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浜遺址50年後再發掘 20091117
50年前,嘉興對沉睡地下7000年的馬家浜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那次初探震驚寰宇,一個重量級史前人類文化遺址浮出水面,從此改寫江南文化譜系。時隔半世紀,11月10日,考古發掘隊開始對馬家浜文化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再度喚醒這個沉睡已久的史前文明…… 發掘面積300平方米 「這次我們發掘的區域在遺址保護範圍內最北緣,約300平方米。」嘉興市文化局副局長王登峰介紹說,馬家浜文化遺址位於嘉興經濟開發區西南新區,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這次的發掘區僅佔總面積的五十分之一。
11月10日,嘉興風雨大作,馬家浜文化遺址荒草侵道、蘆葦飄搖。雖然天公不作美,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嘉興市博物館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考古隊士氣高漲,一早進場。「發掘區上方搭建了鋼結構棚,不怕日晒雨淋。這樣可以保證發掘工作順利進行,也確保出土遺迹的完整及出土文物的安全。」考古隊員說。到上午10時許,挖掘區最表層的野草、石塊已被清理乾淨,露出新土。
下面可能為墓葬區
在考古現場,七八位村民在專家指導下,正用鐵耙、鐵鏟挖著表層浮土。「這裡的耕土層約有0.5米厚,耕土層下就是1米多厚的文化堆積層。」身為考古發掘隊隊長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芮國耀說。一般文物就藏在文化堆積層中,儘管離文化堆積層還有相當距離,村民刨土動作還是非常小心。
300平方米土地下究竟埋藏著什麼秘密?「在沒挖下去之前,一切都是個謎!」芮國耀說,不過,據專家估計,下面很有可能是一個墓葬區。據介紹,這次的發掘區緊鄰1959年的發掘區,很可能存在馬家浜文化的墓葬。今年4月,專家在此進行探溝試掘,也發現了墓葬。
「這次發掘,極有可能獲得較為豐富的遺迹和遺物資料。」專家預測較為樂觀。隨著挖掘進度的深入,馬家浜文化的神秘面紗將被掀起,10來天后可見到文化堆積層。
二度發掘意義重大
1959年3月,馬家浜村民在挖「馬骨泥」積肥時,出土了大量的獸骨、陶片和人體骨架。經考古專家確認,該遺址以鮮明典型的文化特徵,不同於黃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態,成為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正處於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距今55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在距今5000年左右又演進到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成為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但1959年那次發掘比較倉促,只挖了約200平方米,研究也較為薄弱。這次發掘,將進一步探究馬家浜遺址內先民聚落的四周範圍、內部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水平等,這為馬家浜文化研究開闢新的空間。楊潔耿儷洳
推薦閱讀:
※凌家灘遺址揭秘4:古共工國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一周一墓——牛河梁遺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萬里長城第一口」遺址
※我是怎樣在三千年前的人類文明遺址上挖坑刨土的?
TAG: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