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一位優秀的老教師在作報告時,曾經說過,上完一節課以後自我感覺是輕鬆、愉快,就是成功的課。上好一節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課型來說吧!有平時課(自然風光),有公開課(盆景)。同時這兩種課中又有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我個人粗淺的見解——公開課是代表著某一時期的先進理念,是許多教師智慧的共同結晶,它代表著一個時期的一種思想理念。我們出去聽課也好、還是本校聽課也好都是學習人家的理念(我們常聽有些老師聽完課後議論:「這節課的觀念如何如何……」。可見我們的老師已經轉變了已往的觀念)用於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在教學中能夠用上一點也是一種進步啊!有人說:「做一件好事容易,天天做好事就難了」,因此說:「貴在堅持」。同樣,「上好一節課容易,但是上好每一節課就難了」。那我們怎麼辦?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實用價值」。公開課(盆景)只是少數人上好少數課,(就是哪位專家也好,還是特級教師也好,他們拿手的也就是那麼幾節課),而我們一線的教師要上好的不只是僅僅的幾節課、幾十節課、幾百節課、甚至是上千節課,一句話,我們要上好每一節課啊!上好每一節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真正的功夫是課堂教學。那麼,我們如何將公開課這種盆景,移植到我們的平時課中,使我們的平時課更接近這種(盆景)課。使之與公開課接近些,也體現出一些公開課的味道呢?就這個問題談點自己的粗淺見解:
一、把先進的理念落實在教學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數學教育己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從這一總體目標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數學教學己不再是以「傳授數學知識」為中心了,而是更加關注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良好情感和態度的形成等等。與之相應的課堂教學就必須著眼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首先觀念的轉變:先進的教學理念就有先進的課堂教學,如果一位教師在觀念上都不能轉變,從何談改革課堂教學呢?因為不同的觀念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所設計的課堂教學結構、過程也不同。對課的評價也不一樣。本來我是不想談這點的,但我發現有的教師觀念是如此的陳舊的令人可怕、可悲。觀念可以通過學習多種雜誌、或聽課來轉變。多少年來我們口口聲聲地說轉變觀念,但至今仍有一些教師只在口頭上說,沒有把這種理念落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怎麼辦?
二、教材的使用(整合化 彈性化)
我們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內函,還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特點整合教材,有些教材遠遠落後於教學改革的形式,以前教材編寫是以技能訓練為主要目標,其內容是按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編寫的,而課標中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的雙邊活動,既是教師的教,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我們所要做的是怎樣用活我們手中的教材,使靜態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活情境。轉變成使學生積极參与的學習材料。一是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二是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及心理特徵。1、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改變教材順序:早在八十年代,我在教學正反比例這部分內容時就改變了教材的順序,當時的教材是這樣的「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判斷、正比例的應用題」「反比例的意義、反比例的判斷、反比例的應用題」。當時我是想把正反比例的意義、判斷這兩個內容放在一起教學是為了便於對比、聯繫、區別。這兩塊內容解決好了,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就會迎刃而解了。我連續試了兩年效果比較好。教材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要做到教材為我所用,不是照搬、照抄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隸,做教材的化身,這樣才能「得心應手」的使用教材,才會有說服力,才有吸引力,才會體現「教必有法,教無定法」。2、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預設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既有教師的教法,更應關注學生的學法:學法研究解決如何學的問題,我們的教法不一定適應學生的學法。因為課堂教學過程,也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主體是唯一的內因,儘管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但屬於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沒有學生的積极參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產生什麼效果,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的程度如何,就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始終把學生當作主體對待。因此,課堂教學開放了,學生不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也不行,我們必須在預設教學過程中關注學法指導。福建省教育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三句話:「以內容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以教法導學法」。3、根據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有效估計課堂中的升成最近筆者上了一節「圓的認識」,在設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會用什麼方法學,才能學的好。教師在這節課中每個環節都做什麼?在哪一環節會有哪種情況升成,如果是這種情況我怎樣處理,如果是另一種情況我應該怎樣處理。當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情況也會有的。但我們儘可能地避免。每一節課都有出乎設計之外的情況在予設之外生成。那就需要我們做到「有備無患」。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直徑是所在圓的對稱軸,這一概念是應該在最後一個環節解決的,但是學生在解決在畫圓,這一環節就提出來了。又如教學圓面積這節課時,一個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不起16份,這是對的,但他出乎我的意料,競把這16等份拼成了四個不同的圖形,其中用兩個小扇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這些都是我所料不及的。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人性化)
我認為既然有「教材彈性化」,教學過程也可以「彈性化」。由於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方式不同,有時可能會出現與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不相符合,不能按時完成教學計劃,是因為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是根據教材的內容而預設的,沒有充分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升成。我們預設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未必能適應。這時我們也不一定要把計劃的內容一定塞給學生。另外內容的呈現也不一定要按著預設的順序呈現。也可以隨著學生思維的升程來呈現。比如我在教學「分數大小」比較時,我設計的是先把兩個異分母分數通分,再按著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進行比較,但一位學生按著他的思維方式,說把分子通分,一下就打亂了我的教學計劃,(因為我還要解譯「通分」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叫通分,這裡只能說是把兩個異分母分數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這樣我又要讓學生說說什麼是通分?又如,我在教學「圓面積」時,滲透「極限思想」是放在後面一個環節呈現的,誰知在探討「公式」時,學生就提出來了。學生在學習時,並不是按著我們預設的順序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的。這時我們老師是否能按著學生的思維過程、順著學生的思路,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向下進行。這也是尊重學生想法,人性化的一種表示方式。因為小學生有一種表現的慾望,他一想到什麼、發現什麼馬上就要說出來,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做到充分預設。同時,也要根據課堂上的升程隨時改變教學計劃。
四、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
現代教學特別重視「情感「的投入,任何一節課都是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而設計的,如果學生不喜歡你的課,你設計的再好也沒用,他不參與呀!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策略。我認為不論是以前的應試教育還是今天的素質教育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我們要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良言意語山冬曖,惡語傷人六月寒」。課堂上我們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對話,用民主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射線和角」這節課時,學生畫出「~~曲線」如果用以前有的教師就擦去,現在這位教師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商量「曲線我們暫時不研究先擦去可以嗎?」「你是怎樣思考的,願意把你的思考告訴全班同學嗎?」……對待一些學困生,我們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當同學們紛紛舉手之時,我們可以說:「其他同學都說了自己的見解,你不想試試發表一下你的意見嗎?」即使說錯了,仍要表揚他:「你能站起來發言,老師和同學已經很高興了,沒關係的,慢慢來」。或者說:「先想想,再回答好嗎?」我們的課堂教學的語言至今仍然存在「誰來說給我聽聽」「看老師怎麼做」「誰能說的更好」,「看誰更聰明」等到不該用的語言。恰當的發揮教師合作者的角色。課堂上需要教師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係,力求服務與指導相結合。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
推薦閱讀:
※學數學:你會不會反思?20091214
※實分析Ⅱ|筆記整理(2)——開集,閉集等集合性質深化
※阿基米德螺旋公式的再認識
※範疇論學習筆記7:極限和余極限
※日本Twitter上流傳的這倒數學題,據說IQ超過150才能解
TAG: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