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香港書展買買買!

實錄!香港書展買買買!

來自專欄人丑就該多讀書15 人贊了文章

香港的馬路全是單行道。

所以為了規劃從各條單行道來的人們會展中心邊上一圈人行道成了迷宮。

在迷宮裡繞來繞去,發現很多香港市民都拖了一個行李箱,我不僅讚歎香港市民的修養。

在沒進會展之前,我覺得書展應該是各個出版商和書店描繪自己的出版計劃,展示新書和經典出版物的展覽。結果進了書展才知道,這就是個「展銷會」嘛!

但如此眾多的書籍在我的面前,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

懷揣著對未知的繁體字書籍的興奮,一頭扎進了書展中。

大家都差不多

在會場外看到各位香港市民拖著行李箱去參加書展。進了會場才知道原來香港市民基本都去買教材了。

我們的印象里香港人基本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事實基本也是如此的。但這似乎不是香港的環境,我在書展里見到的是與中國一樣的高壓教育。

香港也是教材買的好嘛。

打折打折打折

書展作為大型展銷會打折力度很大。買的越多折扣越狠。有趣的是那些我感興趣的書本來就很貴,然後香港的書本身就很貴,所以打了折也還是很貴。

買了些啥書

1.

《眼睛的故事》,《聖神》和《死人》/喬治·巴塔耶

簡單的說這三個故事都是「重口味色情文學」。

很喜歡巴塔耶的哲學思想所以想看看這人的文學。今年正好出版了他據說是最異色的作品《眼睛的故事》。

在這裡就不說故事內容是啥了,因為基本也沒法說,但我覺得從書籍設計的角度來說這書的封面十分切題。

這兩冊書是出人意料的文庫本尺寸,十分友善。

2.

《圈外編輯》/都築響一

這本書買來的第二天我就讀完了。估計是因為字不多的關係。

日本傳奇編輯都築響一草草的講述了自己干編輯的經歷順便說了點當代編輯應該如何做。

明確的說明了自己做的是報道,不是創作,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一件事。自己覺得有趣就夠了。不得不說以這種想法作書比經過嚴密的市場調查或隨大流做的書有趣多了。

學什麼編輯,有這閑錢去找個自己喜歡的題材印幾本ZINE嘛。都築響一是這麼說的。

3.

《戀人絮語》/羅蘭·巴特

這本書大陸也有,譯者都是一樣的,就是看重了上面寫著「最新校訂版」,想著第二本羅蘭·巴特就是它了吧。

台灣人似乎挺喜歡這本書,2015羅蘭·巴特一百周年誕辰的時候還出過一個紀念版。

沒女友,多看關於愛的理論估計是沒用的。

4.

《少女椿》/丸尾末廣

今年一月,日本異色漫畫家丸尾末廣出中文正版啦!

當年這漫畫還拍過動畫,真不可思議。

5.

《台灣妖怪研究室報告》/行人文化研究室

自己選題自己採訪自己出版,台灣的行人文化研究室的出版模式告訴你:書可以這麼做。

還是讓總編來講吧:

一席 | 演講?

yixi.tv圖標

6.

《在田中央》/田中央工作群

我在Ted中知道了台灣田中央和黃聲遠,也知道了建築設計事務所可以這樣運營,真實的理想主義。

還是讓創始人來講吧

TED 台灣建築師黃聲遠演講?

v.youku.com圖標

7.

《井上有一:書法是萬人的藝術》/海上雅臣

三年前在西安有過一個井上有一書法展,從此對這個日本書法家很感興趣。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當年來西安講座的人。

我還真是喜歡聽講座買書啊。

8.

《網走監獄散步地圖》/網走監獄博物館

在今年書展中有一個日本區,基本就是宣傳旅遊。

在北海道的展位上他們推了漫畫《黃金神威》。漫畫很好看。

我驚訝的發現漫畫里的網走監獄現在還在還成了博物館。學博物館設計的我本能的拿了一份介紹冊。

博物館,《黃金神威》,香港,回到賓館裡躺在床上回憶彷彿昨日。

9.

《行動的博物館》/西野嘉章

並不知道這書講了什麼。只是覺得學了博物館設計卻沒學博物館學真有點奇怪,所以看著順眼買了這本書。

這個作者是東大博物館的館長,今年大陸出了本叫《裝訂考》的書。

10.

《石林獨秀》/Romain Jacquet-Lagrèze

這是一本攝影集主題是香港城市中各種與大樓共生的植物。

這種人造物中混入自然的景觀莫名的讓人安心 。

12.

《Why Are We Artists? 100 World Art Manifestos》/Jessica Lack

這人收集了歷史上100個藝術家及團體的藝術宣言,瘋瘋癲癲很是有趣。

11.

《書店日常》/周家盈

作者採訪了11家香港的獨立書店。

為了看完書展有事做就買了。結果選擇了一家沒有記載在書里的書店

附錄:藝鵠書店/ACO BOOKS

躺在酒店裡用谷歌地圖搜邊上的書店,發現有個叫ACO的書店離我很近。

香港的城市構造讓店面可以沒有門面。這個書店在一個大廈的14樓,一個商業與住宅混合的建築物。

電梯的鍵盤上貼滿了這棟樓里的活動,基本都是藝術相關。

電梯門一開書店就出現在眼前。店家盤下了兩個戶型將其打通成一個大空間。

玄關部分原先是兩個分開的住家。書店狡猾的將其塗成一邊綠一邊紅,讓人而中選一。還以為是兩個不同的結局。

ACO以推廣香港本土獨立出版物為主,夾雜著一些硬核的哲學書籍。我還是第一次在書店裡看到有拉康的英文導讀。

巧的是我還找到了克利斯·馬克的實驗電影《停機坪》和《日月無光》。

獨立出版物是一個很有去的物件,它只在一些地區出現,只存在一定數量。由於沒有審核機構,它可以記載任何內容。現在獨立出版以藝術家的個人作品集居多。如同都築響一所說,做自己想做的書。

忘記花40港幣轉一個扭蛋書,難受的一塌糊塗。但就算花了40轉一個,那我也會因為沒有收集全而難受的一塌糊塗。

買了各種奇奇怪怪的ZINE以後,店長告訴他們在我6樓有一個展覽空間。

竟然在狹窄的香港住宅里有一個展覽空間,不能再有趣。

順手拿了展覽手冊。

這是個北京的藝術家來香港發展的作品,他花了一年蹲點香港一家麥當勞,收集一群無家可歸只能在麥當勞過夜的流浪漢。他們怕店員驅趕會點一個麥當勞餐店裡最便宜的餐點,然後過一晚上。


關注我們以便三五不時的發現稀奇的書店和書籍,以及一些奇怪的想法


推薦閱讀:

談出版業蛻變為「快速文化消費品行業」的可能
「零」消費的《自製台釣餌》
探蜜尋源明明白白消費「糖」——中國食品報
洪晃:你消費了多少男人?
一張圖了解80後、90後有哪些消費習慣?

TAG:消費 | 書籍 | 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