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
08-04
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 |
束耒 |
2011年11月04日20:57來源:《學習時報》 |
當中國作為大國迅速崛起之時,中國共產黨以中央全會的形式對文化建設發出號召、作出部署,表現了對歷史進程的深刻認識,對執政使命的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僅要領導人民實現經濟發展、政治進步,還要領導人民實現文化繁榮。中國經濟已三十年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規模、經濟地位已今非昔比,到了我們強調文化建設的時候了。 文化繁榮是人民福祉。精神生活是人幸福感的源泉,精神滿足是人的最大滿足,而精神滿足有賴於文化資源。文化繁榮也是國家實力。國家的凝聚、社會的和諧,國家形象和影響力的提升,都有賴於文化的促進。我們重視文化還不僅因為文化的種種實用功能,更因為我們對文化的熱愛,對文化發自內心的崇尚與尊重。重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中國傳統中具有世界觀與目的論的意義。詩書繼世、教化立國的觀念在中國數千年一以貫之,成為中國社會的支撐力量,也成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質。重文也是我們共產黨的偉大傳統。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開始,文化就是共產黨人的深厚修養,就是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馬克思主義從資本主義對人類精神生活的排斥、破壞著眼展開了尖銳的批判,共產主義、人類最後解放的理想就包含著強烈的文化意識。中國共產黨一身兼任,要在當今變動之世守護人類文明,在現代化過程中復興中國文化,心志昭昭,任重道遠。 中國人古來有遼闊的文化胸襟。佛法東來,歐風東漸,從古代到現代外來文化的傳入從未間斷,中國人都敞開胸懷容而納之。西天取經,西洋求學,中國人學習於異域的精神積極而主動。即使在帝國主義列強壓迫、欺凌中國的時代,中國人也把侵略者的野蠻行徑與西方的優秀文化相區別,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有益的思想人文持欣賞和接受的態度。中國人相信自己能夠取萬國文化為我所用。在清朝末年中國最貧最弱的困局中,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王韜都能豪氣干云:「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我一中國之中,此古今之創事,天地之變局,所謂不世出之機也。」「天之聚數十西國於一中國,非欲弱中國,正欲強中國,以磨礪我中國英雄奇智之士」。這種文化觀仍當得我們今天的情懷。今天國家強盛,國運興隆,人民意氣風發,我們更是有海納百川的自信。我們對自己的歷史、制度、文化乃至整個文明都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中國人不是面色蒼白、過敏驚恐的病弱者,我們立足於五千年文明的根基,是可以用友善與微笑迎接八面來風的巨人。當前網路互聯、壁壘打破,無窮的知識與信息涌流如潮,正是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創造的千古良機。文化交流中會有碰撞、會有爭論,這正是文化交流的應有之義;還會有敵意、會有陰謀,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可能真正傷害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開放之心。開放是活力的來源,是繁榮的動力,我們將在開放中不斷走向強大。我們有健康的心和強健的胃,我們不懼怕外來文化中的雜質,我們會把雜質也變成特殊的營養。我們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無差別心的珍視。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從莎士比亞到惠特曼,從托爾斯泰到泰戈爾,都是我們的案頭、掌上的經典,都已成為我們自己的文化財富,都已化為我們自己的血肉。 正是在這種開放與互動之中,我們愈生出對中華文化的自豪。中華文化佑護中華民族數千年之久,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從遠古至今延綿不絕的文化,有巨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也是當代中國成功發展的內在動因。「五四」新文化運動有激烈的反傳統姿態,是在民族危亡壓力之下的非常之舉,是古老文化跨入現代的奮力一躍,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自我更新,表現了中國文化適應全新環境、吸納全新因素的彈性與張力。俯瞰漫長的文化史,「五四」模式乃是文化的一種應急模式,「五四」是中國文化本身發展的一個環節、一個過程。今天中國的生存環境根本改善,我們恢復了泱泱大國的從容,可以更真切地體驗、更理性地體察祖國的文化了。我們要拋棄因誤讀「五四」而導致的民族虛無主義,消除絕對化的「階級鬥爭」觀念所引發的對中國歷史的偏見,打破「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思想,特別是要擺脫因迷信西方而帶來的自我否定。我們打開心胸與任何文明平等對話,我們是平視而不是仰視。我們要在現代世界重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並讓我們的文化變通而久,歷久彌新。有了我們自己的文化主體性,才能真正學習別人的長處。我們要在新世紀重溫中國的經史子集,體會真正的中國精神與中國思想,從中獲取現代生存的智慧與力量。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能給中國文化以有力的指導,也正在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與中國實踐的結合,也必然是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從「實事求是」的學說到「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理論,都是這種文化結合的成果。這些範疇既有嶄新的時代內涵,又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大同」思想與共產主義理想可以相印證,「聖賢」精神與共產黨人的先鋒隊意識可以相發明,文化結合的基礎雄厚,天地廣闊。馬克思主義是推動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關鍵力量。我們還要廣泛汲取一切人類文化的精華來建設中國文化。 文化貴在建設。建設文化要有建設性的態度。文化建設是艱巨而長遠的事業,需要扎紮實實地努力、一點一滴地積累,不是空喊口號所能奏效的。文化建設要樹立正心誠意。文化與誠意相因果,有誠意則文化存,無誠意則文化亡。建設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墮入實用主義。我們會以文化為用,但我們同時更把文化本身當成目的。面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被過度商品化、被膚淺化和空殼化的現實,我們要格外強調文化的神聖性。一些大國的主流學者完全從國際政治、從鞏固霸權的角度去主張文化,乃是對文化的歪曲與褻瀆,殊非正路。我們當因此而生出警惕之心、自強之心,但同時又不對其盲目追隨。文化建設的規律往往是「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如果你一味地把文化當成工具來利用,你就會從本質上破壞文化,從長遠來看文化就會衰敗;只有對文化懷有健全的心態,把文化當成文化對待,才能有文化的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增強軟實力。包括對外來的文化滲透、文化挑戰,我們也不能僅僅著眼於對某一種思想、某一種觀點的鬥爭,還要著眼於文化整體上的競爭,著眼於我們自身文化的繁榮、豐富與整體優勢。 文化建設首在得人。文化繁榮的關鍵是激發人民的文化創造力。在新的傳播、網路環境下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文化並參與到文化之中,這是史無前例的新形勢,應特別愛護大眾的文化參與並善加引導。知識分子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一個有志於文化建設的文明古國要格外尊重、珍惜自己的知識分子。應充分信賴、依靠知識分子,充分理解精神勞動的特殊性,以文化的方式去應對文化的問題,避免行政化的簡單粗暴。在文化建設中我們要能夠得人、容人,在中華民族現代文化的旗幟下動員起全社會的文化力量。 文化建設是我們內在的需求。文化是我們精神的表達與寄託,是我們人生的意義所在,是我們的生存方式。文化不是神秘事物,它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寫作、觀劇、授課,乃至生產、建造,有思想、有審美、有心靈之光的地方就有文化。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來加入中國文化的創造。 |
推薦閱讀:
※師德師風建設
※消滅印軍「天氣盟軍」的戰役:建設川藏鐵路
※鄧小平制度建設思想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查處違法建設流程
※嚴以律己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