平,那麼美國即便作為世界警察,也仍然沒有理由賴在中東不走,對中東也就無從掌控。全面和平的中東不符合美國霸權利益。美國為了賴在中東不走,就需要中東動蕩與衝突不斷,以便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在這裡針對衝突各方搞調解,玩平衡和拉偏架。

  但是這種衝突與動蕩,又必須是美國可以掌控的,衝突的範圍、烈度與方向,必須符合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和全球戰略需要。如果衝突與動蕩超越了美國的控制能力,美國無法左右中東局勢的發展,那麼同樣無法從中東獲得任何實際好處。因此中東的全面動亂對美國而言同樣是不可接受的。

  總體而言,美國控制中東地區的戰略可以簡單概括為:操縱中東地區的可控動蕩與衝突。二戰以來,美國通過扶植以色列建國,挑起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民族與宗教衝突,插手和操縱中東事務。美國的全球戰略需要及其國際政治偽善,既是歷次中東戰爭和巴以衝突持續的動因,又是美國時時給升級的中東戰爭和巴以衝突降溫、「中東和平進程」卻幾十年遲遲無果的根源。中東局勢因此也就處於美國可控的長期動亂與動蕩之中,而且這些動亂與動蕩也就在美國需要的地點與時點應運而生。數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中東地區全面和平和全面動亂之間的某個位置,尋找在既定戰略環境下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的極點。

陷入烏克蘭陷阱的美國、俄羅斯和歐盟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以來,美國因為在戰爭中勝而不利,產業空心化和經濟金融化,相對於與其他大國勢力的戰略優勢,開始大幅度下降。但是美國為了保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對歐亞大陸的全面遏制戰略仍然不肯改弦更張;因為對霸權維穩的必要性,對中歐俄三極勢力的的遏制,也就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美國的國力相對下降迫使美國的遏制歐亞大陸戰略不得不選擇遏制重點,先後針對中國和歐盟導演2007年石油價格上漲、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重點抑制中國和歐盟,也就有必要暫時放任俄羅斯;後來因俄羅斯國力恢複發展太快,又不得不與中國緩和,轉而導演烏克蘭衝突。而遏制與反遏制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迫使中、歐、俄支付戰略代價的同時,美國同時被中、歐、俄三方的「車輪戰法」不斷消耗。

  2013年春季爆發的烏克蘭衝突,就是在美國導演新一輪北約東擴、對俄羅斯和歐盟進行重點戰略遏制的背景下發生的。美國挑起烏克蘭衝突,意圖推動歐俄爭鬥,毀掉俄歐新關係的進程,一方面通過降低世界石油價格打壓俄羅斯能源產業、壓制俄羅斯,另一方面就是想策動歐洲資本逃向美國,對歐洲發動金融戰。

  普京看出了美國的虛弱和外強中乾,不僅在克里米亞發起強硬反擊,而且策動烏東勢力和烏克蘭新政府打擂台。由於烏克蘭國防軍在短期武裝衝突之後大部進了烏東勢力的戰俘營、美國提供的少得可憐的戰爭物資同樣被繳獲,美國意圖策動的烏克蘭代理人戰爭,一經發動便告夭折。

  在政治上因為俄羅斯在聯合國有否決權,美國拿俄羅斯沒辦法,軍事上通過代理人戰爭消耗削弱俄羅斯的戰略企圖又幾乎胎死腹中!美國對俄遏制戰略的主要途徑——經濟制裁因為俄美之間經濟關聯度不大,對俄制裁的主要力量不得不依賴歐洲。由於歐盟對美國通過挑起烏克蘭衝突對歐、俄「一石二鳥」的企圖心知肚明,歐俄「相互制裁的對手戲」粉墨登場,兩家商量著「制裁」對方,演戲給美國看;歐洲不敢對俄羅斯向歐洲輸送能源的相關產業嚴厲制裁,同時假俄羅斯之手,打擊跟緊美國的波蘭、加拿大、芬蘭;俄羅斯也就憑藉著輸歐的烏克蘭油氣管道說事。在歐美兩家內部,都想對方往前沖,去和俄羅斯消耗;兩家都是嘴炮多,實際拿錢和出力的時候都叫苦叫難。

  烏克蘭局勢因此陷入僵持。對美國而言,因為美國國力相對下降,以烏克蘭衝突為標誌的新一輪全球的戰略攻勢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如果要烏克蘭和俄羅斯長期衝突下去,美國要麼將烏克蘭軍工工業整體從俄式化短期內轉為美式化,要麼就是源源不斷地給烏克蘭輸送武器,這兩種途徑都無法得到歐盟的有效配合。美國在摳摳索索給了烏克蘭不到三十億美元「貸款擔保」、最後派了300人的軍隊進入烏克蘭後,再無下文。

  俄羅斯在北約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不得不奮起捍衛國家安全,被迫肢解烏克蘭;在獲得有限戰略緩衝區之後嚴防死守,寸步不讓。同時在保住對歐能源銷售的同時,面向中國開拓能源市場。俄羅斯儘管無意於將烏克蘭代理人戰爭升級,以免戰火蔓延而禍及俄羅斯本土,卻也暫時無力將美國主導的北約勢力逐出烏克蘭。

  歐盟對烏克蘭衝突中的美俄勸和勸退,也是基於自身利益的必然。烏克蘭代理人戰爭如果開打和升級,不僅意味著高達千萬人的烏克蘭難民潮漫向中歐和西歐,而且意味著作為重要能源來源的俄羅斯天燃氣供應的斷絕和伴發歐洲經濟地震。歐洲希望美國被迫從烏克蘭戰略撤退,順勢接過對俄事務的主導權。歐俄方面在互通款曲中搞出明斯克協議因此受到美國策動烏克蘭政府的阻撓。面對美國的金融戰圖謀,歐洲國家資本東向亞洲尋找出路,加入亞投行。

  由於北約的假想敵就是俄羅斯,歐俄新關係的死灰復燃意味著歐洲開始擺脫美國政治控制、北約走向名存實亡。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攻勢由此陷入進退兩難之後總,也就導致了歐美俄三方只能在烏克蘭達成暫時的相互約束與制衡,誰也不能後退,誰退誰倒霉。美、歐、俄三股大國勢力因此陷入烏克蘭的戰略僵持陷阱。

俄羅斯在敘利亞圍魏救趙的必要性

  在全球戰略格局中,大國的戰略利益分布是各不相同的;美、歐、俄在烏克蘭方向進行戰略角逐,所對應的戰略利益存在核心利益和非核心利益之分。對於美國而言,挑動烏克蘭衝突不過是一石二鳥之計,即使將烏克蘭徹底搞亂、推動歐洲碎片化東移,也僅僅是美國全球戰略手段組合中的一種,美國在烏克蘭的戰略不會吃重,這一點從美國對烏克蘭衝突的投入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證。美國從烏克蘭退出雖然會導致北約內部進一步分裂和歐盟進一步脫離美國的政治控制,但是北約內部因為成員國各自的利益分歧所導致的同盟架構裂痕擴大,早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過在美國看來,也只是北約的內部團結遭到更沉重一擊,美軍繼續賴在歐洲不走,似乎也能夠將北約體制暫時維持下去。

  對於歐洲而言,歐盟被美國裹挾到烏克蘭,而烏克蘭衝突的後續發展,一方面可以滿足歐盟國家削弱曾經作為「歐洲憲兵」的俄羅斯的政治和軍事實力,暫時夥同美國打著北約旗號東擴,可以對沖在俄羅斯近年來國力恢復過快所增長的安全威脅,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同樣忌憚烏克蘭衝突升級和失控所引發的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中斷和潛在的烏克蘭難民潮,擔心這兩種後果反噬自身。

  對於俄羅斯而言,北約東擴兵臨俄羅斯城下,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帶來重大威脅,這也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方向因為退無可退而必須強硬反擊、將戰略前沿推向烏克蘭境內的根本原因。

  美、歐、俄三股勢力因為種種因素和利益的制約,任何一方在烏克蘭都難以進退而打破僵局。俄羅斯如果要緩解迫在眉睫的戰略威脅,打破烏克蘭問題的鑰匙只能從烏克蘭局外、在更廣闊的全球戰略棋局上去尋找。由於控制中東油庫是石油美元本位制的基石,也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戰略支柱,俄羅斯軍事躍進敘利亞、進而衝擊美國的中東安全框架,也就成為俄羅斯發動對美國的戰略反擊的首選方向。

  在美歐俄三方圍繞烏克蘭進行激烈戰略博弈之際,俄羅斯為敘利亞方向的戰略反擊早早進行籌備和布局。俄羅斯首先致力於改善同土耳其的國家關係,從而打通黑海到愛琴海的戰略通道,並且在塞普勒斯和敘利亞海岸建設軍港。通過向埃及銷售武器和援建核電站,修復同中東大國埃及的關係。通過簽訂中俄4000億美元的能源合同、高調紀念二戰勝利七十周年,在打開俄羅斯能源東方銷售市場的同時,獲得中國的戰略策應和經濟支持。中俄海軍在地中海聯合軍演以暫時支撐俄羅斯中東戰略的敘利亞節點。在中國向俄羅斯支付數百億美元的能源預付款的同時,俄羅斯也獲得軍事行動的財力。

  俄羅斯在經過近一年的戰略準備之後,其軍事介入敘利亞的時機選擇也是耐人尋味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動手的時機確定在來華觀禮「9.3」閱兵式之後和習主席訪美之前的這個短短的時間窗口內。一方面是為了獲得中國對俄羅斯在敘利亞方向的戰略舉動的默契或者諒解,這種諒解在習主席訪美歸來後,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對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反恐表示支持而得到驗證。另一方面,俄羅斯在習主席訪美之前軍事介入敘利亞反恐,也有抬高美國對華妥協的門檻、提高中國的戰略叫價能力的意圖;從中美峰會簽訂的一大批好看不好吃的協議、美國強行促成排華的TPP協議來看,普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阻止了中美在戰略上的相互走近。

俄歐新關係的新基礎和北約走向名存實亡

  俄羅斯高舉反對恐怖主義的大旗並且在敘利亞組織以俄羅斯為主導的中東反恐同盟,毋庸贅言是圍魏救趙之計,將美歐俄戰略博弈的平台從烏克蘭方向強行推向美國具有核心利益的中東方向,試圖將烏克蘭局勢的後續演化強行中東安全格局的變局掛鉤,就此逆推北約東擴的勢頭,同時部分重獲俄羅斯自身的地緣戰略縱深。

  俄羅斯在這種戰略反擊過程中針對美國和歐盟的策略是迥然不同的。在這裡,我們首先來考察俄羅斯對歐盟的戰略意圖與手段。俄羅斯對歐盟的策略組合可以概括為三管齊下,具體而言就是:「兩個難民潮、兩條能源管線和一個野望」。

  所謂「兩個難民潮」,一個是指已經現實發生的敘利亞難民潮,另一個是指潛在的烏克蘭難民潮。在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之際,敘利亞人為了躲避本國戰亂、攜家帶口前往歐洲逃生,這個早就存在卻被國際社會視而不見的難民潮現象,也無獨有偶地被「有心」媒體通過一個三歲敘利亞男孩的屍體照片曝光出來,使得歐洲頓時面臨人道主義壓力,迫使歐洲國家採取救助措施。但是作為敘利亞難民問題的始作俑者,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對人道主義救援行動持冷漠態度和隔岸觀火,引發了歐洲輿論的憤怒和譴責。

  通過敘利亞難民潮的炒作,俄羅斯一方面通過催收烏克蘭限期支付能源欠款首先提醒歐盟:區區二三十萬人的敘利亞難民潮對歐盟的壓力就如此之大,那麼一旦烏克蘭因為缺乏過冬的能源供應或者戰爭升級,潛在的可能高達千萬人的烏克蘭難民潮,對烏克蘭和歐盟而言,其前景是災難性的。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在告訴歐盟,這些難民潮都是美國推行美式民主、引發難民潮來源國政治混亂和動蕩的後果;美國在敘利亞難民潮問題上的態度,恰恰顯示了唯恐歐洲不會陷入大麻煩的卑劣企圖;無論是想解決敘利亞難民潮問題還是防止烏克蘭,歐盟都必須和俄羅斯合作,從而政治解決烏克蘭問題和敘利亞問題。

  所謂「兩條能源管線」,一條是指從俄羅斯途經烏克蘭向中歐和西歐輸送能源的管道線路,另一條是指從伊拉克途經敘利亞、土耳其的輸歐能源管道線路。起於中東的輸歐能源管道線路,因俄羅斯軍事力量以敘利亞為陣地在中東反恐和俄羅斯組建四國反恐同盟,實際上處於俄羅斯的嚴重影響甚至最終控制之下。就歐洲的能源保障而言,一旦這兩條能源線路出現問題而被斷供,歐洲國家數億人賴以生存的經濟就會出現癱瘓;在大西洋彼岸美國對歐洲的能源承諾因為美國策亂歐洲不僅不靠譜,而且美國本土也沒有足夠的能源出口,以彌補歐盟在兩條能源線路出現問題後的缺口。在能源安全問題上,歐盟同樣必須與俄羅斯合作,這也是俄羅斯再介入敘利亞之後敢於要求歐盟向俄羅斯提供巨額融資的原因。

  所謂「一個野望」,是指歐盟對分享中東事務主動權的野望。在去年烏克蘭衝突之際,作為歐盟協助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戰略對價,歐盟向美國暗示「要求分享中東事務主導權」;歐盟對這種戰略利益的野望,一方面表現在歐盟在對俄羅斯三輪「制裁升級」之際,在巴勒斯坦建國26年後的2014年底,歐盟才貴人多忘事地承認巴勒斯坦國;另一方面的表現就是,在俄羅斯開始中東反恐軍事行動如火如荼之際,「巴以衝突」恰應其時地再度升溫,開始脫離美國對「巴以衝突」的操控軌道。普京則呼籲中東反恐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機制進行,也是對英法這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默契回應。

  俄羅斯通過主導難民潮問題、掐著歐盟能源管道線路和鼓勵歐盟參與中東事務的野心,三管齊下,不僅在利益上迫使歐盟和自己合作以重啟歐俄新關係進程,而且瞄著歐美的利益分歧和衝突,進一步拆分歐美關係和拆散北約同盟。

  實際上,從1999年歐盟成立和歐元區橫空出世,再到歐洲國家協調制定共同防務政策,都顯示著歐洲國家聯合圖存和擺脫美國對歐洲政治軍事控制的越來越明顯的傾向。在以喬治亞戰爭為標誌的第二次北約東擴期間,北約的內部分裂因為歐美在俄羅斯肢解喬治亞的問題上爭執而第一次表面化,因為歐盟的掣肘而北約無法出兵支援,北約第二次東擴以俄羅斯肢解喬治亞而宣告結束。而在以「烏克蘭衝突」為標誌的第三次北約東擴過程中,作為歐盟政治領頭羊的法國,2015年初的巴黎恐怖爆炸後直接派出航母赴波斯灣反恐而,在9月份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後,法國甩開北約,直接派出軍機轟炸敘利亞ISIS和法國航母再度進軍波斯灣。在這兩次反恐軍事行動中,法國都將北約組織拋在一邊而自行其是。隨著歐洲共同防務政策啟動,歐洲自主的政治與軍事能力上升,歐盟和美國之間的利益分歧不斷擴展,不斷從內部擴大北約組織的裂痕。

  眾所周知,北約命運在科索沃戰爭、北約第一次東擴後一度出現波折,雖然美國在新世紀之初通過反恐戰爭勉強將北約組織維繫下去,並且美國成功地在喬治亞戰爭中再次將俄羅斯樹立為北約的主要假想敵。但是俄歐新關係在歐債危機的催生下重啟,歐洲國家與俄羅斯之間化干戈為玉帛,北約軍事同盟的存在也就成了無的放矢。俄歐新關係進程雖然在第三次北約東擴中被打斷,但是隨著俄羅斯在敘利亞方向對美國展開戰略反擊和美國被迫從烏克蘭收縮,在以新明斯克協議為標誌的烏克蘭政治解決進程中再度重啟。

  北約存在對歐洲而言,就是美國政治和軍事控制歐盟的工具。歐盟想政治上獨立,軍事上重新武裝,必然要解散北約。如果美國被迫退出烏克蘭,歐俄實現和解,東方的假想敵成了朋友,那麼歐洲就會拿北約存在的必要性說事,北約存在的軍事意義蕩然無存。隨著烏克蘭局勢和中東局勢的進一步演化,北約的命運應該很快就清晰。

  很顯然,作為北約主導者的美國,如果想在烏克蘭和敘利亞與俄羅斯打代理人戰爭,就必須得到歐盟的配合,否則,遙遠的戰爭後勤線路和前進基地的缺乏,會使美國看不到戰爭勝利的任何曙光。而歐盟為了防止自身的戰略利益因為美國策動的戰爭受損,會從北約內部組織甚至破壞美國以北約的名義採取的任何軍事行動。這恐怕也是烏克蘭政府軍被烏東武裝迅速擊敗、美國在敘利亞同樣難以有軍事作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失去了軍事能力的北約,同樣是一隻紙老虎。即使存在下去,對俄羅斯而言也不過是一個空架子和擺設。

  (待續)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wyzxwk0856)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紅星

推薦閱讀:

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稱未來48小時發起總攻
敘利亞局勢與ISIS揭秘(四)
這六個字 就是敘利亞之痛帶給中國人的最大啟示|敘利亞|賈法里|聯合國憲章
特朗普「導彈斬首」阿薩德後,敘利亞將成為第二個越南泥潭?
敘利亞局勢表明美國政策「疲於應對」 美髮誓抵制俄在中東「復活」

TAG:烏克蘭 | 敘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