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超過 45 歲的東亞女性依然可以成為虎撲女神?|各色話題

據虎撲消息,投票者的出生年份絕大部分在1990到1999年之間。他們選出的女神,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阿姨」。

東亞女性青春不老的秘訣是什麼?

與俄羅斯大媽和美國老阿姨相比,亞洲女性的年齡變化看起來更加從容和優雅。40多歲隱約還有20歲的模樣,而西方美女,過了保鮮期後,就會迅速衰老。

東亞女性為什麼會老得比較慢?

48歲的天海祐希還是20歲的模樣,她是日本年輕男性心目中最理想的女上司。

和歐美人比起來,臉上不容易長皺紋可能是亞洲人不容易顯老的重要原因。

知名網站 Buzzfeed 舉辦了一個猜亞裔明星年齡的活動,對於歐美人來說,猜對亞洲人的年齡真的很難。

有研究者在光照、氣候都比較相似的中國蘇州與法國貝桑松各找了160名婦女,她們的年齡分布在20-60歲之間。結果發現,在30-50歲的各個年齡組內,中國女性臉上的皺紋都要少於法國女性。

一半以上的法國女性不到30歲就開始爆出魚尾紋,隨後是眉間紋,到了40-50歲,幾乎所有法國女性口周的皺紋都長出來了。

中國女性出現皺紋的順序類似,但時間上大概推遲了10年。30-40歲的中國女性,仍有一半左右並未出現明顯的魚尾紋,而在40-50歲的中國女性中,僅有1/4的人口周皺紋比較明顯。

東亞女性臉上的皺紋為什麼出現的晚呢?

因為一張白白胖胖的臉,是最扛老的。

50歲之前,不長皺紋的娃娃臉

所謂娃娃臉,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臉上有肉。雖然現在的網紅們都卯足了勁瘦臉,但是不得不承認:人們嗤之以鼻的「包子臉」「嬰兒肥」才是真正的抗衰老神器。

中葡混血的李嘉欣(左)臉部稜角分明,屬於非常歐式的美女。年紀大了以後,再努力也阻止不了皺紋往臉上爬。而年輕時就是嬰兒肥的許晴(右),即使老了,皺紋也不是很明顯。

在大家的印象中,肉嘟嘟的娃娃臉是因為有膠原蛋白,而不是肉。但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恰恰就是不折不扣的脂肪。膠原蛋白是皮膚中的重要成分,主要位於真皮層,幫助皮膚保持水分,使皮膚柔韌。但真皮層的厚度通常只有1-2mm,不同的人之間很難出現較大的差距。而讓人顯得肉嘟嘟的,是皮下的脂肪組織,它的厚度能夠達到10mm左右。

人到中年的面部衰老,主要是因為皮下脂肪流失。30歲之後,面部的皮下脂肪開始流失,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像一個充飽氣的氣球放在那裡,氣慢慢的跑出來,表皮就會出現乾癟和皺紋,而那些一開始充得最鼓的氣球,則能抵禦更長的時間。

至於為什麼東亞人臉上的肉更多,這主要和不同人種面部骨骼和肌肉的結構不同有關。

日本學者繪製的不同人種臉型示意圖,東亞人的臉更寬、更平、裡面的填充物更多,俗稱——大餅臉。

儘管在50歲之前,東亞的女性能夠優雅從容的慢慢老去。但時光是公平的,這種幸運只能持續到50歲。在50歲後,東亞的女性不得不面臨一個比皺紋更加棘手的問題——下垂。下垂會使得50歲的以後的東亞人加速衰老,臉部迅速走形。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兩頰有肉的衰老會讓人顯得慈祥而非刻薄。

50歲的鞠萍姐姐離慈祥的鞠萍奶奶只有一步之遙。

歐美人年紀大了也會下垂,但是通常不會來得這麼迅速而猛烈。東亞人面部骨架比較平面,臉拉得太寬,年紀大了之後,骨骼和肌肉的支撐不足,臉上的肉受到重力作用掛不住了,更容易出現下垂。

衰老的兩步:1、乾癟、2下垂。歐美人更容易乾癟,亞洲人更容易下垂。

由於衰老的方式不同,應對衰老的整形美容方法在歐洲和東亞也不盡相同。歐美人常用的套路是打針,而東方人的套路是拉皮。

打針就是注射脂肪、膠原蛋白、玻尿酸等填充材料,相當於給氣球充氣。目前比較受青睞的材料是玻尿酸,玻尿酸是一種酸性粘多糖,填充在動物的軟組織中有保護和潤滑的作用。由於它分子量大,不容易被吸收(能維持1-2年左右),和人體也沒有不良反應,即使出了問題也可以通過注射相應的酶分解,是一種非常理想的人體填充材料。

好萊塢上了年紀的女星基本都離不開玻尿酸,這可以彌補她們面部脂肪的先天不足,使她們看起來不會像一個乾癟的氣球。2015年,全世界有1/5的玻尿酸都是被美國人用掉的。

不過這種方法對於天生肉臉的亞洲人來說,效果並不明顯。

主持人倪萍曾經坦承自己在打針除皺。面對整體的下垂,光靠打針已經難以撫平皺紋了。

亞洲人雖然用不著打玻尿酸除皺,但是許多愛美又不想挨刀的年輕女性會使用這種材料隆鼻。韓國是2015年世界上完成鼻整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亞洲女性皺紋來得晚,但是來勢更凶,面對面部的整體下垂,打針沒用,只能祭出大殺器——拉皮。

傳統的拉皮原理是裁減掉邊緣多餘的皮膚,用皮膚把掉下去的肉整體兜起來。但是這種拉皮手術維持的時間較短,效果不甚理想。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拉皮手術在提拉表皮的同時,也會把皮下的肉和軟組織重新提起固定,大大提高了除皺的效率。

一白遮百丑

除了臉上肉更多,東亞女性的對抗衰老的優勢還體現在她們更為白皙的膚色上。這既是進化的恩賜,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結果。

人類的猿類祖先,皮膚都是白色的——就像現在的黑猩猩撥開毛髮看到的皮膚一樣。大約在150萬年前,全球變暖導致大部分非洲森林消失,迫使人類祖先從樹上走下來,開始在草原上生活。毛髮不利於散熱,最先被進化淘汰。沒有毛髮後,他們迫切需要另想辦法,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皮膚中的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線,保護角質層,從而避免皮膚損傷甚至皮膚癌,是人體天然的「防晒劑」。於是,黑色素作為進化優勢特徵不斷增多,終於讓最早的非洲人皮膚變成了黑色。

人類走出非洲後,分布地球上不同緯度。每個地方陽光輻射量的不同,最終導致了不同族群膚色的極大差異。人類膚色分布與緯度呈現出高度相關。從赤道向兩極,呈現出越來越淺的趨勢。非洲人膚色最深,印度人次之,然後是東亞人(北方人皮膚普遍比南方人白),北歐和北美人皮膚最白皙。

不同地區的膚色差異是基因突變的結果。例如,SLC24A5是已知可以影響膚色深淺的重要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在不同人種中分布不同,可以解釋膚色差異的來源。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世界膚色分類系統中,大部分東亞人的膚色在淺色系範圍。特別是日本,韓國與中國東北地區女性,膚色與大部分歐洲人和美國人接近。

隨著自由遷徙越來越便利,天生白皙的人一旦出現在低緯度陽光輻照強烈區,就會面臨光老化和皮膚癌的風險。

皮膚老化分為內源性老化和外源性老化兩種。其中光照是導致皮膚外源性老化最重要的因素。由於長期和反覆的紫外線照射,真皮膠原纖維減少,彈性纖維變性及異常沉積,表現為皮膚粗糙、皺紋、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斑、毛孔粗大、皮膚暗啞等。

嚴格防晒與未防晒的老年人皮膚狀態對比。

失去了大量黑色素保護的東亞女性,從理論上來說,和歐美女性一樣面臨較高的光老化風險。但是,偏好以白為美的社會文化,大大延緩了東亞女性的衰老進程。

對白皮膚的偏好是階級優越感的產物。《詩經》的《碩人》是一首描述貴族女性出嫁的詩,其中寫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因為有錢人家可以不用在日光下勞作,因此膚白能體現上層階級的身份。為了看起來更白,古人還發明了最早的「純天然」化妝品。例如,沉澱米汁,置於陽光下曝晒,製成潔白細膩的粉末,用來敷面。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

除了白皮膚依然給人不事勞作的「上等人」印象外,進化心理學也給出了另一個角度的解釋:皮膚黑會隱藏瑕疵,隨著年齡增大,白皮膚比黑皮膚更早顯露出斑點和皺紋。因此,皮膚潔白無瑕的女性,給出的「年輕」信號更明顯,更容易獲得男性青睞。

直到現在,在東亞地區,美白依然是女性最重要的護膚需求。很多國際大牌都推出過專門針對東亞女性的美白產品。日本的資生堂集團更是擁有最多美白成分專利。口服「美白丸」,乃至違禁的注射」美白針「類產品,只在東亞地區流行。

東亞女性也有世界上最嚴格齊全的防晒裝備。從初級版的遮陽傘,到進階版的防晒衣,再到殿堂級別的「臉基尼」,是入夏後東半球最亮麗的風景線。

「臉基尼」一度被西方媒體當作新鮮事報道。

西方也曾以白色皮膚為美。白皙皮膚,讓人聯想到單純、端莊、貞潔、善良和神聖。基督教中的天使,也是以白色翅膀的形象出現。工業革命之後,這種審美傾向逐漸發生了偏移:工人勞動大部分都轉入室內,上層階級為了顯示自己有閑暇去熱帶度假,轉而追求被陽光親吻過的小麥色皮膚。

對陽光偏好差異的後果顯而易見:紐西蘭與澳大利亞陽光充足,人們熱愛戶外運動,皮膚癌發病率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在美國,皮膚癌也是所有癌症類型中佔比最高的一種。而把自己包裹的密不透風的東亞女性,在臉上很難看到歲月痕迹。

「臉胖」和「膚白」,是東亞女性對抗衰老的先天優勢。另外,針對環境因素的研究發現,除了暴露在陽光下時間長的人更顯老之外,有長期吸煙史的人,身體過瘦的人都會更顯老。甚至相比已婚的人,單身的人也可能看起來更顯老。

張朝陽是互聯網大佬中的黃金單身漢

各色人類研究中心,

從基因解讀和生活方式兩個方面,

全面評估一個人的「顯老傾向」。

推薦閱讀:

3.8 | 聽聽她們如何管理情緒應對壓力
如何高貴冷艷地撕逼?
女性不孕的心理因素
大圓臉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只需10分鐘,改變你的一生【男性勿進】

TAG:女神 | 女性 | 虎撲 | 東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