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069-德國鋼琴-RPC系列

A45-Q020-00597-RPC45-CDA67655-塔斯馬尼亞交響樂團Tasmanian Symphony Orchestra-指揮、鋼琴霍華德雪萊Howard Shelley-錄音時間與地點: May 2007, Government House, Hobart, Tasmania, Australia-發行時間: April 2008費迪南 希勒Ferdinand Hiller-德國作曲家

Piano Concerto No 1 in F minor, Op 5-1.Allegro moderato-2.Adagio-3.Allegro moderato e con grazia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sharp minor, Op 69-1.Moderato, ma con energia e con fuoco-1.Andante espressivo-2.Allegro con fuocoPiano Concerto No 3 in A flat major-Concerto espressivo, Op 170-1.Allegro con anima-2.Andante quasi adagio-3.Allegro con spirito

B47-Q038-01149-Salomon Jadassohn-Felix Draeseke-RPC47-CDA67636Markus Becker (piano)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Michael Sanderling指揮錄音時間與地點: January 2008, Jesus-Christus-Kirche, Berlin, Germany發行時間: March 2009, Salomon Jadassohn-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inor, Op 89-1.Introduction quasi recitativo. Allegro appassionato-Andante-2.Adagio sostenuto-3.Ballade. Allegro patetico-Molto piu mosso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 90-1.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2.Andantino quasi allegretto-Agitato-Allegro deciso-Andantino-3.Allegro appassionatoFelix Draeseke-Piano Concerto in E flat major, Op 36-1.Allegro moderato-2.Adagio-3.Allegro molto vivace

C21--Q020-00594-RPC21-CDA67086-Piers Lane (piano)-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Niklas Willen (指揮) -錄音時間與地點: March 1999, Caird Hall, Dundee, Scotland, United Kingdom-發行時間: July 1999Theodor Kullak-Piano Concerto in C minor, Op 55-1.Allegro-2.Adagio-3.Allegro moderato ma con fuocoAlexander Dreyschock-Piano Concerto in D minor, Op 137-1.Allegro ma non troppo-2.Andante con moto-3.Allegro vivace

Chopin Nocturne Op9 No3 in B major-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6UIxRNbIRU/D09-Q019-00570-RPC09-CDA66747-Eugène Francois Charles d"AlbertPiers Lane-piano-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指揮Alun Francis-May 1994, Govan Town Hall, Glasgow, United Kingdom-發行時間: 1994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minor, Op.2-1.Massig-2.Langsam, mit Empfindung-3.Erstes Zeitmass-4.Cadenza-5.Dasselbe Zeitmass

Piano Concerto No.2 in E major, Op.12-1.Massig bewegt-2.Langsam-3.Sehr lebhaft-4.Wie vorther" (crotchet - dotted crochet)

E52-Q020-00598-CDA67791-鋼琴:哈米斯·麥恩Hamish Milne-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指揮Michal Dworzynski赫爾曼·格茨Piano Concerto in B flat major, Op 18-1.Massig bewegt-2.Massig langsam-3.Langsam-Belebter-Lebhaft-Ein wenig ruhiger-Tempo I 約瑟夫·維尼亞夫斯基Piano Concerto in G minor, Op 20-1.Allegro moderato-2.Andante-3.Allegro molto vivace德國作曲家赫爾曼·格茨Hermann Goetz(1840-1876),如果不是只活了36歲,很難想像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他的風格似乎既不是李斯特、瓦格納派,也不是勃拉姆斯派,應該說更接近傳統派,卻不是以對比性的主題的戲劇性衝突取勝,而是以內在的邏輯結構和平衡性取勝,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最正宗的莫扎特的繼承者,兼有門德爾松在雅緻中抒情的風格,他的降B大調第二鋼協是個最好的例子。此曲創作於1867年,距離他的習作降E大調第一鋼協有六年的時間。赫爾曼·格茨的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生前沒發表也沒標號,結構上是個篇幅較小的單樂章協奏曲,卻比降B大調更顯動感。在一個鋼琴的華彩引子之後,2分36秒才出現降E大調的第一主題,而G大調的第二主題首先由鋼琴在4分02秒奏出,隨後的樂隊重複主題帶出激情。從第一部分來看,引子的樂隊部分表現了一種沉重的情緒,第一主題則是向上的,這之間有些情緒上的對比。但第二主題和第一主題並不形成對比,而是同質的。中段的慢板(錄音第二部分的前面一段)的素材與第一部分的兩個主題並無關聯,如果從奏鳴曲式的角度來看,這個靜謐的慢板雖然很美,和兩個主要的主題多少有些脫節。第三部分(6分01秒開始)可以看成是奏鳴曲式的再現部,第一部分的兩個主題依次再現(第二主題在7分45秒出現在主調上)。評價一部交響樂或協奏曲作品是不是偉大,似乎有個「潛規則」:強烈的主題情緒對比與戲劇衝突是必不可少的,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尤其如此。隨著樂歷的豐富,我越來越體會到這是個巨大的誤區。產生原因在於對音樂的哲學化文學化的解讀,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音樂沒有衝突就無法深刻,而不能表達成某種哲學思想的藝術就不能言其偉大。對於文學作品也許是這樣,繪畫是不是這樣,我不懂不敢亂說,但音樂可以肯定不是這樣,這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莫扎特。莫扎特的音樂反映了音樂美的本質:內在的協調性與形式結構的平衡性。其實不獨莫扎特,巴赫更是如此,只是宗教的外衣遮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就算是最有戲劇張力的貝多芬和馬勒,仔細推敲下來,他們的偉大也絕不在(或較少在)通過戲劇性的對比表現出的思想性上(如果音樂真可以表達某種思想的話),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音樂在形式和結構上的貢獻,並以此形成他們獨有的個性的音樂語言。赫爾曼·格茨的降E大調第一鋼協的確沒有很強的戲劇衝突,但在形式上卻是自平衡的,也是Goetz風格形成初期的寫照。

降B大調第二鋼協在結構上要宏大得多,但偏偏比第一更少所謂的戲劇性,自始至終在突出貫穿到底的抒情性。由於作品長達40多分鐘,每個樂章的不同主題又是同質的,不僅不形成衝突,反而連音型都區別不大,兩個主題甚至可以連貫成上下兩個樂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能「讀透」它的結構,就會覺得它沉悶冗長。關鍵在於你要對音樂的調性有足夠的感知,這樣才能區別不同的主題。降B大調以三次號角開篇,鋼琴每次的響應都往上提高了一度,以此確立了一個向上的基調。第一主題由鋼琴奏出,平和舒緩;F大調的第二主題同樣由鋼琴奏出,與第一主題一樣的祥和,隨後弦樂與鋼琴的相互呼應延展和提升了一些情緒,但不過度,相反到6分29秒弦樂再奏出第一主題時情緒更加平穩,而且很絕妙地與第二主題形成了天衣無縫的前後連接,讓人忘記了它們原來是兩個不同主題。隨著號聲又一次響起,音樂進入發展部,使用的全部是第一主題的素材。雖然第一樂章很長,有近17分鐘,但發展部卻是短小的,由樂隊的齊奏再現第一主題,鋼琴再現第二主題(在降B大調上),音樂比呈示部更顯悠長。鋼琴的華彩部分,直至第一樂章的結束。為了保持整部作品抒情的連續性,第一第二樂章間並不停頓。慢板的第二樂章還是一個奏鳴曲式,在木管為主的引子之後的第一主題(降E大調)先由鋼琴奏出,木管伴奏響應。第一主題的呈示很綿長,如歌的主題獨自得到伸展。第二主題出現在鋼琴上,其旋律純樸美麗,很有些像勃拉姆斯的搖籃曲。發展部與第一樂章很類似,也是以第一主題為素材,不同在於單簧管和圓號奏出變化的主題,而鋼琴多數時候是伴奏與裝飾的音型。圓號再現第一主題,以後獨奏鋼琴再次強調。最精彩的是獨奏鋼琴再現第二主題時樂隊以第一主題予以伴奏,兩個主題如魚遇水,相得益彰。第三樂章與其說是迴旋曲,不如說又是一個奏鳴曲式。也許是整部作品沒有一絲一毫的沉重感,第三樂章的開始有個較長的深沉的引子,這是唯一的一次情緒上的對比。主要的迴旋的主題(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出現,而第一個插部的主題也就是奏鳴曲式的第二主題則出現在(F大調)。以後第一主題回來,但形式上有諸多變化,加上中間的插部,相當於奏鳴曲式的發展部。主要的主題再次在木管上再現,爾後雙簧管在主調上再現第二主題。進入尾聲,先是鋼琴在弦樂的伴奏下輕聲而又深情的吟唱,之後換成弦樂為主鋼琴裝飾,最後雙簧管唱主角,而引出全體樂隊的加入,音樂在自然且毫不過分的歡快中結束。可以說降B大調第二鋼協是另一種極致的浪漫主義,它從形式和結構全面展示了音樂的美,任何思想性的語言描述都套用不上去,而且肯定顯得多餘。約瑟夫·維尼亞夫斯基Jozef Wieniawski(1837-1912)波蘭鋼琴家、作曲家。是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1835-1880)的弟弟。

赫爾曼·格茨的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18號,在結構上要宏大得多,更少所謂的戲劇性,自始至終在突出貫穿到底的抒情性。由於整部作品長達40多分鐘,每個樂章的不同主題又是同質的,不僅不形成衝突,反而連音型都區別不大,兩個主題甚至可以連貫成上下兩個樂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能「讀透」它的結構,就會覺得它沉悶冗長。關鍵在於你要對音樂的調性有足夠的感知,這樣才能區別不同的主題。降B大調以三次號角開篇,鋼琴每次的響應都往上提高了一度,以此確立了一個向上的基調。第一主題由鋼琴奏出,平和舒緩;F大調的第二主題同樣由鋼琴奏出,與第一主題一樣的祥和,隨後弦樂與鋼琴的相互呼應延展和提升了一些情緒,但不過度,相反到6分29秒弦樂再奏出第一主題時情緒更加平穩,而且很絕妙地與第二主題形成了天衣無縫的前後連接,讓人忘記了它們原來是兩個不同主題。隨著號聲又一次響起,音樂進入發展部,使用的全部是第一主題的素材。雖然第一樂章很長,有近17分鐘,但發展部卻是短小的,由樂隊的齊奏再現第一主題,鋼琴再現第二主題(在降B大調上),音樂比呈示部更顯悠長。鋼琴的華彩部分,直至第一樂章的結束。為了保持整部作品抒情的連續性,第一第二樂章間並不停頓。慢板的第二樂章還是一個奏鳴曲式,在木管為主的引子之後的第一主題(降E大調)先由鋼琴奏出,木管伴奏響應。第一主題的呈示很綿長,如歌的主題獨自得到伸展。第二主題出現在鋼琴上,其旋律純樸美麗,很有些像勃拉姆斯的搖籃曲。發展部與第一樂章很類似,也是以第一主題為素材,不同在於單簧管和圓號奏出變化的主題,而鋼琴多數時候是伴奏與裝飾的音型。圓號再現第一主題,以後獨奏鋼琴再次強調。最精彩的是獨奏鋼琴再現第二主題時樂隊以第一主題予以伴奏,兩個主題如魚遇水,相得益彰。第三樂章與其說是迴旋曲,不如說又是一個奏鳴曲式。也許是整部作品沒有一絲一毫的沉重感,第三樂章的開始有個較長的深沉的引子,這是唯一的一次情緒上的對比。主要的迴旋的主題(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出現,而第一個插部的主題也就是奏鳴曲式的第二主題則出現在(F大調)。以後第一主題回來,但形式上有諸多變化,加上中間的插部,相當於奏鳴曲式的發展部。主要的主題再次在木管上再現,爾後雙簧管在主調上再現第二主題。進入尾聲,先是鋼琴在弦樂的伴奏下輕聲而又深情的吟唱,之後換成弦樂為主鋼琴裝飾,最後雙簧管唱主角,而引出全體樂隊的加入,音樂在自然且毫不過分的歡快中結束。可以說降B大調第二鋼協是另一種極致的浪漫主義,它從形式和結構全面展示了音樂的美,任何思想性的語言描述都顯得多餘。

F41-Q038-01150-弗里德里希·威爾海姆·卡爾克布雷納Friedrich Kalkbrenner-RPC41-CDA67535指揮、鋼琴Howard ShelleyTasmanian Symphony Orchestra錄音時間與地點: May 2005, Federation Concert Hall, Hobart, Tasmania, Australia發行時間: September 2006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61-1.Allegro maestoso-2.Adagio di molto-3.Rondo. VivacePiano Concerto No 4 in A flat major, Op 127 -1.Maestoso brillante-2.Adagio-3.Rondo. Allegro non troppo

G53-Q020-00584-RPC53-CDA67635-Marc-鋼琴:馬克-安德烈.哈梅林André Hamelin-Rundfunk-指揮:沃爾科夫Ilan Volkov-柏林廣播交響樂Sinfonieorchester Berlin馬克斯·雷格爾-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F minor, Op 114-1.Allegro moderato Allegro moderato-2.Largo con gran espressione-3.Allegretto con spirito理查·斯特勞斯-鋼琴與樂隊-D小調滑稽曲Burleske in D minor馬克斯·雷格爾Max Reger(1873-1916),德國作曲家。1873年3月19日出生於巴伐利亞的布蘭德Brand。15歲在拜羅伊特音樂節Bayreuth Festival上聽到瓦格納的《帕西法爾》和《紐倫堡名歌手》,留下深刻印象。1890年至威斯巴登Wiesbaden隨里曼Hugo Riemann學習作曲。次年開始創作,寫下了兩部小提琴奏鳴曲。1895年結識了義大利作曲家布索尼。1897年加入德軍預備隊。1899年,理查·施特勞斯幫助他在慕尼黑出版作品。1903年寫出了關於轉調的理論著作《Beitrage zur Modulationslehre》。1905年擔任波格斯合唱團Porges Chorale Society指揮。同年開始在慕尼黑音樂學院任教,教授對位法、作曲和管風琴。1907年擔任萊比錫大學音樂學院的教授。1908年獲耶拿大學文學與社會學系榮譽博士,榮獲萊比錫音樂學院皇家撒克遜教授Royal Saxon Professor的榮譽稱號,他的作品在科隆首演獲得巨大的成功。1909年至英國作了一次成功的巡迴演出。1910-1914年擔任邁寧根樂團指揮。1916年5月11日逝世於萊比錫。雷格的創作注重技巧的追求,音樂素材多數來源於經典的德國巴洛克音樂,在鍵盤樂器復調音樂方面作了開拓性的努力,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是繼巴赫、勃拉姆斯之後,純正的德國鍵盤樂器變奏曲主線上的繼承。相當一個時期以來,人們把他歸為保守派音樂家,缺少音樂精神的追求,認為「那些即便相當成功的作品由於缺乏浪漫派音樂的那種文學價值,雖然能夠感染人的神經卻無法打動人的心靈」,代表了「行將結束的19世紀的精神」。但2000年以來,雷格的價值又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理查·斯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德國作曲家、指揮家。1864年6月11日出生於慕尼黑。五歲開始作曲,十歲前就寫了《節日進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後入慕尼黑大學學習,中途輟學,至曼寧根樂隊擔任著名指揮家比羅的副指揮,後任正指揮。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樂哲學家裡特的影響,以李斯特、柏遼茲及瓦格納的作品為榜樣來表達音樂。創作有唐璜、堂·吉訶德、死與變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響曲等九部交響詩及其他管弦樂曲。1900年後專心於歌劇創作,寫了《莎樂美》、《埃萊克特拉》、《玫瑰騎士》等十四部歌劇。他的創作以色彩艷麗、形象生動、手法新穎而著稱,常以音樂手段表現文學故事的內容和抽象事物。他採用象徵性的主題和變奏手法對事物進行寫實性的描寫,與柏遼茲的「固定樂思」和瓦格納的「主導動機」相類似,但更為新穎和細緻入微。他被視為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性人物。施特勞斯還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劇和交響樂指揮之一,先後擔任過慕尼黑歌劇院、柏林愛樂樂團、柏林皇家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著名音樂團體的指揮,並且是瓦格納作品的權威注釋者。1949年9月8日,施特勞斯逝世於德國的加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D小調滑稽曲Burleske in d Minor ,為鋼琴與樂隊而作,是施特勞斯的早期作品,作於1885-1886年,原標題是D小調諧謔曲Scherzo in d Minor ,為漢斯·封·彪羅Hans von Bulow而作。但封·彪羅看過樂譜後,認為這是一部不知所謂無法演奏的作品而拒絕上演。施特勞斯在排練中亦發現自己不能勝任鋼琴部分。直到1889年認識了于爾根·艾爾伯特Eugen d"Albert,艾爾伯特非常喜歡這首作品。理查德刪節和修改了其中部分鋼琴演奏段落,將其更名為滑稽曲,題獻給於爾根·艾爾伯特,艾爾伯特於1890年6月21日首演。封·彪羅亦在1891年和艾爾伯特合作,指揮上演了這部作品。該作樂譜於1894年出版,無作品號。作品為d小調,單樂章,先由定音鼓用活潑的快板速度奏出諧謔的節奏,樂隊作出強有力的回應。反覆後,鋼琴以切分節奏插入,展示主要主題。樂隊發展後,鋼琴奏出經過句,再引出鋼琴演奏的抒情第二主題,小提琴以更優美的姿態發展。隨後,定音鼓與鋼琴的對話邁向再現部。再現兩個主題後,經過華彩段,幽默地趨於平靜,以弦樂撥奏結束全曲。這首作品於近年來日益受到鋼琴家的青睞。

I51-Q020-00596-RPC51-CDA67765-塔斯馬尼亞交響樂團Tasmanian Symphony Orchestra-指揮、鋼琴-霍華德雪萊Howard Shelley威廉·塔伯特-E調第一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op.18-1.Allegro vivace-2.Andante con moto-3.Allegro molto vivace A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A major op.189-1.Andante cantabile-Allegro marcato-2.Andantino-3.Allegro vivace e leggiero 雅各布·羅森海因-D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D minor op.73-1.Allegro non troppo-2.Andante-3.Presto spirituoso威廉·塔伯特Wilhelm Taubert(1811年3月23日-1891年1月7日),雅各布·羅森海因Jakob Rosenhain(1813年-1894年)

我現在特別鐘意於早期浪漫主義的輕快雅緻和不裝腔作勢。這三部鋼協的慢板都非常迷人。

威廉·塔伯特Wilhelm Taubert是門德爾松同門師兄弟。可愛的鋼琴家霍華德雪萊充分展示的靈敏性和愉內在的優雅與愉悅。塔伯特的音樂表達非常平易近人,令人愉快且充滿活力。第二鋼琴協奏曲(1874年,第一是1833年創作)第一樂章開始於秋季,一個相當美麗的抒情引子,似乎有點懷舊,而不是一個小Chopinesque,但舞蹈節奏非常陽光。慢板的開頭富有戲劇性,如歌般愉快輕佻,有一個溫柔的插曲和結尾。塔伯特的風格與門德爾松非常接近,其中的一鋼E大調與門德爾松的一鋼G小調在結構上類似,A大調二鋼則有一個別緻創新的慢板首樂章,相當有吸引力。

雅各布·羅森海因Jakob Rosenhain出生於法蘭克福。深得舒曼賞識,和門德爾松也是好友。在巴黎旅居30年。他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比塔伯特的嚴肅,但其中的一些美妙的浪漫材料(僻靜的樹林等)沒有任何違和,莊嚴的墳墓和緩慢的運動提供了很多美麗和壓軸skitters沿愉快,沒有一些機密的旁白。羅森海因的D小調首樂章的第二主題使用的是第一主題的素材,只是移到了關係大調F大調上,所以有一種單主題的意思。但我覺得第二主題還是相對獨立的,並且再現部倒置的方式(先再現第二主題、後再現第一主題)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點。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h6qLtp9gXc/

J-Q013-00394-亞歷山大-鋼琴天籟-德國+中國民謠鋼琴天籟-德國名琴與中國民謠-中國唱片-廣州博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ISRC:CN-F13-07-368-00/A.J6亞歷山大·碧樂島Alexander Bildau是一位德國鋼琴家,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和德國科隆音樂學院,執教於世界多國和地區的多所音樂學院,是一位有豐富演奏經驗的鋼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亞歷山大對孔子充滿崇敬之情,1998年他來到山東曲阜師範大學任職兩年。初來乍到時常被同事灌醉,他慢慢適應了中國的飲食風俗,並且對四川麻辣火鍋情有獨鍾。西方音樂追求純粹的音響和複雜的和聲。亞洲音樂則經常使用五聲或六聲音階,沒有純粹的DO RE MI,每個音符在不同音樂中都被重新定義,音符音色的微妙變化給音樂本身帶來驚人的可變性。亞歷山大起初覺得如果將亞洲音樂用十二平均律體系來表現會減少許多韻味,失去其原有的味道、性格甚至美感。但他還想看看中國旋律穿上西方的外衣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他將中國民歌與西方音樂元素相混合:爵士音樂愛好者會在《姑娘生來愛唱歌》中清楚地聽到保羅戴斯蒙Paul Desmond的《Take Five》中的節奏型;《頁里麥》被融化在Bach的合唱前奏曲中;《小白菜》的和聲功能參考了Satie的《Gymnopédies》;一些PIAZZOLLA的《Tango》中的音符被用在了《塔里木》中;《茉莉花》中則有格什溫的影子……亞歷山大覺得中國人對於自己音樂的變化非常敏感,特別是當一首曲子的旋律和整體風格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認為外國人不夠了解他們的音樂。所以,亞歷山大盡量不對旋律中的音符進行改變,而是改變了旋律的節奏。亞歷山大表示:「在西方音樂傳統中,改編者應儘可能徹底地改變音樂原有的風格。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符合將音樂材料與其中心思想相分離的普遍做法,而並不拘泥於音樂原本的風格,這其實正體現了採用音樂素材來做遊戲的一種樂趣。一首新的改編曲應該有很多方法賦予原作以全新面貌和感覺。希望我所改編的方法能得到中國音樂愛好者的喜歡。」
推薦閱讀:

倒下去又站起來的德國
Paypal免費退貨之後又出了免費旅遊意外險。。。
精益求精 鑄造品質!德國小紅傘v10中文免費版嘗鮮評測1 - 華軍軟體資訊中心
德國:丟棄寵物犬最高罰9萬歐元
法國德國——巴黎柏林隨拍(X100s)

TAG:德國 | 鋼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