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內心——兒童教育心理學(二)

走進孩子的內心——兒童教育心理學(二)

1 人贊了文章

第二期的兒童心理學將為各位家長介紹德西效應和霍桑效應,幫助解決孩子的獎勵問題和「說」的問題。

德西效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德西曾進行過一場實驗,實驗中他隨機抽取一部分學生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學生們都很感興趣。實驗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以學生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抽取一部分學生給予解出一題1美元的獎勵;第三階段,可以做題也可以休息,結果表明沒有獎勵的一組反而有更多的同學在答題。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給教師以極大的啟迪——當學生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學生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味獎勵會使學生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只專註於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

對於家長而言,「德西效應」也有很多可以借鑒之處。不要用過多獎勵的辦法來激勵孩子。孩子的學習本來是為他自己而學,如果過分的給予獎勵,漸漸地,孩子覺得他的學習是為了父母而學,而他自己呢,是為了得到獎勵才學習。就這樣,孩子學習的動機變了,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就變了。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如果孩子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麼,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是正確的,孩子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

所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培養孩子積極主動、持之以恆的學習興趣和緊韌不拔的意志,僅靠物質刺激是遠遠不夠的。

霍桑效應

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原想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出繼電器車間的6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7個階段的實驗中,他們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找到這些因素和生產率的關係,但是不管外在因素如何改變,生產效率卻一直未有多大變化。於是公司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洩出來。結果,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霍桑效應」。經過長期的實驗和研究,專家們發現:真正促使她們改變行為、積極努力工作的原因是被試者覺得自己受到了特別的關注。

所以,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就應給予充分、積極的關注,讓他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被人期待的。很多時候,一個微笑、一個眼神、拍拍肩膀,可能遠比物質上的支持與獎勵更能夠鼓舞人。同樣,在教育中,我們也同樣能運用到霍桑效應,但一個孩子表現出不良的上課狀態時,多一分詢問與關懷,讓他感受到被重視,會讓他更快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當孩子失意灰心的時候,陷入心理的低潮,這時作為父母和老師的安慰至關重要,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父母或教育者,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因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推薦閱讀:

給孩子一個機會,或許他也能像文特爾一樣,締造傳奇?
「放羊」,一種比較理想的教育方式(轉)
【認真想】人生如戲,那就演好自己
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嗎?
體制不是天堂,也不該是墳墓

TAG:幼兒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