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兩次大分裂帶來歐洲的混戰

編者按: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有十幾億的信徒,但是又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區分,例如東歐的人信仰東正教、居住在梵蒂岡的羅馬教皇掌控天主教、北美大陸盛行新教,這些源於基督教的兩次大分裂。

基督教在歐洲的傳播和1054年的第一次大分裂

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於中東的耶路撒冷,在中東地區開始傳教,但是遭受到統治改地區的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隨著基督教信徒的增加,而羅馬帝國也分裂為東西四帝共同治理,政治中心從西歐的羅馬轉移到了近東的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善於見風使舵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終於在公元393年改變國策,確立基督教國教的地位。此時的基督教會,已經形成以君士坦丁堡為代表的東方教派和以羅馬為代表的西方教派。

兩年後的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駕崩,他的兩個兒子阿卡迪烏斯和霍諾里烏斯分家了索性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產生。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5年被外來的日耳曼人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在近東和中東地區苟延殘喘一千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年帝國。兩個世俗政權的分裂,帶來宗教認知的不同,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一直處於分裂和混亂不堪,唯一的查理曼帝國的統一也是曇花一現,後來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的名號,卻沒有羅馬皇帝的實力,帝國內部四分五裂,統治人們心靈的天主教羅馬教廷地位不斷上升,躍居世俗政權的皇帝和國王之上。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居於近東和中東交通要道,曾經遭受過外來民族的威脅,國運也是江河日下,東正教也分裂出不同的支系。

由於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區中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廷爭奪勢力範圍;再加上教義方面的分歧,終於在 1054 年相互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中世紀天主教羅馬教廷在西歐的統治地位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教會雖然與統治義大利的東哥特人保持距離,臣服於遠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然而天高皇帝遠,君士坦丁堡要實現對羅馬教皇的有效控制,事實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羅馬教廷與稱霸西歐的法蘭克王國達成同盟:法蘭克王國為教皇提供軍事支持,教皇承認法蘭克國王的地位。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以此為起點,之後的世俗政權屈居教皇之下。

東西教會正式分裂後不久的107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為了加強君權向教皇宣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決心使教廷凌駕於世俗政權之上,立即宣布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引發政教衝突。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後,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之後的「卡諾莎之行」就成了屈辱的代名詞,教廷的權利達到了頂峰。在教廷的號召下,兩百年間進行了八次十字軍東征。

馬丁路德的反抗引發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

絕對的權利帶來絕對的腐敗,居於統治地位的羅馬教廷貪婪和虛偽,奴役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成為教廷的奶牛,教廷對德意志採取的是敲骨吸髓式的榨取,引起了德國貴族和人民的不滿。古登堡發明印刷機之後,《四十二行聖經》導致西歐民智大開,文藝復興的傳播也加劇了人們對教廷的懷疑。1517年,大學教授馬丁路德反對購買贖罪券,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成為反對羅馬教廷的導火索。

四百多年前,羅馬教廷宣布開除德皇亨利四世的教籍,引發了政教衝突;四百多年後,羅馬教廷開除馬丁路德的教籍,而路德本人乾脆,從此他也不再承認教皇的權威,唯以《聖經》為權威,在西歐引起強烈反響,湧現了一大批反對教廷的傑出人士,在他們的推動下,羅馬教廷不得不對天主教進行部分改革,但是依然平息不了信徒的不滿,產生了一大批新教,例如路德宗、加爾文教、清教,他們得到世俗政權的支持,力量不斷的壯大。

16世紀歐洲宗教信仰分布圖

伊洛河畔看春秋:16世紀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分裂出新教,但是教派之間的鬥爭遠不止這些,最終引發了一場歐洲的大混戰——歐洲三十年戰爭。
推薦閱讀:

美國就要分裂?川普新官三把火,竟宣布禁止穆斯林入境..直接大火燒焦美帝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案例經驗教訓大家談
雙(多)語國家內部分裂都很嚴重嗎?
春秋各國為什麼只有晉國分裂了?
聯邦政府經費將告罄,內部分裂的共和黨該何去何從?

TAG:歐洲 | 基督教 | 基督 | 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