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工作著」已經成為奢求?
據報道,10月29日,衛生部宣教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國內超八成大企業員工身心健康問題突出,僅有5.8%的員工自稱沒有工作壓力。據悉,此次調查人群以中青年員工為主,員工最大的困擾來自「疲勞」和「失眠」。78.9%的員工有過「煩躁」情緒,59.4%的人感受過「焦慮」,38.6%的人覺得「抑鬱」。
正如該調查指出,很多時候,人們的「知」與「行」存在巨大斷裂:只有6.4%對健康知識知曉良好的年輕人在堅持每天鍛煉,近半數有健康問題者稱「疾病不嚴重,拖拖無所謂」,明顯不利於員工保持身心健康。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果上班族的臉上有標籤,大概多數都寫著忙碌不堪、身心疲憊,再加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員工面臨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重,將健康問題的板子全打在員工自己身上,過分苛責員工的不作為,無疑有失公正。
事實上,不僅員工該為自己的健康問題擔責,企業也應該為員工的健康問題買單。一方面,企業有義務保障員工工作期間的安全健康,使其免於遭受不良因素的傷害和職業病傷害;另一方面,關心員工健康,對企業的好處也顯而易見,不僅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也有利於提高組織績效和企業生產力與凝聚力。而從現實來看,由於員工健康管理的缺位導致員工過勞死、頻繁跳槽的事例已不在少數,富士康事件就是其中一個極端案例。
不僅如此,通過員工健康管理,保持企業員工的身心健康可以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的論斷早已被事實證明。美國健康管理專家肖恩·利文博士表示,讓員工處於最佳健康狀態,能夠減少企業因為生產力降低而產生的巨大損失,這一損失通常比傳統醫療費用高2~3倍。此外,還有數據表明,對於員工健康管理所付出的投入可以轉化為企業盈利,其投入產出的比率通常在1∶1.4到1∶4之間。可見,員工健康管理完全符合企業投入-產出預算。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國內企業忽視員工健康,固然也有經濟上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恐怕還在於企業對於員工健康管理的理念問題。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員工健康管理大部分屬於「事後彌補」型,即員工健康出了問題再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將重點放在預防和控制上。導致如此本末倒置情形的關鍵便在於企業的急功近利和政策約束缺乏,沒有將健康福利納入強制性保障。而在美國,員工的健康狀況不好,企業需要繳納的保險費用就會升高。
健康是金,健康是福。在我們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讓人「健康地工作著」不僅不應該成為奢求,而應是每個國人的生活理念,更應該是「以人為本」的生動體現。就國家而言,人民失去了健康,發展還有什麼意義?對個體而言,失去了健康,城市再美,生活再好,都是「白搭」。
推薦閱讀:
※酸棗仁 中藥健康網
※豆漿的11種花樣喝法 怎樣健康喝豆漿?
※測一下你的健康度
※tototbobo口罩為何一下火了起來?
※類風濕關節炎醫生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