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文成為拉分王,請別以分數的名義殺死閱讀

1

「學好數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

成為「過去進行時」

過去,都說理科容易拉開分數。

我們那一代,流行一句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後來,這句口號慢慢變成「學好數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

很多家長、學生,也一直奉為真理。於是,花大力氣,補習理科。

而語文,一直認為,是「很難拉分」的。可補,可不補!語文老師,也一直被認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師。花的時間最多,收效卻最低。

但是,這個觀點,最近幾年,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很多家長發現,語文逐漸成了拉分厲害的科目。

這樣的現象,表現在今年的中考、高考上,更加明顯。

那麼,導致語文成為「拉分王」的原因,有哪些呢?

往遠了看,在新的高考制度下,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較大下降,理科的拉分空間變小,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

很多理科學霸,也紛紛感慨:過去一直重視數理化,沒太重視語文。可語文成了拉分王,想提分,卻不知從何下手。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涉及到了第二個更為重要的原因:

語文學科,有很強的綜合性。它考的是積累,是語感,是閱讀速度,是鑒賞與綜合分析能力。這些,不是靠一兩天突擊而成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能力的提升,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長期高品位的閱讀,成了提升語文能力的「法寶」。

2

「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2018語文高考已經難出了新高度,是否意味著語文會更難?是的!一定會更難!

「統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惡狠狠」地甩下一句話,驚呆了眾人:「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什麼?「讓15%人做不完題目」,成了高考語文命題的目標?!

這話,確實讓人匪夷所思!總覺得相關命題者是在故意刁難考生!

很多老師和家長表示不理解!

但其釋放的信息與導向,卻耐人尋味。那就是,意味著今後的語文高考,將在兩方面產生變化:

1.閱讀速度將成為語文高考的一大重要領域。過去,著重考量學生的理解、評價與鑒賞能力,而現在,多了一項指標——「閱讀速度」。

2.閱讀題量將大幅度增加。有關專家統計,今年高考的答題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溫儒敏繼續透露,「高考的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有。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

今後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會是對語文的持續考察。不僅是語文試卷增加了閱讀量,其他科目都增加!

閱讀、語文水平欠佳,做題速度、理解水平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會出現考生連題都沒時間做完的情況。

未來,閱讀是一切學科的最重要基礎,如果你依然說自己的孩子沒時間讀書,等同於說要自己的孩子放棄所有學科。

3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閱讀的春天即將到來!

且慢樂觀!

我向來是個審慎的樂觀主義者。我以為,語文成為拉分王,很可能成為隱性的閱讀殺手!

這話怎麼理解?

沒錯,語文為王的時代的確已經到來,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大量閱讀。但是,當閱讀和功利的分數掛上鉤的時候,考試,很可能成為閱讀的殺手!

當語文成為拉分王,閱讀的快樂,有可能漸漸消失。

閱讀是件快樂的事。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曾經對課外閱讀作了這樣一個精妙的比喻:通過讀書行為實現的學習,猶如在葡萄園裡品嘗葡萄那樣的快樂。課外書的一頁頁,就是「葡萄園」,一行行,就是葡萄房裡掛滿葡萄的「葡萄棚」,一個個辭彙,就是「葡萄」。讀書活動,就是徜徉於「葡萄園」,把一個個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嘗的快樂。這樣享用的「葡萄」(辭彙)不久發酵,帶來恩惠:釀成香醇的「葡萄酒」(豐碩的人生)。

然而,事實上,我們往往等不及釀造葡萄酒的過程,家長、老師希望學生一走進葡萄園,就喝到甘美的葡萄酒。

這是非常可怕的思維模式。

正如有些一線老師說的:「不少地方,有很大的升學壓力,老師難免會很功利地把原本很快樂的閱讀做成語文課本一樣的知識灌輸。這樣的矛盾在很多地方還是普遍存在的,家長,老師,都是想通過這項活動在短時間看到或者得到點什麼。」

是的,就是因為閱讀在考試中的特殊地位,一線語文老師,難免冀望通過幾本所謂必讀書的閱讀,立馬提升學生的成績。於是,常常在孩子們閱讀興趣還沒有養成之前,不少教師就布置一些孩子們非常反感的事情——摘錄大量好詞好句、做讀書筆記,讓他們寫讀後感。

更為可怕的是,因為教育部推薦了不少「必讀書目」,於是,不少當地教研室或者測評部門,將這些「必讀書目」當成了「必考書目」。組織教師,圍繞這幾本「必考書」出大量的考試題目。命題水平高的,會出一些真正能夠考量學生閱讀能力的題目。但是,有些題目,就讓人堪憂了。

某地期末統考,出了一道這樣的選擇題——《魯濱遜漂流記》一書中,主人公魯濱孫在島上生活了幾年?A 10年; B 18年; C 27年;D 28年。

說實話,我想了好久,還真想不出填哪個答案。

這種以考察兒童記憶力為主的題目,佔據當前課外閱讀考試題目的相當大的比重。這樣的命題導向,是極為可怕的。很可能導致兒童把記憶文學常識、故事情節以及拐彎抹角的細節,當作主要的閱讀任務。這樣的讀書,很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閱讀,一旦成為機械記憶,就會面目猙獰。更為嚴重的是,不少教師缺乏指導閱讀的方法與策略,往往把一本書肢解為雞零狗碎的所謂「題庫」,讓學生像駕駛員理論考一樣,反覆作答、機械操練。更有甚者,有些教師讓學生每讀一本書,都得寫讀後感。很多孩子,由此患上「閱讀恐懼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閱讀興趣形成之初,讓學生寫讀後感,是對閱讀興趣形成期孩子的一種閱讀傷害!

當然,如果閱讀已經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時候,適當地讓他們把閱讀感悟訴諸文字,這不但必要,而且很值得提倡。寫讀後感,其實是一種高階閱讀思維訓練。

也許,你會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但是讓孩子動筆墨的辦法,不僅僅是單調的讀後感。2009年暑假千島湖「全國班級讀書種子教師培訓」中,台灣老師介紹的不少新穎的訓練方式,都可以採用。「畫概念圖」、「畫情節圖」、「做角色日誌」、「畫范恩圖」……這些書面作業確實很新穎,但是過多過濫,就會成災。正如台灣資深兒童閱讀推廣人林文寶老師說的,「閱讀這件事,如果方向錯了,越用力,傷害越大。」

今天,語文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拉分王」的今天,作為一個語文人,我非常擔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閱讀缺乏深入研究的命題者、缺乏整本書閱讀指導經驗的老師,加上一部分恨鐵不成鋼的家長,攜起手來,給孩子布置成堆的「必讀書」——這些「必讀書」必定會衍生成堆機械的「必做題」。我們的孩子們,又會陷入新一輪的題海之中。

久之,閱讀,將成為他們新的夢魘。

4

那麼,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我有三個建議:

第一,相關命題部門,要多學習一些專業的閱讀知識、命題技巧,多出一些真正考量學生閱讀能力的題目。尤其是考查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的題目,要少一些機械記憶,多一些綜合性、思辯性。這類題目,孩子們只要讀了大量的書,就能比較好地完成。千萬,不要將考試的導向,引到機械背誦上去。否則,命題者,就是罪魁禍首。命題者,既要參照國際閱讀測試的命題趨勢,又要結合本國母語的特點,研製出真正能檢測兒童閱讀能力的題目。研製高質量的閱讀題目,可以從源頭上杜絕一線教師靠大量刷題獲取高分的可能性。

第二,語文老師,要多研究整本書閱讀,要從過去「瘋狂刷題」就能取得好成績的慣性思維中走出來。整本書閱讀和單篇課文的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用單篇閱讀的經驗,去面對一本又一本的書,非出問題不可。在教學實踐中,要少一些功利主義,多一些「涵養意識」。閱讀能力,只有讓兒童在書籍中「浸泡」、「涵養」,方能提升;任何靠大量刷題,換取所謂「好成績」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在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不利於學生興趣培養的手段,儘管看起來很美,都應該從學生的閱讀生活中走開。香港、台灣老師所介紹的那些好方法,我們要「大膽拿來」,但切不可「水果拼盤」,否則,就會「亂花漸欲迷人眼」,複雜的文字作業,會敗壞兒童的閱讀胃口。

作業成堆,閱讀必死!

我們需要適當的閱讀作業,但請以不傷害兒童閱讀興趣為前提。且閱讀作業,要少而精,兼顧探究性、趣味性、層次性、選擇性,便於學生選擇感興趣的項目。擅長畫畫的,畫幅插圖、設計個封面;擅長朗讀、表演的,讓他們讀讀、演演;擅長寫作的,讓他們創意寫作,揮灑才情。

第三,作為家長,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每讀一本書,就得提升考試成績。閱讀,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提升考試成績更為重要。要無限地相信長期閱讀的力量。閱讀,就像呼吸,就像吃飯。今天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吃下的每一口飯,表面上看,似乎並沒有讓孩子立馬長高,但是,孩子就是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高質量的閱讀中,提升語文能力、涵養人文精神的。比提分更為重要的,是成人!


推薦閱讀:

廣西南寧粵語文化在滅亡 — 思考改變世界
【王補平語文資料】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詞語彙總
語文只是語文,語文就是語文
第三冊語文教學計劃

TAG:閱讀 | 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