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 「無問西東」 ——別樣的青銅

國博 「無問西東」 ——別樣的青銅

來自專欄老物件兒2 人贊了文章

這次國博 「無問西東」 展的青銅器數量實在太少了一點,原本想跳過直接寫玻璃器(已經有好幾個朋友預約要求重點寫!),可想了十五分鐘還是決定 。原因嘛,這個古希臘來的 「小鮮肉」 讓我花了好些時間細細品味,而中國的青銅時代實在太過於燦爛了,就算挑上幾個點也能寫一完大篇!

所以 「別樣的青銅」 繼續: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時間:2018年6月9日——2018年8月19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7、8展廳

全票:50元 優惠票:20元

國博裡面可涼快了,很適合放暑假帶小朋友去看展喔!付費的展覽人流會少很多,適合慢慢欣賞。。。不過如果看展時間長,記得穿上長衣長褲,別凍著了。

說到現在最火的 「小鮮肉」(據說就是那些是長相美麗,身材健碩,沒有太多負面花邊新聞的小男生。。。)

是這樣的。。。

還是這樣的。。。

又或者是最近火(爭論)到爆姜文電影《邪不壓正》中的 彭于晏 這款。。。

古希臘來的那位好像都不是咧。。。那到底是咋樣的呢?

男青年青銅雕像 公元前5世紀 125.5CM×45.5CM×37CM 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收藏

哦,原來是這樣的!(明明有點像彭于晏這款嘛,你看啊。。。此處省略八百字。)

公元前5世紀,是雅典的黃金時代!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性是 「衡量一切的標準」,將千姿萬態活生生的人綜合,從中尋找到一種理想的美,更將肉體與靈魂的和諧作為最高理想。 最完美的雕像源自身體各部分之間的對稱性,如手指和手指的對稱,所有手指和手掌、手腕的對稱,手與前臂的對稱,前臂與上臂的對稱——這是一切與一切的對稱!

這個時期的古希臘雕塑家擺脫了埃及人的影響,拋棄了古風時期(公元前8~6世紀)那種正面性與生硬感的人物雕塑姿勢,進入了古典時期(藝術史家通常把希臘聯軍打敗波斯入侵者作為古典時期的開端)。而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一位雕塑家關心過如何描繪人類真正的站姿,通過分布在脊樑四周的身體部位調整身體的重心與位置;當人們移動時,那些富有彈性的肌肉和骨骼結構支配著身體各要素協調運動。在形式表達上追求具象寫實,自然再現。

最能表現這種美的,是靜態形式。在此形式里,動作或運動的一個片斷顯出平衡與沉靜。而這種重心的轉移被藝術家稱為 「對立式平衡」( contrapposto,通常描述一種站姿,肩膀和胳膊扭轉,偏離軀幹正軸,與臀部和腿不處在同一平面上,用一條腿支撐身體重量。),它將古典時期與古風時期的雕塑區別開來。

德國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溫克爾曼在著作《古代藝術史》寫道:「最後,希臘傑作的主要特徵是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姿勢、神情皆然。猶如海面無論何其波濤洶湧,海水深處依然平靜,希臘人像無論內心如何激情動蕩,都永遠流露一種偉大而均衡的精神。

在展廳中,我和他的目光對視很久。這和我之前見過的歐洲大理石雕像不同,他們的眼睛往往顯得空虛無神,而這個頭像的眼睛應該是用了某種彩色寶石,使整個面孔炯炯有神,既不浮華,也不俗氣。

這位不知名字的雕塑家並沒有雕刻一張具有缺陷的真實面孔,而是根據他對人體結構的了解進行了完美的造型,令人讚歎!(噫,這不就是用手機PS人像後的效果。。。)

敲黑板:西方青銅像的製作

像男青年這樣大型的青銅雕像,需要極高的製作技巧,不像製作小型幾何風格或古風雕像那樣,用簡單的一個模具可以實現。重量、造價、加上大塊青銅遇冷變形等性質,使得製作這樣大的實心青銅雕像變得不太實際。

那他到底是如何製作的呢?

其實這個雕像並不是實心的,是用 失蠟法 中空澆鑄出來。

先為雕像製作一個等大的黏土模型。隨後,再在這個模型四周製作出一個黏土主模,並將其拆分成幾個部分。待主模干透之後,各部分重新又被拼湊起來。接下來,工匠們會在每個模子內打上一層蠟模。等到蠟模冷卻後,模子被去掉,雕塑家就會得到一個與原來的黏土模型相同的中空蠟模。隨後,藝術家就能在此基礎上修改、修飾細節——如刻上指甲,或者刻上一縷縷的秀髮。

接下來,在蠟模外部再裹上一層泥模,將液態的黏土倒入蠟模的中空部分。然後,把金屬釘子釘入新模子,將黏土外模和黏土內核連接起來;再加熱,將蠟模融化後再將液態青銅倒入模子里。當青銅變硬後就會呈現出蠟模原本的形狀,接著將黏土外膜和內核儘可能多的移除掉——澆鑄過程就這樣完成了。

最後,將一個個的鑄件拼裝在一起,焊接起來,拋光表面的瑕疵與介面。就這樣,一尊造價高昂,備受珍視的雕像就誕生了!

失蠟法分為上面幾個步驟,又因為大型雕像常常是分部分——頭、臂、手、軀幹等等進行澆鑄的,所以這些步驟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會被重複很多次。

如果看前面的文字感覺太複雜,我就簡單說一下:

1、用蠟製成鑄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

2、加熱鑄模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范,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得到成型鑄件,再拼接成模。

從發掘的情況看當時應該鑄造了很多這類青銅雕像,但大概在中世紀金屬稀罕時被銷熔了。

———休息、休息一下———

青銅器是中國文化藝術裡面最輝煌的種類之一,它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200年達到了最輝煌的時代,被稱為 「青銅時代」 。青銅器被用來作為一種社會符號或者文化符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甚至是社會的政治地位的象徵,它的生產和使用對社會的發展,甚至對早期國家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但這次並未展出我們熟悉的二里頭文化、二里岡文化和殷墟文化等中原地區的青銅器,也沒有展出南方地區贛江流域,湘江流域的青銅器( 以後如碰到青銅器特展,可以以青銅器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青銅時代各地區的社會發展形態所具有的多樣性;青銅器特定的功能對它的使用體現出人們的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分別寫上幾篇。。。我這算在給自己挖坑嘛???),而是別樣展出了成都平原三星堆的銅人頭像。

成都平原在寶墩文化時期(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至今為止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距今有4500年左右。)已出現了城址群,至三星堆文化時期出現了大批青銅器。

目前所見的三星堆文化青銅器主要出自1986年7月至9月發現的兩個祭祀坑(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廣漢市城西南興鎮。三星堆古城遺址總面積約2.6平方公里,其周圍1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10多處密集的古遺址群,共同構築了一個與社會分工,社會關係分化相適應的中心遺址)。其中一號坑出土遺物420件,青銅器共178件,有人像、面具、動物形飾件、容器和其他祭祀用器,主體器物是青銅人像、龍柱形器和金杖等,表現的主題可能是王權(一號祭祀坑的相對年代相當於殷墟文化第一期);二號坑出土遺物1300件,其中青銅器735件,包括大量人像、面具、具 「神話」 色彩的器物、動物形器、容器和其他祭祀用器,主體器物包括太陽形器、神樹、眼形器、鳥形器、「神壇」、「神殿」等,表現的主題應是太陽崇拜(二號祭祀坑的年代大致相當於殷墟晚期)。顯然,從這一些器物可以看出在三星堆文化中,青銅器都作為祭祀器物並不作為隨葬品使用。

在這兩個器物坑中雖然也出土了尊、罍這類商式銅器,但它們與中原同類青銅器的形制和紋飾有明顯差別。

三星堆出土青銅器的高度集中說明統治者不僅控制了生產青銅器的資源和技術,也嚴格控制了青銅製品。既不用以體現等級而被逐級分配,也不作為個人身份、等級標識的隨葬品而被埋葬。許多青銅器形體巨大,造型奇特,是整個統治集團甚至全社會用來表現崇拜對象和祭祀活動等,這和同時期的中原地區青銅器的控制和使用完全不同(簡單的說中原的青銅器更多用於禮儀活動,並作為隨葬品出現在不同等級的墓葬中。青銅器漸漸形成了固定組合,使用變得制度化。)而青銅器的功能不同,主要體現在於觀念的差異。

依據數量眾多、形體巨大的青銅器,可以肯定這個社會存在大規模的青銅器鑄造業,並有大批的手工業者。大量的宗教、祭祀遺存又表明當時社會上還有數量龐大的神職人員。這些專門的人員或階層的出現,又都進一步表明早期國家的存在。在這個王權與神權並存的國家中,統治集團控制了生產青銅器的資源、技術和產品。青銅器生產主要服務於宗教信仰,包括青銅器在內的貴重物品或供奉於宗廟與神廟,或用於祭祀活動,以此達到維繫社會穩定、增強社會凝聚力的目的。

要知道三星堆文物的出土,顛覆了長期以來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一直以來學者們都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從黃河流域漸漸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退前到了5000年前,在中國夏商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文化中心,這也證明了存在過不亞於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揭示了中國文明起源發展的多樣性。這可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是迄今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它的地方文化特徵如此鮮明,自成一個文化體系,甚至是震驚世界的一件大事啊!

如果最近想多看看三星堆的實物和資料,可去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8年7月19日——2018年9月19日展覽)《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近距離欣賞。。。作為巡展第一站,首發陣容強大,9家單位210件珍貴文物。重點推薦!!!

三星堆銅人頭像商代(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高39.3CM 重0.6千克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青銅人頭像神情嚴肅、詭秘,面部上寬下窄,呈倒梯形。寬眉,目呈杏核狀,眼角上挑,寬鼻,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闊口,兩耳飾捲雲紋,耳垂有穿。腦後梳一長辮,髮絲根根可見。

2004年的畢業旅行我去了四川成都,其中很重要一站就去了三星堆博物館,逛了足足一天。。。(其實現在印象最深的是四川火鍋啊!實在太好吃了,居說在成都火鍋店上午9點開門,就有人開始吃了。。。剛剛還採訪了一個四川男生,他說最讓他懷念的是成都的兔頭!口水流了一地。。。打住,打住!)唉!可惜當年還是窮學生,沒有相機。不過除了大量風格迥異的青銅器,出土於祭祀坑的大量海貝和數量驚人的象牙(有成噸重)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就想成都又不靠海,哪兒來這麼多貝殼啊!)。

後來查了考古資料才知道,三星堆出土的數千枚海貝中,數量最多的是一種產於印度洋深海水域的白色齒貝。南亞次大陸地區的居民常用齒貝作為貨幣。三星堆出土的齒貝,大多背部磨平,形成穿孔,可見也是便於串系而用於貨幣交易。

同時,三星堆青銅面具高鼻深目的特徵以及莊嚴肅穆的藝術風格,也與西亞雕像風格接近。

包括出土的黃金面具和黃金權杖(在夏,商王朝均無使用金杖代表王權或神權的記載),和一件粗勁圓眼,方釘狀尖喙,其頭上方板狀冠羽如一排迎風招展的旌旗的銅鳥(挺像戴勝鳥的),在文化形式和風格上不同於古蜀本土文化,甚至不同於同時期中國其它地區的文化形式,很可能是吸收了中亞、南亞文明區域的有關文化因素之後, 再結合自身文化傳統改造創新而成。

這也證明了早在三星堆時期,古蜀文明已經通過南方絲綢之路與中亞、南亞開始了經濟和文化交流。這是一條 從中國西南到印度,再到巴基斯坦至阿富汗,然後西去伊朗和西亞地中海的路線。總長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史記》 等史料曾記載,蜀地商賈曾前往印度從事長途貿易,販運 「蜀物」

而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一書所說:「四川的古文化與漢中、關中、江漢以至南亞次大陸都有關係,就中國與南亞的關係看,四川可以說是龍頭。

前面講到西方青銅像的製作用的是失蠟法,但在三星堆未發現鑄造青銅器的遺迹、遺物。可這些青銅器的獨特性表明它們只可能是產於當地的 「土特產」。可它們的鑄造到底在哪兒呢?其中三星堆的青銅成份也很特別,對此學者們的說法很多,但最終需要等待考古進一步的發現。。。

蜀道難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三羊鈕銅酒尊東漢(25年——220年)高21CM 口徑23.6CM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尊是漢代最主要盛酒器,它分成盆形,筒形兩大類。盆形尊有三足、圈足兩種,以圈足為多。筒形尊也有三足、圈足兩種,以三足為多。盆形尊和筒形尊的區別在於前者是 「酒尊」 ,而後者是 「溫酒尊」

在漢代 「溫」 可作為 「醖」 的借字。《詩·小宛》鄭箋:「溫籍自持。」 意思就是反覆重釀多次的酒。由於醖酒用連續投料法重釀而成,釀造過程歷時較長,澱粉的糖化和酒化較充分,故酒液清淳,酒味釅冽,也就是酒度較高。其中《楚辭·大招》中還提到:「清馨凍飲。」 王逸註:「凍猶寒也。醇醲之酒,清而且香,宜於寒飲。」 就是為了防止酒力發揮過猛,合適冷飲。所以從而可推知筒形尊中盛放的是冷的醖酒。

在漢畫像上可以見到盆形尊放在地上,而筒形尊多放在案上,可見後者在漢代更受重視。

此尊為隆蓋,蓋頂中間有—環鈕。外有3個卧羊形鈕。器身圓筒形,直壁,腹兩側有獸銜環耳。平底,下承 3個立虎形足。

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鎏金筒形尊與這件尊形制相近,後者通體鎏金,配有圓形的承旋,承旋上刻有63字銘文:「建武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輿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閔瑰飾。。。」 記述了製造年代、名稱、尺寸及工匠姓名等內容。建武廿一年即公元45年,屬東漢早期。

故宮博物院,青銅器館

下篇玻璃器繼續。。。


推薦閱讀:

台北故宮典藏青銅器,精美厚重!
藏禮於器:夏商周青銅器禮制思想
隨國青銅器破土而出 學術價值堪比曾侯乙墓
青銅器的分類【上】

TAG:人文 | 歷史 | 青銅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