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碎片認知

16:碎片認知

來自專欄終身成長詞典79 人贊了文章

前置思考

請閱讀采銅關於碎片閱讀的一段話,並思考:這給你什麼啟發?

齊白石16歲時,曾拜師學習雕花木工,給家裡面賺錢。

齊白石的木工師父手藝很好,但是他雕的花翻來覆去就幾個固定的式樣,沒什麼新意。

勤動手、更善動腦的齊白石就搞了些創新,把國畫里其他的一些元素如蟲草、花鳥等遷移到木雕里。沒想到頗受大家歡迎。

這種經歷讓他對國畫有了強烈的興趣,但缺少系統學習的他,一直無法真正入門。

直到二十歲的一天,齊白石在一個主顧家裡幹活時,發現了一套非常經典的國畫教科書——《芥子園畫譜》。

齊白石如獲至寶,於是向書主借來,描紅一般把原畫一筆一筆勾描在竹紙上,就這樣勾畫了足有半年,畫成十六冊,才悉數描完。

接下來的五年,齊白石靠這套勾描出來的《芥子園畫譜》做木雕,並且閑時也反反覆復拿出來臨摹,他畫畫的底子就這麼打了下來。

後來齊白石的畫在當地出了名,引來名畫家收他為徒。有了專業指導後,齊白石的畫技更上一層樓,終於成了一代國畫大家。

發現一本好書,花半年時間抄下來,又花幾年時間學這一本書,這是在信息匱乏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個求學若渴的年輕人所做的事。

而在今天,有幾個人可以像齊白石那樣去讀書呢?

? 一部智能手機在手,我們的時間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 每天五彩斑駁的信息如潮水般湧來,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

? 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總是被標題吸引,打開正文後匆匆兩眼又馬上關掉;

? 每天翻新的網路熱點,無外乎性、謊言、奇聞和窺探,到第二天就被我們忘得一乾二淨;

? 我們幻想在一篇網文中尋找「乾貨」,希望發財致富、人生輝煌的不傳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盤托出,沒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騙了點擊;

? 我們總是在找更多的資源,搜索、下載、囤積然後閑置,錯把硬碟當成自己的大腦;

……

Q1:什麼是碎片認知?

A:

1、碎片認知,是一個組合概念:碎片+認知。

碎片指的是,完整東西破碎後的零塊。

認知有多個定義,其中一個是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獲取知識,它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

組合後,碎片認知,指的是:

碎片、孤立、沒有整合到知識體系的知識點。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老師們常常指出,學習後進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會聯繫,不會貫通」。

與碎片認知相對應的,就是學問深厚,體現在:

任何一個概念出來,都能說出概念的內涵、外延、前提條件、與哪些概念相關、在知識體系上處在哪個層級等。

如果是碎片認知,就比較膚淺,體現在:

「哦,我聽過,看過」,多問幾句「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什麼情境下使用?」,就「呃,呃,不是太清楚啊」……

2、碎片認知問題,越來越尖銳

碎片認知,自古皆有。

除了圖書相對系統之外,其餘文章相對而言,都是認知碎片,無非是碎片化的程度,是高一點還是低一點。

智能手機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等公交、坐地鐵等碎片時間下,我們都可以讀上幾分鐘。

這是工具的進步,讓我們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只是凡生一利,必生一弊。為了迎合碎片化時間的閱讀,有不少文章都會簡化。

比如說,只給出信息的集合而非邏輯,簡化掉推演過程,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以讓讀者能在3-5分鐘之內,就讀完一篇文章。

未經訓練的閱讀者,沉溺於這種閱讀,感覺這種閱讀又快又省事,不願意讀、也就逐漸喪失了閱讀長文章以及書籍的能力。

但從本質上來看,這種閱讀和學習模式,很難出成效,更談不上效率。

於是,很多人就會出現類似以下的困惑:為什麼我刷微信,讀了這麼多,懂了很多道理,卻依然沒有什麼變化?

更嚴重的是,碎片認知的人,很容易變成牆頭草,失去獨立判斷能力。

比如說,A說了一通道理,感覺很對;B說了一通道理,感覺也很對。但實質上,A和B的觀點,本質上是衝突矛盾的。

原因就在於,認知碎片如果沒有整合到我們的知識體系中,就是孤立的認知,談不上有多深刻,更難以調用。

Q2:怎樣減少碎片認知?

A:

1、化零為整,保障深度閱讀。

關於碎片認知這個議題,我們首先要了解,自身的碎片認知問題,有多嚴重。以下3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定性地測一測。

一是,面對抽象程度高一些的長文章和圖書,你會感到畏懼嗎?你能持續專註地讀幾個小時的長文章或者書籍嗎?

二是,每讀一篇文章,你大致能說出文中有多少個關鍵概念?這些概念,與你知識體系的哪些概念有關?應該放在你知識體系的哪個位置上?

三是,你能用多個視角、多個層次,去分析一個概念、一個現象或者一個問題嗎?還是說,一般只有一種觀點?

如果上述問題的回答,你沒有多大把握,說明你自身還沒有形成有序的知識體系,需要重視碎片認知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時間碎片化不可避免,但仍然可以儘可能減少碎片化程度。我們通過時間管理,可以將時間劃零為整。

也就是說,通過做減法、合併等,保障自己每天有若干個整塊時間,在此時間內,安排深度閱讀或者做最重要的事項。

前置思考中,齊白石的學法,讀友們可以參考。

發揮搜商,尋找到優質的學習資源(特別是系統性強的學習資源),然後安排整塊時間,保障自己的專註,持續學習、思考和實踐。

通常來說,用整塊時間系統學習,相對而言,更容易深度思考,從而減少碎片認知的可能性。

但這只是提高可能性,具體在閱讀時,還是要掌握閱讀質量中精讀君談到的方法,即: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其中,尤其是主題閱讀,可以參考多個作者,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觀點,能夠顯著提高系統性,促進我們深入思考,從而減少碎片認知。

2、整合之前,梳理知識體系

如果你不清楚你知識體系是什麼,如果你不清楚你的知識體系缺什麼,就不知道去獲取什麼,整合什麼。

指導原則就是:針對特定的領域,想像自己在出一本書,有中心主題,有分章分節。

或者想像一下,如果有一位剛到地球的外星人,對某個特定領域一無所知,請你當老師,讓你系統講一講,你打算怎麼教?

把你教的思路寫下來,就是整理你知識體系的過程。

在整理、也就是輸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有些知識,你講不清楚;有些知識,覺得有缺漏。那麼,你就知道,要去補充與之有關的知識。

比如說,你在研究自律這個議題,你就可以想像自己,要出一本關於自律的書。

於是,你可能會列出章節框架,包括自律的定義、不自律的類型、不自律的N種原因、對應的N種方案等。

然後,你可能發現,其中「道德許可」這個原因,你知道得不多。那麼,你就會去搜索相關的文獻。

以上是逆向的做法,通過找出缺漏,然後發揮搜商,主動去搜索,補缺補漏。

同時,我們還可以採用正向的做法。

比如說,還是關於自律這個議題,你通過發揮搜商、選書等,找到相關的素材,然後開始逐一閱讀。

接著,針對素材中關於自律的所有知識,做讀書筆記,並採用概念地圖、思維導圖等類似的工具,進一步精簡整理。

通常來說,我們可以將逆向和正向兩種做法相結合,最後就會整理出相對完整的關於某個議題的知識體系。

3、每讀一點,更新知識體系

當我們整理了某個特定主題的知識體系後,後續在閱讀這個主題的相關文章或者圖書後,我們就很容易判斷:

新的閱讀材料中,哪些是此前整理的知識體系中已經包含的?哪些是還沒有包含的?哪些是更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修訂知識體系舊有的內容?

一旦需要增補、更新,我們就要提醒自己,整合、更新到既有知識體系中。

如果讀到這些新內容,是在碎片化時間內,沒有辦法當下整理,那麼,我們可以先收藏起來,再及時整合

在學習曲線中,精讀君提到,典型的學習過程中,承上啟下的環節,就是「整合」。

只有做好整合這一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碎片認知的問題。

所謂的及時整合,精讀君的建議是,最好當天整合;如果當天不能,當周內要完成整合。

在讀書筆記中,精讀君提到過,錢鍾書先生讀完書後,只留讀書筆記,書要麼還,要麼給別人。

在智能手機時代,很多人讀到一篇感覺有收穫的內容,就只是用微信或者用印象筆記之類的工具收藏。收藏完就了事。

精讀君敢打賭,90%的人不會再看這篇收藏。

類似錢鍾書先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精讀君建議你,文章收藏後儘快整合,然後就可以把這個文章刪掉。

當然,可能很多讀友可能會發現,做讀書筆記、整合知識體系比較費時。

對此,精讀君有兩點建議:

一是,提高閱讀質量,整合知識體系,優先順序高於閱讀速度、閱讀數量。沒有質量的速度,是沒多大意義的。

二是,當熟練掌握整合方法後,可以儘可能精簡。原因在於,如果知識體系主要是給自己用的,用關鍵詞提示自己,自己能看明白並回憶起來就可以。

如果後續需要輸出和分享,則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看的高度精簡版本,另一部分是這個精簡版本展開後,所需要的必要內容。

比如說,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每天的詞條,是要分享給大家的內容,屬於展開部分,可能要3000字以上,才能相對完整地闡述1個詞條,也就是1個概念。

而精讀君自用,則會高度精簡,比如說,包括本篇在內的16個詞條,精讀君的自用精簡版本畫成概念地圖,是類似如下的樣子。

雖然這些概念,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之間的連接不只這麼多,但作為自用的精簡版本,提示作用已足夠。

在詞條的最後,精讀君要強調的是,無論當下掌握的知識量有多少,都要儘可能整理出知識體系。

如此一來,每當閱讀到新的內容,我們都可以快速判斷,裡面的內容是自己已經掌握的,還是有新鮮的內容。

已經掌握的,可以快速跳過。新鮮的內容,需要詳細閱讀。

讀友們或許會觀察到,有些人閱讀速度很快,幾乎是一目十行。原因在於,那些一目十行的內容,這些人已經掌握了,無需再浪費時間。

而不在他們知識體系的內容,他們則會慢下來,細細閱讀,消化它們,整合它們。

後置思考:

①終身成長詞典每個詞條都是認知碎片,又怎樣體現系統性?

②每閱讀完一個詞條,你整合到你的知識體系了嗎?為什麼?

作者:精讀君,《終身成長詞典》開發者。

每天精讀一個新概念,持續精進更好的自己。閱讀更多詞條,優化知識體系,請搜索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集中管理你的碎片化信息,我們為你做了 Masterway
長閱讀的未來是什麼?互聯網的碎片化閱讀會使長閱讀走向衰落嗎?
思想,將何處安放
如何管理你的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信息的價值:懶惰與慰藉

TAG:認知科學 | 碎片化信息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