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失敗,是私慾太重
什麼是私慾,過了的基本慾望就是私慾。或者說,良知認為錯的慾望就是私慾。人不可能沒有慾望,一個人如果沒有慾望,那和殭屍差不多。問題是,我們的慾望應該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而不能讓它像野草一樣野蠻生長。
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
人為什麼會有私慾?就是為了貪圖虛名,而貪圖虛名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利。這就是為什麼老祖宗把「名利」放在一起談的緣由。人貪圖名利,眼睛直盯著名利,必然會做出違背良知的事。所以王陽明說:「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他的弟子薛侃說:「聞譽而喜,聞毀憂鬱,是好名的毛病在發作。但是該怎麼治療這種病呢?」
王陽明給出了方法:「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好名?」他接著說道,「過度追求『名』就會把『實』忽視,名和實不相符,活著的時候還可以彌補,如果死了那就真來不及了。」
「好名」還有一種表現,那就是把抱怨和指責別人當成是一種生活。王陽明有位弟子就是這樣的人。王陽明和他談話,認為必須改掉這種毛病:「真正的修行之道應該經常反省自己。如果一味地去指責別人,就只會看到別人的錯誤,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如果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當你看到自己有那麼多缺點時,你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嗎?」
這位弟子聽了這番話,露出慚愧的樣子來。王陽明知道他雖然有認識,可未必能實踐,所以又叮囑道:「你今後只要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在要責備別人的時候,把它當作自己的一大私慾加以克制才行。」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批評、指責、抱怨,都是我們瘋狂生長的表達欲和表現欲在聯合作怪。沒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批評、指責、抱怨他人時,就會把自己的缺點和成見掩蓋起來,我們如同在玻璃後面辨認犯罪嫌疑人,只看到別人的罪過,卻看不到自己。
況且,抱怨和毫無理性地批評、指責別人,是毫無效果的。現代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遭受批評時,心跳會加速,然後防衛本能就會出現。為了維護面子,他必然會採取反攻的手段。這樣看來,批評和指責只能造成更多的衝突,衝突就意味著可能到來的風險。所以說,當你批評別人、指責別人時,就是在冒一種風險。一個基本的人性常識是:即使你的批評和指責是出於善意,但對方因為自尊受到傷害,明知道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錯,情緒激烈時,他必會和你針鋒相對。
如何控制自己的私慾?
人的私慾看似有六種,實際上只有兩種,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關於「名」,王陽明論述得很多,而關於「利」,王陽明只有一段論述。
有弟子嘆息說:「既然我們要祛除私慾,那對於財富的追求肯定是不對的了。因為古人說了,小人才經常談利。」
王陽明正色道:「我什麼時候說過不要爭取富貴?只是你爭取富貴的時候要憑良知的指引,不能違背良知。你只有好好光明你的良知,才能在富貴逼人時坦然面對,不被它控制,而是要控制它。只要你做到用良知去發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誰說君子不能談利?!」
私慾在王陽明看來,是人不能充分發揮良知的一個根由,良知被種種私慾遮蔽,雖然有是非善惡之心,但因為受私慾的誘惑而無法去致良知。長久以往,我們的智慧和道德漸漸銷聲匿跡,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腐爛的軀殼。
而關於生存的慾望,王陽明說得很沉重:「人生在世,可能對一切聲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擺脫殆盡。但如果仍有一種貪生怕死的念頭存留在心,就不能和整個本體融合。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去掉。如果在此處能識得破、看得透,這個心的全體才是暢通無阻的,這才是符合天理的表現。」
人可以沒有名利之心,但不可能沒有生存的慾望,螻蟻尚且惜命。所以誰能真的看淡生死,誰就真的成為聖人了。
推薦閱讀:
※酸奶溶豆(超詳細做法 零失敗)
※為了戒色而戒色,結果只有失敗
※六種失敗的開場白
※99%的人都是因為這四大禁區導致挽回感情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