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話養生:早睡早起莫貪涼

杜甫有詩云:「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不知不覺中,盛夏已過大半,今年的8月7日是立秋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我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秋」就是指暑氣退去,涼意襲來。到了立秋時節,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了我們常說的「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因此,在二十四節氣中立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時就到了立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節氣一到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但立秋後的暑氣不會馬上下降,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氣候趨勢是向涼爽轉變的。由於全國各地的氣候不同,秋季開始的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的開始。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的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帶,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美麗的三亞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古人一直很重視這個夏秋之交的節氣。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部地區早稻收割,中稻開花結實,晚稻移栽,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這一時期農作物對水分要求很迫切,如果受旱會給收成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立秋時節,要儘快進行茶園秋耕,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危害集中的時期,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中國古代將立秋稱作立秋節,也稱七月節。在周代,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漢代仍傳承了這一習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明朝也秉承宋朝的風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到了現代立伙時節仍然有很多習俗,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在秋忙前後,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現如今百姓最熟知的習俗莫過於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在夏天沒有什麼胃口,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日一到,胃口大開,以補償夏天的損失,這就是所謂的「貼秋膘」。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立秋以後氣溫逐漸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乾燥,白天氣溫高,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原則為宜,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宜安神養氣,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氣清肅,順應秋季的氣候特徵。建議朋友們平時生活中要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以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雨水多,朋友們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以確保平順度過這個夏秋相交之季。


推薦閱讀:

享貼:如何重新培養和堅持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大學寢室里三個人都晚睡晚起,一個人早睡早起吵到了其他室友,有錯嗎?
早起 - 對我影響最大的習慣
74 從子午流注看早睡早起

TAG:早起 | 早睡早起 | 養生 | 早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