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少林寺商業之路:釋永信任CEO周旋上流社會|少林寺|達摩
2014年04月22日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標題:沉浮千年的少林寺如何踏上了商業之路?
少林寺山門前一位武僧在練功(資料圖)
「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這首纏綿悠揚的《牧羊曲》隨著電影《少林寺》的巨大聲譽,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不知打動了多少中國人。少林的千年積澱成就了這部風靡全世界的武俠大片,而電影也引領著少林寺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嶽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圍山巒環抱。少林寺建築主體為常住院,總面積3萬平方米,共七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坐落在2米高的磚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整體配置高低相襯,門額上有康熙帝親筆所題「少林寺」三個大字,氣派非凡。
寺外建築由塔林、初祖庵、達摩洞、甘露台、二祖庵、廣慧庵組成,這些建築為歷代逐漸修建而成。
歷經千年的嵩山歷史建築群真實完整地保留了其原始風貌,建築的原始位置、構造形式、布局設計、磚石木材料、歷史修繕、傳統營造技術、碑刻文獻、裝飾壁畫、山水古木等,仍然保留著最初的建造形態和真實完整的歷史格局。
跋陀傳道達摩面壁
提起少林寺的建立,要從一位印度僧人跋陀講起。跋陀幼年喪父,後出家為僧。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這位印度高僧踏上華夏大地,跋陀和北魏孝文帝一見如故,二人縱論天下大勢,十分投緣。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為了進一步推行「漢化政策」,遷都洛陽,跋陀隨之南遷。孝文帝在洛陽為跋陀設立了「靜院」,讓他在那裡禪修,可是跋陀喜好清凈,多次前往嵩山隱修。他發現太室山和少室山相銜接的地方,四周十多座山峰,中間卻是一塊平地,遠望如盛開的蓮花,便請求孝文帝在那裡建寺,孝文帝隨即下令修寺。一年後,寺廟竣工,因為地處少室山之陰,谷幽林茂,故名為「少林寺」。跋陀成為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而奠定少林「禪宗祖庭」地位的,是繼跋陀之後來到少林,素有「禪宗初祖」之稱的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子,對佛學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達摩來到廣州,自幼篤信佛教的梁武帝派人專程迎達摩到南京,儀式十分隆重。然而這次會面卻與跋陀見到魏孝文帝的情景迥然不同,二人不僅沒有一見如故,反而鬧得很不愉快。
梁武帝一見到這位黑髮飄揚、目如銅環的異域高僧,便迫不及待地帶領達摩觀看了自己親手繪圖並建造的宏偉寺廟,以及抄錄的一卷卷經書。梁武帝問達摩:「我做皇帝以來,修建寺廟,抄寫佛經,剃度僧人,不可勝數,有什麼功德?」達摩說:「沒什麼功德。」武帝不快,又問:「如何才算有功德?」達摩回答:「完成自我、凈化自我,又凈化他人,普度眾生。這樣的功德,不是靠世俗的有為來求得的。」
梁武帝本以為會聽到一番恭維之詞,沒想到討了個沒趣。這次會面,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不辭而別。傳說達摩走到江邊,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以一葦而過長江,到了淮北,再到北方,最後到達了當時由北魏佔領的洛陽。這就是著名的「一葦渡江」的典故。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過江之後的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大乘教義,但並不受少林寺中信奉小乘教義的眾僧歡迎。達摩看到自己的佛法不被眾人所理解,就向後山走去。在後山見到一個天然石洞,據說此洞為上古蚩尤住所,故名「蚩尤洞」。他走進石洞面壁而坐,開始九年面壁生涯。相傳由於達摩終日面壁靜坐,不免筋骨睏倦,加上在深山老林,野獸不斷侵擾,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創造了「達摩鏈」、「達摩杖』、「達摩劍」等,這套健身術後經歷代長期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拳術,共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
達摩面壁九年,終成正果,傳說石壁上還印出了他打坐的影子。達摩創立的禪宗也在後世被發揚光大,後人稱他為「禪宗初祖」,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
如今在少室山五乳峰離絕頂數十米的一處深約5米,寬約3米的天然石洞,就是達摩面壁的地方,後世稱作「達摩洞」,宋代人為紀念他,在五乳峰下建造了一座紀念建築,便是著名的初祖庵。
菩提達摩是一個被賦予太多傳奇色彩的高僧。傳說在達摩去世的那一天,東魏使臣宋雲,正好從西域返回洛陽。在途經蔥嶺時,迎面看到達摩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隻鞋子,身穿僧衣,赤著雙腳,由東往西而來。宋雲便問他要到哪裡去,達摩回答說他要回西天。宋雲回到洛陽,聽說達摩已經死了,十分意外,他對旁人說在去蔥嶺的路上見到達摩了。大家不信,於是就打開達摩的墳墓來驗證,結果墳墓里沒有達摩的屍體,只有一隻鞋。如今少林寺院內的達摩像,手裡拿著一隻鞋,便是根據這個故事而來的。
慧可立雪斷臂求法
當達摩初祖坐禪到第六年時,也就是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住在洛陽的神光法師來到少林,神光得到菩薩的指示,這個面壁而坐的梵僧,便是他的宗師。
當神光法師向達摩祖師頂禮的時候,達摩好像沒有見到一般,並不睬他。神光便站立在洞門之外虔誠地候著。這時,天正下著大雪,階墀下的積雪,慢慢地堆積起來,掩埋了神光的腳掌,達摩祖師還是如同沒有看見似的。神光站在那兒,屹然不動,雪下得更大了,雪花由他的踝骨起,堆沒了膝頭。
達摩祖師,向神光瞧了一眼,問道:「你站在雪裡這麼久,其寒徹骨,你究竟要向我求些什麼?」神光回答說:「唯願大慈大悲,大開甘露之門,廣度眾生!」「你的願心太大了,這又豈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所能求取的!」達摩這樣說了,又加重語氣說:「這樣去求取聖道,不過是一種徒勞的勤苦而已!」
神光聽到這樣的話,為了表示他不是「輕心慢心」,立即拿著一把利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了下去,放在達摩的面前,滾熱的鮮血映紅了大片的白雪。達摩為之而動,便說:「佛法妙道,曠劫難逢。像你這樣的重法忘身,斷臂吾前,可以求得了!」達摩祖師將神光的名字改為慧可,傳其心法,這位自斷左臂的慧可大師後來便成為禪宗的傳人,被稱為禪宗二祖。
今天,在少林寺名勝中便有了一處「立雪亭」,該亭建於明代,在少林寺的主體建築方丈室後。台基高二丈,深闊各三間,內供木質神龕,中懸一匾,為清乾隆帝御筆,書「雪印心珠」四個字,潛涵著「立雪」的典故。
據說,少林寺的和尚單手行禮便是為了紀念二祖慧可,他們披的紅色袈裟和露出的一側肩膀也是為了紀念慧可。頗具神話色彩的達摩與慧可奠定了少林寺早期的繁盛。自二位高僧之後,少林寺雖香火不斷卻幾經興衰。
武帝廢佛僧侶還俗
今日少林寺內有座唐人所立《少林寺碑》,碑文寫道:「周武帝建德中,納元嵩之說,斷釋、老之教,率土伽藍,咸從廢毀。」這段文字記載就是少林歷史上經歷的第一次大的劫難,即周武帝禁滅佛道事件。
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登基不久,他的妻子李皇后就進寺出家為尼了,接著,先後又有五位后妃相繼出家。後來,他發現國家的大片田地無人耕種,國庫空虛。這時,成都一個名叫衛元嵩的還俗和尚和道士張賓一起上表武帝,建議「省寺減僧,並自還俗」,武帝於是下令群臣辯論佛、儒、道三教之孰優孰劣,藉以廢斥佛教。但朝廷中不少大臣都篤信佛教,這次討論最後不了了之。武帝不甘心,公元574年,他再次大會群臣,讓道士張賓當面同少林寺僧人智炫辯論二教優劣是非,智炫和尚據理力爭,連武帝本人也無法使智炫和尚屈服。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將佛道二教一併廢除,強令全國兩百多萬僧人、道士一律還俗,將寺廟和塔觀都分給王公貴族,財產則散給臣子。
在這場自上而下的毀佛運動中,少林寺首當其衝。寺中佛像被毀,塔廟被砸,僧徒們流離失散,有的隱跡塵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亡江南,昔日香客擁擠的佛門勝地轉眼間只剩一派蕭煞之象,少林寺遭到十分嚴重的毀壞。
6年後,北周靜帝宇文衍看到社會篤信佛教、道教積習難改,就讓和尚道士都重返寺觀,為少林寺各殿重新塑立了佛像,請名僧惠遠、洪遵二和尚共同住持少林,少林寺才又興盛起來,更名「陟岵寺」。隋開皇年間(581-600年),陟岵寺復稱少林寺,並賜田百頃,從而奠定了寺院莊園的基礎。
千佛殿中的十三棍僧救秦王壁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十三棍僧助秦王
蜚聲國際的電影《少林寺》上映後,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家喻戶曉,故事的雛形來源於一則民間傳說。話說隋朝末年,天下群雄紛爭,一天,飼養牲口的和尚智守撿到一方玉印,上面刻有「秦王之印」4字,13位武僧議論起來,認為丟印的可能是李世民。他們對李淵父子的愛民早有耳聞,對王世充統治下戰亂頻繁的現狀也深有體會。於是決定設法搭救李世民,13人扮成挑柴漢子,混在人群里,直奔洛陽。
他們兵分兩路,由曇宗等3人負責進獄救李世民,其他在外接應。出了監獄後,13人又兵分兩路,一路護送李世民出城,一路去捉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
兩路少林僧人護著李世民,押著王仁則來到唐營。將王仁則並那塊玉印一併交給了李世民後,便回去了。
歷史上,武德四年(公元620年),王世充擁兵東都,建國號為「鄭」,王世充稱帝後,擁兵嵩洛一帶,並佔據了原屬少林寺的隋朝封地柏谷塢莊園,激起全寺僧眾的強烈不滿。少林寺武僧志操、曇宗等13人曾率眾擒拿了駐守轅州(今登封市)的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獻給了秦王,為李世民進軍洛陽立了軍功,但所謂「救秦王」的故事,不過是民間杜撰罷了。
秦王得到僧兵的幫助後,派人到少林寺慰問嘉勉,表彰他們的功績,並承諾在攻克東都之後,當使僧人等「各安舊業,永保休佑」,同時賜給少林寺莊田40頃,水碾一具;諭立500僧兵,許其自立營盤,資費歸公,開創了僧人公開習武的先例。
少林寺內至今尚存的《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碑文中記載了此事,碑額上還題有「太宗文皇帝御書」,「世民」二字為太宗親筆簽名。少林寺千佛殿西殿內的壁畫也記述這一史實。自此,少林寺迅速發展,面積擴為540畝,殿宇5000餘間,並有欽命方丈住持,一時聞名天下,少林拳也成為全國馳名的拳派。
明代抗倭「二八火厄」
元、明兩代是少林寺發展的鼎盛時期,殿宇樓閣達1000多間,寺僧有2000多人。顧炎武《日知錄》中記載,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少林寺月空法師率領30餘名僧徒赴上海附近的淞江一帶抗擊倭寇,陷入敵人包圍。據稱少林方丈聞訊後帶著一百僧兵,口宣佛號棒殺倭寇上千人。僧兵武藝出眾,以一當十。少林功夫威震沙場,明朝成為少林功夫興旺發達的時期。
這些僧兵當中有幾個小和尚,年齡雖小,作戰非常英勇,犧牲之後,僧眾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寺院,在塔林專門為他們建了一座童行普通塔,這在少林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位於少林寺西500米的塔林是歷代少林高僧的墳冢,每當少林高僧圓寂之時,弟子們便會把高僧的遺骨、袈裟、經卷等遺物放入地宮,上面建塔。因其功德和地位不同,塔的形制也不一樣。
從唐開始,歷經宋、金、元、明、清直至今天,少林寺塔林經過了歷朝歷代的建造,現存的230多座磚塔和石塔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塔墓群。塔林中所有的塔門洞一律朝著南面,只有這座童行普通塔與眾不同,面朝東方。
到了清代,康熙帝更加重視少林寺,親手題寫了山門的匾額。清中期以後,隨著清王朝本身的多災多難,整個國家經濟殘破,少林寺也隨之衰弱下來。自清康熙五年(1665年)第28代方丈海寬去世,少林寺便進入群僧無首的狀態,此後320多年沒有方丈。而少林寺真正的衰敗是在民國年間的「二八火厄」。
1928年前後,軍閥混戰,盤踞在河南一帶的吳佩孚集團軍閥樊鍾秀,與馮玉祥的部將石友三展開激戰。樊鍾秀把部隊駐紮在少林寺內,石友三打敗樊部後直接佔領了少林寺。
根據記載,當時樊鍾秀的殘部和少林寺僧眾都已經逃離了,石友三便一把大火點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將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殿宇統統付之一炬。一時間,少林寺內火光衝天,濃煙滾滾,僧眾們在山野中遙望寺院慘狀,又不能前去營救,無不悲痛欲絕。石友三的部隊離開少林寺之後,全寺僧眾急忙回寺滅火搶救,才算保住了千佛殿、達摩亭、方丈堂等殿宇。除了殿宇,這次大火毀壞掉的少林珍寶不計其數,包括寺內被皇封的「五品樹祖」、經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齊造像碑、達摩面壁影石等等均未倖免。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來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慘重的一次浩劫,據說,後來蔣介石游少林寺時,也發出了「石友三太壞了」的憤懣之聲。
千年古寺「CEO」方丈
到上世紀30年代,少林寺已經很殘破了,僧人的數量很少。1942年,河南大旱,餓殍遍野,僧人紛紛棄寺而逃,只剩下幾名行動不便、無力逃走的老僧,以及被土匪炸瞎了雙眼的小沙彌行正。由於戰爭頻繁,民生凋敝,少林寺僅僅能夠維持山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少林寺更是殘破不堪,「文革」中,100多名紅衛兵衝進少林寺,要毀掉佛像、炸毀全部殿堂與碑碣。少林寺住持行正和尚抱住佛像「誓與佛同歸於盡」,拼力制止了這場毀寺滅佛的悲劇。此時,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少林寺,自顧尚且不暇,遑論「普渡眾生」。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寺院交給僧徒自己管理。少林寺有20多畝山坡地可以耕種,並在全國寺院中第一個向遊客收取門票,古寺漸漸擺脫了凋敝的景象。從1979年起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少林寺進行大規模整修。
1982年,電影《少林寺》的上映,掀開了少林中興的序幕。電影上映後的一年內,少林寺的遊客數量猛增了四倍,不計其數的熱血青年直接衝到了少林寺要求削髮為僧。影片主演李連杰成了風靡一時的「功夫影帝」。少林武功不僅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一頁,也逐步開始影響世界,於是有了「中國功夫驚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
此後「少林熱」不斷高漲,高峰期內每天遊客超過10萬人次,不少人慷慨捐資,重建廟宇。1986年12月,行正法師升座為方丈,這是少林320年來的第一位方丈。1987年,22歲的釋永信從重病去世的行正方丈手中接任住持,執掌少林,並將自己親手組建的少林寺武術隊改組為武僧團,應邀出訪世界各地,在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熱」。
如今的少林不僅存有大量的古代石碑,經卷等文物,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包括禪宗,佛教,武學,醫學等無形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蔚為大觀。
到1999年,少林寺所有殿堂都被整修一新,然而,少林寺已經被商業旅遊包圍:一路的門麵店、一路的小攤子。一家公司甚至在少林寺對面投資了一家「寺院」,複製五百羅漢,請了假和尚設功德箱。而比比皆是的武術學校、近兩萬名武校學生更是讓少林寺苦不堪言。「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商業的侵襲並不僅僅存在於少林的周邊,更是直指少林的核心。1999年釋永信正式就任少林方丈。建立網站,出國訪問,他做的好多事,在中國佛教界都是開天闢地頭一遭。「在永信法師住持期間,清晨執帚掃院的不再是僧人而是花錢雇來的保潔員」,有媒體在報道中曾經提到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朝陽霧氣中,少林武僧揮帚起舞的經典畫面已成回憶。
「你知道嗎,我去過40多個國家,而且接觸的都是上流社會的人」。釋永信曾在接受採訪時這樣炫耀。常人心目中神秘脫俗、絕世獨立、修行高深的少林高僧,如今周旋於各國的「上流社會」,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紀錄片中的「CEO」。當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充斥了這塊佛家清凈之地,少林的精神還能存活多少,少林的歷史還能消費多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