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初入佛門者,一般有一個過錯的知道,以為能打坐、念佛、誦經、持咒的功課,每天堅持做,這樣即是修行了。不知道這只是修行的助緣,實在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動,特別是心思行動,把自己不善的習氣改過來,變得仁慈;把自己胸襟狹獈的習氣改過來,變得胸襟廣闊,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貪小便宜的習氣改過來,變得大方,樂於助人;把自己易發脾氣的一面改過來,變得心裡柔軟;把自己嚴格殺生的習氣改過來,變得慈憫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習氣改過來,變得正行無染;把自己好酒的習氣改過來,變得精力清明;把自己貪愛的習氣改過來,變得樂善好施……,這樣去做,才是正修行,是實在的修行。

早年愚笨,困境現前會自怨自艾,現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業感現,能隨緣消業,不起仇視;早年處處為自己思考,現在深明無我,遠離貪著,於人世財富名利,不生尋求想;面對自己往時的惡業心行,能生起悔過心;面對人世的苦空無我,能生起出離心;面對人世的苦難,能生起慈憫心;面對脫節,能生起精進心;面對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對諸佛菩薩積德行善,能生起隨喜讚賞心;面對眾生的苦楚,能生起濟度心,……能如此去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即是實在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會天然的得到諸佛歡欣,龍天護持。

一、首先要弄了解佛教中的三個根柢理念:眾生對等、原因果報和神識不滅。

1、在佛門中,眾生對等是講:不但人類之間我們相互對等,六道、十法界之間我們也是相互對等的。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叫六凡道。十法界包含六凡道,四聖道。四聖道即:聲聞、緣覺、菩薩和佛。

聲聞,也即是羅漢,是指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那個時代,跟著釋迦牟尼佛修行的人,他們因聽見佛講法的動態而開悟,所以叫聲聞,往常也叫羅漢。緣覺即是沒有聽到佛的教法和教化,自己修行證果的,這為緣覺。他們修行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辟支佛實際上是在菩薩位,達不到佛位。菩薩也歸於四聖道,菩薩分十地,有初地菩薩,也叫初發心菩薩,一直到十地等覺菩薩。菩薩以上即是佛道了,這為四聖道。六凡道、四聖道合起來為十法界。

這十法界的眾生,我們都是對等的。也即是說我們人類與佛是對等的,與菩薩是對等的,與聲聞緣覺也是對等的,區別只在於覺悟和不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沒覺悟的佛,凡夫。我們都對等,我們不只和四聖道對等,和六凡道中的眾生也是對等的,和畜道里的驢馬牛羊蒼蠅蚊子是對等的,和餓鬼與地獄鬼,也是對等的。這是佛教主張的眾生對等。之所以對等,是因為全部眾生皆有佛性。

2、第二個根柢理念即是原因果報,也叫因果報應。佛教以為全部事務都有原因果報,種什麼樣的因,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往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是非常淺顯的因果報應的說法,講的即是因果報應。比如說誰殺了人,那抓到往後,就要被判刑,就要償命。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也是因果報應,也即原因果報。為何有人賦有,有人赤貧?為何有人很夸姣,有人有許多災害?這都是種了不一樣的因,得到了不一樣果報的作用。果報有的是善報,有的是惡報。作惡多的就要受惡報;行善多的就得善報。別的,佛教講三世因果:若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此生做者是。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有的是現世受報,有的是來世受報,但是絕大多數都是來世受報。為何有的人生下來幾個月就得不治之症,一兩歲或許是十幾歲就得了絕症,這都是因為宿世殺業太重。《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講地藏王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壽報」。他們得不治之症,幾歲、十幾歲就去世,或是得沉痾,都是因為宿世殺業太重,才得了宿殃短壽報,這是千真萬確的。

實際上,不單是佛教信任因果報應,別的宗教,比如道教,也是信任因果報應的。像道教的典籍《太上感應篇》,它的第一句話即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也是講因果報應,原因果報。

原因果報,是客觀存在的。佛門中講「菩薩畏因,俗人畏果」。因為菩薩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不敢種下惡因,怕遭到惡報。但是凡夫呢,因為不明白因果報應,就不斷的做壞事、作惡,還以為沒有因果報應。實際上不管你信與不信,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有了做作,就隨業流轉,到惡報來了,才懼怕,這即是凡夫畏果,果報來了才懼怕,但是現已晚了。那麼我們呢,現在知道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就不要再做壞事。佛門中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這個道理。

3、第三個根柢理念即是神識不滅。無始劫以來,每個人都在六道中輪迴,隨業受報,隨業流轉,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報;那麼作惡多的呢,就要下地獄,做餓鬼,或許做驢馬牛羊,歸還人家的債務。在六道中輪迴,只是生命辦法的改動,神識是不滅的。按佛教唯識宗的講法,神識也叫第八識,也叫藏識。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是第六知道,還有第七知道。執著於這個「我」的,叫第七識。第七知道也叫末那識,也叫獨頭知道。第八識也叫藏識,我們無始劫以來所做的善的惡的一切的種子,都在這個第八識裡頭儲存著,也叫八識田。它是個庫房,跟著原因際會,該受報時,或是善報,或是惡報,它就要受了,業報就會現前。這個報分為正報和依報,正報即是生命辦法的改動。比如現在,我們是人,假定常常做積德行善,非常仁慈,那麼命終往後,這個身體,這個肉體,四大分散了,神識就會上天上去,做天人,或許是再轉生為人,受人天福報。假定是做惡多,比如說欠債不還,那麼這一期生命結束往後,來世這個神識就會去轉成驢馬牛羊,或是做豬,或是做羊,或是做驢做馬去還人家的債。

佛教依據這三個根柢理念,所以需求我們要修行,要做積德行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同還要自己凈化自己的思想知道,這叫自凈其意。

推薦閱讀:

做戲修德演戲修行,原來真誠才是我們最應該有的 「匠心」
《現觀莊嚴論》總義——修行次第略說(華智仁波切 著)
道教的「內丹」修行是怎樣的
哪個城市/地方最適合修行?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四三集)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