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博物館假化石泛濫

國內博物館假化石泛濫 12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一則長篇報道,就中國日益嚴重的假化石泛濫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跟蹤調查。 文章稱,世界上許多專家和化石收集者一直在譴責假化石源源不斷地從中國流出,而現在那些假化石甚至出現在中國的博物館裡,直接損害到博物館的公信力。按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家江大勇的話來說,「假化石問題已經變得非常嚴重了」。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的估計,目前陳列在中國各個博物館裡大約有超過80%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變換或人為拼合」。 此外,一些外國專家也認為中國許多省級博物館展覽出的化石不完全是真的,礙於與中國同行的合作,他們都不願講出實情,有的也只是要求匿名發表看法。 雖然中國政府已準備立法打擊假化石並保護具有高學術價值的化石,但很多學者都對立法所能帶來的效果表示懷疑,畢竟「化石制假實在是太賺錢了」。 報道認為,一方面,博物館需要加強同科學家的合作聯繫,最大限度地保證真化石的篩選,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規範化石標本製作流程。而如何從根本上杜絕假化石的泛濫,學者們均表示無奈。「我們的化石可以算在世界最好之列」,李淳表示,「可惜它們遭到破壞,而我們卻無能為力」。 假化石充斥了中國國內至少95%以上的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在最新一期《科學》上撰文【人文與社會:文章其實是richard stone寫的】披露了這數字。  化石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礎,但目前大量的化石卻遭遇過分雕刻,成為「假」化石。昨天,李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一種造假來源於化石的「修理」。現在很多博物館中的化石標本,雖然看上去結構清晰、漂亮,但是修理過程中缺乏古生物學知識、不講求技術,有時甚至由當地農民自行挖掘而出,破壞了化石原本的形態和生物結構,這樣的化石雖然不是故意造假,但已失去了化石的意義。此外國內博物館的「假」化石有的屬拼湊造假,張冠李戴,甚至存在著完全人工雕刻的假化石。  李淳說,前些年遼西曾經出土了一種介於鳥類與爬行類之間已經滅絕的物種,這個物種本來沒有尾巴,但是由於化石出土的時候整體不太美觀,化石販子便在該物種化石的後部加上了一條尾巴,沒想到此舉竟然蒙過了國內某著名博物館的一位資深科學家,該科學家便以此化石為標本,在權威雜誌上發表了頗為轟動的論文,聲稱找到了從爬行類到鳥類進化更為充足的依據。  令李淳難堪的是,一次與兩個國外同行一起參觀國內的博物館,大家一直都用英語交談,突然國外同行說起李淳聽不懂的義大利語,後來才知他們對當時看到的標本存有疑問,認為那個標本像是人工雕刻的,不能算是化石。  「假化石就像毒奶粉一樣,是對參觀者的傷害和褻瀆。」李淳說當他看到孩子在假化石前留影時都會感到痛心,用假的東西來進行科普,能起到什麼好的作用?  目前在一些地方,瘋狂盜採、走私化石的行為仍存在,而國家對此早有規定,任何脊椎動物的化石都禁止個人買賣。「今年1月1日盼望已久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實施了,希望假化石泛濫的情況能有所遏制,這對古生物的科研和科普事業都將是一大幸事。」

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刊文,就中國日益嚴重的假化石泛濫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跟蹤調查。文章稱,世界上許多專家和化石收集者一直在譴責假化石源源不斷地從中國流出,而現在那些假化石甚至出現在中國的博物館裡,直接損害了博物館的公信力。

為《科學》雜誌這篇文章提供數據信息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告訴《北京科技報》,目前陳列在中國各個博物館裡大約有超過80%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變換或人為拼合,這就給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帶來很多的誤導。 「研究人員研究錯誤的材料,接受的是錯誤的信息,最後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有效改善,對國內的科學研究而言,就是貽害無窮。」李淳說,最近半年來,國內很多博物館都請他去做化石評價鑒定,他發現大量的化石都存在造假的情況。 「於是我就寫了一個國內博物館假化石泛濫的材料,而《科學》雜誌的采編人員也正是看了我的這個材料後,才有了近期的這個報道。」李淳說。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詹仁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化石領域除了處理不當對化石造成的破壞,人為造假的對象主要還是那些受到大眾強烈關注的一些化石,其中脊椎動物化石尤為嚴重。 「我們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主要研究無脊椎動物化石,目前還很少聽說有人專門針對它們去造假。」詹仁斌告訴記者,無脊椎動物化石數量龐大,受人關注度較低。而脊椎動物化石和無脊椎動物化石相比,一般個體都比較大,軀幹和脊柱在動物死亡以後就分散了,很難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完全保存下來的數量和無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要少得多,於是量少就價高。另外脊椎動物化石在地球生物的進化過程中,與人類的關係更為密切,也更能引起公眾的興趣,因此,它們受到的關注度較高,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自此,也常常成為化石市場爭相炒作的目標,繼而成了化石造假的重災區。 「比如我們國家在遼寧西部發現的熱河生物群,裡面有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像各類恐龍化石、鳥類化石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化石等都有發現,因此也成了化石造假者關注的重點區域。」詹仁斌說。 記者了解到,前些年遼西曾經出土了一種介於鳥類與爬行類之間已經滅絕的物種,這個物種本來沒有尾巴,但是由於化石出土的時候整體不太美觀,化石販子便在該物種化石的後部加上了一條尾巴,沒想到此舉竟然蒙過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一位資深科學家,該科學家便以此化石為標本,在一權威專業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頗為轟動的論文,聲稱找到了從爬行類到鳥類進化更為充足的依據。 而國內博物館假化石泛濫,與這些年國內博物館的大量興建密不可分。近些年,全國很多地方包括不少縣級城市都在籌建博物館,為了增加博物館的館藏,建成的博物館就四處收集和購買各種化石,但是李淳告訴記者,由於缺乏權威專家的指導,這些博物館收藏的化石常常都是魚目混珠,甚至眾多的假化石也被這些博物館當成了寶貝來存放。 「如果僅僅是展覽,假的化石並沒有多大的壞處,但是對於需要用這些化石進行相關研究的人員而言,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讓李淳更感到問題嚴重的是,目前並不僅僅是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造假達到了80%的比例,而是整個館藏化石的造假比例都在80%左右,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現象並沒有引起相關領導部門的重視。 李淳透露,「雖然一些外國專家也認為中國許多省級博物館展覽出的化石不完全是真的,但是礙於與中國同行的合作,他們都不願講出實情,至多也是匿名發表看法。」 有一次,李淳與兩個國外同行一起參觀國內的某博物館,一路上大家都在用英語交談,但是在看到一個兩棲動物化石標本以後,突然李淳就聽不懂他們的話了,後來才知道他們在說義大利語。國外同行事後禮貌地向他解釋說,他們對剛才看到的標本存有疑問,那個標本像是人工雕刻的,他們認為那不能算是化石。李淳告訴記者,其實這個化石並不完全是假的,只是在修理過程中被破壞了,只保留了身體的一側,從而變成了一個「怪物」。 「目前國內化石造假最為根本的原因並不是盜挖和走私。」李淳說,最根本的原因竟然是由於專業知識的缺乏,讓我們的保護實際上成了破壞。 李淳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假化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就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完全造假的化石;另外一種就是拼湊造假,即用動物甲的頭加上動物乙的身子,再接上動物丙的腿,拼湊成一個完整的化石;其三就是化石在修理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專業人員指導和參與,化石的原有大量真實信息被破壞。 「其中第三類行為造成的假化石最為普遍。化石的修理是一個要求非常高的技術活兒,有時它需要精確到就像醫生做外科手術一樣的地步,但是現在國內有很多化石被挖出來以後,一些人都是僱傭農民進行處理和修復,這些人的不當處理破壞了化石本來的形態和生物結構,雖然這樣的化石並不是故意造假,但結果卻是把化石給毀了。」李淳說。 「因此,加強對博物館相關人員的培訓,規範化石標本製作流程現在顯得尤為迫切。」詹仁斌表示,由於缺乏專業的化石修理人才,從而導致一些化石在修理的過程中出現的大量信息失真的情況屢見不鮮。 比如某個古脊椎動物一個部位應該是七塊骨頭,其中有一塊僅保存了一點點或者看不清楚,但是修理化石的人並不清楚,他在修理這個化石的時候乾脆就把這塊骨頭給修理掉了,結果就會讓很多人得出該動物的這個部位就只有六塊骨頭的錯誤認識。」詹仁斌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對我國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實施有效保護,2010年8月25日,國務院通過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並於今年1月1日起實施。 據悉,該條例明確了我國古生物化石的範圍、保護原則和分類管理制度,要求充分發揮專家在古生物化石保護中的作用,另外也加強了古生物化石的發掘﹑收藏和出入境管理。這標誌著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將步入法制化軌道。 但是李淳對記者表示,該條例目前有一個重大缺陷,由於沒有明確國內古生物化石造假的預防和解決辦法,它並不能解決當前國內博物館令人觸目驚心的假化石問題。
推薦閱讀:

這塊石頭的材質為何如此神奇?

TAG:博物館 | 化石 | 國內 | 假化石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