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武星:是什麼促使韓國民眾將選票投給了文在寅

5月9日,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獲得41.1%投票,當選為韓國第19代總統。應該說,這一屆韓國總統選舉是艱難的,尤其面臨著韓國憲政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彈劾及相關事項尚未解決的局勢。而這也是時隔9年之後,民主黨候選人再次當選為國民總統。

新韓國、新政治

從去年10月開始的第一次燭光集會以來,歷經7個月,燭光民心成為改革勢力的核心力量,積極推動了政權更替。雖然文在寅的當選是預料之中,但未獲得過半數選票仍是可惜。儘管如此,他在五位主力候選人間的競爭中獲得41.1%的支持率,與第二名候選人洪准杓的選票差距有557萬票以上,這些都意味著文在寅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從10日開始,文在寅作為韓國新總統,必須先解決社會各界所關注的問題,並開啟新韓國、新政治。

儘管本屆大選的拉票活動時間有限,但產生了許多政治學上的爭議。最典型的例子是韓國選民終於打破了「兩強爭霸格局」。一般來說,韓國大選的基本框架為兩位候選人和兩黨間的意識形態競爭,而最終反覆出現由保守政黨或進步政黨交替的結構。然而,本屆大選活動呈現了完全不同的形態,即五位主力候選人在「1強(文)2中(洪、安)2弱(劉、沈)」的框架下,沒有中途放棄、沒有候選人之間形成單一化,都最後完成了大選競賽。這在韓國政治上是史無前例的,既不是意識形態競爭,也不是人物競爭,而是一場新的選舉形態。

但拉票活動當中形成了「挺文對反文」格局,依然出現了牽制與負面攻擊等舊態政治的標誌。由此,韓國國內產生了一種「選擇不是最佳的,而是次惡的」異常現象,支持保守傾向的選民,儘管對保守政黨及其候選人感到深深的失望,但還是不願文在寅當總統,因此選擇洪准杓或安哲秀,試圖阻止文在寅當選。其結果,支持率相對低的候選人也不能放棄大選,堅持牽制文在寅。由此,競選初期形成的「文對安」兩強爭霸格局被打破,文在寅能夠在相當高的支持率下比較容易當選。

除此之外,韓國政治的最大問題「地域主義政治」,也終於被打破了。文在寅在嶺南(保守)和湖南(進步)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與洪准杓和安哲秀的競賽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成為第一次在全國受歡迎的總統。

最後,除了60歲以上年齡層外,文在寅在全年齡層取得了勝利。具體來講,文在寅在20歲以上獲得47.6%支持率、30歲以上獲得56.9%以及40歲以上獲得52.4%,都保持了較高的支持率,而早在18代大選中作為核心變數的50歲以上選民中,文在寅的支持率佔36.9%,壓倒了洪准杓的26.8%。這種現象起因於韓國年輕人注重就業問題,以及要求新政府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而中壯年層渴望改革數十年之久的弊病。

韓國民眾選票的動因是什麼

本屆大選活動期間,韓國的選舉管理委員會和國營電視台共進行了五次電視討論會,但很多韓國人對參加電視討論的五位候選人感到不少失望,尤其是文在寅和安哲秀這兩強候選人,因為韓國民眾認為他們的發言能力和討論的話題都未滿足選民的要求,反而稱讚劉承旼的表現和選舉承諾。儘管如此,劉承旼並未獲得選民的支持,其原因是什麼?而韓國選民投票的主要動因是什麼?

第一,選民不願行使「死票」。本屆大選從表面上看,五位主力候選人的競爭激烈,但在國內,文在寅當選的現實性早已成熟,這決定了選民的投票方向和目的,「不是文就是反文」。因此,一直以來支持文在寅的選民不論他在電視討論會上的表現如何,還是投了文在寅的票。反文勢力也一樣,為了阻止文在寅當選,他們選擇了保守傾向的候選人,不過最大的問題就是保守傾向有三位候選人,存在著一定的、有限的代替人物,因此保守選民無法集中投一位候選人,都依靠自己偏好投票,反而分散了選票。

第二,本屆大選的關鍵是「現在」vs「未來」vs「保守」這三個「概念」間的競爭。「現在」是指朴槿惠下台後留下的許多政治弊病,包括年輕人就業問題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這是大多數韓國人最關注的現實問題。選舉的功能是政治審判,國家領導人和現任政治家都是通過選舉接受政治審判的。由此,許多韓國選民優先考慮的一項就是我們到底怎麼能夠體現政治審判,找出實現政治審判最適合的人物。結果,韓國民眾記住了曾經在光華門廣場與燭光民眾一起呼籲新政治的文在寅,認為他是最不腐敗的政治家,給予他鼓勵和支持。

「未來」可以看做代表安哲秀的一個核心形容詞,他一貫高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口號,並強調其重要性。儘管許多韓國人,甚至年輕人面對諸多現實政治問題,他們都很了解國家經濟的未來的確在於「第四次工業革命」,但他們還是認為解決現實問題比未來經濟問題更重要,因而選擇了「現在」。

最後,以洪准杓候選人為代表的「保守」,他和他所屬政黨的戰略是非常單純的。眾所周知,競選初期,他的政治基礎,即保守政黨的地位是相對不平衡的。在如此艱難的基礎上,洪准杓宣布參加本屆大選,當時很多人懷疑他能做什麼。隨後,經過了五次電視台討論會,他的支持率從3%瞬間大幅上漲,最後達到了24%,但這不是奇蹟,而是預料之中的結果。這一數據與反對彈劾朴槿惠的20%支持率是一脈相通的,是永遠不變的韓國鐵杆保守支持者的比率。由此可見,投洪准杓候選人的24%選民,其中不少選民的投票目的不是選總統,而是集結分散的保守勢力,他們針對的就是在明年舉行的韓國地方選舉上,恢復保守政黨的政治地位。

文在寅與安哲秀

「87年體制」的完成

「87年體制」是指前任總統全斗煥發表「4·13護憲措施」聲明,以擁護明文規定的間接選舉制的原有憲法,這引起了民主抗議,韓國就此引進了總統直接選舉制度而形成的政治體制。此後,韓國從盧泰愚到朴槿惠一共舉行了6次大選,維護並鞏固了民主主義制度。

儘管如此,國內很多政治家都說韓國政治尚未進入民主主義完成階段。因為1987年以來,4位保守政黨候選人和2位進步政黨候選人被選為韓國總統。保守政黨作為朴正熙、全斗煥軍事政權的政治流遺產,國政運營基調都放在以社會不平等為擔保的經濟成長和體制鞏固。進步政黨則將國政焦點放在分配與平等,政府向國民不斷呼籲肅清腐敗。

但韓國面臨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韓國國民形成了唯一追求經濟成長的一邊倒思想,忽略了民主政府的呼籲。其結果導致1997年舉行的大選中,進步政黨候選人金大中(DJ)不得已要通過當代朴正熙的核心人士、保守政黨候選人金鐘潷(JP),形成「DJP聯合」才能當選,而盧武鉉也是通過與保守政黨候選人鄭夢准進行候選人單一化,才爭取到了勝利。即從李承晚、朴正熙政府至全斗煥政府,當時軍事政權下的政治人物及其所屬政黨的總統候選人,都從「87年體制」以來繼續發揮了總統當選的絕對作用。

然而,本屆大選活動期間,文在寅卻沒有與保守政黨候選人進行單一化,憑藉一已之力以明顯優勢當選韓國總統。這意味著韓國的「87年體制」,經過了30年的艱難歷程,終於實現了完整的民主主義體制。所以有評論認為,文在寅的當選意味著韓國民主主義的完成。這是韓國進入新政治時代的第一步,我們期待文在寅政府為建設更堅實的民主主義國家打好基礎,實現社會改革。

新時代,光華門總統

如朴槿惠此次被彈劾一樣,歷任韓國總統總是難逃腐敗魔爪。按照蘇格拉底的政治思路,所謂民主政體是任何人都能參政的政治制度。任何人參政的結果導致政治變得亂七八糟,亂七八糟的政治將導致政治腐敗,政治腐敗導致整個社會的腐敗。

過去60年,韓國政治是腐敗和墮落的歷史,而韓國社會腐敗的最大標誌是沒有人說「正義」,若說了就會被受歧視。在韓國社會,連年輕人也不說「正義」,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無論何時,年輕人是純粹的、理想的。然而,年輕人站在就業、掙錢、結婚等各種現實問題上,他們感興趣的不是政治,而是自己。這種環境和氛圍是腐敗的政治家和成年一代所造成的,是他們應要承擔的責任。

曾經我並不支持盧武鉉總統,我也從來沒有說過「正義」,但應該承認,盧武鉉執政時期,韓國的民主主義是最發達的,韓國的政治是最清廉的。韓國有句話叫保守是腐敗而亡,進步是分裂而亡,這是說明韓國政治時總會提到的修辭。「閨蜜干政」事件所引發的朴槿惠下台,展現了韓國保守政治腐敗的悲慘結局,其結果是什麼呢?韓國的年輕人成為政治改革的先鋒隊,都到光華門廣場大聲呼喊「正義」,開始發生新的變化,並且再次成功實現民主政權的執政。

文在寅是盧武鉉總統的最後一任秘書室室長,我們對他的要求是再次致力於民主主義的發展。而我們希望他能夠實現「平等的機會,公正的過程,正義的結果」的政治目標,開啟新時代的韓國。

評論:其實問題的核心是三個:1是韓國社會極其保守極其根深蒂固的等級秩序。2是韓國不合理的貸款制度。3是經濟增長乏力。總之韓國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現代化政治運行體系。


推薦閱讀:

內地奧運代表團開啟3日訪港之旅 將與民眾互動
清末新政為什麼失敗:精英獲利民眾犧牲
「中國游」漸成泰國民眾新時尚
菲對我海軍徵兵宣傳片說三道四稱「誤導」愛好和平的民眾

TAG:韓國 | 國民 | 民眾 | 文在寅 | 選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