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可能導致母乳不足的原因有哪些呢?

(桐媽原創)可能導致母乳不足的原因有哪些呢?

4 人贊了文章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微信公眾號:wtmmdxb)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奶水不足(六):可能導致母乳不足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彈)

(1)不得不提,早期母嬰分離,按時餵奶,媽媽哺乳間隔過長,對母乳餵養的影響往往是災難性的。

倘若新媽媽參與過多的會客和家務,經常較長時間外出,或信奉按時餵奶的理念(「按需餵養」還是「按時餵養」的內容,詳見前述),造成餵奶間隔相比寶寶實際需要長,乳房的吸吮刺激減少,從而奶量減少。

在這兒梧桐媽媽主要想著重提一提「新生兒監護室」這茬事。

有些醫院實行母嬰分離管理制度:將剛出生的寶寶「收羅」起來,放進一個大屋子,交由專業新生兒護理人員集中照料。他們出生後,只給母親看了一眼小屁股或小臉蛋,便匆匆忙忙包好送走了。有的醫院護理三天,有的護理一、兩天,有的只在每天晚上送走。

這件事情,本意是好的,儘管有那麼點兒簡單粗暴。醫生認為產婦剛生孩子,一定是累壞了,得好好休息;特別是剖宮產的媽媽,更得卧床9小時以上,才讓翻身動彈(不需要一動不動躺這麼久。詳見上述「餵奶方式」章節)。孩子一兩個小時就得吃一次奶,哪能由著他們的小性子,折騰產後虛弱的新媽媽們呢?孩子也好統一觀察、護理,像部隊一樣整齊劃一地餵奶、喂水、喂糖、洗澡,孩子有啥毛病,也能第一時間發現,及時處理。有些不法分子還會溜進醫院偷孩子,這不,把孩子集中起來,他們也難以下手了。

不過,這樣將會大大拖延新媽媽首次哺乳的時間,減少母親喂哺次數,自然會把乳房搞糊塗,以為自己不需要分泌奶水了。幾日後,當這個陌生的小肉團回到媽媽這兒,由於天然的喂哺和睡眠節律被打亂,小嘴的吸吮方式被塑膠奶嘴干擾了,小肚子被配方奶撐大了,突然更換了「居住地」和照料者,讓秩序感強烈的他感到不安,他很可能變得歇斯底里,不可理喻,也不肯好好吃奶。母子一開始的親密默契未能建立,這讓新媽媽不明所以,手忙腳亂。一些媽媽甚至從未出現過脹奶的感覺,以為自己「沒有奶」,也就沒怎麼餵過孩子。這些倒霉的孩子,基本上終身與母乳無緣了。

於是,當年這可怕的制度在西方存在了數十年,又在我國風靡一時,造就了無數「沒奶」的媽媽,「沒奶吃」的寶寶。那些「沒奶」的媽媽,等到自己的女兒生了孩子,有點兒捕風捉影的現象,就會以為自己「沒奶」的基因延續下去了,外孫也「應該」沒奶吃。

西方走了個大彎路。又有大量的研究證實,早期母嬰親密接觸的重要性。如今,我國大部分城市也都實行母嬰同室了。少部分地區還保留著新生兒監護室這一陋習。

不過,很多存在特殊情況的孩子,仍然是會送去新生兒監護室的,不過這是更為高檔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多半是早產、缺氧、心肺功能不良、感染、黃疸指數過高以及其他疾病情況的新生兒。媽媽寶寶被迫分離,如何開始刺激泌乳,並維持奶量,真是國際難題。

如果新媽媽也能進入NICU,跟護士妹妹一起照料新生兒,試圖餵奶,那就太好了。事實上,國外的確是這麼乾的。研究證實,媽媽的照料和母乳,也會大大增加這些脆弱的嬰兒痊癒的幾率,並加快痊癒的速度。只不過,我國醫患關係比較緊張,人們的醫學常識較薄弱,較難配合醫護人員無菌操作等要求,客觀上很難實現NICU母嬰同室。梧桐媽媽非常希望這一點,將來早日與國際接軌。

(2)最影響奶量的,莫過於往寶寶嘴裡塞奶粉或其他水、藥物、食物了。

1)添加奶粉,經常會過度餵養,並難於消化,寶寶昏昏沉沉睡很久。這樣會佔用大量的吸吮乳頭的時間,泌乳量自然會顯著減少,尤其是寶寶剛出生的時候。

2)有些照料者覺得水是好東西,去「胎毒」,排黃疸,促消化,防便秘……簡直是萬能神葯!拚命餵給孩子喝,喂吐了才罷休。寶寶有吸吮需求,往往也真能傻乎乎喝下去不少。別以為水不佔肚子,一下子就吸收或排泄掉了。其實,它占肚子的能耐可一點兒也不打折!而且,它稀釋胃液,造成「稀釋性低鈉血症」,而幼小的臟器排泄功能還不是很完善,小身板、胃腸甚至頭腦都可能出現輕微的水腫,這些都很影響孩子食慾,讓他經常昏昏欲睡或尖利地哭鬧個沒完,並容易造成腹脹、嘔吐、營養吸收不良!寶寶並不那麼想吃奶。

3)糖水、鹽水、中藥、果汁、魚肉湯、益生菌等,都會佔據孩子腸胃,可能影響孩子頭腦,造成孩子乳頭混淆、味覺混淆,不肯好好吃奶。一些中藥還可能含重金屬,讓孩子出現毒性反應,昏睡挺久。食物、藥物容易引起嬌弱的小寶寶胃腸過敏反應,讓寶寶出現腸絞痛、腹瀉、嘔吐等,也會抗拒吃奶。

所以,WHO、AAP、UNICEF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內的孩子喂除了奶以外的任何食物和水,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佔據寶寶腸胃,減少吸吮,進而減少媽媽乳汁分泌,容易造成寶寶營養不良。具體見前述「哺乳小知識」、「體重不增」章節。

(3)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一些「生理性母乳相對不足」的時期(一些書籍提到的「暫時性母乳供應不足」、「暫時性母乳危機」等概念,說的是一個意思)。不過別擔心,只要堅持喂哺,奶量很快會上來,滿足寶寶的實際需要。

1)寶寶處於「生長加速期」,母乳會相對不足。我們常會觀察到,出生1周、2~6周、2月、3月、6月等時期的寶寶(每個寶寶個體差異挺大,大概是這些時間點前後出現),會出現一段時間哭鬧增加、頻繁吸吮,有時半小時就吵著吃一次奶,餵奶間隔可以小於一小時。與此同時,寶寶白天、黑夜睡眠變淺,很可能3~5天不解大便,有些寶寶能1周以上甚至2~3周不解便,然後突然解出大量軟便,民間俗稱「攢肚子」。期間寶寶多無明顯不適,精神挺好,有些寶寶略有點煩躁,即使有腹部不適、排便費力的癥狀,多半也非常輕微。如果新媽媽心裡拿不準,可以用一隻開塞露或肥皂條試試看,如果解出來的大便是軟的,就沒關係,可以繼續觀察。不過不要經常用這些玩意幫寶寶排便,這會改變他自主排便的節律,影響他末段結直腸正常菌群,也可能對嬌嫩的肛門造成損傷。

這些時期是天然存在的,媽媽們有所了解後,放心喂哺就好。如果覺得很累,就側卧奶睡,寶寶一「哼唧」就拿奶頭接覺。詳見「側卧奶睡」章節。多半幾天至幾周後,寶寶生長

速度趨於放緩,這些現象會自行好轉,媽媽的乳房又開始與寶寶的小嘴完美磨合,和平共處。

不過,吃奶頻繁、精神煩躁、經常哭鬧、睡眠變差、大便減少甚至長時間不解大便……由於這些時候寶寶食慾迅速增長,吸吮頻繁,稍微有點兒「求」大於「供」,媽媽們總感覺乳房軟軟的,好像沒奶一樣。種種徵象,往往讓新媽媽非常憂慮緊張,老是懷疑自己軟趴趴的乳房。經常有媽媽問我,「梧桐媽媽,救救我,孩子快滿月了,好好的奶怎麼說沒就沒了呢?我寶剛出生幾天的時候,我乳房脹得跟球似的,後來經常感覺奶脹,一邊吃,另一邊都往外淌(這也是正常現象,在早期,寶寶吸吮刺激後,噴乳反射往往雙側出現,幾個月後,通常是3~4個月後,這邊吃,那邊淌的現象就慢慢消失了。奶水是按需分泌的,不會淌乾淨的,放心吧,可以用毛巾或防溢乳墊接著,我個人喜歡毛巾)。可是這會兒快滿月了,奶水居然變少了,感覺寶寶成天要吃奶,乳房總軟軟的跟棉花似的,他吃不飽就哭啊!本來就沒多少奶了,還這邊吃,那邊漏,都給漏乾淨了。看孩子一天到晚餓得『造業』呀!什麼原因呢?能添奶粉嗎?」

這會兒,你已經對這些現象有所了解,大可放心了呢。只要擺正心態,勤喂母乳,奶量很快就能迎頭趕上。

道理不難理解,不過如今,能有自信堅持純母乳的媽媽,越來越少。很多人都難過「滿月關」,這是早期很明顯的一個生長加速期,媽媽們又沒經驗,看到孩子吸吮需求如此旺盛,老在吃奶,不好好睡覺,可是嚇壞了。有時候剛餵飽送給別人抱,自己好不容易休息會兒,結果孩子沒兩分鐘就鬧騰,人家肯定會問,「怎麼剛吃了又要吃?是不是沒吃飽?」自己心裡本來小鼓敲個不停,人家再質疑、批評兩句,再捏捏自個兒軟趴趴的乳房,自信心轟然崩塌了。

於是,許許多多的孩子,在這個時候被添了奶粉。結果,乳頭混淆、味覺混淆、腹脹、嚴重吐奶、胃食道反流、腸絞痛等接踵而至,孩子消停了一小陣,很快就更吵了。許多媽媽還抱著孩子去醫院看病,說是「腸絞痛」,拿了一堆「益生菌」、「西甲硅油」之類的回來吃(我個人非常不建議,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看網上說的,又是「飛機抱」,又是「順時針揉肚子」,效果都不大明顯。媽媽的乳房缺乏寶寶的吸吮刺激,奶量驟減,乳頭混淆的寶寶,吃兩口就吐出乳頭大哭。結果奶粉越添越多,母乳越來越少。這會兒再拿吸奶器試試,基本上吸不出來多少奶了。很多媽媽抱著混合餵養的美好願望,卻喂不過兩、三個月,即使堅持了混合餵養,乳頭也只是用來舔舔,求安慰而已了(不過能有乳頭舔,已經不錯了,對他胃腸保護、免疫功能等還是有好處的,寶寶容易安撫,晚上也好帶一些)。

添奶粉,別人抱,寶寶容易鬧騰,也有「秩序感」、「分離焦慮」等因素作祟。所以,「坐月子」自己帶寶寶睡覺,側卧奶睡,頻繁接覺,反而是最輕鬆的。而這跟我們「坐月子」讓產婦絕對休息的傳統習俗是相悖的。月子里「孩子吵,帶得累」,實際上是因為交給別人了。而這個刻板印象卻根深蒂固地留在人們腦海里,一代代流傳下來,為了讓「月母子」休息好,一代又一代的嬰兒,又交給別人帶。只是如今有了奶粉幫忙,終於對媽媽的奶量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

還是那句話,我們看過動物剛出生的小寶寶,特別鬧騰,讓媽媽煩躁憂慮不安,總懷疑乳房的嗎?答案不言而喻了。

那,頻繁喂寶寶,自己帶寶寶,媽媽會得「月子病」嗎?我想你不免擔憂。放心,不會的。小動物不會,楊冪不會,凱特王妃不會,你也一樣。「月子病」其實不存在,主要是一些產後正常現象,絕大多數都是暫時性的,可以恢復。還有些是產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軀體表現。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產後護理 史上最強月子謠言粉碎機》一書。

所以,相信自己,小動物能餵飽孩子,媽媽開心,寶寶滿意,你也會一樣。

2)母親來月經。只要媽媽頻繁餵奶,調控月經周期的激素會受到泌乳素限制,早期一

般不會出現月經。美國一項調查發現,有些母親在6個月左右來月經,有些可推遲到2.5年甚至更久,平均無月經期為14.6個月。

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一兩個月惡露還沒幹凈的時候,到了月經期惡露可能會增加,讓媽媽以為自己來了月經。有些媽媽月經真的來挺早,大概3~4個月就來了,這通常需要媽媽們審視一下,自己餵奶的間隔是不是太稀疏了。

月經期激素水平波動較大,也會影響泌乳,尤其是經期開始第1~2天。不過別擔心,通過勤餵奶,這種狀況往往會在數日之內迅速好轉。

「月經期奶不能吃」的說法,也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梧桐媽媽好奇地仔細考量了這個說法的來源,多半還是源於一些迷信講究。在我國古代,月經經常被視為「不祥」、「污穢」的事物,經期婦女不能進廟堂,不能叩拜祖先,由是「經期奶不好」的說法,也就不脛而走。客觀上,經期流不少血,也不免讓人擔憂——這奶還有營養嗎?

別擔心,經期失血多半是30~80ml,人體一次性失血200ml,對於4~5L的總血量算是九牛一毛。所以獻血站規定一次獻血量約為200~400ml,是比較安全的。大量的科學研究也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因此,一次月經,對人體營養儲備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月經對人體鐵儲備的影響,是經年累月的。女性血色素正常值,要比男性偏低,大多學者認為是月經的原因。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月經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需要尋求治療)。

上述還提到過,科學家已經證實,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有優先將營養留給後代的縝密機制,只要媽媽沒餓到吃土的地步,奶水中的營養,幾乎都能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這數十毫升的經血,是沒太可能撼動乳汁的營養配比的。媽媽們大可放心。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鏈接,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台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對奶量有些影響,但通常較為輕微。消除原因,頻繁喂哺,很快奶量就能迎頭趕上。明兒接著介紹(第二彈)。


推薦閱讀:

哺乳故事(6)-暴力通乳
【母乳餵養】一天給寶寶喂幾次奶?這個標準參考一下
母乳餵養能提高孩子智商,沒這回事!
母乳餵養的十大錯誤排行榜!月嫂快點告訴寶媽們!!

TAG:母乳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