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下的人才 嗎?(承)
5 人贊了文章
從劉嘉森的身上,我看到了屬於這個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的一個通病——傲,這有的是驕傲(此處作為正面的意思),有的叫自負。劉嘉森的知乎的簽名是什麼「2015屆衡中文科狀元」他的微博簽名則是「衡水中學高考狀元,北大中文系在讀,高考總分673分」。我並非說 這樣寫是不對的,這是個人自由,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舉動標誌著他的內心有很強的炫耀欲和優越感。這一點從他的寫的零零碎碎中便可窺見。例如,對2018年的河北省分數169個過700分的解讀與看法?他的回答就不動聲色的寫到「我衡中學姐,把自己三年做的題攢下來了。她考上了港中文。我沒攢,但我做的題不比她少」。這是什麼,這就是傲,而我進一步閱讀他寫的文字,讓我進一步確信,他是自負。
我們這個教育體制之下,排除的正是敢于思考和敢於挑戰的的人。質疑在這個體制之中不僅僅廉價,而且會帶來個人的麻煩,簡而言之就是成王敗寇。絕大多數人的思考在於你能否適應這個體制,而非思考這個體制是否足夠合理讓我們接受。所以,當一些人獲得了思考的翅膀,便會被冷冰冰的丟一句「你想這些有什麼用」或是「你能改變什麼呢」這樣的不屑和嘲諷。所以,我們的體制的人才,大部分生活的好,可是對於民族和國家長久計而言,恆河沙數亦不足掛齒,若是民國時期也只是個普通的知識分子,稱得上人才只不過是他的體制的認可,有這麼「優秀」的無腦擁護者,對於這個制度而言是個大幸事,怎能不捧得高?怎能不加大宣傳他們的「成功」?結果的直接呈現,忽略過程的正當與合理,導致我們現行教育體系的人內心漠視思考規則的合理性,狂熱於結果的追求,這樣的情況發展就是不擇手段的追逐利益,不提出雖然有助於規則的改進但對於自己無利至於損利的意見看法。因此,泱泱大國就是死氣沉沉,就是上行下效,就只唯唯諾諾、亦步亦趨的干工作的「沒有大腦的青蟲」。所以在我看來,劉嘉森的未來就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的縮影——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空洞乏味。中國要依靠這個教育體制走下去,只能在思想上越來越落後於本國的經濟建設,並終將有一天付出思想落後的代價。這種思想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差距越大,經濟便不可能輝煌多久,更可怕的是,思想的落後將付出晚清的代價,簡直如出一轍。可惜,我們自信的很,以為經濟建設蒸蒸日上,可是看看思想界簡直萬馬齊喑。這樣的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給我們的經濟的發展帶來的隱患不是數據分析能夠看到的。
應試教育的多數人才是泡沫式的一瞬間絢麗,在這個世界上不被長久銘記並帶來真正革命性突破的人才,我稱之為消費型人才。消費,指的是消費著及時性的利用價值,而不是長久建設性質的人才。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就是例子,不僅僅多次空缺,而且獲得者高齡現象很突出,我就很奇怪,難道年輕人就不是可以的嗎?我推薦大家只需搜索美國或者德國的同類型最高國家級獎的得主,年齡的對比就很明顯了。不消多說,為什麼發達國家在人口增長率極低甚至幾乎負增長的情況之下,這些獎項年輕人獲得綽綽有餘,佔比也是可觀;而中國,就怎麼還是老年人在第一線貢獻人生呢?!年輕人怎麼就連這個獎項都摸不到門呢?!
我們一再說自信,某些「XX中國三部曲」的書也是賣到幾十萬本,回頭看看我們的教育,我不經膽寒,莫要說自信,我甚至無法平常心看待它與我們鄙薄的所謂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的差距。自信,不是流於形式,更不是自以為是關起門來談自信。中國近現代史說的還不清楚嗎?晚清教育改革不就是從以為自己中學遠遠高於西學到真真切切學習西方學問中進步的嗎?難道我們還要學張之洞早年在1880年的《會議未盡事宜片》中,「未嘗不可酌采」西學的俯視的態度來看待現實的差距嗎?
原諒我笑出了聲。我們的思想還要沉睡多久,我們的內心還要自我催眠幾何?
在我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說穿了正是應試教育
(百度百科詞條) 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這種教育制度在中世紀和近代的東亞和歐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為可以透過師傅帶領和嚴格培訓,大量培育技術性人才,但歐美國家在資本主義改革下,開創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後逐漸改行「素質教育」,而東亞國家則仍然堅持應試體制。
這種教育方式為填鴨式教育的一環,將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猶如填鴨般,就是在鴨子飼養的過程中養鴨者用含糖量高的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鴨子划水生存的能耐等,不會是關注重點。
我們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這已經是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數據時的定論。八年來,我們一直說我們經濟建設飛速發展,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們國家在2016年已經穩穩地位居世界第一(PPP)
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中國已居世界第一什麼是購買力平價計算呢?
(360百科)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
也就是說,中國人普遍都有錢,還不是一般的有錢,可以稱得上是「金主」。那麼,為什麼要借口素質教育高昂不去做呢?為什麼素質教育帶來人格的健全更為突出卻不捨得花錢?為什麼明明已經比西方人購買力高還要裝窮賣可憐?為什麼在這個教育的當口就一點沒有一如既往高舉自信大旗的樣子呢?為什麼還沒有嘗試就覺得素質教育不適合中國國情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素質教育不會輕鬆,自以為素質教育會比應試教育輕鬆的人是徹頭徹尾的被蒙蔽者,從而產生逃避壓力的可笑的幻想,並懷揣著這樣可笑而錯誤的念頭反對應試教育。這樣的人再多也是於事無補,反而將不了解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人群推嚮應試教育,更擾亂了素質教育的擁躉的思路。隨著這樣的觀點的蔓延,導致人們對素質教育誤解很深。
「減負」不是「放縱」,減負背後,所呼喚和對應的素質教育,背靠著的是一個家庭的財力成本、時間成本、父母的判斷能力和格局。(來源《想讓孩子享受「素質教育」,你首先得有錢》 作者:伊姐看電影
我們已經從數據上分析到位,素質教育不是我們中國人不能承受的負擔,相比於國外,我們的購買力決定了我們比他們更能接受這樣的教育成本。奇怪的是,我們的國家一方面告訴我們人民都富起來了,GDP世界第二了,購買力平價更是世界第一了,另一方面操縱著媒體主流宣傳素質教育中國人不能負擔金錢的壓力,不適合中國國情。我想,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存在這樣的矛盾,因為狗屁邏輯不通。
而詳細的問題,我們再進一步探討。
推薦閱讀:
※中國教育科研網
※中國式教育:我錯過了早戀的機會。
※中國百年教育:看傳教士對中國教育的貢獻
※講評課教學之研究 - 新雲,網站管理系統,軟體下載 - 中國教育圈
※中國教育有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