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江湖】第十五回:賀知章悟道歸隱 唐明皇賦詩餞行
文/時間領主
詩曰: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
(李隆基《送賀知章歸四明》)
1
上回書說到,唐天寶六年,李白遊歷越中,想起當年跟賀知章的交情,特意上門拜訪,卻沒想到老朋友已駕鶴西遊。李白自是萬分傷感,寫下《對酒憶賀監兩首並序》以作紀念。
作完詩,他讓老賀的後人將詩裱好,掛在老賀故居。隨後,李白找來鄉鄰,大家一起喝酒,共話老賀生前的種種好處來。
一後生說,賀老臨終還念念不忘李白,談起兩人一起飲酒作樂的往事,不覺老淚縱橫。又一後生說,也就是那次與李白喝酒沒帶錢,給賀老留下了一個生活習慣,就是以後出門都會帶著錢袋子。
一次,賀知章外出遊玩,看到袁氏別墅很清秀。儘管與袁氏並不相識,他還是私自進去遊覽,並說不用愁坐久了沒酒喝,「我口袋裡有的是錢啊」。為此,老賀還寫了一首詩《題袁氏別業》作為紀念——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曩中自有錢。
這些往事讓李白感慨萬千。可是,他心中仍有一個疑問:賀監大人做官好好的,為啥要辭官回鄉呢?
「這說來話長啊,跟一個神秘老人有關。」老賀的兒子悠悠地說。
2
原來,老賀晚年在西京宣平坊置有一處住宅。對門有一個小板門,他經常看到一個老人騎著小毛驢進進出出。
這樣過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臉色和衣服,跟原來的一模一樣,沒有變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屬。老賀覺得有些蹊蹺,便詢問鄰居。鄰居們都說,這老漢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老王,再沒有其他的職業。賀老越發覺得納悶,看來這老漢不是常人啊。
一天,他去拜訪這位老王。老漢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兩人談了一會兒,老賀發現,這老漢雖然沒什麼文化,但言談之中頗有些仙風道骨。並且,自始至終,他只使喚一個童子,再無其他家人。這更激發了他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於是,他一有空閑就去拜訪老漢。隨著交往的增多,兩人漸漸就談起了修道煉丹之術。賀知章平素尊信道教,就想拜老人為師。為此,他和夫人拿了一顆明珠,說是在家鄉的時候得到的,珍藏了很多年,特地獻給老人,請求老人講授道法。老人接過後把明珠交給童子,出去換了30多個燒餅,並請賀知章一起吃。
「靠,如此珍貴的禮品,他就去換了些燒餅。」老賀心裡犯嘀咕。
老漢就說,「道術可以心得,哪裡在於力爭呢?慳惜之心不停止,道術沒有理由成功。應當到深山窮谷中,勤奮地、專心致志地探索尋取它,不是市朝所能傳授的。」老賀聽後,彷彿有些領悟,拜了老人就離開了。
幾天後,老人不見了,此後再也沒見到。
老賀在家慢慢思索這老人的話,終於頓悟,於是向皇帝辭官,請求入道還鄉,並提出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出來,作為道觀。
3
唐玄宗李隆基很敬重老賀,聽說老賀準備辭官還鄉,親自送行,同意他把京城的家捐出來作道觀,並賜名「千秋」,還下詔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讓百官為之餞行。
面對此情此景,已86歲高齡的賀知章老淚橫流。唐玄宗問他還有什麼要求。老賀說,「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乃老臣歸鄉之榮也。」
「這有什麼難的?」玄宗說,「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老賀再三拜謝,受命。時間長了,他才恍然大悟,「好個皇帝老兒,當著百官的面取笑我啊。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這是後話。且說在餞行宴上,玄宗見老賀年事已高,一生侍奉朝廷,如今即將回鄉,不覺也有些感觸,遂作詩為老賀送行。皇帝在序文中說,「天寶二年,太子賓客賀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賦詩贈行。」
除文頭的那首《送賀知章歸四明》外,還有一首——
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
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在大唐的歷史上,像老賀這樣由皇帝出面召集百官為之餞行,且寫詩相贈,一寫就是兩首的,也算是一個千古奇觀,足見老賀當時在文壇的地位。
4
且說老賀辭別京城,便向家鄉而去。
回到家鄉山陰,唐玄宗又特意把鏡湖的一角賜給賀知章,供他釣魚娛樂。老賀每天練練書法,每張紙只寫幾十個字,「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索不如也」。
期間,他寫了《回鄉偶書》兩首,其一寫到——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詩一寫成,就為人傳誦而膾炙人口。沒過多久,賀老病逝于山陰,享年86歲。14年後,唐肅宗以侍讀之歸,贈禮部尚書。
這正是——
四明狂客歸山陰,唐皇餞行城東門。
賦詩共敘君臣義,千古奇觀傳到今。
且說李白與眾鄉鄰把酒言歡,追憶老賀生前種種情事,興盡而歸。畢竟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跟著唐詩去旅行 之《涼州詞》
※學幾首唐詩
※大唐詩人之李商隱
※全唐詩(揚州詩局本) (精校)卷八百六十八
※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上)·卷二百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