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歷史上服飾的演變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主要以漢服為主,另外還有胡服、旗裝等。

遠古時期

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

原始人類使用獸皮和樹葉等來遮蓋自己的身體,穿戴動物的皮毛用於保暖。

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逐漸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

夏、商、西周

由夏到西周,是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

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

春秋戰國時期

服飾形制的百花齊放

胡服騎射,出現合襠褲

深衣成為大眾服飾

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

秦朝在中國服飾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飾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飾外,一般的服飾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漢服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出現最完整的冠服制,講究戴冠。民間深衣流行,女子服飾以曲裾袍和直裾袍為主。

文化內涵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魏晉南北朝

禮服承襲秦漢,男子日常服飾以寬衫大袖為時尚。

女性服飾由漢代深衣向衣、裳獨立的形制發展

漢衣與胡服並存

隋唐

子一般著圓領襕衫、戴軟角襆頭

女子一般著艷麗大袖衫,以穿男裝為時尚。披帛、幃帽盛行。

女子面妝華麗繁複

天子服赭黃袍,唐高祖始黃龍袍為皇家專用

以顏色來區分官服

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

五品以上為緋色

六品、七品為綠色

八品、九品為青色

隋統一全國以後,重新釐定漢族的服飾制度。由於隋是自北而南統一的,南北朝之間 長期效仿和影響,因此,隋代服飾中摻雜了北族服飾的行制。

唐統一全國後,疆域擴大、政令統一、物質豐富、經濟發達。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服飾風格的原因

1.文化的多元化,奠定了隋唐服飾風格形成的社會心理

2.紡織業的迅猛發展、頻繁的對外經濟往來與國力的不斷強盛,奠定了隋唐服飾風格形成的物質基礎

3.唐人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豁達大度和開闊胸襟,奠定了隋唐服飾風格形成的寬鬆環境

五代十國

與唐代基本相似

女裝以窄袖短襦和長裙為主。不同是裙束的比晚唐低,裙帶較長,披帛較唐狹長。上衣加半臂,交領和對襟均有。

宋朝

男子一般著右衽襕衫,頭戴巾帽、硬角襆頭

女子一般著有綬環的素雅儒裙,披帛、花冠,出現纏足

宋朝統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學,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倡導,其目的在於去掉人們的任何反抗意識。這種理學觀點影響到人們的著裝,使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趨於單一。

元朝

質孫服: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騎射。

元代的服飾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有了統一的服制。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

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髮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六合一統帽「即「瓜皮帽」,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作為主要繫結物之一,但仍以系帶隱扣為主。

清朝

滿族入關後,強迫漢人穿滿人服裝,漸漸形成了一套有別於明代的服飾體系。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也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1911至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與清初強迫漢人剃髮相比較,辛亥革命也把頭髮看成是個人的政治宣言,獨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標誌漢人臣服於滿清朝廷的辮子作為革命目標,「剪辮子」立刻成為「革新」的標誌。一時間,剪辮子成了一股浪潮,中國人留辮子的歷史折騰了三百多年,到此終於落下了帷幕。

北伐以後,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採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

1918年,提出了「男子去長衫,女子去裙子」的口號。文明新裝由此誕生。所謂文明新裝,就是頭上不佩戴耳環、發箍等裝飾物,手上不戴戒指,身上穿樸素的衣服,下面配不帶花紋的黑色長裙。這種裝束由北京、上海兩地的女學生最先提倡,之後蔓延至知識女性,不久連家庭婦女也擺脫了華麗的衣衫,換上了一身樸素。到了五四期間,白色運動帽、寬大短袖的白布衫,過膝黑色長裙成為了全國各地女學生的標準裝扮,不少學校還將它 定為女生校服。所以,這種「」文明新裝也被稱作是「文明學生裝」。

布拉吉

布拉吉本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上世紀50年代流傳至中國。布拉吉一方面具有「進步」的政治意義,另一方面又能夠顯示女性的身體美,它便捷、輕盈、活潑、經濟,上至中央級的大演員,下至幼兒園的小女孩,都能穿,愛穿。只幾年的工夫,「布拉吉」就成為了漢語中一個最常用的外來詞。後來,由於中蘇兩國關係惡化,布拉吉的名稱不用了,但「連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譯名一直沿用下來。


推薦閱讀:

歷代茶具的歷史演變(圖)
論涇渭清濁的演變
神秘的漢代玉衣發展與演變
盤點:建國60周年 娛樂載體演變史--網路電視台(圖)
【林甸的演變歷程·圖文版】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服飾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