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梆:女性不願生育一定就是自私嗎?
(荷蘭在線特約專欄)今年29歲的英國女性Holly Brockwell,最近應BBC「全球100位女性2015計劃」的邀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當我下定決定不生育並找醫生為我做輸卵管結紮手術的時候,卻被不少醫生拒絕了。醫生說我還太年輕,勸我三思;父母也試圖參與規勸;網上更是罵聲一片,說我自私……但我不會改變心意。」女性不願意生育並不是單一的英國現象。根據歐盟2013年發布的數據,荷蘭,加拿大,愛爾蘭,芬蘭,瑞典,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新加坡等國,40到44歲間仍無生育跡象的女性比例均高達16%以上;新加坡幾乎達到了24%;在瑞士,21%的40歲上女性無生育跡象,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群中,這一比率上升至40%。要評價此舉「自私」與否,首先得理解女性為什麼不願意生育。在「女性不願生育的7大理由」之類的文章里,經濟因素被擺在了重要的位置。當代社會養育一個孩子的費用之高昂,幾乎超過了一個普通工薪家庭所能承受的限度。比如在英國,將一個孩子從0歲養育到21歲的平均開支是230,000英鎊(2015.1.22《電訊報》),相當於英國大城市偏遠郊區一套兩居室的房價,而很多年輕人根本連第一套房都供不起。根據English Housing Survey的統計,2013年到2014年,在25到34歲的年輕人中,租住私房的比例高達48%,另16%租住在政府福利房裡,只有36%擁有自己的住房或向銀行貸款供房。25到34歲正是生育最佳年齡,所以當調查顯示,只有1/7的英國人認為23萬英鎊的育兒費不是問題,自然就不足為奇。將孩子從1歲拉扯到4歲,英國父母們就得支付61084英鎊/孩(平均費用)。2003年,父母們花在每位學齡前幼兒(保姆,託兒所等)上的平均費用僅為39613英鎊,而2015年,這筆費用卻上漲到了67586英鎊;育兒費在其他發達國家也不便宜:在美國,0歲到18歲的平均育兒開銷是245,340美金(美國農業部報告2014.8.18)。在歐盟國家,自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新生兒比率大幅度降低,低收入,高消費讓許多年輕人感到生育簡直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比如2011年,當失業率達到11.3%的時候,西班牙的新生兒比率就比2008年下滑了8%。假設Holly Brockwell靠貸款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並成為一名小學老師,她的年薪則約為稅前21000英鎊左右。每月,她要支付600-700英鎊的房租,並還40英鎊左右的大學貸款,因此雖然不至於變成月光族,但也不會有多少剩餘。如果她想在27歲前完成第一個孩子的生育計劃,她就得先在腦袋裡盤算好,平均每年約12000英鎊,每月約900英鎊,每天約30英鎊的育兒開支,如果自己掙不來的話,找誰要?當然是孩子的父親,那麼孩子的父親要掙多少,一個三口之家才能達到開支平衡?在墮入愛河之前,是否達不到這個數,其他的一切都是免談?說好的獨立精神和崇高的愛情理想呢?普通工薪女性若想生要孩子,接下來遭遇的第二個難題是「在事業和孩子之間,該如何選擇?」拿英國為例,英國2歲以下幼兒的平均托兒費是11000英鎊每年;在大城市,比如倫敦,這筆費用高達14750英鎊。2/3的英國女性因此不得不選擇辭職在家帶娃,因為自己帶比請人帶或把孩子送入託兒所要便宜!67%的英國職業女性坦言,為了孩子,她們不得不暫時放棄工作。女性已經比男性掙得要少(2013年,英國女性的平均工資比男性低19.7%),而每離開職場一年,就意味著女性未來的工資收入前景將逐年下降4%。只有在實現了男女高度平等的國家,政府才會在國策中鼓勵媽媽們返回職場。比如荷蘭政府會補助90歐元/天的托兒費,這樣一來,媽媽們才有可能在寶寶10周左右重返職場(哪怕只是Part Time); 在德國的一些地區,比如漢堡,地方政府會補貼每周32小時的托兒費;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都沒有完善的國家托兒補貼計劃;在英國,3到4歲的幼兒們雖然可以享受每周15小時的政府托兒補貼,但是只限於學期中。假期怎麼辦?媽媽們所在的工作單位,會允許它的員工和幼兒園一起同步放假么?在不少男性主導的社會裡,「母性本能」(而非「父性本能」)被無止盡地放大,女性在家帶娃被認為「天經地義」。曼切斯特商業學院心理健康中心的教授Cary Cooper說:「女性會因為忙於工作,而沒有全天侯照顧孩子而感到內疚,而男性卻不會因此而內疚」;《衛報》專欄作家Helen Russell亦說道:「當我提出既要事業,也要孩子,人們立刻說我『貪心』,卻從來沒有人對孩子的父親說過同樣的話」。許多女權組織呼籲政府推出全天免費托兒服務,但效果甚微。加上全天免費托兒服務對許多國家來說都是一筆相當沉重的經濟負擔,尤其在經濟低靡的時代,所以儘管伴隨著「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社會」的警鐘,「憑什麼要納稅人幫你養孩子」的聲音也愈演愈烈。這些因素綜和起來,難免讓女性在生育問題上望而怯步。對於那些失業的單親母親來說,獨自撫養孩子,則更為艱難。Martin Narey,英國「消除兒童貧困組織(End Child Poverty)的負責人曾發表過一篇個案和數據非常詳實的論文《貧困兒童在英國》,文中例舉單親媽媽Heather的案例,Heather和三個孩子靠政府的失業津貼生活,每周的生活補貼是210.44英鎊,以40.56英鎊的差距低於英國政府頒布的貧困指標。一家四口長年在暖氣和食物之間作選擇(這個例子亦很好地質疑了右派媒體熱衷報道的「移民媽媽生一窩,平板電視大房子,反正政府會幫養」之類的傳說)。此外,單親媽媽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再擇偶」。原因估計哪個國家都一樣,男性在衡量是否撫養「別人的孩子」時,感情總是或多或少地被「理性」抑或本能攻陷。中產或上流社會的女性,也許不用擔心銀子的問題,但是她們也有各種操心。比如害怕產後抑鬱症,害怕身材走樣,害怕性魅力消退,害怕孩子被恐怖分子綁架,害怕貧富差異導致的暴動,害怕地球變暖環境惡化等等。Tilda Swinton主演的《凱文怎麼啦》,就是一部關於產後抑鬱症的噩夢電影。就算完全不受上述所有負面因素影響,事業穩健,擁有六名員工的Holly Brockwell也還是不願意生孩子——為了熱愛的工作,為了自由。一昧批評女性「自私」對改變當代女性的低生育狀況於事無補,值得追問的是那些導致女性不自由的種種成因。不大力提高女性地位,只單純倡導女性生育,甚至把女性視為生育工具,以「愛國」為名,像德國納粹時代一樣強迫女性生育……那麼我們的社會不但會在思想上變得越來越極權,經濟上也會因為缺少女性的工作和稅收,而變得越來越衰退。(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文不代表本網站立場)相關閱讀:方剛:性的本質是生育,愛情還是娛樂?年內「全面開放二胎」:為何女人憂心忡忡?女性冷凍卵子,荷蘭怎麼看?
作者
王梆王梆,曾從事記者、影評人和社會義工等工作。出版有電影文集《映城志》,中篇小說集和多部繪本小說集。拍攝有紀錄片《刁民》,劇情片《捕鼠器和玫瑰花》等。現居英國劍橋,以駐英特約記者和寫作為生,曾在《南方都市報》、《外灘畫報》、《時尚先生》等報紙雜誌開設專欄若干。您可能也喜歡:
女性的生育權力
女性生育能增10年免疫力
請問:吃素影響女性生育能力嗎?
電腦輻射影響女性生育能力
35歲是女性生育的一個坎兒
0上一篇<<親測你的家暴三觀 下一篇>>我們為什麼要對「同性戀治療」說…
推薦閱讀:
※禪門 自私與無我
※你不是和父母沒話說,是自私地覺得他們不中用了
※自私、小氣、不愛分享、霸道…這些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孩子自私是果,起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