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學與中國精神的弘揚
歷史早已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對其發展道路和未來走向的影響至深至遠,有什麼樣的精神氣質,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結果。在中國精神形成、演變和發展的歷史上,滋生傳衍於湖湘大地、打上深深湖湘地域烙印的湘學曾經作出過突出貢獻,佔據著重要地位。
湘學是弘揚中國精神的資源寶庫
千百年來湖湘大地孕育了一大批傑出人物,既有對中華古代文明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精英、先賢,更有近代以來為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立下過豐功偉績的豪傑、偉人。他們是湘學哺育熏陶出來的傑出代表,同時又是創造和發展中國精神的重要力量。這使得湘學成為弘揚中國精神的重要資源寶庫。
湖湘大地產生過一大批踐行民族精神的先賢、偉人,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資源寶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和力量。湘學氤氳的湖湘大地是民族精神產生、傳衍和發展的重鎮。從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被司馬遷稱為「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道德始祖虞舜,到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慨嘆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從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理學鼻祖周敦頤,到呼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賢達范仲淹……特別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加劇、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的近現代歷史上,以譚嗣同、黃興、毛澤東等為代表的無數湖湘兒女,用「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氣魄和擔當,深刻詮釋了對國家、對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思想、行為乃至熱血和生命,將愛國、團結、勤勞、勇敢、自強等中國精神的內涵和本質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們在塑造、發展了湘學精神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整個中華文明,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向前發展。這些在湘學大地上出生成長,或受到湘學潛移默化影響的賢達、偉人,他們的思想、行為、事功、影響,無疑是弘揚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資源寶庫。
湖湘大地產生過一大批踐行時代精神的先賢、偉人,是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資源寶庫。以改革創新為核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與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精神品格的完美結合,是始終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一大批深受湘學熏陶影響的湖南先賢偉人,曾經是歷史上提倡、踐行改革創新精神的傑出代表。傳說中農耕文明的發明者炎帝,東漢時期改造發明造紙術的蔡倫以及「六經責我開生面」的清末大思想家王船山……無一不是這種精神的代表。在追求民族獨立與富強的近代歷史上,湖湘大地更是誕生過一大批以改革創新精神引領中國發展走向的傑出人物。魏源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家;曾國藩是中國近代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的創辦者;郭嵩燾不僅是中國近代首位駐外公使,也是主張「全面學習西方」的第一人;譚嗣同為實現維新大業,以「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的豪情英勇獻身,成為中國近代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致力於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高超的智慧,排除種種阻力,創造性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新道路,最終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所有這些湘學先賢、湖湘偉人的改革創新思想及其偉大實踐,無疑是弘揚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資源寶庫。
湘學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湘大地歷來都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在這片沃土上滋生成長起來的湘學,堪稱中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它所倡導的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不尚空言的實幹品格以及不甘人後的自強毅力等,早已內化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歷史上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重要時間節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每一種具象化的中國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大多都能找到湖湘兒女的偉岸身影,大多都閃耀著湘學精神的耀眼光輝。
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心憂天下、勇於擔當,是湘學精神的突出內核。湖南位於中國大陸的中部,在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襲來之時,這裡並不是抵抗侵略者的前沿陣地。但是,秉承了心系桑梓、熱愛家園的樸素情感和由此生髮出來的中國傳統士大夫憂國情懷的三湘兒女,卻很快感受到國家、民族所面臨的巨大危機。當中國近代歷史的大幕徐徐拉開之際,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出鄉關,懷著「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豁達和樂觀,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貢獻出青春、熱血和生命,成就了「一本湘人奮鬥篇,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神話。這些湘籍革命先烈、偉人巨匠的英雄事迹,是愛國主義精神最鮮活的體現,也是弘揚中國精神最生動的教材。
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改革求變、敢為人先,是湘學精神的突出特質。從王夫之的「六經責我開生面」到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譚嗣同的「為維新變法而流血」到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千百年來,作為湖湘精神傳統的湘學一直不乏改革求變、敢為人先的創新品質。也正是這種勇於並善於創新、勇於並善於「傲立潮頭」的改革創新精神,曾激勵千千萬萬湖湘兒女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逆境中變革圖存,並總是能將危難中的民族帶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這種突出特質,不僅成就了湘學大地昔日的輝煌,也早已內化為中國精神的一部分,成為激勵無數中華兒女在民族復興之路上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的力量之源。
不尚空言的實幹品格。不尚空言、腳踏實地,是湘學精神的寶貴品格。史前時期的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蠻人活動的區域,和當時黃河流域華夏族較為優越的生存環境不同,湖南先民們的早期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左傳》中曾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來描述楚人祖先艱辛創業的情景。惡劣環境給湖南先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但同時也成就了他們勤勞勇敢、實幹拼搏的性格特徵,使得湘學傳統中不尚空言、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格外突出。如辛亥元勛黃興的「篤實重行」,中共重要領導人任弼時的「駱駝精神」,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永久奮鬥」等,都是這種精神的生動寫照。湘學精神中這種突出的實幹品格,成為塑造中國實幹精神極為重要的歷史資源。
不甘人後的自強毅力。不甘人後、自強不息,是湘學精神的又一寶貴品格。湖南人從骨子散發著一種不服輸的韌勁,而這種不服輸,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人操舟而我結筏,人跨駿而我騎驢」(左宗棠語)的危機意識。縱觀千年中國史,湘學大地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格局中更多扮演的並不是先進的「領頭羊」角色,而恰恰是後進趕先進的角色。但它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變被動為主動,變後進為先進,變不為人知為廣為人知,從根本上來說都得益於這種精神品格。從清代中期以前的「碌碌無所輕重於天下」,到湘軍誕生之後的「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右」;從19世紀中葉被譽為封閉的「鐵門之城」,到19世紀末期一躍而成維新變法「最富朝氣的省份」……都是生動例證。這種不甘人後、自強不息、奮勇爭先的精神,無疑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推薦閱讀:
※再談譚嗣同精神
※文房器玩——文人的精神家園
※方海權:虛空藏菩薩的仁愛精神
※以敢於擔當的精神落實主體責任
※新時代的誠信精神及其價值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