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沙漠中心》教學提示

《在沙漠中心》教學提示 作者:孫瑞雪

  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探險單元,在這次修訂中,該單元新入選的課文是《在沙漠中心》,節選自法國作家聖埃克絮佩里的小說《人類的大地》。這篇課文,與該單元的探險專題精神契合而又具有獨特的風味,希望教師在教學中能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可忽視的時代背景    本單元其他幾篇文章內容所涉及的領域,無論是遙遠神秘的南極(《偉大的悲劇》),莊嚴神聖的珠穆朗瑪峰(《登上地球之巔》),還是浩瀚無際的宇宙(《真正的英雄》),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探險」這個主題詞,從而引起神往和崇敬之情。然而,新入選的課文《在沙漠中心》所講述的故事背景是人們比較熟悉的航空領域,直覺上看,好像「傳奇性」與「挑戰性」稍欠,但事實上,對一部文學作品的理解,首先應當將其還原到它誕生的年代,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  飛機,對於很多人,尤其是城市中的學生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物,乘坐飛機天南海北地旅行或許也已經習以為常。並且,今天人們對於航空航天這一領域的探索已經很多,且不說飛機的製造與應用的普遍化,高科技已然將人類送上月球,航天飛船也頻繁升空。所以,學生可能很難想像,在20世紀初飛行還是一項冒險的事業。因此,對人類航空史早期階段的科技狀況的回顧和提醒在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那時候,飛機的設備簡陋粗糙,信息技術也不發達,對天氣的預測多是憑藉飛行員關注舷窗外的景物變化來判斷。我們乘坐飛機時所看到的絢麗景色,他們根本無暇欣賞,再美的景色在他們那裡都可能預示著危機重重。所以飛行員每一次出航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考驗,開闢新的航線更是一件冒險的事情。這種背景的介紹,不僅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幫助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果我們不是設身處地地想像20世紀初的航空狀況,那麼則很難真正體會作者特殊的生活領域以及其獨特的情感世界,而主人公的探險精神、英雄行為也都將大打折扣。    二、作者的雙重身份    提起課文作者聖埃克絮佩里,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小王子》,大概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念起那個奇異的小小星球。是的,聖埃克絮佩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小王子》的作者。有了這層聯繫,熟悉《小王子》的讀者會對這篇課文產生一種親切感。除《小王子》外,聖埃克絮佩里的代表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南方航線》《夜航》《人類的大地》《戰鬥飛行員》等。其中,《夜航》獲法國費米娜獎,奠定了他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人類的大地》獲法蘭西學院小說獎。《小王子》是他的最後一部傑作,他正是因此而蜚聲全球。  作為《小王子》的作者的聖埃克絮佩里,肯定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另一個身份——職業飛行員。他1900年出生於法國里昂,22歲實現童年的夢想成為一名職業飛行員。作為郵政航線的開拓者之一,他為開闢夜航航線立下汗馬之功。二戰爆發,他應徵入伍,1944年在執行飛行任務時犧牲。1930年,他曾因工作業績突出榮獲法國榮譽團騎士稱號,嘉獎令稱他:「以罕見的勇敢和崇高的職業素質,顯示出驚人的沉著和少有的忘我精神。」「他用自己的熱忱、忠誠和高尚的自我犧牲精神毫不動搖地經受了沙漠的嚴峻考驗,甘願每天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風險。」  職業飛行員和作家的雙重身份是聖埃克絮佩里的獨特之處,這兩種經歷在他的生命中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是他與本單元其他課文作者的不同之處,他始終在進行著自我的抒寫。聖埃克絮佩里對自己的飛行事業有著深刻而富有詩意的理解,其作品中開闢了很多詩意的主題:宇宙、沙漠、航空、飛行……而且大部分作品都取材於他個人的航空經歷。比如在1935年,他的飛機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亞邊界的地方墜落,三天後才死裡逃生被救出來。《小王子》就受這次飛行事故的暗示,以飛機故障被迫降落在沙漠中開篇;而在《人類的大地》中,他更是對這個悲慘的事件進行了詳盡的記述。飛行對於聖埃克絮佩里來說,不僅是一份職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作者的生平經歷,光榮而傳奇的一生,也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    三、作品的詩意內涵    與本單元其他課文不同,本篇意不在敘事,而更注重發掘和記錄人存在於生存危機時刻的心境與心路歷程。課文節選的部分略去「我」在沙漠中艱難求生的日日夜夜,直接從生命之火漸熄開始,用絕大篇幅講述因飛機失事而被困沙漠中的「我」的體驗和思索。不僅課文節選部分如此,這種風格也貫串《人類的大地》全篇。  《人類的大地》英文版譯名為《風沙星辰》,有人說它是一種獨特的小說體,有人說它是一本散文集,也有人說它是「關於行為、關於人、關於大地、關於生活的散文詩」。全書共八章,沒有貫串的情節,每章都有一個單獨的主題,獨立成篇,貫串這些獨立章節的線索是飛行員的感受和思索。《人類的大地》既是對航空事業開拓者們的特殊經歷的真實記錄,又是對這一獨特領域的詩意描繪和讚頌。作者具有飛行員的勇氣、詩人的氣質、兒童的純真、思想家的深度,所以,我們在《人類的大地》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驚心動魄的探險經歷,更多的是詩意的畫面和詩人般的哲思,我們讀到的是一種崇高的「使命感」,是作者對友誼、責任、勇氣、毅力、激情的頌揚,是對人類、文明的深層思考……他透過事物表面,尋幽索微,創造生動的形象,闡述人生的意義,這使得《人類的大地》崇高而美麗。  教學中可以向學有餘力的學生推薦這本書,雖然它的語言比較含蓄和抽象,但也不乏驚心動魄的篇章和幽默從容的語句,加上作者的成名作《小王子》可能已經被學生廣泛閱讀,這也會使他們對現實世界中的「小王子」產生興趣。《小王子》惆悵、憂傷,而《人類的大地》悲壯、剛毅,它們的精神氣質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前者通過「童話」,後者通過「現實」來折射出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的種種樸素的認識和感悟:關於愛情、關於友情、關於信任、關於幸福、關於責任……  四、另一種意義的「探險」  這篇課文富含人生哲理,並且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呈現與闡釋了「探險」的意義。在課文中,探險不僅僅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與障礙的較量、對自身的挑戰,更是一種對責任的承擔,對生命的熱愛。對這種探險的意義的闡釋,作者是通過與兩種職業或者說是兩種人——「農人」和「鬥牛士」的對比來說明的。  如果說飛行員的職業充滿了傳奇與挑戰,「高高在上」而又「神秘莫測」,引眾人敬仰,那麼「農人」應該是最普通、最平常的職業與身份了。作者不止一次將兩者進行比較。比如課文中說:「人們並不是為了飛機而去冒生命的危險,同樣農人也不是為了犁鏵才去耕種。通過飛機,人們可以離開城市和他們的會計師,可以重新找到農人的真諦。」「我們接觸的是風、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春天……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飛機在作者眼中只作一個工具,一個審視世界的視角,與農人的鏵犁沒什麼區別:飛機的尾翼滑過長空,就像農人的鏵犁犁過大地。農人視土地為歸宿,飛行員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作者通過這種比較,撥開了「探險」的神秘光環,讓讀者認識到「探險」平凡、純粹的一面。「農人的真諦」與「群星中的真理」,其實說的是同一個問題:生命的本質、人生的意義。  「鬥牛士」只在課文中出現一次:「我一點也不喜歡鬥牛士,我喜歡的不是危險。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就是生命。」如果單看課文節選的部分,其意義可能並不十分鮮明,只得出「鬥牛士」和「危險」相關。為此,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中專門安排了幾段《人類的大地》中的節錄作為補充,幫助理解課文。原來,作者要表達的是:「英雄」之所以冒險從事飛行事業,是因為選擇「服從了一種崇高的使命」,這與挑戰生命、蔑視死亡的鬥牛士有本質的不同。作者「嘲笑對死亡的輕蔑」,不贊同衝動的冒險行為,他認為「如果這種輕蔑不是出於公認的責任感,那他就是意志消沉或年少衝動的表現……」作者藉此揭示「探險」最質樸的內涵:不能為了「冒險」而冒險,做出的選擇要出於對責任的承擔。他也正是這樣做的:因熱愛生命而無畏死亡,因恪盡職守而勇於冒險。  通過這種分析,讓學生理解「冒險」並不是簡單地尋求刺激,不是只有膽量或靠年少衝動就可以去實踐的,避免他們錯誤地理解「探險精神」,盲目地追尋探險的刺激而做出一些危險的行為。引領學生由對「冒險」行為的反思,進而引發對「生之意義」與「死之價值」的深層思考,從而獲得對課文更深層次的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 100081)
推薦閱讀:

沙漠的形成只是因為不下雨嗎?如果塔克拉瑪干連續降雨一個月,會發生什麼?沙漠是否會消失?
奢華迪拜:金錢打造瘋狂的沙漠神話
沙漠景觀之沙漠之舟 駱駝旅隊
沙漠地鼠龜
沙漠里的沙子,為什麼不能用來填海?

TAG:沙漠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