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適用於親密關係嗎?
01
首先,我們說說自由主義是個什麼意思。
自由主義:只要不侵犯他人界限,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絕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同理,當別人沒有侵犯他人界限,他可以做或者不做任何事情。
換句話說:自由即界限,界限即自由。
附:關於自由的定義,國產教科書里有個「經典」的放風箏比喻。《「孩子你是個風箏,由我來牽引。」「你才是個風箏。」》
02
保護界限,首先是識別界限。提供一個技巧:看清楚「這是誰的事兒」,這樣,即便有人偽裝成「為你好呀」,也更容易看清真相。
以過年期間的傳統項目「逼婚、催婚」來舉例。真相,很多時候其實你能感覺到。
春節是催婚、逼婚的高發季節。中國家長為何偏執於此,甚至不惜把孩子逼得不敢回家或者回家也不跟父母親近?
首先,肯定不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家長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家長自己心裡沒數嗎。真實的原因或許很簡單:父母活得不幸福,那些焦慮痛苦總要找個出口吧。於是,小時候怪你不認真學習;畢業後怪你找不到好工作;等你工作穩妥,怪你不結婚;等你結婚怪你不生娃;等你生娃怪你不生二胎;等你生二胎,怪你勞煩父母伺候月子還不讓父母做你家的主。
你這隻替罪羊永遠不讓父母省心,而這樣父母,一輩子都不用面對那個討厭的真相:我的人生不幸福,這事兒是得我自己負責自己努力改善的。
轉發這一段到家族群,並且@父母以及三姑六婆,有禮:隨機抽獎贈送哭嚎痛斥電話一通。更有大獎驚喜:全家集體圍攻批判。
關於守住自己的界限的具體辦法,推薦朋友們點擊藍字鏈接閱讀武志紅老師的文章:《「守住界限」的6個技巧》。
03
保護界限,也是為自己的幸福自我負責。畢竟,幸福這麼重要的東西,豈能「甩鍋」交給別人處置。
那麼,什麼是百分百的自我負責:
①
當我不再期待別人為我的痛苦做些什麼改變,直接去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那麼願意順應我願意幫助我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甚至原來很衝突對立的關係也會逐步溫暖起來。
②
當我期待著對方「應該」先做出些改變,比如「我這麼辛苦付出,老公應該主動關心下自己累不累,孩子應該給我省點心」,那麼你會發現老公孩子好像整天都在跟自己作對,事事不順心。
③
而當我直接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累了我就休息,不想待家裡我就出去玩,孩子餓了不想做法也可以自己叫外賣,讓自己幸福是我的首要責任,老公讓我不爽我可以換個老公。
當你這樣為自己的幸福負起責任,一絲一毫的精力也不花在改造別人身上,那麼很大概率老公自然變體貼,孩子活得自由又自律。
舉個工作坊老師的例子:
-
曾經一個工作坊上,老師講他和妻子的關係就像大多數夫妻一樣,一直有些糾纏衝突。
有一天回家,他突然發現妻子變了,妻子平和喜悅,最重要的是,這個狀態跟他無關。無論他在與不在,對妻子態度如何,都不影響妻子的喜悅。
他一下子就慌了,心想老婆八成是愛上別人了。結果妻子說,什麼外在的事情也沒有發生,只是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情緒感受是我的自己,與你無關。然後,我就變自由了。
這個老師心更慌了,心想自己也得趕緊成長,否則夫妻之間境界相差太大,自己隨時會被甩啊。
-
附:《你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老公肯定往外跑》《怎樣把老公改造成理想伴侶》
04
我人生繞過的最大彎路,是不去直接為自己的幸福負責,而陷入改造妄想。
那時我總是妄想:伴侶對我好一點點,我就幸福。為此我願意不斷進行自我改造+為對方付出+改造對方。自我改造和付出,目的也是妄想對方能因此對我好一些。當伴侶對我態度好一些,施捨我一些耐心陪伴,我就像久旱的土地得到了幾滴雨水,覺得好珍惜好幸福。
然而因為沒有自己的噴灌系統,我總是長期饑渴著,期待著外界的施捨。我越是這種心態,越容易吸引對方輕視我、厭惡我,冷漠我。當我戒除向外索取愛的癮,而且是強制戒除,整個人都坍塌了,跌入黑洞中,毫無生機,厭世想死。我就在這個黑洞中呆著,斷斷續續呆了很多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活過來的,後來的4天覺醒體驗中,我解脫了所有的顛倒妄想,無我自在。
然而半年之後,我再次跌入黑洞,而且30多年的身體問題集中爆發,真是生不如死的折磨,幸有數位頂尖中醫先後相救,把我從不想活的身體痛苦中撈出來。雖然經常被人誇智慧,但我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愚痴的人之一。我有豐富的心理學資源救助自己,遇到好多厲害的中醫對我身體幫助很大,在自救之路上得到了很多智慧的指引。
然而結果呢,領悟自己的一個劇情通常要花數年甚至十多年,然後還可能反覆。尤其是那些嬰兒期的劇情,我知道它就在那裡,我知道自己不等同於那個劇情,然而我還是持續數年被它擊倒,我的覺知力跟嬰兒期劇情相比好比螳臂擋車。這也是我為何一直強調母嬰關係,強調母親順應嬰兒、看見真實的嬰兒,不要去妄想嬰兒應該是怎樣,不要去睡眠訓練嬰兒。
因為這個時期嬰兒真實的存在如果不被媽媽看見,雖然不影響他長大之後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為人處事都正常甚至優秀,但是他可能這輩子都無法理解自己為啥總是有股淡淡的憂鬱底色,為啥無法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活著的喜悅,為啥照片里的自己雖然在笑,但眼神卻沒有光。
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如果好好寵好好哄,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會具有安撫自己、看見別人的心理能力,擁有穩定寬廣的人格。可惜很多家長一輩子也不明白這個道理。
附:《父母宣言》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
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噹噹網與亞馬遜正在熱銷。新書將在2018年04月發行?
新浪微博@李雪愛與自由
編輯 | 林詩野插圖 | 摘自互聯網
捕捉↑這個二維碼
瞄準這個二維碼,趁著它清晰時
按住它——要長——按,識別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