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
柳比歇夫,數學家,哲學家。 所有的人,連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 親近的人在內,誰都沒有想到他留下的遺產有多大。 他生前發表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 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廣為翻 譯出版。 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五百多印張。五 百印張,等於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 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概述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是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這種方法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之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記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並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簡單地說,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要點 ⑴保持時間記錄的真實性、準確性。真實是指工作現場的記錄,而不是補記的。準確是要求記錄的誤差不大於15分鐘,否則記錄就無使用價值; ⑵切勿相信憑記憶的估計,人對時間這種抽象物質的記憶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選擇的時間記錄區段要有代表性; ⑷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在檢查時間記錄時,要找出上一時段計劃時間與實耗時間的差,並以此為根據,對下一時段的時間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堅持就是成功。步驟 ⑴記錄。運用各種各樣的耗時記錄卡準確地記錄時間耗費情況。工作記實表,真實準確; ⑵統計。每填完一個時間區段後,對時間耗費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看看用於開會、聽彙報、檢查工作、調查研究、走訪用戶、讀書看報等項目的時間比例有多大,並繪成圖表。 ⑶分析。對照工作效果,分析時間耗費的情況,找出浪費時間的因素。浪費時間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做了不該做的工作;做了應該由別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犯了過去犯過的錯誤;開會和處理人事關係時間過長等等。 ⑷反饋。根據分析結果制訂消除浪費時間因素的計劃,並反饋於下一時段。《奇特的一生》,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的傳記。 柳比歇夫是蘇聯時代的科學家,他一生著作豐富,涉獵廣泛,成就斐然: 柳比歇夫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他講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個室的負責人,還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在所謂的業餘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為可觀: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標本。共一萬三千隻。其中五千隻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三百種。這些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製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對跳甲屬的分類,研究了一生。這需要特殊的深入鑽研的才能,需要對這種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價值及其說不盡的新穎之處。有人問到著名的組織學家聶佛梅瓦基,他怎麼能一生都用來研究蠕蟲的構造,他很驚奇:「蠕蟲那麼長,人生可是那麼短!」 柳比歇夫的治學,博大精深,既是一個狹隘領域的專家,又是個雜家。 他的知識面有多廣,是很難測度的。談起英國的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說到宗教,不管是古蘭經、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數家珍。他懂復變數理論、農業經濟、羅?費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古希臘古羅馬,天知道他還精通些什麼。 看了上面的介紹,有人會認為他是不是一個非常勤奮,不分日夜做研究的人,那那就錯了,柳比歇夫在這之外,還比旁人看過更多的話劇,去過更多的地方旅遊,聽過更多的名家音樂,搞過更多的體育活動…… 可最為令人驚嘆的事情還不在這裡,他人生格言的重要一條便是「感到疲倦就馬上停下工作去休息」。根據書中記載,柳比歇夫每天都保持10個小時的睡眠——天哪,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他究竟是怎麼做到上述那一切的呢? 這都是在於柳比歇夫有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時間統計法。其實這套方法本質上也就是「事前計劃、事後總結」,但是柳比歇夫把他發揮到了極致,每天都記下自己當日活動的耗時,每月又累計疊加,每年又總結展望,摘書中一段為證: 我們隨便拿一天的日記來做例子——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諾戈爾斯克。0.5。基本科研(圖書索引——十五分,陀布爾讓斯基——一小時十五分)。分類昆蟲學,參觀——二小時三十分,安置捕捉器兩個——二十分,分析——一小時五十五分。休息,第一次在烏赫塔河游泳.《消息報》——二十分,《醫學報》——十五分,霍夫曼的《金罐子》——一小時三十分,給安德朗寫信——十五分。共計六小時十五分。」 整個一天的活動,直至看報,都經過分析,分門別類登記上了。 怎麼是「共計六小時十五分」?從記錄著,這僅僅是第一類工作時間的總數。其餘經過計算的時間是第二類工作或其它。每天只合計第一類工作的時間,然後再把一個月的加起來,就拿這個一九六五年的八月來說,第一類工作的總時間是一百三十六小時四十六分。其中又包括哪些項目呢?請看吧,一切情況在每月小結中都有說明。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時四十五分 分類昆蟲學 ——二十小時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時二十五分 組織工作 ——五小時四十分 合計 —— 一百三十六小時四十五分」 「基本科研」這五十九小時四十五分包括什麼內容?用在什麼上了? 「1.分類工作——《分類法的邏輯》報告草稿 ——六小時二十五分 2.雜事 —— 一小時0分 8.校對《達達派研究》 ——三十分 4.數學 ——十六小時四十分 5.日常參考書:里亞曾諾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參考書:生物學 ——十二小時O分 7.學術通信 ——十一小時五十五分 8.學術札記 ——三小時二十五分 9.圖書索引 ——六小時五十五分 合計 ——五十九小時四十五分」 我們還可以隨便拿哪一項繼續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項吧——日常參考書:生物學——十二小時。這十二小時花在什麼上面,一目了然,誤差不超過一分鐘。 「1.陀布爾讓斯基《人類的進化》,三百七十二頁,看完(共十六小時五十五分)——六小時四十五分 2.亞諾什?卡羅埃《動物有沒有思想》,九十一頁 ——二小時0分 3.P.貝爾格的手稿——二小時0分 4.聶考洛,奧斯維爾陀,十七頁 ——四十分 5.拉特納的手稿 —— 一小時三十分 合計 —— 十二小時五十五分」 柳比歇夫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總結、統計、展望,歸納自己的得失,最後形成了一套極為高效的工作生活安排。根據這一安排,他認為自己倘能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就已經非常偉大了,事實上他所以能做出那麼多的成就,也正是建立在這每天的七八個小時之上——不過必須說明,這是所謂「純時間」,柳比歇夫自己在日記中是這麼解釋的: 「工作中的任何間歇,我都要創除。我計算的是純時間,」柳比歇夫寫道,「純時間要比毛時間少得多。所謂毛時間,就是你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 「常常有人說,他們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這樣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純時間來說,我一天幹不了那麼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紀錄是十一小時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我最高紀錄的一個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個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時間是七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 純時間主要用來進行最需要消耗心智的活動,比如學術研究,而在此之外的準備、搜集、整理、積累,又包括上述大量娛樂、體育活動,柳比歇夫只用所謂「時間下腳料」來進行: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來捕捉昆蟲。在那些廢話連篇的會議上,他演算習題。 他規定,短距離,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為了等車浪費時間、損害神經。步行還有一個好處,因為反正需要散步。 他對「時間下腳料」的利用,考慮得無微不至。出門旅行,他看小部頭的書,學習外語。舉個例,英語他就是主要利用「時間下腳料」學會的。 「我在全蘇植物保護研究所工作的時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帶一定數量的書上火車。如果是長期出差,我就把書打成郵件,寄到一定的地點。帶多少書,根據以往的經驗來決定。 「我在一天之內是怎麼安排讀書時間的?清早,頭腦清醒,我看嚴肅的書籍(哲學、數學方面的)。鑽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以後,看比較輕鬆的讀物——歷史或生物學方面的著作。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 「在路上看書有什麼好處?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覺不到,很容易將就;第二,神經系統的狀況比在其它條件下良好。 「坐電車,我看的不是一種書,有兩三種書。如果是從起點站坐起(例如在列寧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僅可以看書,還可以寫字。如果電車很擠,有時候只能把著扶手桿勉強站住,那就需要小冊子,而且要比較輕鬆的。現在列寧格勒有許多人在電車上看書。」 這套時間管理法其實和現在通常的時間管理方法相類似,計劃-行動-總結,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時間管理不好呢?(包括我自己)。這就是缺乏柳比歇夫的精神,為科研研究而獻身的精神。 願我們都學習柳比歇夫,不僅僅學習他的方法,而更學習他的精神。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掌握番茄工作法?你必須牢記這3個原理
※有些事情挑戰了,才知道自己可以很厲害!
※博恩崔西時間管理(全)
※9點上班前我完成了14件事!| 高效管理時間的7種武器
※我是如何在60天內減重10斤的?