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以德報怨!

說什麼以德報怨!

來自專欄讀《通鑒》記 ? 三國部分15 人贊了文章

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飧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資治通鑒?卷六十七?漢紀五十九》

劉備佔領成都以後,最得意的人應該是法正。這枚之前在劉璋手下始終鬱郁不得志的伙子,如今整天都是一副「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的囂張模樣。

法正之前的境遇,可能很多聰明人都遇到過:恃才傲物,跟同事搞不好關係,可自己又不受領導重視,難免被人排擠。

但如今風水輪流轉,輪到法正發達了。

「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劉備奪取成都以後,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而且,他在劉備面前很說得上話,可以算是終於揚眉吐氣了。

這時候,法正找出了自己的小手賬本,一頁一頁的仔細翻查,專找那些當年跟自己有仇有恩的記錄,有仇的報仇,有恩的報恩

而且,他還做的特別細緻:人家請過他一頓飯的事,他記得;人家朝他瞪過眼翻過臉,他也記得。真不知道他的小本本是有多厚……

在此番快意恩仇中,法正下手極重,因此甚至還殺了幾個人。


有人於是跑去找諸葛亮告狀。

為什麼是找諸葛亮呢?這裡面大有講究。

一般小人得志猖狂,都得找他的上級。法正任蜀郡太守,所以你去找張飛是沒用的——張飛任巴西太守,和法正是平級。

法正的上級是益州牧劉備,但很明顯,為了這麼點小事就驚動大領導,不值當。更何況劉備雖然是領導,並不具體管事。

因此得再往下找。劉備之下,真正管事的,是「掌左將軍府事」的諸葛亮和董和(當時劉備的官方職位是左將軍)。

這其中,董和是劉璋舊人,瓜田李下之餘,這種事肯定不會管。

因此只能找諸葛亮。

而且找諸葛亮還有另外一個好處:諸葛亮本來就是劉備軍中當仁不讓的二把手。如今法正用事,隱隱有取代諸葛亮之勢,兩人之間難免關係微妙。現在有這麼個由頭,諸葛亮說不好就借題發揮了呢。

但這麼想的人卻錯了。

當有人找到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旗幟鮮明的表示:這個事,我不管

不僅不管,諸葛亮還冠冕堂皇的講了一番理由:當年主公在公安,受到曹操和孫權的威脅,如果不是法正,怎麼會有今天的局面。人家功勞這麼大,你還不能讓有點快意恩仇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回看歷史,諸葛亮的價值觀,和法正的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於劉備,雖然嘴上總說「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但很明顯,他也不會為死在法正手下的冤魂伸張正義。於是問題來了:

此時此刻,他們為什麼都不會追究法正的惡行?

在這裡,我們不妨先做一個假設:如果把法正換成劉備,他會不會像法正一樣,對當年得罪過自己的人進行打擊報復呢?

不會。而且現成的例子就在手邊:我們前篇提到的劉巴,就是劉備討厭至極的人。但劉備卻始終對他客客氣氣的,後來還施以重用。

那麼,誰的做法更對呢?

或者,我們還可以再換一個問法:

究竟應該如法正一般的「以直報怨」,還是像劉備一樣的「以德報怨」?

對此,在下的看法是:都對,也都不對。但如果你一直糾結於此,那麼就是混淆了另外一個概念:「直」和「德」不是原則,是手段。

也就是說,不管是「以直報怨」還是「以德報怨」,都不應該成為你待人接物的一貫原則。它們,只應當是一種針對於特定場景的方法和手段。劉備初入益州,面對各種劉璋故吏,急需獲取支持,所以他對於任何人——包括之前反對自己入川的黃權、拒絕徵召的劉巴,都要統統既往不咎。表面上看,他是在「以德報怨」,但事實上,這種行為並不是劉備的做人原則,而是他面對實際情況施以的具體手段。

而如果環境不同了,行為也就不一定如此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彭羕。他在劉璋時代因反對劉備入川而被下獄。劉備入川以後,重新授予他官職,以示撥亂反正。但此人脾性不改,後來竟然鼓動馬超反叛劉備。這時候,劉備可就一點也不記得 「以德服人」了,直接「以直報怨」,殺了彭羕。

時移世易,劉備此時面對的,已經不是團結和諧的問題,而是要消滅內部的一切反對勢力。


我們再說回法正。

他之所以會對以往得罪自己的人睚眥必報,是因為他不用像劉備一樣,考慮那麼多。他就覺得當年所受的惡氣,一定要出,既然現在可以出了,那就報恩報仇。

但是,法正也不是一味無腦報復的,他也只是在劉備對他有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才會如此行事。而在劉璋當政時,別人欺負他。欺負了也就欺負了,他也不敢把人怎麼樣。在別人眼裡,搞不好也會覺得法正度量宏大,以德報怨呢。

「直」和「德」,只是兩種手段,是針對特定的場合和情境,對外界的不友好作出的回應。其使用原則,一定是讓自己處在一個相對更為有利的位置:如果以直報怨可以,那就以眼還眼;如果以德報怨更佳,那就大度寬宏。

一般而言,人在比較弱勢的時候,採取的都是「以直報怨」的態度,這可以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為有利。

此時的以眼還眼,更像是一種防禦機制。就像刺蝟,如果身上連刺都沒有,很容易就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相反的,如果身處高位,則應該更傾向於「以德報怨」,這種寬容大度,更容易讓別人對你心悅誠服。

況且,你也用不著通過「斤斤計較」來展現自己的實力。你看老虎,一天大部分的時候都在睡覺,可是有別的動物敢去撩它嗎?

當然,這裡的弱勢與高位都是相對的。領導層中再弱勢的高管,到了下屬面前也一定是高位。面對不同的情境,一定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而最不可取的態度,則應該是如下一種:別人侵犯了你的利益,你卻不敢報復,反倒是用「以德報怨」來安慰自己,最終說服自己做一隻安靜的鴕鳥。

這種行為,不會讓別人覺得你道德高尚,只會認為你軟弱可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我們不時能看到聽到一些仗勢欺人的新聞,但low逼就是low逼,他們連仗勢欺人都做得極不專業。

在這裡可以對比一下法正,看看人家聰明人是怎麼做的。

首先,法正的這種睚眥必報有錯嗎?

這個問題其實見仁見智,取決於評價者的價值觀和所處位置。你要是覺得應該以德服人,那麼自然看不上法正的這種行為;但你要是覺得人就應該活得坦蕩敞亮,那麼肯定會認為法正的行為大快人心。

因此,我們不評判法正的行為正確與否,而來揣測一下法正行為的討巧之處。

法正的確是仗勢欺人了,但是你仔細分析後就會發現:法正儘管在報復別人時犯了不少錯,但這些錯並不見得有多大。說破了天,法正也就是殺了幾個人,但難道他因此就會被劉備冷落了嗎?

法正所仗的「勢」,

足夠的大;

而所欺的人,

又足夠的小。

這一大一小之間形成的鴻溝,

才是法正能夠肆意報復的前提。

如果你是老闆的心腹,動輒調戲前台的小美眉,那麼小美眉是敢怒不敢言的,她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但你若是在公開場合埋汰數落公司的元老,這就有點過分了——這時候,你仗的勢還不足以支撐你欺人的行為。

這種例子,我們在社會新聞中隨處可見。那些在交警查酒駕時叫囂「我上面有人」的貨,有哪個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並不是因為所有的制裁都做到了公正無私無遺漏,而是那些真正「我上面有人」的人,他們被查到的場景,根本就不會出現在電視里。

這裡要附錄一個沒有享受到劉備入川勝利果實的倒霉人:張松

回顧最近幾篇關於劉備入川的文章,你會發現,張松之於劉備,意義極大:是張松首先勸說劉璋結好劉備;而後,又是張松與法正密謀,迎接劉備入川。如果不是張松首倡此事,那麼劉備的奪川之戰,斷不會如此順利。

但張松卻沒有等到最後的勝利。

劉備入川以後,法正光明正大的投奔劉備,一直待在劉備軍中。但張松卻不同,他依然做著他的益州別駕,算是劉備在劉璋軍中最高級別的卧底。

後來二劉反目,劉備假意寫信給劉璋,說自己要回荊州。此時張松身在成都,不知內情,急忙寫信給劉備,勸他不要半途而廢,放棄益州。

但這封信被張松的哥哥張肅發現,因害怕禍及家門,張肅向劉璋告發,劉璋因此殺了張松。而至於張肅,此人後事如何,自此史書無載。

那麼,對於殺死了大恩人張松的兇手劉璋,劉備是如何對待的呢?

沒有什麼報仇雪恨。因為於情於理,劉備都不能殺劉璋。他已經搶了人家的地盤,如果再把人殺了,那就太爛名聲了;甚至於,還會失去益州大小官員之心。

因此,劉璋被劉備好吃好喝供著。在這裡,劉備不是不願意報仇,而是不能,他必須要以德服人。

所以最後,讓在下端一碗毒雞湯出來吧:

那些為了事業成功或者光明前景所做出的犧牲,的確值得我們讚頌,但殘酷的現實是:你最好還是咬牙(或者活著)堅持到最後,這樣才能享受到勝利的果實。

高大上一點的例子,我們就不舉了,說個最現實的:以上這條,可都是成功人士的原配們血和淚的經驗教訓啊!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張松與法正的密謀:把老闆賣個好價錢

馬援對劉秀的表白:把自己賣個好價錢

曹操焚書信:畢竟我們誰也不是誰的誰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傷寒鈐法正名27
三國最出色的軍事家榜單揭曉,法正12名,前三名被公認
前海灣保稅港區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
傳法正宗 卷第五

TAG:儒家思想 | 法正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