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德最優——李天桓老師古琴講座

原文地址:八音廣博琴德最優——李天桓老師古琴講座作者:渤海琴社

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琴文化講座2012年3月31日講於河北省藝術中心音樂廳燕趙講壇

2012年3月31日,李天桓老師作客石家莊《燕趙講壇》節目,在河北省藝術中心音樂廳為省會大眾普及了古琴文化知識,並現場演奏了古琴名曲。

講壇現場古琴,又稱七弦琴,據琴史記載,古琴為中華民族的先祖聖王所創製。傳說「伏羲見鳳棲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也有的琴學著作認為神農、黃帝時,已有制琴之說。如果按此說法,琴文化發展到現在已有五六千年了。另外《禮記.樂記》說:「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候」。按此說法,琴發展到現在也有四千多年了。

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琴古琴構造古琴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關於古琴的故事:孔子學琴,反映了出身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伯牙子期的故事,「知我音者,乃知我心也」伯牙與子期因琴結致交,來年再訪,子期卻已辭世,伯牙悲痛欲絕,奔於子期墓前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便將自己珍貴的琴摔碎於子期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

李老師為大家講古琴的故事四大名琴四大名琴指齊桓公的「號鍾」(周代名琴)、楚莊王的「繞樑」(周代名琴)、司馬相如的「綠綺」(漢代名琴)和蔡邕的「焦尾」。(漢代名琴)。雖然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早已無存,但它們在琴史上的地位卻是永久的。

介紹古琴的樣式號鐘琴「號鍾」琴是周代的名琴。琴音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琴傳到齊恆公的手中。齊恆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鐘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繞樑琴「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餘音不斷、綿長悠遠。據說「繞樑琴」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琴」後,整天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忘了。王妃樊姬非常焦慮,就勸楚莊王說:「君王,您太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琴絕響了。綠綺琴「綠綺」是漢代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的琴彈得很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了一曲琴歌《鳳求凰》。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心馳神往。她傾慕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於是兩人便締結了良緣。焦尾琴「焦尾」琴是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吳地時,曾於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漢末「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300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這張「焦尾」琴。以後不知所終。古代的琴道樂教

古人非常重視「樂」的教育作用,幾千年以來一直把古琴當做禮樂教化的工具,這是因為音樂與「德」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繫。蔡邕《琴操》記載:「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東漢經學家桓譚,也在《新論·琴道》中指出:「琴七絲足以通萬物而考至亂也。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八音廣博,琴德最優」。此外,古人還指出,「音樂」是道德操守的精華所在。據《禮記·樂記》中記載:「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又說道:「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所以,健康的、向上的、積極的音樂能夠改善人的品德操守和激發人的情感,起到移風易俗、凈化內心世界的良好作用。「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古人認為,琴具有天地之母音,內蘊中和之德性,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頤養正心而滅淫氣。

《史記·樂書》云:「音正而行正。」古琴曲淡和微妙,意境幽遠,尤其是深沉、渾厚、古樸、淡雅的音色,可以動人心旌、懾人心魄。唐代琴家薛易簡在《琴訣》中說古琴音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還強調演奏時要「定神絕慮,情意專註」,演奏效果要達到潛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目的,使「正直勇敢者聽之,則壯氣益增;孝行節操者聽之,則中情感傷;貧乏孤苦者聽之,則流涕縱橫;便佞浮囂者聽之,則斂容庄謹。」可見,琴樂能夠感通精神,影響行為,通過撫琴或欣賞古琴曲來增進道德、端正人心,是非常值得推廣的一種音樂和樂器。琴曲介紹

在演奏之前,由河北電視台著名製片人鄭標先生為大家介紹演奏琴曲《良宵引》《良宵引》,最早為隋代琴師賀若弼所作。從題意上看,這是一首描寫月夜輕風,良宵雅興的琴曲。該曲結構精緻,旋律婉轉,曲風恬靜,引人入勝,是小曲之中的精品。自隋代問世於明代盛行至今,一直深受琴家的讚賞和重視。在音樂表現意境上,冰輪初上,靜謐星稀,含縹緲凌雲之致;曲調平淡、細膩,有中正平和之感。在萬籟俱寂的秋夜,閑庭信步。一曲《良宵引》,清風入弦,絕去塵囂,琴聲幽幽,令人神往。

《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曲譜最早載於明崇禎七年刊印的《古音正宗》,自問世以來,一直廣為流傳,深受琴人的喜愛。琴曲描寫了天高雲淡,雁落平沙的詩意境界。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壯麗的秋江景色,表現清淺的沙流,雲程萬里,天際群雁飛鳴起落的聲情。曲意爽朗,樂思開闊,給人以肅穆而又富於生機之感,借鴻雁之高飛遠翔,抒發和寄託人們的胸臆,體現了古代人民對祖國美麗風光的歌頌與熱愛。由於深受琴家喜愛,該曲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種版本,現存琴譜刊載同名作品就達百種,是近三百年來傳譜最多、流行最廣的琴曲,可稱得上是古琴文化史上的頂級之作。

《漁《漁樵問答》用《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做為琴曲《漁樵問答》的妙解,再合適不過了。古琴曲《漁樵問答》,存譜最早見於明代蕭鸞撰寫的《杏庄太音續譜》。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的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那麼,他們的對話中到底蘊藏了什麼玄理呢?《流水》《流水》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琴曲,原與《高山》同為一曲,到了唐代分為兩曲。現在流傳的多為清代琴家張孔山加工發展的《流水》,他充分發揮了滾、拂、綽、注的手法,使波濤翻滾的流水形象更為鮮明,所以有「七十二拂流水」之稱。《流水》是九嶷派的重要傳承曲目,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航行者」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特製唱片,其中就收錄了九嶷派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為李老師獻花

講座及演奏結束後,觀眾紛紛上台與李老師合影


推薦閱讀:

風水講座
無量壽經講座57(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傳統文化老師視頻講座專輯
王子4.16講座:牛股是怎樣選出來的

TAG:古琴 | 講座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