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課堂 | 國畫中的墨法 · 壹

墨法亦稱「血法」,又曰用墨之法。談墨法離不開水。既是水墨,當以墨為體,以水為用。有了水的調和,墨又分「五彩」:講的是墨有焦、濃、重、淡、輕;又有枯、干、渴、潤、濕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輕重的區分。所以這墨法中就分為:

潑墨法、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沖墨法等。

今天為大家介紹其中的三種墨法,後期將陸續推送其他墨法,關注「百年巨匠·教育」,學習了解國畫墨法。

「 破墨 」所謂破墨法,就是先染出墨色,趁墨未乾,再在其上施加墨色的方法。

破墨法始見南朝梁蕭繹《山水松石格》:「或離合於破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余曾見破墨山水,筆跡勁爽」,王維首先採用「破墨」法,開水墨山水先河,於水墨暈染之間始用破墨作畫,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發展了筆墨新意境。

秋江獨釣圖

清·石濤

55.8×37.3cm

紙本水墨

清代笪重光《畫筌》中有:「墨以破用而生韻,色以清用而無痕。」以宋元最為盛行,明清後漸漸沒落,直到近代黃賓虹突出了對破墨的重視程度,將其列入七墨之法。在《黃賓虹的山水畫法》中,王伯敏關於破墨講述得最為詳細,認為破墨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破墨須乘濕進行,兩次用墨墨色濃淡反差宜大;

其二,前後兩次施墨,畫面乾濕程度與筆端水分含量根據畫意掌控,應當恰到好處;

其三,前後用筆,比意相囑,筆型變化對照參差有致。

長江積雪圖

唐·王維

28.8 x 449.3cm

紙本水墨

(?向左滑動查看完整作品)

潘天壽認為用墨:「在干後重複者,謂之積,在濕時重複者,謂之破。」作畫用破墨法,目的在於使墨色濃淡相互滲透掩映,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

破墨方法很多,如濃破淡、淡破濃、干破濕、濕破干、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等。黃賓虹在《畫法要旨》中提到,「直筆以橫筆滲破之,橫筆則以直筆滲破之,均於將干未乾時行之。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滲化」。說明破墨法除濃淡變化外,用筆的不同方向,也影響到破墨的效果。

秋江獨釣圖

墨色技法細節圖

破墨發揮了筆法的作用,也發揮了水的浸潤作用。破墨和潑墨都是使墨韻靈活多變的方法,而破墨比潑墨容易控制,可致廣大,可盡精微,濃淡交融、乾濕點皴,從而得到渾厚、滋潤、蒼茫兼有的水墨效果。

「 積墨 」即一種墨的堆積,是濕墨與干墨的重疊。

積墨一般所指淡濃墨的重疊,在勾勒皴擦而成的形體上以淡墨染一遍或多遍,也有局部小面積濃墨對淡漠的積法。其法創自米芾、米友仁,用來表現雨霧中的山水意象。

臨古山水畫之九

黃賓虹

134.5cm × 49.5cm

冊頁 設色紙本

但在嗣後的運用中則不限於雨景,對於一般的山體石質,也可用積墨法加以表現。如黃賓虹的《山水》,先以濃墨勾勒,然後用淡墨破之,謂之淡積濃。

臨古山水畫之九

墨法技法細節圖

積墨用墨有條不紊,層層積染。積應所需而積,非積不應積。積一層筆墨,就多一處渾厚、濃郁、複雜的感覺。積墨的關鍵在於用筆用墨。用筆落墨,需墨色濃麗,四邊暈開;用墨落筆,需圓潤自然,筆跡墨痕分明。要做到「墨不礙墨」,層次井然,脈絡分明,使其峰巒起伏,雲霧瀰漫,蓬勃生氣。

松亭遠山圖

清·龔賢

78cm × 23.5cm

紙本水墨

(▲▼上下滑動查看完整作品)

積墨須在雜亂中求清晰,清晰中求雜亂,以亂而不亂、清而不清為上。積墨不管是先濃後淡,或是先淡後濃,或濃淡交叉,都必須待前層干後,才可再加;否則就會模糊前後層次、達不到積墨的效果。

在山水畫上積墨更是應用廣泛,常常是把山石部分一層層積成後,又加重加濃,然後再渲再染,使其顯現出山的深厚度,又可以感覺到山石上叢生的植物雜草,有極大地豐富感。

木葉丹黃圖

清·龔賢

100cm × 65cm

紙本水墨

清代的龔賢作品無論山石還是樹葉,由淡而濃,或枯或潤,積染不下七八遍,層次異常的豐富,異常的深邃。其方法是第一遍點,第二遍加,第三遍皴,待干再加濃點,再加淡點,再加烘染,厚處有墨跡筆觸,薄處與無染同。因此,他的所謂積墨法,實際上是將點法、皴法、染法糅合到了一起,墨法的層次固然豐富,筆法的運川更加變化萬千,二者相互為用,相得益彰。

「 焦墨 」指最干最濃的墨,焦墨黑而響亮,遒而見骨。

焦墨一般都是渴筆濃墨,即筆鋒中含水極少,使筆鋒乾渴散鋒,線條或墨塊起沙,斑駁陸離。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畫訣》:「有時而用焦墨」,「用濃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濃與焦則松林石角不瞭然」。

水邨山閣圖卷

清·程邃

103.2cm × 19cm

紙本墨筆

(?向左滑動查看完整作品)

焦墨是作畫者常常拿它作為最後手段,來提醒畫面死板不精神的地方。比如大片的淡墨線畫一根焦墨的腰帶;或者用大片的墨塊畫得太肉了的衣服,皴幾根焦墨線,就可以化版為活,使板滯的地方再鬆動。焦墨中的苔點,還可以點在樹石呆板無神處。焦墨的特點是沉重老辣,但如運用過多,也會帶來枯燥無味的效果。

運用焦墨須枯焦而能華滋,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即像秋風一樣蒼勁,像春雨一樣潤滋,僅蒼只會枯燥,僅潤只會軟弱。蒼是力量的表現,潤是生機的象徵。

千岩競秀圖

明· 程競

29.5cm x 22.7cm

紙本水墨

焦墨山水畫在明末清初得到了發展,畫家用純枯筆焦墨的方式表現山水畫。焦墨山水畫中的「枯」不是枯槁、黑濃,而是干筆渴墨筆法的運用,毛筆在宣紙上的表現不需要水參與,直接以墨潤筆、沾墨進入繪畫過程、墨盡收筆,由此產生了焦墨形式的畫面效果。

程邃的《千岩競秀圖》是他晚年八十三歲時的一件代表作。亂石荒莽,林木蕭森的荒寒美,體現了」焦墨技法」的熟練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畫面不藉助於水的調和,以墨線本身勾寫物象輪廓和脈絡。

千岩競秀圖

墨法技法細節圖

此畫面用干筆披麻皴「中鋒純線」的方式勾出山石崖壁的質感和陰陽虛實處,線狀有曲直、粗細變化。墨線非常清晰,簡練,爽朗,幾乎不帶任何皴擦。其用筆粗勁有力,老辣而凝練,「如挽強弓,如舉九鼎」,山的頂端以焦墨做點苔,筆痕沒有明顯的界限,感覺是漫不經洲白,似到非到、若聚若散,凝重粗渾,畫面顯得十分别致,正如「荒寒石發千絲亂」,這也是枯筆線條才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張力。

推薦閱讀:

藝術創作是用手對心的表達——閆平
《超強寶貝》提醒:家長袖手旁觀的藝術教育只會傷孩子
藝術家筆下的女孩油畫作品
語文教學藝術50講5 餘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頤和園長廊的彩繪藝術

TAG:藝術 | 國畫 | 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