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岩畫里的「史書」

  在地球上,許多族群的祖先們都為今人留下一筆極為巨大的文化遺產——岩畫。作為早期人類思想交流、歷史記憶與心理情感傳達的「圖像語言」,岩畫既是歷史長河遺留的視覺藝術資源,也是人類自身歷史、宗教與心理體驗的圖像見證。

  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畫委員會第一任主席艾曼紐爾·阿納蒂教授曾預言,岩畫將是21世紀最富於挑戰性與前瞻性的研究領域,作為更為立體、豐富、全面的歷史學圖像資料庫,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將由此產生。

  「蹲式人形」圖像,絲綢之路沿線中亞諸國均有「姊妹篇」

  去年,在土耳其舉行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畫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中國岩畫類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花山岩畫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角的左江流域,沿江兩岸200公里分布有81處岩畫地點、181幅岩畫畫面、5000餘個圖像。所有畫面均由一種特殊人物圖像構成,即被中國學界稱為「蹲式人形」者:雙臂上舉、雙腿下蹲,成群結隊、群情激昂,似正在舉行某種宗教祭祀儀式。研究者認為,這些岩畫在距今2500至1800年期間,是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古代族群為記錄重大祭祀活動或歷史事件而製作的「史書」(圖1)。

  「蹲式人形」圖像是世界岩畫中的重要母題,屬於人類古代符號系統中的「原型」符號。所謂原型符號,是指廣泛或普遍出現於世界各地並具有漫長歷史的圖像標記,它們大多來自人類遠古時期的圖像記憶,造型簡單卻內涵深邃。由於原型符號在圖案構成上古樸直接,反而具有一般符號圖案所不具備的厚重與神秘,因而也更具視覺衝擊力。縱觀橫貫歐亞大陸的古絲綢之路,在其沿線國家的不少岩畫遺址中,都能見到這類呈舞踏狀的「蹲式人形」原型符號或其變體。

  中國新疆昌吉康家石門子呼圖壁岩畫位於天山山麓,類似的群眾性祭祀舞蹈畫面令人聯想到廣西花山岩畫。人物的頭飾、服裝乃至民族成分雖迥異,舞姿與隊列卻大致相似,這些被研究者認定為歐亞草原的「塞人」(圖2),他們在族群舉行宗教祭祀時亦作「蹲式人形」狀。考古學家認為,呼圖壁岩畫製作年代至少要早於廣西花山岩畫1000年左右,岩畫還曾歷經多次添加補充,早期舞者只是單純娛神祭祀,後期又在原作上增添了生殖崇拜的祭祀內容。

  古絲綢之路西去,首先進入中亞地區,該地區與中國新疆毗鄰,岩畫也多有相似之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岩畫往往是這些草原國家最為重要、也最為豐厚的古代文化遺產。進入21世紀後,北亞的蒙古國、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因其風格獨特而又富於歷史文化內涵的岩畫遺址,紛紛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

  在哈薩克著名的唐加拉岩畫遺址,筆者注意到與新疆昌吉呼圖壁岩畫主題相似的祭祀舞蹈圖,被鑿刻在一幅岩畫的下方(圖3),圖像的鑿刻手法、人物造型與繪畫風格頗有當地特色,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畫面出現了被祭祀的神靈形象。事實上,整幅岩畫最引人注目之處,並非岩面下方舞蹈的小人,而是畫面中部一個類似太陽神的人物圖像,只可惜歲月久遠,原本碩大的太陽神圖像已漫漶不清,難以辨識。好在該遺址還能看到同樣的太陽神圖案,解決了圖像辨識的困難。

  這個具有神靈性質的人物有著常人的形體與四肢,面部只見雙目,頭部碩大且被一些誇張的光環與圓點包圍,似象徵太陽光輝。很顯然,這幅岩畫中排列的舞者所祭祀的主題與太陽神信仰有關。今天已然成為哈薩克的國家標誌性符號的唐加拉「太陽神」岩畫,詮釋了一個古老的信仰系統——日神崇拜,而這一古老信仰曾廣泛流行於中亞、北亞及東亞地區。從圖像學的角度看,哈薩克的太陽神岩畫更加擬人化,而中國陰山與賀蘭山岩畫中的太陽神圖案,則多以獸面或人面形態出現,圖像構造雖千差萬別,其思想根源與造型理念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與廣西花山岩畫完全相似的「蹲式人形」岩畫,在絲綢之路中段的小亞細亞國家阿塞拜彊也能找到它的姊妹篇。著名的戈布斯坦岩畫也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以鑿刻手法製作,豐富的畫面清晰記錄了該地區4萬年來不同歷史時段的民族圖像志資料,其中「蹲式人形」畫面被認為屬於距今3000至4000年前青銅時代的岩畫遺留。

  人類自身歷史、宗教與心理體驗的圖像見證

  岩畫學家研究發現,岩畫開始關注人的社會性,且熱衷表現群眾性祭祀場面,是青銅時代以後特有的文化現象。青銅冷兵器、王權與戰爭、私有財產掠奪,意味著古代方國時代的到來,而祭司文化興起的主要標誌便是盛大群眾性祭祀畫面的出現,在這一點上,絲綢之路沿線古代東西諸國竟毫無例外。

  同樣屬於青銅時代「蹲式人形」的岩畫,在西歐主要集中於阿爾卑斯山山麓的岩畫遺址群,其中在全球岩畫界聞名遐邇的義大利梵爾卡莫尼卡岩畫,早在1979年便作為全球第一例鑿刻類岩畫遺產率先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僅震驚歐洲,也令世界振奮。經研究證實,義大利梵爾卡莫尼卡「蹲式人形」岩畫的考古年代在距今5000至4000年期間,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最早的同類岩畫遺存。

  在梵爾卡莫尼卡岩畫中,大量的「蹲式人形」成群結隊踏著統一的舞步,雙臂高舉朝向上蒼,其人物造型與圖像風格與花山岩畫如出一轍;不同之處只是花山岩畫屬於紅色塗繪類岩畫,而梵爾卡莫尼卡則是鐵黑色岩石上的鑿刻圖案(圖4)。這個位於山谷里的岩畫遺址分布密集,數量極為龐大,其豐富多樣的內容展示了距今8000至2000年間,阿爾卑斯山人長達6000年的漫長歷史演進過程。

  岩畫這個龐大的圖像記憶庫,讓我們有機會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類自身演變史,以及人類藝術史進程。絲綢之路沿線古代岩畫是世界岩畫遺產中的「萬花叢中一點紅」,更是古今東西文化與歷史交流的豐碩成果。

  製圖:蔡華偉


推薦閱讀:

此人一死,十三萬大軍趕緊撤退,史書卻不好意思記載死因
李世民不是人:明末大學者王夫之是怎麼評價唐太宗「改史書」的?
三千年前史書未記載古曾國揭面紗:即為隨國|隨國|南宮适
什麼是編年體史書?

TAG:史書 | 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